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男兒胸懷青云志
俗話說,“石看紋理山看脈,人看志氣樹看材”。一個人如果沒有志氣,就不會奮發向上,也必定成不了一個有建樹的人。立志是成功的起點,一個人只有有了明確的目標和遠大的理想,才會朝氣蓬勃、勇往直前。
詩海徜徉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出處:三國·魏·曹操《步出夏門行》
釋義:千里馬雖然因為衰老而蹲伏在馬棚中,但它身衰志不減,胸中仍然激蕩著馳騁千里的壯志豪情。老驥:已經衰老的千里馬。
【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
出處:晉·陶淵明《雜詩》
釋義:丈夫應以四海為志,我希望自己做到不知老。
【千金何足重,所存意氣間】
出處:南朝·宋鮑照《代朗月行》
釋義:千金有什么重要的,貴在有志氣。
【昂昂獨負青云志,下看金玉不如泥】
出處:唐·李渤《喜弟淑再至為長歌》
釋義:胸有壯志的人,在他們的眼里,金玉連泥土都不如。昂昂:氣宇軒昂。青云志:比喻高遠的志向。
【憐君頭早白,其志竟不衰】
出處:唐·白居易《寄唐生》
釋義:敬佩你頭發雖然都早早地白了,但志向追求始終不衰減。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
出處:唐·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
釋義:我們共同懷有高超的情致,壯思飛動,想上九天親自去摘取明月。描寫個人對理想的追求。逸興:豪邁的興致。攬:用手摘取。
【少年心事當拿云,誰念幽寒坐嗚呃】
出處:唐·李賀《致酒行》
釋義:少年正該壯志凌云,怎能一蹶不振?
【勸汝立身須苦志,月中丹桂自扶疏】
出處:唐·劉兼《貽諸學意》
釋義:只要你有堅定的志向,就會像月宮里的桂樹那樣枝繁葉茂。扶疏:繁茂。
【良馬不念秣,烈士不茍營】
出處:唐·張籍《西州》
釋義:好馬不是只注視食槽里的飼料,而是想馳騁千里路;有志氣的人以天下大事為己任,而不謀求個人的私利。
【達士志寥廓,所在能忘機】
出處:唐·儲光羲《古意》
釋義:通達的人有遠大的志向,從不把無謂之事放在心上。
【男兒無英標,焉用讀書博】
出處:宋·劉過《懷古四首為知己魏倅元長賦兼呈王永叔宗丞戴少望》
釋義:男兒如果沒有遠大的目標,讀書再多又有什么用處呢?
【豪華一去難再得,壯氣銷沉土一丘】
出處:明·于謙《靜夜思》
釋義:榮華富貴失去了固然難以再得到它,但人的壯志豪氣消失了,雖生猶死,不啻(chì,僅僅)為一抔(póu,捧;把)黃土罷了。銷:通“消”。丘:土丘,引申為墳墓。
名句拾遺
【強行者有志】
出處:春秋·老子《道德經》
釋義:頑強奮進的人必有志氣。
【功崇惟志,業廣惟勤】
出處:《尚書·周書·周官》
釋義:功業崇高只有靠志向,學業廣博只有靠勤奮。
【玩物喪志】
出處:《尚書·旅獒》
釋義:迷戀于器物玩樂會使人失去志向和理想。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其志也】
出處:《論語·子罕》
釋義:軍隊的主帥可能被奪去,但一個普通人的志氣不可能被奪去。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出處:《論語·泰伯》
