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黃帝內經
  • 焦亮譯
  • 3364字
  • 2021-12-30 17:51:54

生氣通天論篇第三

【原文】

黃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陰陽。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藏、十二節,皆通乎天氣。其生五,其氣三。數犯此者,則邪氣傷人。此壽命之本也。

【譯文】

黃帝說:自古以來,都以通于天氣為生命的根本,而這個根本不外乎天之陰陽。天地之間,四方上下之內,無論是地之九州,還是人之九竅、五臟、十二節,都與上天之氣相通。天氣衍生地之五行之氣,五行之氣又應上天之三陰三陽。如果經常違背陰陽五行的變化規律,那么邪氣就會傷害人體。因此,適應這個規律是壽命得以延續的根本。

【原文】

蒼天之氣,清凈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故圣人傳精神,服天氣而通神明。失之則內閉九竅,外壅肌肉,衛氣散解,此謂自傷,氣之削也。

【譯文】

自然界的天氣清凈,人的意志就相應地舒暢平和,順應這個道理,陽氣就會固密,即使有賊風邪氣,也不能加害于人。所以圣人能夠聚精會神,呼吸天地之精氣而與天地陰陽的神明變化相統一。如果違逆了適應天氣的原則,就會內使九竅不通,外使肌肉壅塞,衛氣渙散不固,這就是人們自己造成的傷害,使陽氣受到削弱。

【原文】

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是故陽因而上,衛外者也。

【譯文】

人的陽氣,如同天上的太陽一樣重要,假如陽氣失去了正常的位次而不能發揮其作用,人就會減壽或夭折,生命機能亦暗弱不足。所以天體的正常運行,是因太陽的光明普照而顯現出來;而人的陽氣也應在上在外,起到保護身體抵御外邪的作用。

【原文】

因于寒,欲如運樞,起居如驚,神氣乃浮。因于暑,汗,煩則喘喝,靜則多言,體若燔炭,汗出乃散。因于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長,緛短為拘,弛長為痿。因于氣,為腫,四維相代,陽氣乃竭。

【譯文】

人受了寒邪,陽氣就會像門軸在門臼中運轉一樣相互抗拒。如果起居猝急,擾動陽氣,就會使神氣外泄。如果受了暑邪,就會多汗煩躁,喝喝而喘,安靜時多言多語,身體像炭火燒灼一樣發高熱,一經出汗,熱邪就會散去。受了濕邪,頭部就像有物蒙裹一樣沉重。如果濕熱相兼而不能排除,就會出現大筋收縮不伸,小筋遲緩無力的情況,大筋短縮的造成拘攣,小筋弛縱的造成痿弱。受了風邪,可致水腫。以上四種邪氣維系纏綿不離,相互更代傷人,那么陽氣就會衰竭。

【原文】

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辟積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視,耳閉不可以聽,潰潰乎若壞都,汩汩乎不可止。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傷于筋,縱,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見濕,乃生痤疿。高梁之變,足生大疽,受如持虛。勞汗當風,寒薄為皶,郁乃痤。

【譯文】

在人體煩勞過度時,陽氣就會亢盛而外張,導致陰精逐漸耗竭。如此多次重復,陽氣愈盛而陰精愈虧,到夏季暑熱之時,人就會發生煎厥病,發作時眼睛昏蒙看不見東西,耳朵閉塞聽不到聲音,混亂之時就像都城崩毀,急流奔瀉一樣不可收拾。陽氣在大怒時就會上逆,血隨氣生而瘀滯于上,與身體其他部位阻隔不通,使人發生暴厥。如果傷及筋,使其弛縱不收,肢體行動不自如。如果經常半身出汗,就會進而演變為半身不遂。出汗以后遇到濕邪阻遏,就容易發生小瘡和痱子。經常吃肥肉精米厚味,足以導致生大疽,患病就像拿著空的容器接收東西一樣容易。在勞動出汗時遇到風寒之邪,寒氣阻礙于皮膚形成粉刺,郁積化熱而成瘡癤。

【原文】

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開闔不得,寒氣從之,乃生大僂。營氣不從,逆于肉理,乃生癰腫。陷脈為瘺,留連肉腠。俞氣化薄,傳為善畏,及為驚駭。魄汗未盡,形弱而氣爍,穴俞以閉,發為風瘧。

故風者,百病之始也,清靜則肉腠閉,陽氣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時之序也。

【譯文】

人的陽氣,既能養神而使精神慧爽,又能養筋而使諸筋柔韌。汗孔的開閉調節失常,寒氣就會隨之侵入,就會造成身體俯曲不伸。如果寒氣深陷脈中,留于肌肉之間,氣血不通而郁積,時間久了就會形成瘺瘡。從腧穴侵入的寒氣內傳而威脅臟腑,損傷神志,就會出現恐懼和驚駭之證。汗出未止的時候,形體與陽氣都受到一定的削弱,若風寒內侵,腧穴閉阻,就會發生風瘧。

風邪是引起各種疾病的起源,但只要人體保持精神的安定,肌肉腠理就會密閉而有抗拒外邪的能力,即使有大風苛毒的侵染,也不能造成傷害,這正是循著時序的變化規律保養生氣的結果。

