- 稅收籌劃:全面支持“營改增”(第3版)
- 王振東 劉淼
- 3156字
- 2020-12-04 16:55:52
1.1 稅收籌劃的概念、特征與意義
1.1.1 稅收籌劃的概念與特征
稅收籌劃亦稱納稅籌劃、稅務籌劃。國際上對于稅收籌劃的理解不盡一致,我們可做這樣的概括:稅收籌劃是指在不違反法律的前提下,通過對經營、投資、理財活動中涉稅事項的籌劃和安排,盡可能地減輕稅負以實現財務目標。稅收籌劃的特征表現在以下3個方面。
(1)政策依賴性。我們可以將稅收籌劃視為企業和政府在稅收法律政策上的一種博弈行為,具體來說有兩層含義:一是稅收的征繳要以國家制定的相關法律政策為依據,那么稅收籌劃也要以這些相關法律政策為對象,研究如何利用它們提供的優惠措施和本身的不完善之處來減少稅負;二是稅收籌劃行為必須限定在法律政策的框架之內,如果超出,那就是偷稅、漏稅,是違法行為。
(2)事前籌劃性。稅收籌劃屬于計劃范疇,是一種指導性、科學性、預見性極強的管理活動,其目的是減少稅收支出,取得稅收利益。納稅義務履行的滯后性決定了企業可以對自身應納稅經濟行為進行事先的預見性安排,利用稅收優惠的規定、納稅時點的掌握、申報方式的選擇及收入和支出的控制等途徑,比較不同經濟行為下的稅負輕重,作出相應選擇。
(3)被動判定性。稅收征繳的權利掌握在稅務機關手中。這樣,即使稅收籌劃的過程由納稅人主導,但是最后籌劃方案是不是符合法律規定,是否會成功,能否給納稅人帶來稅收上的利益,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稅務機關對納稅人稅收籌劃方案的判定。如果納稅人所選擇的方法并不符合稅法精神,如一些“打擦邊球”的做法,稅務機關可能會視其為避稅,甚至看作是偷稅漏稅,那么納稅人將遭受重大損失。
1.1.2 避稅與節稅
小案例
教人偷稅坐牢5年
美國俄亥俄州有位叫弗萊的作者,寫了一本《不繳稅也不用坐牢》的書,使政府稅收損失近1 300萬美元。為此,美國財政部國內收入署對弗萊提出指控,致使弗萊被判刑入獄5年。
問題:稅收籌劃(節稅、避稅)與偷稅有什么不同?
1. 避稅
避稅是指在不違反稅法規定的前提下,利用稅法的漏洞、特例和缺陷,規避或減輕其納稅義務的行為。它具有以下3個特征。
(1)不違法性。避稅是利用“不違反稅法規定”的手段來規避納稅義務。“不違反稅法規定”可能是稅法對此沒有作出規定,也可能是稅法的規定中存在疏漏、不足之處。既然避稅沒有違反稅法規定,就不能受到像對待偷稅、逃稅等行為的法律制裁。事實上,何為“違法”,何為“不違法”,完全取決于一國一段時期內的法律。在一國違法的事,也許到了另一國就成了不違法的事;在一段時期內不違法的事,也許到了另外一段時期就是違法的事。
(2)不順應法律意圖性。由于法律的制定往往滯后于新經濟活動的發生,因此,法律總是難以面面俱到。稅法中的空白、漏洞、缺陷、錯誤都是納稅人可以利用的地方,盡管這些不是立法者的本意。例如,稅法中有的條款在執行中有彈性,納稅人可以按有利于自己的理解去執行;稅法中過于抽象、過于簡化的條款,納稅人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從有利于自身利益的角度去進行籌劃;稅法中相互矛盾、相互沖突的內容,納稅人也可以加以利用。
(3)受制約性。由于避稅違背了法律的意圖,因此政府部門遲早要對此作出反應,通過完善稅法和加強執法對避稅行為進行制約,即采取反避稅措施。例如,我國的《稅收征管法》《增值稅暫行條例》《消費稅暫行條例》及《企業所得稅法》中都有稅務機關有權核定和調整關聯企業往來業務的規定。需要指出的是,避稅的不違法性是就法律而言的,但是就經濟影響而言,避稅影響了國家的稅收收入,因此,反避稅的深層次理由既源于法律也源于經濟。
2. 節稅
節稅是指在稅法規定的范圍內盡可能地減輕稅負以實現財務目標的合理行為。節稅的行為是符合法律精神的,也是順應法律意圖的。它具有以下3個特征。
(1)合法性。從法律角度來看,節稅是以遵循稅收法律、法規和政策的合法方式,在稅法允許甚至鼓勵的范圍內進行的納稅優化選擇。
(2)符合政府政策導向性。稅收具有宏觀調控的職能,各國政府都會利用稅收經濟杠桿,有意識地通過稅收優惠、鼓勵等政策,引導納稅人逐步走向優化產業結構和合理配置資源的道路。納稅人在實現節稅目的的同時,政府也實現了其政策導向。