釋義:讀書人須有遠大的抱負和堅強的意志,因為他對社會責任重大,要走的路很長。弘毅:抱負遠大,意志堅強。對一個想要有所作為的人來說,遠大的抱負、堅強的意志,是缺一不可的。
【大丈夫當雄飛,安能雌伏】
出處:南朝·宋·范曄《后漢書·趙典列傳》
釋義:大丈夫應當像雄鳥那樣展翅高飛,怎么能像雌鳥那樣伏在那里?雄飛:比喻奮發有為。雌伏:比喻退藏,不進取,無所作為。
【人患志之不立,亦何憂令名不彰邪】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自新》
釋義:一個人只怕不能立定志向,又何必擔憂美名得不到顯揚呢?令:美好。彰:顯揚。
【蛟龍得云雨,終非池中物】
出處:晉·陳壽《三國志·吳書·周瑜傳》
釋義:蛟龍有飛騰上天的志向,它絕不是安身于小池淺水之中的動物。
【志行萬里者,不中道而輟足】
出處:晉·陳壽《三國志·吳書·陸遜傳》
釋義:立志行萬里路的人,是不會中途停止的。輟足:停止不前。
【安危不貳其志,險易不革其心】
出處:唐·魏徵《群書治要·昌言》
釋義:安與危都不改變自己的志向和操守。貳其志:背叛自己的初衷。革:改變。
【自安于弱,而終于弱矣;自安于遇,而終于愚矣】
出處:宋·呂祖謙《東萊博議·葵邱之會》
釋義:自己甘愿貧弱,最終還是很貧弱;自己安于愚昧現狀,最終就會愚昧。
【人若有氣魄,方做得事成】
出處:宋·朱熹《朱子全書·孟子》
釋義:人若有志氣和度量,什么事都能做成。
【丈夫志,當景盛,恥踈閑】
出處:宋·蘇舜欽《水調歌頭》
釋義:大丈夫的志向應當奮發有為,以無所事事為恥。
【志不可一日墜,心不可一日放】
出處:清·王豫《蕉窗日記》
釋義:意志一天也不能消沉,心思一天也不能放縱。
【人之進退,唯問其志】
出處:北宋·李昉、李穆、徐鉉等《太平御覽·子部》
釋義:是出來做官還是隱退,都要問是否符合自己的志向。
諺語集錦
【人有志,竹有節】
釋義:人有志氣,竹子有節。志氣即是節氣。志:志向,志氣。節:竹子各段之間相連突出的部位,以竹節比喻氣節。
【不怕人家看不起,只怕自家勿爭氣】
釋義:不怕別人小看自己,只怕自己沒有志氣。意為有志之人不在乎一時一事的評價??床黄穑盒】?,得不到承認。自家:自己。勿爭氣:沒有志氣。
【有心大海撈針,無心小事難成】
釋義:有心人可以從大海中撈針,無心的人連小事都做不成。有心:有心人,有某種志向、肯動腦筋的人。大海撈針:大海里撈針,比喻做成極不易做到的事。無心:沒有志向、不動腦筋的人。
【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
釋義:抬高對方,助長對方的聲勢,而低估自己的實力。形容人缺乏斗志。
【駑馬戀棧豆】
釋義:劣馬惦記著的只是馬棚里的飼料。比喻無能的人貪圖安逸,無遠大志向。
【虎瘦雄心在,人貧志氣存】
釋義:老虎雖然瘦,但它仍有威武不屈的雄心;一個人雖然貧窮,但他的志氣卻沒有喪失。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釋義:英雄到了晚年,壯志雄心并不衰減。烈士:志向遠大的英雄。已:停止,衰減。
【船大不怕浪高,志大不怕艱險】
釋義:船大不怕海浪高,志向高遠不畏艱難險阻。
【天下無不可為之事,只怕立志不堅】
釋義:天下沒有不能做成功的事,只怕志向不夠堅定。
歇后語薈萃
【布袋里裝釘子——個個想出頭】
釋義:比喻人人想出人頭地,此乃人之常情。
【你做生意我教書——人各有志】
