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 對中國羅經 “軟件”的簡略分析

我們說對中國羅經的“軟件”進行簡單的分析,是指對當前諸多羅經生產廠家所生產的羅經而言的。這里暫且不分羅經的派別,僅就主要的實用羅經舉例分析之。

中國羅經除了指南針的“硬件”部分之外,其余無論由符號或文字構成的圈層都可以歸入羅經的“軟件”一類。正因為符號或文字所表達的意思有所不同,所以羅經的“軟件”也同樣是五花八門,沒有一定之規。有的內容則具有實用的價值,如“二十四山”“后天八卦”“紫白洛書”“分金”等等,有的內容則僅僅具有幫助使用者記憶的功能,如“周易卦名”“連山卦名”“歸藏卦名”等等,有的則是過時的或故弄玄虛的或具有迷信色彩的內容,絲毫沒有實用的價值,如各種“黃泉”“二十四天星”“二十八宿分度吉兇”等等。

1. 中國羅經所謂“二十四山”的圈層

我們在上一講中,已經把“二十四山”的來龍去脈作了簡單的介紹。這里要著重講一下三重“二十四山”的由來及其所具有的科學性程度。

最初的中國羅經是借用航海羅盤,這是歷史事實。在堪輿家具體的“風水勘察”實踐中,結合不斷發展的“風水理論”,自然要向“經天緯地”的方向發展演變,特別是在派別林立的情況下,更需要有各自不同的風格,這就是中國羅經的“軟件”越來越繁瑣的真正原因。就“二十四山”而言,最初只有一個圈層,其功能是辨別地磁場的子午方向。待到人們了解了磁偏角的影響之后,就力圖想糾正磁偏角的影響,于是就有了第二層“二十四山”,有人說當初發現磁偏角是指南“東偏”7.5度,于是就有了向正針子位左方位移7.5度的“縫針二十四山”的添加。后來地磁偏角又“西偏”7.5大度,于是又有了向正針子位右方位移7.5度的第二次“縫針二十四山”的添加。這第二次所添加的“縫針二十四山”,放于兩個“二十四山”的中間,就稱之為“中針二十四山”了。最初添加“縫針二十四山”的目的是要求得地理的“真子午”,先用正針測得地磁子午向,以正針子午線與指針子午向重合,再來看“中針二十四山”,就是“東偏”7.5度的地理“真子午”。如果說后來地磁的偏角又發生了反方向的變化,那就來看“縫針二十四山”,就是“西偏”7.5度的地理“真子午”。這樣的說法,恐怕與地磁學的理論不相符合。從兩針到三針的發展時間段來看,地磁場的偏角不會在短時期內有如此大幅度的變化,另外也不是說當初針頭“東偏”時就用“縫針二十四山”,后來針頭“西偏”時就用“中針二十四山”,置“縫針二十四山”于無用武之地。還有一種說法,似乎有些道理。這種說法認為,“正針二十四山”測量得出來的是地磁的子午向,相應中針子午向是“北斗子午”(地理子午),而相應縫針子午向是“太陽子午”。但是,無論如何說,都沒有注重三種“子午向”都有變化的客觀事實。特別于正針子午向左右各取7.5度僅僅是一個大概的平均值,不能通用于全國各個地方。當前地磁場的北極已經從加拿大移至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境內,北京地區的磁偏角是偏西5度50分左右,南京地區的磁偏角是偏西4度03分左右,拉薩地區的磁偏角是偏西0度21分左右。如果是在南京地區使用羅經求得“真子午”,就不是向東糾正7.5度了,而是要糾正4度多一點。倘若還是糾正7.5度,那就多糾正了近3.5度。360度分作120份,一份3度,這又如何用于“一百二十分金”?

