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九一八事變研究

九一八事變前日本資本對中國東北的殖民經營[1]

王希亮

摘 要:日俄戰爭后,日本攫取了關東州商租權及“滿鐵”經營權,以“滿鐵”為先驅,在經營南滿鐵路的同時插手港灣、工礦、商貿、土地、水陸交通、農產品加工各業。在國家意志及利益驅動下,日本壟斷財閥、金融寡頭、產業及商業資本也紛紛涌進東北,憑借不平等條約賦予的各種特權,在各個經濟領域投資興業,逐漸占據了東北經濟的制高點。

關鍵詞:日本資本;日本對東北殖民經營;日本在東北強勢地位

一、日本資本殖民經營東北的開端

甲午戰爭前,日本資本以營口港為橋頭堡,開始染指東北,主要從事東北農副產品貿易以及向東北輸出剩余產品(紡織品類)。但由于英美俄等大國的強勢,日本人進入營口的數量僅有幾十人,對東北的貿易經營尚處于摸索階段。其中,東北對日輸出額占雙方貿易總額的80%—90%,而日本輸入東北的額度僅占總額的20%—40%[2]。日本發動甲午戰爭后,敲開了殖民經營東北的大門,以攫取利潤、掠奪資源、擴大海外經營規模為目標的一批日本財閥、會社、商家相繼涌進營口。截至日俄戰爭前,日本進出營口港的船舶量,從甲午戰爭前僅占營口港船舶總量的1/10,上升到1/5左右,甚至一度達到40%左右,居各國在營口的船舶運輸業之首[3]。日本對東北的貿易總額也猛增至1600萬海關兩,為甲午戰爭前的4.7倍[4],說明日本資本經營規模的擴大。

為奪取在中國東北的權益,日本不惜以軍事冒險挑起日俄戰爭,攫取了中東路南部線經營權及關東州商租權,展開了殖民經營中國東北的切實步驟。“滿鐵”作為日本國家的“國策會社”及“殖民地會社”,在經營南滿、安奉以及滿蒙五路的同時,插手港灣、工礦、商貿、水陸運輸、農產品加工各業,成為日本資本在東北的王者。除“滿鐵”外,日本各財閥、金融寡頭、產業和商業資本等也紛紛涌向東北,呈現出“一窩蜂”的態勢。捷足先登的是三井物產,截至1908年,三井物產先后在營口、大連、安東、奉天、鐵嶺、吉林、長春、哈爾濱等地建立起經營機構,從事對東北的貿易活動。1906年7月,安田財閥旗下的正隆銀行在大連開展了金融業務。與此同時,橫濱正金銀行也在營口、大連、遼陽、旅順、奉天、鐵嶺、安東、長春、開原、哈爾濱、公主嶺、頭道溝等地設立營業機構。另有朝鮮銀行先后在安東、奉天、大連、長春等地設立起經營網點。

東北蘊藏有豐富的煤鐵資源,首先涉足東北礦山采掘業的是日本大倉財閥。1906年1月,大倉財閥無視中國的主權,擅自在本溪采掘原煤。1906年11月,關東都督府未經中國政府允許,竟然越權批準大倉財閥開采本溪煤鐵資源的申請。直到1910年,中方在日方壓力下,勉強同意中日合辦本溪煤鐵公司,但實際上仍由大倉財閥壟斷本溪的煤鐵采掘,礦產品直接供應日本的八幡制鐵所和德山煉炭所等[5]。大倉組除從事工礦業開采外,還從事貿易活動,早在1907年,就在大連設立了貿易機構。

此外,進入東北的日本資本還有川崎造船廠、小野田水泥、大阪商船、古河礦業、鈴木商店、東亞煙草、大日本鹽業、日清豆粕等,日本資本對東北的投資額度逐年上升。如果說日俄戰爭前,日本對海外的投資集中在臺灣和朝鮮,那么,日俄戰爭后,日本資本開始轉向中國東北。截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日本對東北的投資占海外投資總額的70%,僅“滿鐵”就占日本海外投資總額的58%[6],可以想見日本資本涌進東北的猛烈程度。