釋義:你做生意我教書,各人都有不同的志向。
【老虎趕牛群——志在必得】
釋義:老虎追趕牛群,追不到就不罷休。比喻人立志后努力實現自己的志向。
【籠里的小鳥——關不住】
釋義:籠里的鳥想往外跑,關也關不住。形容人一旦有了遠大的志向,就不怕艱難險阻。
【武松看鴨子——英雄無用武之地】
釋義:形容人空有抱負、有才能,但卻無地施展。
【老和尚撞鐘——過一日是一日】
釋義:比喻人胸無大志,得過且過。
第二節 自強不息做人杰
有時候,要看一個人的成就大小或未來是否成功,不能只從這個人年幼時的成績或表現來看。很多揚名立萬的人可能以前都不是最聰明的或是成績最優秀的,但是他們肯努力,積極向上,奮發圖強,最終取得了成功,因為自強不息才是成功的關鍵因素。
詩海徜徉
【良時正可用,行矣莫徒然】
出處:唐·高適《送韓九》
釋義:正是施展自己才能的好機會,定要努力奮行,不要辜負大好時光。
【智士日千慮,愚夫唯四愁】
出處:唐·孟郊《孟東野詩集·百憂》
釋義:聰明的人常常思考應當如何奮發有為,而愚蠢的人只是常常愁悶嘆氣,毫無作為。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出處:唐·李白《將進酒》
釋義:上天既然生下我,我就必然是有用處的,千金花完了也可以再賺回來。必:一定,必定。盡:完了。復:再。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
出處:唐·李白《行路難》
釋義:一定會有乘著大風破浪前進的時候,到那時高掛著風帆渡過大海(去實現自己的理想)。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
出處:唐·劉禹錫《浪淘沙》
釋義:經過千萬次的沖洗、過濾等辛苦勞動,直到將沙除盡,才能得到純凈的黃金。比喻明辨是非是一個十分艱苦的過程,但只有這樣,才能得出真知灼見。
【不須浪飲丁都護,世上英雄本無主】
出處:唐·李賀《浩歌》
釋義:不要在哀傷的樂曲中痛飲不已,這世上本來就沒有限定誰是英雄。
【流年莫虛擲,華發不相容】
出處:唐·方干《送從兄郜》
釋義:時間不要隨意荒廢,花白的頭發總是不合時宜地出現。說明人是很容易老的,還是抓緊時間,做一個奮發有為的人吧。流年:光陰。華發:花白的頭發。
【策馬前途須努力,莫學龍鐘虛嘆息】
出處:唐·李涉《岳陽別張祜》
釋義:還是快馬加鞭奮力前進吧,不要像失意潦倒的人那樣長吁短嘆。比喻年輕時應為日后而努力,不要等老了,后悔也來不及。
【眼前多少難甘事,自古男兒當自強】
出處:唐·李咸用《送人》
釋義:盡管目前的處境很不好,但有志的人自古以來就是自強不息,不為逆境所屈服。
【千磨萬擊還堅韌,任爾東西南北風】
出處:清·鄭燮《竹石》
釋義:竹子經過大自然的千磨萬擊,反而更加堅韌,任憑來自何方的狂風怎樣摧殘,它仍然屹立挺拔。
【作氣須先鼓,爭雄必上游】
出處:清·顧炎武《上吳侍郎陽》
釋義:振作勇氣需要靠自我鼓舞,力爭上游就能達到目的。
名句拾遺
【終日乾乾,與時偕行】
出處:《周易·乾·文言》
釋義:一天到晚謹慎做事,自強不息,和日月一起運轉,永不停止。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出處:《周易·乾·象》
釋義:天體的運行強健有力,君子應該以它為榜樣,自覺地努力向上,永不停息。行:運行,運轉。?。簭妷延辛Α?
【天難諶,命靡?!?