圖2-3羅經上的三層“二十四山”

圖2-4羅經上的三層“二十四山”

上圖中,白底黑字的“寅”字屬于正針,右偏7.5度的字“寅”屬于中針,左偏7.5度的“寅”字屬于縫針。

當初給羅經設計增添各種“軟件”的人,就猶如設計出來了高級的軟件程序,卻在一臺低性能的計算機上運行,軟件雖好,卻不能得到想要的結果,這多半是徒勞無益的。

總之,無論羅經上面有幾層“二十四山”,其功能就是用于測量不同的“子午向”,然后再細分其他的二十二向。就三層“二十四山”所存在的問題而言,是要設法進行改良的。有人提出了“活動天池”的設想,還有設置旋轉的“正針二十四山”的設想,這樣的設想或許能夠解決古老羅經所存在的問題。

2. 對羅經三針附屬“軟件”的簡略分析

中國羅經至少要具有一層“二十四山”,這是觀測地磁場子午向所必須的方位標志。如果只有一層“二十四山”,也就無所謂稱之為什么“正針”。如果有兩層“二十四山”,里層的就稱之為“正針二十四山”,外層的就稱之為“縫針二十四山”。如果有三層“二十四山”,里層的就稱之為“正針二十四山”,中間的就稱之為“中針二十四山”,外層的就稱之為“縫針二十四山”。因為《周易》里有“天地人”為“三才”的說法,所以又有“地盤正針”“人盤中針”和“天盤縫針”的叫法。

中國羅經以“二十四山”為主干,其他符號或文字“軟件”各分屬于相應的“二十四山”。一般是中心為“天池”,用以放置羅盤,接下來是“后天八卦”(后來有用“先天八卦”者)、“凈陰凈陽”(有用“洛書”圈點符號表示者)或是“反伏黃泉”,或是“坐山九星”之后便是“正針二十四山”。一般以“二十四節氣”“平分透地龍”“穿山七十二龍”“六十分金”等附屬于“正針二十四山”。在“中針二十四山”之外,一般以“透地六十龍”“二百四十分金”“十二星次”“二十八宿 屬 其 曜”等 附 屬于“中針二十四山”。在“縫針二十四山”之外,一 般 以“縫 針一百二十分金”“盈縮六十龍”“二十八宿分度”“二十八宿分度吉兇”“二十八宿界限”等附屬于“縫針二十四山”。

圖2-5羅經上的“反伏黃泉”圈層

圖2-6羅經上的“反伏黃泉”圈層畫圖

上圖“先天八卦”之外的圈層,有“乾、艮、甲癸、艮、巽、乙丙、巽、坤、庚丁、坤、乾、辛壬”文字的圈層,稱作“反伏黃泉”。

3. 中國羅經諸多的“五行”圈層

中國羅經的“軟件”里,最多的是各種“五行”,最亂的也是各種“五行”。四方與中心配五行,五色配五行,五音配五行,八卦配五行,天干配五行,地支配五行,“河圖”五行,“洛書”五行,納甲有五行,納音還有五行等等,于是就有“洪范五行”“大五行”“正五行”“雙山五行”“三合五行”“玄空五行”“五家五行”“斗首五行”“渾天星度五行”“坐山五行”等等的稱呼。

明代萬歷年間,周繼撰《陽宅真訣》,他于書中說:

八卦無全吉,五行無定用。五行各具一行,一行咸具五行。

這種觀點,早在西漢元帝時期,易學家京房就有過論述。他在《京氏易傳》中說:“寅中有生火,亥中有生木,巳中有生金,申中有生水,丑中有死金,戌中有死火,未中有死木,辰中有死水,土兼于中?!蔽逍杏畜w有用,一行都具有五行,以木為例,木為“曲直”為木,“鉆木取火”是木中有火,以木棍為兵器是木中有金,樹木中有水分是木中有水,木腐爛成土是木中有土。這種說法體現了“陽中有陰,陰中有陽”的易學思想。大千世界的萬事萬物總是復雜多變的,沒有一成不變的事物。絕對的“五行生克”是不存在的。在“風水術”中之所以會有如此多的“五行”說教,本身就證明了事物復雜多變的客觀事實。

“五行”之說,最早見于《尚書·洪范》中,納甲、納音之說出于漢代,河圖洛書五行說出于宋代,“正五行”之說出于宋代的蔣文舉,推說“大五行”出于南宋的儲泳。有鑒于此,清代的紀大奎于《地理末學》一書中極力駁斥說:“明理者,于盈縮龍之五行刪而不用。”《人子須知》一書也有所駁斥,說:“五行之變,不可勝窮。”蔣大鴻也深惡“五行之雜”,多有批評。至鐘明義則大聲疾呼“摒棄諸家五行”。