以上日本財閥、金融、產業以及商業資本之所以蜂擁般擠進東北,大前提是日本通過日俄戰爭攫取了南滿特權,邁出向大陸侵略擴張的重要步驟。此外,還包括以下幾項影響性因素。

一是運輸業與金融業先行,為日本資本的東北殖民地經營奠定了前提條件。日本“國策會社”“滿鐵”的創建,不僅把南滿鐵路及其支線牢牢控制在手,而且拓展了其他五條連接線,保證了資源掠奪、進出口貿易、人口流動的運輸需要。隨之,橫濱正金銀行、朝鮮銀行、正隆銀行等金融寡頭相繼進入東北,為日本產業、商業進入東北提供了資金借貸保證。更重要的是,開始樹立日元在中國東北的擴張地位,并為建立以日本為主導的日、朝、東北,乃至擴張至華北的經濟圈賦予了戰略性意義。

二是對東北煤鐵礦業、林業等戰略性資源的強烈需求。“滿鐵”對撫順煤礦的投資采掘、大倉財閥以合辦形式對本溪煤鐵公司的壟斷經營,以及滿鮮坑木會社、扎免采木公司、中日合辦的鴨綠江采木公司的經營等,都充分反映了日本國家的戰略性意圖。

三是攫取更大的商業利潤。以三井物產為代表的財閥集團把重心放在商業貿易上,利用直接運輸的便利條件、東北低廉的人工成本以及壟斷的商品價格,以東北的大豆三品為中心,不斷擴展商品貿易額度,同時將日本大批過剩或滯銷的產品輸入東北。與此同時,與貿易相關聯的倉庫、運輸、信托、中介交易等行業也迅速發展起來,吸引日本一大批中小商業資本進入東北。

四是就地加工,獲取產品和利潤的雙贏。東北地區盛產大豆、小麥、高粱等農產品,一批日本民間資本利用比較先進的制造技術,就地收購大豆等農產品,開辦制油、制粉、釀造、造酒、制材、制糖、磚瓦等加工企業。甚至連三井物產、“滿鐵”等壟斷財閥也參與其中,很快沖擊了東北傳統的糧油加工業,日本企業也獲取了巨額利潤。

五是相應服務業、旅館、雜貨店、酒館、照相館以及“風俗業”(妓女業)等遍及東北,增加了日本在東北的人口比例,也構成日本經營東北殖民地的社會基礎。

以下以部門別列表說明日本資本進入東北的情況。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日本資本部門別投資情況表[7]

單位:千元

分析上表可以看出,“滿鐵”在總投資方面占壓倒性優勢,其他財閥或產業商業資本占11.2%,其中金融業和工業占較大比例。民間資本的運營主要集中在商業方面。而中日合辦事業占最小比例,僅為3.3%。

以下分析進入東北的日本資本個案,以全面了解日本資本殖民經營東北的概況。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日本資本經營項目情況表[8]

續表

續表

上表可以看出,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日本資本主要集中在大連、奉天、營口、安東、長春、哈爾濱等大城市。經營者中有相當人員在甲午戰爭或日俄戰爭中發了戰爭財。而且,他們中有些人直接以翻譯、向導、后勤補給等身份參加了戰爭,對日本大陸擴張政策有深刻的領會、認同及受益。

二、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日本資本殖民經營東北的強勢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本來與歐戰毫無干系的日本千方百計爭得參戰權,以對德宣戰的名義出兵山東,事后不僅占據了德國在山東以及南洋諸島的權益,而且乘機提出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為日本財團、企業及商業資本搶灘東北注入了強心劑。除“滿鐵”、橫濱正金銀行、大倉組、三井等“先進”東北的資本外,國內一批財團及工商資本也紛紛涌進東北,掀起又一股投資熱潮。有數據統計,1915年,只有3家大型會社進入東北,到1920年,增加到17家。在東北設立總部的會社,1914年為8家,到1920年猛增至142家[9]。詳見下表。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進入東北的主要企業(1915—1919)[10]

另有一部分企業,直接在東北設立本社(總部),如下表。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在東北設立會社的日本企業(部分)一覽表[11]

續表

1916年末,日本寺內內閣為控制中國的內政外交,進而擴大在華權益,拋出“西原借款”,指定由橫濱正金銀行負責對華“政治借款”,日本興業銀行、朝鮮銀行、臺灣銀行承擔“經濟借款”。截至1918年9月,日本計向中國提供了8筆借款,總額為1億4500萬元。這其中,涉及東北的借款包括吉會鐵路借款1000萬元,滿蒙四路借款預備金2000萬元,吉黑森林金礦借款3000萬元,前兩項年利率為8%,后一項為7.5%[12]。總計6000萬元,占借款總額的41.37%。