出處:《尚書·咸有一德》
釋義:上天是難以相信的,命運是不確定的。說明人生還是要靠自己奮斗。
【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出處:《孟子·告子下》
釋義:上天欲將重任降于某人,一定要先讓他苦苦思索,肌體勞累,肚腹饑餓,貧窮困難,無路可走,行為常常發生錯亂,這樣才能使他心里震動,信念更加堅定,不斷增長才干。
【自恃,無恃人】
出處:戰國·韓非《韓非子·外諸說右下》
釋義:靠自己,不要靠別人。恃(shì):依賴。
【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出處:戰國·屈原《離騷》
釋義:在追尋真理、真知方面,前方的道路還很漫長,但我將百折不撓、不遺余力地去追求和探索。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出處:戰國·荀子《勸學》
釋義:(如果)刻幾下就停下來了,(那么)腐爛的木頭也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這告訴我們做人的關鍵在于要有恒心,目標專一,持之以恒地做下去。
【自古雄才多磨難,紈绔子弟少偉男】
出處:當代·王寶池《七律·勸學》
釋義:自古以來凡是成大事的英雄豪杰都是經歷過很多磨難的,而那些富貴人家的子弟很少有人能成就大事的。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
出處:宋·蘇軾《晁錯論》
釋義:自古以來能建功立業做大事的人,不僅僅有超脫俗世的才能,也一定會有堅忍不拔的意志。
【前程萬里,全要各人自去努力】
出處:元·石德玉《曲江池》
釋義:要想前途遠大,完全要靠每個人自己努力去爭取。
【從來好事天生儉,自古瓜兒苦后甜】
出處:元·白樸《喜春來·題情》
釋義:從來天生的好事很少,自古以來瓜兒都是先苦后甜。說明任何理想的實現,都要經過波折和努力。
【天上若無難走路,世間哪個不成仙】
出處:清·袁枚《隨園詩話補遺》
釋義:如果上天是輕而易舉的,那么世間所有的人就都變成神仙了。比喻寫詩或做任何事情,都要歷盡艱難困苦,才能攀登高峰。
【凡事皆有極困難之時,打得通的便是好漢】
出處:清·曾國藩《曾文正公家書》
釋義:做任何事情都有最困難的時候,能夠挺得過去并且最終戰勝困難的人,就是好漢。
【下手處是自強不息,成就處是至誠無息】
出處:清·金纓《格言聯璧·學問》
釋義:下手做事就是要靠自強而且不停息的努力,獲得成就要靠極為誠心誠意而不松懈的奮斗。
諺語集錦
【凡人貴自立】
釋義:一個人應看重的是自己努力奮斗。
【人無剛強,安身不牢】
釋義:人如果沒有剛強性格,就難以在社會上立身。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
釋義:比喻人要有進取心。
【皇天不負苦心人】
釋義:老天爺不會虧待為某事付出辛苦勞動或代價的人。
【不怕少年苦,只怕老來窮】
釋義:年少時苦一點是沒有關系的,因為身體還能支撐,到老了就不行了,那時候已經失去了工作能力。所以,人要在年輕的時候努力奮斗。
【不與寒霜斗,哪來春滿園】
釋義:不與寒霜做斗爭,哪來現在的滿園春色。比喻勝利的果實需要靠奮斗得來,為達到一定目的要努力奮斗。
【佳期難得,好事多磨】
釋義:美好時光難以得到,事業成功要經過很多磨難。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釋義:人要有所成就,必須刻苦努力,不可以放任自流。
【吃得苦中苦,方成人上人】
釋義:能夠經受住特別苦難的磨煉,才能成為杰出的人才。
【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
釋義:英雄豪杰不是天生的,男子漢應當發奮圖強。
歇后語薈萃