我們在這里舉幾個具體“五行說”的例子,闡明“五行”說的雜亂情況。

第一個例子:所謂的“人盤中針二十四山五行”

我們看清代旱羅經之圖(見下圖),在中針二十四山之外層是“火土金木水火火土金木水火火土金木水火火土金木水火”的文字。

我們把二十四山與所謂“五行”展開,就是:

圖2-7清代旱羅經上的“火土金木水火”文字圈層

中針二十四山:子癸丑艮寅甲 卯乙辰巽巳丙 午丁未坤申庚 酉辛戌乾亥壬

所謂“五行”: 火土金木水火 火土金木水火 火土金木水火 火土金木水火

針對這樣的所謂“五行”,古人有歌訣:

子午卯酉太陽火,甲庚丙壬太陰火,

乾坤艮巽本屬木,乙辛丁癸便屬土,

辰戌丑未即是金,寅申巳亥皆屬水。

此是撥砂真妙法,見砂分金配度坐。

山峰須看人盤位,吉兇禍福有分明。

唐曾文辿撰的《青囊序》中說:

四金四木并八火,四火四土少五行。

這里為什么要說“少五行”?

說完“并八火”之后又說有“四火”,一共有十二火?!岸纳健敝小盎稹本驼剂艘话耄绾文苷f“五行”的相生、相克?

所謂“少五行”,那就是提示人們不能把這附屬于“中針二十四山”的“火土金木水火”圈層看成一般物質歸類的“五行”。因為,除此之外天上還有用火、土、金、木、水命名的五大行星。

清代的江永于《河洛精蘊》論述“二十八宿屬其曜”時說:

地理家又以二十八宿分諸天盤之二十四向,乾坤艮巽屬四木,辰戌丑未屬四金,乙辛丁癸屬四土,子午卯酉屬君相火,甲庚丙壬屬四火,寅申巳亥屬四水。宿有二十八,向止二十四,是子午卯酉兼得四日四月也。

江永是清代乾隆年間的大儒,《四庫全書》中收錄有他的多部著作,著名學者戴震就是他的弟子。江永此說非常在理,比一般的“風水先生”還要明白這不是什么“五行”,而是指“二十八宿屬七曜”而言的。

古人把火、土、金、木、水五星加上日、月,統稱之為“七曜”?!岸纳健钡淖游缑暇陀小鞍嘶稹?,既有四君火(日),又有四相火(月)。山有二十四,七曜卻能統領二十八宿。

古人觀測火星、土星、金星、木星、水星和日、月這所謂“七曜”的運行,是以二十八宿為參照系?!八蕖笔恰吧帷保醋√幍囊馑?。二十八宿是黃道附近相對位置不變的星體。從地球上觀察,二十八宿自西向東,有如環帶懸在南方中天之上。古人把二十八宿分為四組,稱作“四象”,東方的箕、尾、心、房、氐、亢、角一組稱之為“青龍”;南方的軫、翼、張、星、柳、鬼、井一組稱之為“朱雀”;西方的參、觜、畢、昂、胃、婁、奎一組稱之為“白虎”;北方的壁、室、危、虛、女、牛、斗一組稱之為“玄武”。

就七曜統領二十八宿而言,子、卯、午、酉當房、虛、昂、星,為四“君火”屬日;子午卯酉當心、危、畢、張,為四“相火”屬月,這就是說子午卯酉共有八火,加上尾、室、觜、翼屬火,正是有十二星配火。又有角、斗、奎、井屬四木,亢、牛、婁、鬼屬四金,氐、女、胃、柳屬四土,箕、壁、參、軫屬四水,正好是把二十八宿配屬于七曜。否則,如果真是在說“五行”的相克或相生,“二十四山”就有一半的“火”,如何用以表達五行的“相生”或“相克”?對此,今日講解中國羅經的構造及其應用者,應該知曉其來龍去脈。

中國羅經的各種“五行”本來就繁多而雜亂,如果再誤讀“二十八宿屬七曜”為“中針二十四山五行”,則更是亂上加亂。

第二個例子:什么是“洪范五行”