朝鮮銀行通過對東北的“經濟借款”獲得重大實惠。早在1913年,朝鮮銀行已在奉天、大連、長春三地設置了出張所。日俄戰爭后,朝鮮銀行打著“經濟借款”的旗號,大踏步地向東北金融領域滲透,截至1918年,先后在營口、奉天新市街、旅順、遼陽、鐵嶺、開原、吉林、四平街、龍井村、鄭家屯、哈爾濱、傅家甸、滿洲里、齊齊哈爾等地建立起出張所,并以存借貸業務作為銀行工作的重心,為的是扶持日本企業,踐行日本政府確立的“滿鮮經濟一體化”政策。詳見下表。

朝鮮銀行在朝鮮、東北存借貸業務對比表(1914—1919)[13]

單位:千元

上表可以看出,1914年當時,朝鮮銀行的主要業務集中在朝鮮島內,無論存款和借貸均占85%以上的業務量。從1915年開始,銀行業務向東北擴展,存款額和借貸額上升或接近至10個百分點。從1916年至1919年,持續上升至20個百分點,幾乎與該銀行在朝鮮的業務量持平。另外,從1917年開始,該銀行增設了對中國內地的業務,正反映出日本拋出“二十一條”后,朝鮮銀行參與對華借款的切實舉動。

除日本政府直接策劃的政治性及經濟性借款外,在東北的日本財閥也紛紛通過借款手段,謀求擴大在東北的權益。截至1919年,“滿鐵”、橫濱正金銀行、大倉組、東洋拓殖、王子制紙等財團先后與東北政權或工商企業發生53筆借款(包括西原借款),總金額達1億2036萬元(其中西原借款6000萬元),借款范圍包括鐵路、礦山、電力、通信、銀行以及軍事、政治等諸方面。詳見下表:

截至1919年日本財團對東北借款情況一覽表[14]

單位:千元

續表

續表

續表

分析以上借款,可以明顯透視出日本借款的實質意義。

一是鐵路建設借款占據重要位置,總金額達1482.3萬元,包括四鄭鐵路、吉長鐵路、溪堿鐵路以及天圖輕便鐵路的建設投資。如果再包括西原借款中的吉會鐵路及滿蒙四路的借款(3000萬元),標志著日本在東北經營(或控制)的鐵路范圍不斷擴大,遠遠超過南滿鐵路和安奉鐵路的經營范圍。

二是以中日合辦為名,目的是攫取土地占有權、礦藏開采權以及獨家經營權。如本溪煤鐵公司、振興公司、弓長嶺鐵礦公司等,都是由日本財團獨攬經營權,中日合辦不過是有名無實。

三是利用中國人套購“滿鐵”附屬地或礦區用地,如表中的“王魏鄉借款”(第35項)、“李吉甫借款”(第36項)、“源順泰借款”(第44項)等,名義上由東洋拓殖借款“經營市街”,實際上是利用中國人(或商家)套購東北土地。

四是收買蒙古王公,陰謀分裂中國版圖。其中大倉組對清肅親王的借款(第4項),明確標有“援助滿蒙獨立運動”。另有“滿鐵”對內蒙古巴林王的借款(第19項)、對札魯特王的借款(第22項)、對溫都爾王借款(第25項)、高田商會對博王府阿親王借款(第43項),都屬于“政治借款”性質,目的在于唆使蒙古王公脫離中央,借機攫取內蒙古東部的各種權益。

三、“滿鐵”殖民經營東北的擴張

“滿鐵”作為日本經營東北殖民地的橋頭堡,更是不會放棄擴大勢力、攫取更大權益的機會。《民四條約》簽字后,日本外務大臣大隈重信立即電令駐華代辦小幡西吉,內稱,“民四條約第七條從根本上改訂關于吉長鐵路協約一事……應由日本方面負擔吉長鐵路的全部修筑資金。按這一目的,日本方面支出中國方面對吉長鐵路投資額大約285萬日元……由滿鐵派出委員組成吉長鐵路的領導機構,以代辦該鐵路的指揮、經營與營業”[15]。該電文明確指示“滿鐵”以借款形式壟斷吉(林)長(春)鐵路的經營權。1917年10月,中日雙方簽訂吉長路新借款協議,“滿鐵”出資650萬元(扣除舊債199萬元,實際投入451萬元,年利率5厘),名義上規定“本鐵路全路管理權屬于中國政府”(第2條),但又附加“因南滿洲鐵路成績卓著,特以本鐵路在借款期限內委托公司(滿鐵)代為指揮經理營業……選任日本人充當工務主任、運輸主任及會計主任各職”(第3條、第4條)[16]。這樣,“滿鐵”通過日本人工務、運輸、會計三主任,全面壟斷了吉長路的經營權,并在與南“滿鐵”路的連接以及運費政策等方面,服從“滿鐵”的運營方針,使吉長鐵路成為“滿鐵”的附屬線之一。1917年,由日本橫濱正金銀行借款(500萬元)的四(平)鄭(家屯)鐵路完工,由正金銀行派出會計主任,“滿鐵”派出技師長和運輸主任,控制了這條鐵路的經營權。1919年,“滿鐵”又代行中國政府發行4500萬元鐵路公債,進一步將四鄭鐵路納入“滿鐵”的經營范圍之內。除以上吉長、四鄭鐵路外,日本通過借款方式控制的東北鐵路還有鄭洮(南)路、洮昂(昂溪)路和吉敦(化)路,總里數達1231.7公里。