【矮子上樓梯——步步高】
釋義:比喻只要努力,堅持向上,哪怕再“矮”,都能一步一步變得高大。
【頂水劃船——力爭上游】
釋義:逆水劃船,只有用盡全力才能使船不斷向前。比喻努力奮斗,爭取前進、再前進。
【長線放遠風箏——下過大功夫】
釋義:指為實現某個目標付出過艱苦的努力。
【拔節的竹筍——天天向上】
釋義:比喻有出息、有發展前途。
【八十老翁學手藝——老來發憤】
釋義:比喻人老心不老,只要有心,隨時都可以振作起來。
【斷線的風箏——遠走高飛】
釋義:風箏斷了線,就像野獸遠遠地跑掉,像鳥兒遠遠地飛走。比喻人跑到很遠的地方去。多指奮發圖強,擺脫困境。
【卒子過河——有進無退】
釋義:象棋里,“卒子”一旦“過河”,就只能前進,沒有后退。形容奮發圖強的人不給自己留退路。
第三節 無所畏懼向前沖
無所畏懼的精神正是青年人的優勢。青年人閱世不深,顧慮較少,做事不怕失敗、敢闖敢試,意志堅定,任何挫折都不能使之動搖。正因為他們敢于面對困難,積極應對挑戰,因此常常有勇敢之舉。
詩海徜徉
【但看洗雪出圜扉,始信白圭無玷缺】
出處:唐·程長文《獄中書情上使君》
釋義:只要看看經過雪洗后的白圭仍然潔凈透亮,這才相信白圭沒有被灰塵玷污。比喻高尚的人不畏惡劣環境的影響。
【好事盡從難處得,少年無問易中輕】
出處:唐·李咸用《送譚孝廉赴舉》
釋義:好事都是從艱難處得來的,所以年輕人不要傾向于那些輕而易舉得來的東西。鼓勵人們要敢于向困難挑戰。
【進則萬景晝,退則群物陰】
出處:唐·孟郊《崔從事鄖以直隳職》
釋義:能努力進取則一切美景像白晝那樣光明,知難而退則一切事物都像陰天似的昏暗。
【君有丈夫淚,泣人不泣身】
出處:唐·孟郊《答姚付見寄》
釋義:志士的眼淚是專門為那些不幸的人而流,而對自己本身的遭遇是無所謂的。
【山深更須入,聞有早梅村】
出處:宋·楊萬里《明發石山》
釋義:要領略山里的美景,就應不畏艱險敢于攀登,親自進入到它的深處?,F用來比喻無論工作或學習,都要不辭艱險,勇于探索。
【遇險即欲避,安得皆通達】
出處:《元遺山詩集·臨汾李氏任運堂二首》
釋義:如果一遇到困難就唯恐避之不及,世上還有哪條路可以走得通呢?說明人生在世,所走的道路必然艱險曲折,鼓勵人們要具備迎接困難的勇氣。
【凌霜竹箭傲雪梅,直與天地爭春回】
出處:清·魏源《行路難》
釋義:竹子在大雪中還像箭一樣筆直挺立,不被雪所壓彎;而梅在花雪中則朵朵盛開。它們好像在與天地對抗,爭取把春天奪回來。比喻高尚的人不畏艱難困苦,用自己的青春熱血給人們爭得光明。
名句拾遺
【知恥近乎勇】
出處:《禮記·中庸》
釋義:知道羞恥,就接近于勇敢了。
【見義不為,無勇也】
出處:《論語·為政》
釋義:看到符合正義的事情而不去做,這是沒有勇氣的表現。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刺客列傳》
釋義:狂風怒號,易水寒冷,勇敢的男子漢一踏上征途就再也不回頭。
【一人投命,足懼千夫】
出處:戰國·吳起《吳子·勵士》
釋義:一個人敢于拼命,足可以使千人感到恐懼。
【兩鼠斗于穴中,將勇者勝】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釋義:兩只老鼠在洞中爭斗,哪一個更勇敢些,哪一個就能獲勝。
【義不反顧,計不旋踵】
出處:漢·司馬相如《喻巴蜀檄》
釋義:計議一旦決定實施就要勇往直前,不容徘徊退縮。
【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
出處:漢·劉徹《求茂材異等詔》
釋義:要建立非同一般的功業,必須靠英勇杰出的人才行。
【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
出處:宋·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釋義:進得越深,就越難前進,而看見的景象越奇妙。比喻只要不畏艱難,就可以攀登佳境。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