《尚書·洪范》中說: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

以“洪范五行”配數:水為一,火為二,木為三,金為四,土為五。

以“洪范五行”配方向:水為北,火為南,木為東,金為西,土為中。

以“洪范五行”配“二十四山”:

甲、寅、辰、巽、戌、坎、辛、申,八山屬水。

離、壬、丙、乙,四山屬火。

震、艮、巳,三山屬木。

乾、亥、兌、丁,四山屬金。

丑、癸、坤、庚、未,五山屬土。

下面是《四庫全書·欽定協紀辨方書》中所列“洪范五行”圖:

圖2-8《協紀辨方書》所列“洪范五行”圖

清代江永于《河洛精蘊》一書中有“洪范五行說”,他說:

洪范五行者,以正五行為主,其余干支四維,皆與正五行之理有相通,故與之聯屬,所以輔成正五行之氣也。

水有八,坎為真水。辛申金者,水之正源;甲寅巽木者,水之別源;辰戌土者,水之堤防也。巽木與坎水同宮,水滋木而木亦能引水,思酸而津液生,伐木而泉源涸,故木為水之別源。水無土則濫,必藉陽土以蓄聚之。申為水之生氣,辰為水之歸氣,水又與火互根,無火不能生水。寅為火之生氣,戌為火之歸氣,故寅戌亦為水。是一水具四行之氣者也。

火有四,離為真火。乙木者,火之所麗以為明。丙為太陽之火,壬為水中之火?;鹜c水互根也。

木有三,震為真木。艮土者,木之根;巳火者,木之焰也。

金有四,兌為真金。乾陽金亦不變,金喜丁火之熔,亦喜癸水之澤也。

土有五,坤與丑未皆真土。水與土同源,土旺則生金,故癸庚皆為土也。

立此五行者,其于五行之蘊奧,察之精矣。

第三個例子:所謂的“正五行”

江永所謂“洪范五行者,以正五行為主”,那“正五行”又是如何分屬“二十四山”呢?

下圖是《協紀辨方書》所列“正五行”圖。

圖2-9 《協紀辨方書》所列“正五行”圖

所謂的“正五行”,是亥、壬、子、癸屬水,寅、甲、卯、乙、巽屬木,巳、丙、午、丁屬火,申、庚、酉、辛、乾屬金,辰、未、戌、丑、艮、坤屬土。是屬于八卦干支的五行之類。

南宋儲泳撰《祛疑說》,他于“大五行說”中有議論“正五行”的內容。他說:

二十四位之五行,亦有兩說,莫之適從。自古所用大五行,雖郭璞《元經》亦守其說,謂之“山家五行”,然前輩皆謂莫曉其立法之因。既無可考之理,古今豈肯通用而不疑者哉!近世蔣文舉只用正五行以配二十四位,壬癸亥子為水,丙丁巳午為火,一如《三命》《六壬》之說,自謂得楊筠松之學。

由此可知,以所謂“正五行”附屬于“二十四山”,是出于宋代的地理師蔣文舉?!白灾^得楊筠松之學”是托詞。儲泳又說:

又有蜀中一家謂是希夷先生之傳。亦以子亥為水,巳午為火,與蔣說同,而獨以壬位為火。

顯然,有人說陳摶(希夷先生)為江西雩都楊筠松地理師的后代弟子,倘若都是來自楊公的傳授,不會有兩種不同的“正五行”。《靈城精義》說:“賴公用正五行,楊公用雙山五行,作用各自有法,一主于乘生氣而已?!睏铙匏墒翘颇┵易跁r的地理國師,賴文?。ú家拢┦悄纤螘r人,可知“正五行”之說不出于楊筠松。

我們把“洪范五行”與“正五行”對比一下:(坎當子,卯當震,離當午,酉當兌)

中針二十四山:子癸丑艮寅甲 卯乙辰巽巳丙 午丁未坤申庚 酉辛戌乾亥壬

洪范五行:水土土木水水 木火水水木火 火金土土水土 金水水金金火

正五行:水水土土木木 木木土木火火 火火土土金金 金金土金水水

二者都以子屬水、丑屬土、卯屬木、丙屬火、午屬火、未屬土、酉屬金。子午卯酉是二十四山的四正方位,這就是江永所謂“以正五行為主”的理由。

第四個例子:“中針雙山五行”及“縫針三合五行”