隨著“滿鐵”經營范圍的擴大,機車設備以及從業人員不斷增加。從1914年到1919年間,機車數量從267臺增至328臺,為1914年的122.8%,客車從196輛增至298輛,為152%,貨車從3067輛增至4798輛,為156.4%,從業人員從1914年的22795人增至1919年的44293人,為1914年的194.3%[17]。與此同時,“滿鐵”的收益也有大幅度提升,如下表所示,從1915年到1919年短短的5年間,“滿鐵”收益就增加了3倍。1915年,“滿鐵”的鐵路收益為1572萬元,總收益為808萬元,為實繳資金的6.3%。到1919年,鐵路收益增至3653.2萬元,為1915年的232.4%,總收益為2437.5萬元(為實繳資金的13.5%),為1915年的3倍。

“滿鐵”行業別營業收益情況表(1915—1919)[18]

單位:千元

“滿鐵”在經營運輸業、礦產業及其他行業的同時,作為國策會社還承擔著扶持日本資本的職責和功能,“滿鐵”也借此把手伸向各個領域,從下表“滿鐵”出資“資助”的日本企事業中,可以看出“滿鐵”涉獵的各個領域。

“滿鐵”“資助”相關會社一覽表(截至1919年)[19]

單位:千元

分析上表,“滿鐵”之所以資助日資企業,一是有合作關系;二是“滿鐵”附屬地的所謂“公益事業”;三是扶植日本資本企業,發揮日本國策會社的功能。同時也可以看出,日本提出對華“二十一條”后,日本資本對東北殖民地經營的強化程度。

四、結束語

如果說甲午戰爭為日本資本殖民經營中國東北敲開了大門,那么,日俄戰爭則為日本資本占據東北經濟的強勢地位掃清了道路。換言之,侵略戰爭是日本攫取在東北權益、實施殖民經營的前提條件,也是日本大陸政策確立的既定目標。

日俄戰爭之前,由于俄英美等西方勢力的強勢,日本資本一直處于競爭弱勢地位。為此,日本舉國力發動日俄戰爭,根本目的是從俄國人手中攫取在東北的權益。日俄戰爭后,日本初步實現占據南滿的野心,為了排斥英美勢力,從日俄戰爭結束到1916年十年間,日俄兩個宿敵竟然坐到一起,先后簽訂了四次密約,劃分了各自的勢力范圍,聯手排擠英美勢力,致使對手逐漸退出東北市場。待至俄國十月革命爆發,日本資本乘日本出兵西伯利亞之機,擴大在遠東及北滿的經營規模,逼迫蘇方逐步收縮在北滿的勢力。

第一次世界大戰成為日本深化殖民經營東北的“轉機”,日本挾“戰勝國”的淫威,提出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強迫中國承諾關東州租期及南“滿鐵”路經營權延長99年,并以借款、合辦等形式侵占大量土地,攫取一批筑路權和采礦權,日本資本躍居東北經濟界的主導地位。有數據統計,截至1932年,東北地區計有3300余家工廠,日本資本經營的工廠雖然只有727家,但投資額占總額的64%,中國民族資本只占28%,其他外國資本僅占8%[20]

1963年,日本滿史會推出一部《滿洲開發40年史》,內中稱,“(日本)與歐美國家的殖民政策大相徑庭,‘滿鐵’……排除了動蕩不安和中國本土的擾亂,保持了這一地區的穩定與秩序,投放資本振興了現代化工業,收容了困頓的當地人民”[21]。時至今日,日本右翼社會仍然津津樂道對東北“建設”“開發”“投資”的“功績”。事實上,無論日本對東北投入多少資金,也無論建設了多少鐵路或開發了多少礦山,其本質目的只有一條,那就是掠奪東北資源,攫取高額利潤,掠奪和攫取才是殖民經營的本質屬性。而且,日本“建設”“開發”“投資”的初衷,絕非是為了東北人民的福祉及東北的現代化,這該是毋庸置疑的。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