出處:宋·蘇洵《心術》
釋義:即使泰山倒塌在眼前也面不改色。
【凡事之所貴,必貴其難】
出處:清·舒夢蘭《游山日記》
釋義:凡做一件事情,可貴之處就在于不怕事情的艱難。
諺語集錦
【自古英雄出少年】
釋義:自古以來,英雄常常在年輕人中涌現。
【撐死膽大的人,餓死膽小的鬼】
釋義:鼓勵人要勇敢進取。
【不擔三分險,難練一身膽】
釋義:不肯承擔三分危險,就難以練就一身膽識。說明要想成大事,就應該不懼艱險。
【長個不長膽,力大也等閑】
釋義:光長個頭不長膽識,雖有一身力氣也是浪費。說明做人要有不怕危險、困難的精神,以及敢作敢為、無所畏懼的魄力。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釋義:明明知道山上有老虎,卻偏偏向山上前行。比喻遇到困難時要有戰勝困難的勇氣和堅忍不拔的意志。
【任憑風浪起,勇開頂風船】
釋義:任憑狂風襲來、波濤洶涌,仍有勇氣迎風駕駛船只。比喻有困難也要勇往直前,毫不退縮。
【一人拼命,萬夫莫當】
釋義:一個人有拼命般的勇敢,一萬個人都抵擋不住。
【不思萬丈深潭計,怎得驪龍頷下珠】
釋義:不想到萬丈深淵里面去冒險,怎能獲得黑龍頷下的寶珠。泛指不經歷艱險便得不到寶物。驪(lí)龍:傳說中黑色的龍。
【一身都是膽】
釋義:全身都是膽識。比喻膽大勇敢的人。
【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做三成功】
釋義:任何事情只等、靠別人,最后必然落空,而敢想敢做,最終才會成功。
【沒有爬不過的高山,沒有闖不過的險灘】
釋義:比喻只要有勇氣,就會克服一切困難。
【勇敢不在臂上,而在智慧上】
釋義:勇敢不在手臂上,而在腦袋里。說明只憑力氣的勇敢是匹夫之勇,而經過深思熟慮后的勇敢才是真正的勇敢。
歇后語薈萃
【吃了秤砣——鐵了心】
釋義:形容人下定了決心。鐵:既指鋼鐵,又比喻堅定、堅決的意志。
【開水煮白玉——不變色】
釋義:比喻有膽量,或很有骨氣。
【油條泡湯——渾身軟】
釋義:油條泡在湯里,吸收水分,就變軟了。比喻因害怕而渾身癱軟無力。
【老虎拉車——沒人敢(趕)】
釋義:老虎拉車,誰敢在后面使喚它。比喻沒人有那么大膽子。
【鼓樓上的麻雀——嚇大了膽的】
釋義:比喻經受了磨煉后,變得勇敢了。
【強盜走了才敢站前——假充勇敢】
釋義:強盜走了才敢站出來說強盜的不是,比喻假裝積極,冒充英勇。
【徒手打老虎——有勇無謀】
釋義:空手打老虎,只有勇氣,沒有計謀。指做事或打仗只是猛打猛沖,缺乏計劃,不講策略。
【扶著橋欄桿過河——生怕掉下去】
釋義:比喻膽小怕事。
【女兒國招婿——八戒自告奮勇】
釋義:意思是主動要求承擔某項艱巨的任務。告:稱說,表示。
【剛出山的老虎——有股猛勁】
釋義:剛出山的老虎,有很強的勇猛之力。比喻人在少年時,無所畏懼。
第四節 成敗得失皆學問
失敗并不可怕,因為失敗會使你離成功越來越近。在失敗中,我們知道了成功需要擁有個人主見,擁有穩定的心態,擁有團結合作的意識……有時,失敗是成功必不可少的因素。
詩海徜徉
【筑室于道謀,是用不潰于成】
出處:《詩經·小雅·小晏》
釋義:在大路旁蓋房子,總是征求行人的意見,行人的意見多有不同,所以房子是蓋不成的。比喻七嘴八舌,無助于拿定主意,或盲目聽從別人的意見,結果難以成功。是用:所以。潰:遂。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兒】
出處:唐·杜牧《題烏江亭》
釋義:戰爭的勝敗是很難預料的,能夠經受住失敗、挫折等羞辱的考驗才是真正的大丈夫。事不期:勝敗的事,不能預料。
【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出處:唐·黃蘗(niè)禪師《上堂開示頌》