下圖是《協紀辨方書》中所列“中針雙山五行”圖。

圖2-10 《協紀辨方書》所列“中針雙山五行”圖

圖說:

圖外層所列為正針,乃二十四山之正位。內層所列為中針,其子位在正針壬子二位之間,比正針先半位。其雙取者為雙山,其取三合者為雙山五行。

我們遵循正針在內、中針在外的實際圈層位置,把兩層二十四山的“五行”列于下:

五行:水 金 金 火 火 木 木 水 水 金 金 火 火 木 木 水 水 金 金 火火 木 木 水

正針:子 癸 丑 艮 寅 甲 卯 乙 辰 巽 巳 丙 午 丁 未 坤 申 庚 酉 辛戌 乾 亥 壬

中針:子 癸 丑 艮 寅 甲 卯 乙 辰 巽 巳 丙 午 丁 未 坤 申 庚 酉 辛戌 乾 亥 壬

下圖是《協紀辨方書》中所列“縫針三合五行”圖。

圖2-11《協紀辨方書》所列“縫針三合五行”圖

圖說:

圖外層所列為正針,內層所列為縫針。其子位在正針子癸二位之間,比正針后半位,其雙取三合者,為三合五行,與雙山同。特比中針正差一位耳……按雙山五行,即三合五行也。地支十二,取生旺墓三者為三合局,而四卦八干各在支前一位,今以支前一位之卦,干與支雙并,而同取地支三合之五行,故曰雙山五行。坤申壬子乙辰合水局,六山皆屬水;乾亥甲卯丁未合木局,六山皆屬木;艮寅丙午辛戌合火局,六山皆屬火;巽巳庚酉癸丑合金局,六山皆屬金。地理書曰:正五行,乃五行之質;雙山五行,乃五行之氣。故推龍氣之生旺用雙山,而不用正五行也。又地理家有三針,一曰正針,乃二十四山之正位,定向用之。一曰中針,其子位在正針壬子二位之中,格龍用之。一曰縫針,其子位在子癸二位之縫,消砂納水用之。故中針與縫針差一位,在中針則曰雙山五行,在縫針則曰三合五行,其實皆雙山法也。

我們遵循正針在內、縫針在外的實際圈層位置,把兩層二十四山的“五行”列于下:

五行: 水 金 金 火 火 木 木 水 水 金 金 火 火 木 木 水 水 金 金 火火 木 木 水

正針: 子 癸 丑 艮 寅 甲 卯 乙 辰 巽 巳 丙 午 丁 未 坤 申 庚 酉 辛戌 乾 亥 壬

縫針:壬 子 癸 丑 艮 寅 甲 卯 乙 辰 巽 巳 丙 午 丁 未 坤 申 庚 酉辛 戌 乾 亥

《靈城精義》說:

龍脈有順逆,乘氣自當有辨。五行有顛倒,作用各自有法。此言來龍生旺之氣不同,而乘之者亦不同也。如同一亥也,《催官篇》云:“迢迢西兌入天皇,清貴翰苑夸文章。”蓋亥屬水,兌屬金,從西兌入天皇,是金能生水,則亥氣為旺。此用正五行而論生旺者也?!肚嗄医洝酚衷疲骸翱补矧v騰入亥乾,丙向夾蛇扦?!焙我??蓋以癸丑屬金,壬子屬水,乾亥屬木,丙屬火。今由癸丑金而生壬子水,水生乾亥木,木生丙向之火,此又用雙山五行而論生旺者也。

又說:

龍以脈為主,穴以向為尊,水以向而定,向以局而分。此以水與穴皆以向為重,凡論氣者不可不論向也。凡葬法內之乘氣,一以脈為主,亦以正五行為主,別無他門。若坐穴立向,則雖內以乘龍,而實外以消水,其法多端,不可不詳審也。如亥入首水,自寅艮來,由戌乾去,若以雙山五行屬木,則沖破胎養,以正五行屬水,則沖破冠帶,俱不合度,當立丙丁向,則水可消。