(3)合理性。合理性是指節稅具有經營上的目的。納稅人的節稅行為不僅僅是出于稅收因素的考慮,也是出于合理的商業經營上的考慮。沒有合理的經營目的,純粹是為了規避稅負的交易行為是避稅行為,是要受到制約的。
3. 避稅與節稅
一般來說,稅收籌劃應該包括避稅與節稅。避稅與節稅都會使納稅人的稅負減輕,國家的財政收入減少,但是兩者的性質不一樣,對它們的處理也不一樣。避稅和節稅的區別在于:從形式上看,節稅是合理利用稅法,避稅是錯誤或濫用稅法;從實質上看,節稅是順應立法精神的,而避稅是違背立法精神的。例如,一個國家對高酒精含量的酒類產品征收重稅,一個納稅人可以采取三種辦法來少繳納或者不繳納稅款:第一種是積極開發果汁制品來取代原來的產品;第二種是鉆“高酒精含量度數”標準的空子,繼續生產高酒精含量的酒類產品;第三種是通過隱瞞銷售收入的手段,繼續生產該酒類產品。我們把第一種行為稱為節稅,把第二種行為稱為避稅,把第三種行為稱為偷稅或逃稅。
在實踐中,節稅與避稅兩者往往聯系緊密,難以分清。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兩者都不違反稅法。因此,納稅人完全可以采取節稅和避稅的手段來減輕稅收負擔。稅收籌劃與偷、逃、抗、欠、騙稅的根本區別是:稅收籌劃以不違法為前提,而偷、逃、抗、欠、騙稅均屬違法行為,要承擔行政責任和(或)刑事責任。節稅、避稅與偷稅、逃稅的區別,如表1-1所示。
表1-1 節稅、避稅與偷稅、逃稅的區別

1.1.3 稅收籌劃的意義
(1)稅收籌劃有助于抑制偷稅、漏稅的行為。人們減輕稅負的動機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其行為方式可能是多種多樣的。如果用違法的手段達到偷稅、漏稅的目的,顯然是我們所竭力反對的,也是稅法所不容的。而稅收籌劃的理論與實踐,則是用合法的手段達到減輕稅負的目的,顯然有助于抑制偷稅、漏稅的行為。
(2)稅收籌劃不僅不會減少國家稅收總量,而且可能增加國家稅收總量。稅收籌劃的作用是調整投資方向,做到國民經濟有計劃、按比例穩定發展,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因此,企業雖然減按較低稅率納稅,但隨著企業收入和利潤等稅基的擴大,實際上對國家今后的稅收來說,不僅不會減少,反而會有所增加。
(3)稅收籌劃有助于強化企業法律意識。同是減輕稅負的動機,有的納稅人采取合法手段,有的納稅人采取非法或違法手段,根本問題是法律意識問題。稅收籌劃是以遵守稅法和擁護稅法為前提的,是建立在對稅法深刻認識和理解的基礎上的,因而有助于人們強化法律意識。
(4)稅收籌劃有助于促進稅收法制建設。稅收籌劃是根據稅法的規定達到減輕稅負的目的。稅收籌劃理論與實踐的發展,有助于促進稅法的不斷完善。
(5)稅收籌劃有助于優化產業結構與投資方向。稅收籌劃是利用稅基與稅率的差別,以達到減輕稅負的目的。而稅法中稅基與稅率的差別,是國家利用稅收杠桿來引導納稅人的投資行為,達到調整國民經濟結構與生產力布局的目的。盡管納稅人主觀上是為了減輕自身的稅負,但在客觀上卻在國家稅收杠桿作用下,走向了優化產業結構和生產力合理布局的道路。
(6)稅收籌劃有助于提高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和會計管理水平。資金、成本和利潤是企業經營管理和會計管理的三要素。而稅收籌劃的理論,正是為了實現資金、成本和利潤的最佳效果。所以,稅收籌劃理論也是企業經營管理理論和會計管理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外一些企業在選擇高級財務會計主管人員時,總是將應聘人員的稅收籌劃知識和能力的考核,作為人員錄取的標準之一。稅收籌劃理論與實踐的發展程度,實際上是衡量企業經營管理水平和會計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標。
因此,真正意義上的稅收籌劃,不論是對納稅人還是對國家,都有積極的意義。稅收籌劃是納稅人整體財務籌劃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