[1] 本文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12BZS091)階段性成果。

[2] 〔日〕金子文夫:《近代日本における対滿洲投資の研究》,近藤出版社1991年版,第25頁。內中1反=991.7355平方米,古代日本以能生產1石(10斗)糧食的土地面積為1反。1擔=50公斤。

[3] 〔日〕金子文夫:《近代日本における対滿洲投資の研究》,近藤出版社1991年版,第29頁。

[4] 大藏省管理局:《日本人の海外活動に関する歴史的調査》(滿洲篇·第三分冊),1946年版,第175頁。該資料是戰后初期日本大藏省編輯印刷并標有“極密”字樣的內部資料,目的是“評估”日本在海外的資產,涉及明治維新以來直到戰敗日本人在朝鮮、滿洲、臺灣、中支、北支、中南支、歐美、南方、南洋群島等地域的經濟活動資料,全33卷。20世紀70年代,日本部分學者主張翻拍印刷出版,竟引發一場牽扯“著作權”的訴訟,直到2000年,這批資料才由小林英夫監修、紀伊國屋書店出版,全23卷,24冊。本稿采用的是原版資料,包括引用資料的頁數。

[5] 〔日〕松本俊郎:《侵略と開発》,御茶の水書房1992年版,第28頁。

[6] 〔日〕金子文夫:《近代日本における対滿洲投資の研究》,近藤出版社1991年版,第65頁。

[7] 〔日〕金子文夫:《近代日本における対滿洲投資の研究》,近藤出版社1991年版,第63頁。

[8] 〔日〕金子文夫:《近代日本における対滿洲投資の研究》,近藤出版社1991年版,第71—76頁。

[9] 大藏省管理局:《日本人の海外活動に関する歴史的調査》(滿洲篇·第一分冊),1946年版,第58頁。

[10] 〔日〕金子文夫:《近代日本における対滿洲投資の研究》,近藤出版社1991年版,第195頁。

[11] 〔日〕金子文夫:《近代日本における対滿洲投資の研究》,近藤出版社1991年版,第194頁。

[12] 日本國立公文書館·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レファレンスコ—ド:B02130154000。

[13] 〔日〕金子文夫:《近代日本における対滿洲投資の研究》,近藤出版社1991年版,第255頁。

[14] 〔日〕金子文夫:《近代日本における対滿洲投資の研究》,近藤出版社1991年版,第199、200、201頁。此表不包括“西原借款”的內容。

[15] 《日本外務大臣大隈重信致駐華代辦小幡西吉函》(1915.9.20),吉林省社會科學院《滿鐵史資料》編輯組:《滿鐵史資料》(第二卷,路權篇,第二分冊),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487頁。

[16] 王蕓生編:《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第七卷),三聯書店2005年版,第136、137頁。

[17] 〔日〕金子文夫:《近代日本における対滿洲投資の研究》,近藤出版社1991年版,第226頁。

[18] 〔日〕金子文夫:《近代日本における対滿洲投資の研究》,近藤出版社1991年2月,第231頁。表中數據計算可能有誤,1915年扣除虧損部分,總收益應為1766.9萬元,1919年應為4344.8萬元,若以此數據計算,1919年收益為1915年的2.46倍。

[19] 〔日〕金子文夫:《近代日本における対滿洲投資の研究》,近藤出版社1991年版,第225頁。

[20] 〔日〕西村成雄:《中國近代東北地域史研究》,法律文化社1964年版,第146頁。

[21] 〔日〕滿史會著,東北淪陷十四年史遼寧編寫組譯:《滿洲開發四十年史》(上卷),1988年,內部版,第1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康保县| 浪卡子县| 溧水县| 合山市| 德惠市| 庆元县| 衡南县| 武胜县| 昭平县| 铁岭市| 仪陇县| 宜州市| 达日县| 贵溪市| 南通市| 安吉县| 讷河市| 集贤县| 迭部县| 梧州市| 当阳市| 扎鲁特旗| 都匀市| 牟定县| 集贤县| 上栗县| 桐庐县| 台湾省| 巴中市| 班戈县| 江油市| 德清县| 穆棱市| 治多县| 西充县| 蚌埠市| 诏安县| 那曲县| 怀柔区| 五河县| 东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