由此說可知,具體的堪輿實踐中,的確是“五行無定用”。依此說,無論“楊救貧”或“賴布衣”,似乎都對此無能為力,因為“賴公用正五行,楊公用雙山五行”。

《淮南子》說:

木生于亥,壯于卯,死于未,三辰皆木也?;鹕谝?,壯于午,死于戌,三辰皆火也。土生于午,壯于戌,死于寅,三辰皆土也。金生于巳,旺于酉,死于丑,三辰皆金也。水生于申,壯于子,死于辰,三辰皆水也。

后來的陰陽家說“三合”,只說水火木金而不及于土。是土之三合,久不傳于世。

康熙二十二年(1683)命廷臣會議修輯的《御定星歷考原》載有“三合說”:

申子辰合水局,亥卯未合木局,寅午戌合火局,巳酉丑合金局。

按:三合者,取生旺庫三者以合局也。如水生于申,旺于子,墓于辰,故申子辰合水局也。木生于亥,旺于卯,墓于未,故亥卯未合木局也?;鹕谝谖?,墓于戌,故寅午戌合火局也。金生于巳,旺于酉,墓于丑,故己酉丑合金局也。

圖2-12《協紀辨方書》所列“三合”圖之一

圖2-13《協紀辨方書》所列“三合”圖之二

上圖為乾隆六年(1741)御制《協紀辯方書》中作載“三合”圖。

圖說:

《曾門經》曰:“三合者,異位而同氣也。寅午戌,火之三合;巳酉丑,金之三合;申子辰,水之三合;亥卯未,木之三合?!?/p>

《歷例》曰:“正月在午戌,二月在未亥,三月在子申,四月在丑酉,五月在寅戌,六月在卯亥,七月在子辰,八月在丑巳,九月在寅午,十月在卯未,十一月在辰申,十二月在酉巳?!?/p>

《考原》曰:“三合者,各與其月建會成三合局也。按:子午為沖,子未為害,沖重于害也。寅卯為類,寅午戌為合,合必輕于類矣。而不然者,何也?天之圓積氣也,地之方積形也,人者圓首方趾,上圓下方,而為三角,實天地之心,是故方圓之數必以三角為用,以明天為大圓,地為大方,必由人之三角而神以著。然則辰之三合,固天地之道所由及于人之端歟?三方既立,五行以之終以之始,四序以之生以之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理之自然,至粗而至精,至近而至遠,至微而至巨,至庸而至神,其唯三合之義歟?”

看上圖可知,十一月在子辰申,三合水;十二月在丑酉巳,三合金;正月在寅戌午,三合火;二月在卯未亥,三合木;三月在辰子申,三合水;四月在巳丑酉,三合金;五月在午戌寅,三合火;六月在未卯亥,三合木;七月在申子辰,三合水;八月在酉丑巳,三合金;九月在戌寅午,三合火;十月在亥卯未,三合木。歸納如下:

十一月在子辰申、三月在辰子申、七月在申子辰,三合水。

十二月在丑酉巳、四月在巳丑酉、八月在酉丑巳,三合金。

正月在寅戌午、五月在午戌寅、九月在戌寅午,三合火。

二月在卯未亥、六月在未卯亥、十月在亥卯未,三合木。

第五個例子:“大五行”(又名“山家五行”)的由來

《三命通會》說:

以分金六十位,定布于二十四位,以正五行為各宮之主,以六甲大五行為緯?!边@里面提及了所謂的“大五行”。

南宋儲泳撰《祛疑說》:

大五行出于乾坤者十二位,出于六子者亦十二位,合六子足以當乾坤之數。蓋乾坤之策三百六十,合六子之策亦三百六十,足以當乾坤之策也。但郭景純所載,未本屬木,而金土木各得四位,故《山家五行篇》曰“癸丑坤庚名稼穡,艮震己未曲直應”,今皆以未屬土,殆必有所據,其理亦通。木三、金四、土五是也。然一為數之元,總攝八位可也,火何以不二、不七,而四耶?二說未知孰是,將以質諸專門之學。造理之士云山家五行,郭景純既以名篇,又于《葬元》一篇論坎坤水土之山,則曰“崇土益申,長生位也”,及論艮山則曰“崇土益亥,非木之長生乎”,論巽山則曰“崇土益申,水長生也”,此又景純筆之書,而用大五行之明證也。”