【原文】

故病久則傳化,上下不并,良醫弗為。故陽畜積病死,而陽氣當隔,隔者當瀉,不亟正治,粗乃敗亡。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陽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是故暮而收拒,無擾筋骨,無見霧露。反此三時,形乃困薄。

【譯文】

所以病久不愈,邪滯留體內,就會內傳并進一步演變,到了上下不通、陰陽阻隔的時候,即使有良醫,也是無能為力了。所以陽氣蓄積,郁阻不通,也會導致死亡。對于這種陽氣蓄積,阻隔不通的情況,應該用瀉法治療,如不及時正確施治,而被粗疏的醫生所耽誤,就會導致死亡。人身的陽氣,白天運行于體表,日出時陽氣開始生發,并趨向于外,中午時達到最旺盛的階段,太陽偏西時,體表的陽氣逐漸減少,汗孔也開始閉合。所以到了晚上,陽氣收斂拒守于內,不要擾動筋骨,也不要接近霧露。如果違反了一天之內這三個時間的陽氣活動規律,形體就會為邪氣侵擾,而日趨衰薄。

【原文】

岐伯曰: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并乃狂;陽不勝其陰,則五臟氣爭,九竅不通。是以圣人陳陰陽,筋脈和同,骨髓堅固,氣血皆從。如是則內外調和,邪不能害,耳目聰明,氣立如故。

【譯文】

岐伯說:陰是藏精于體內而不斷地扶持陽氣的;陽是衛護于外使體表固密的。如果陰不勝陽,陽氣亢盛,就會使血脈流動急迫快速,若再受熱邪,陽氣更盛就會引發狂病。如果陽不勝陰,陰氣亢盛,就會使五臟之氣不調和,從而導致九竅不通。所以圣人使陰陽平衡,使之各安其位,從而達到筋脈調和,骨髓堅固,血氣暢順。這樣,陽氣之氣就會內外調和,邪氣不能侵害,耳目聰明,真氣正常運行。

【原文】

風客淫氣,精乃亡,邪傷肝也。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澼為痔。因而大飲,則氣逆。因而強力,腎氣乃傷,高骨乃壞。

【譯文】

風邪侵入人體,傷及陽氣,并逐步侵入內臟,陰精也就日漸消亡,這是由于邪氣傷害了肝臟。如果再飲食過飽,會發生胃部筋脈弛縱,從而導致瀉膿血的痢疾,進而引發痔瘡。如果飲酒過量,則會造成氣機上逆。如過度用力,則會損傷腎氣,脊椎骨也會受到損傷。

【原文】

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謂圣度。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譯文】

大凡陰陽的關鍵,在于陽氣的致密。陽氣致密,陰氣就能固守于內。陰陽二者不協調,就如同一年之中只有春天而沒有秋天,只有冬天而沒有夏天一樣。因此,陰陽的協調配合,是最好的養生方法。所以陽氣亢盛,不能固密,陰氣就會竭絕。陰氣和平,陽氣固密,人的精神才會正常。如果陰陽分離決絕,人的精氣就會隨之耗竭。

【原文】

因于露風,乃生寒熱。是以春傷于風,邪氣留連,乃為洞泄;夏傷于暑,秋為痎瘧;秋傷干濕,冬逆而咳,發為痿厥;冬傷于寒,春必病溫。四時之氣,更傷五臟。

【譯文】

如果受到霧露風寒之邪的侵犯,就會發生寒熱。春天傷于風邪,留而不去,會生急瀉病。夏天傷于暑邪,到秋天會發生瘧疾。秋天傷于濕邪,邪氣上逆,就會發生咳嗽,并且可能發展為痿厥病。冬天傷于寒氣,到來年的春天,就要發生溫熱病。風寒暑濕這些四時邪氣,會交替傷害人的五臟。

【原文】

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官,傷在五味。是故味過于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于咸,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于甘,心氣喘滿,腎氣不衡;味過于苦,脾氣濡,胃氣乃厚;味過于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

【譯文】

陰精的產生,來源于飲食五味。然而,儲藏陰精的五臟,也會因五味而受到傷害。過食酸味,就會使肝氣亢盛,導致脾氣衰竭;過食咸味,就會使骨骼損傷,肌肉短縮,心氣郁滯;過食甜味,就會使心氣喘悶,腎氣失于平衡;過食苦味,就會使脾氣濡滯,進而使胃氣薄弱;過食辛味,就會使筋脈弛縱,精神受損。因此,謹慎地調和五味,會使骨骼強健,筋脈柔和,氣血通暢,腠理致密,這樣,骨氣就精強有力。謹慎地依照正確的方法養生,就會長期保有天賦的生命力。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渑池县| 龙海市| 香河县| 龙门县| 嵊泗县| 八宿县| 游戏| 临海市| 滕州市| 大新县| 桓仁| 西乌珠穆沁旗| 昭通市| 黎城县| 平定县| 射阳县| 梁山县| 自贡市| 广汉市| 苍山县| 涟水县| 凌云县| 高州市| 博野县| 波密县| 潍坊市| 清苑县| 道真| 玉树县| 郁南县| 大庆市| 黄平县| 万年县| 伊川县| 兴隆县| 巴南区| 云霄县| 剑河县| 泰安市| 永顺县| 思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