又說:

大五行之說,果可廢乎?可得而廢,則古人何以更相傳襲,而用之于是?深思其理,求之《太一》統紀之數而不可得,求之《皇極》先天中天之數而不可得,求之后天化合五運六氣之說而不可得,反而求之卦畫,于是得其說焉。分列于后,庶幾易見。

儲泳所推“大五行”如下:

乾卦納壬甲,乾為天,天一生水:

戌屬乾,自戌順一周匝至辛而極,乾陽極而變坤,故辛納乙。

坤納乙癸,坤為君火:

坤用乙,而不及癸者,六癸皆不化火也,癸卻自化木。

木受坤化終于已之陰土

土受乾化終于戌之陽土

乾用壬申而生水,坤乙生火而癸生木,各主八位。乾坤用足繼以長男長女,庚辛運化金土,攸定五氣迭布,造化之功備矣。

以上是南宋儲泳對所謂出于晉代郭璞的“大五行”的推演。至清代乾隆《欽定協紀辨方書》引用其說,“大五行”之說遂以儲泳之推演為定論。

本講附錄:有關磁偏角的資料和議論

磁偏角

地球表面任一點的磁子午圈同地理子午圈的夾角。因指南針、磁羅盤是測定磁偏角最簡單的裝置,所以磁偏角的發現和測定的歷史也很早。1702年,英國E·哈雷發表了第一幅大西洋磁偏角等值線圖。根據規定,磁針指北極N向東偏則磁偏角為正,向西偏則磁偏角為負?!按牌恰笔侵复裴橃o止時,所指的北方與真正北方的夾角。

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載與驗證了磁針“常微偏東、不全南也”的磁偏角現象,比西歐記錄早 400年。英國人羅伯特·諾曼(Robert Norman)發現一根磁針用繩子在半中間吊起來,跟水平形成一偏角,他將這稱為磁偏角。1581年,他在自己的《新奇的吸引力》一書中發表了他的發現。

各個地方的磁偏角不同,而且,由于磁極也處在運動之中,某一地點磁偏角會隨之而改變。

許多海洋動物可以感應到磁偏角并利用它來識途 。

磁偏角是指地磁場的磁感線與水平面交成的角度。

磁偏角可以用磁偏測量儀測出來。各地的磁傾角不同,在地磁極處,磁偏角是90度。磁偏角的度數是測量出來的,不是計算出來的。

在繪圖時,將此前對磁偏角的實際測量值標在地圖(特別是海圖,普通地圖標磁偏角的少)上。當然,磁偏角的變化呈現出一定的規律,在我國除部分磁力異常的地方外,一般磁偏角都是西偏。不過在使用地圖上標注的磁偏角時,要注意出版年限,地圖太老誤差較大。

地磁極是接近南極和北極的,但并不和南極、北極重合, 一個約在北緯72°、 西經96°處;一個約在南緯70°、東經150°處。磁北極距地理北極大約相差1500km。在一天中磁北極的位置也是不停的變動,它的軌跡大致為一橢圓形,磁北極平均每天向北移40m。磁北極大約于2005年進入俄羅斯境內。

東經25度地區,磁偏角在1-2度之間;北緯25度以上地區,磁偏角大于2度;若在西經低緯度地區,磁偏角是5-20度;西經45度以上,磁偏角為25-50度,在我國,正常情況下,磁偏角最大可達6度,一般情況為2-3度。

地圖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東是大多數地圖的方向,但這可不是通用原則,如果地圖上有方向標,可以通過方向標了解到這些。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浠水县| 连山| 四会市| 乌兰县| 华阴市| 永新县| 浙江省| 嘉祥县| 灵石县| 高青县| 武陟县| 蒙山县| 房产| 永济市| 阳原县| 安多县| 隆林| 嵩明县| 山东| 海晏县| 乌兰察布市| 集贤县| 温州市| 汉中市| 澄迈县| 灌阳县| 涞源县| 南丹县| 临城县| 龙岩市| 五大连池市| 汝南县| 慈利县| 许昌市| 鲁甸县| 敦化市| 肇源县| 兴义市| 朔州市| 台州市| 稻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