釋義:不經過一番寒冷徹骨的考驗,怎么會有梅花那撲鼻的芳香。說明有了失敗,我們才能吸取教訓,獲得積累,一步步走向成功。
【但教方寸無諸惡,狼虎叢中也立身】
出處:五代·馮道《偶作》
釋義:只要心里不沾染任何罪惡,就是身處虎狼之中,也會保持正義之身。
名句拾遺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出處:春秋·老子《道德經》
釋義:一個人始終保持謹慎,就能立于不敗之地。
【事者,生于慮,成于務,失于傲】
出處:《管子·乘馬》
釋義:事情總是產生于謀慮,成功于努力,失敗于驕傲輕心。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
出處:《戰國策·趙策一》
釋義:記住以前的經驗教訓,可以作為以后行事的借鑒。
【眾怒難犯,專欲難成】
出處:春秋·魯·左丘明《左傳·襄公十年》
釋義:眾人的憤怒不可觸犯,一意孤行很難成功。說明團結的重要性。
【戰勝而將驕卒惰者敗】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
釋義:打了勝仗之后,將領驕傲,士兵懶惰的,就會在以后的戰爭中失敗。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出處: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陳蕃傳》
釋義:放著小事不去做,又怎能實現遠大的理想呢?
【欲思其成,必慮其敗】
出處:三國·蜀·諸葛亮《便宜十六策》
釋義:要想考慮某件事情的成功,必須先考慮它的失敗。說明即使失敗也有對策,將自己的損失降到最低。
【立志欲堅不欲銳,成功在久不在速】
出處:宋·張孝祥《論治體札子》
釋義:確立志向要堅定,而不是心血來潮;事業的成功要持之以恒,而不是急于求成。
【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敗也必在慢之】
出處:宋·司馬光《資治通鑒》
釋義:大凡一切事情的成功,必定在于嚴肅對待它;如果造成失敗,一定是因為輕視了它。
【何須論得喪,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
出處:宋·柳永《鶴沖天·黃金榜上》
意為:何必太過于計較人生的成敗得失呢?做個才子詞人,也等于是個民間的公卿宰相。說明人總會在某一方面獲得成功,不必在意眼前的得失。
【失意之事,恒生于其所得意】
出處:明·劉基《郁離子·虞孚》
釋義:不順心遂意的事,常常起因于揚揚自得中的粗心大意。
諺語集錦
【咬著石頭才知道牙疼】
釋義:比喻遭受挫折后才知道做錯了。
【成名每在窮苦日,敗事多因得志時】
釋義:成名全靠在窮苦的歲月里的發奮磨礪,而失敗則大多是處于志得意滿而松懈的時候。
【一事差,百事錯】
釋義:一個環節處理不當,導致全盤失敗。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釋義:謀劃事情在于人的主觀努力,至于事情能否成功,由客觀條件等因素決定。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釋義:比喻只要基礎或根本還存在,暫時遭受損失或挫折無傷大體。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釋義:即使是再聰明能干的婦女,沒米也做不出飯來。比喻做事缺少必要條件,很難做成。
【死馬當活馬醫】
釋義:比喻明知事情已經無可求藥,仍然抱有一絲希望,積極挽救。也泛指做最后的嘗試。
【敗軍之將,不敢言勇】
釋義:戰敗的將軍,不好談論勇敢的事。比喻在某方面失敗過,沒臉面再談論這方面的事了。
【白玉不自知潔,幽蘭不自知香】
釋義:白玉不能知道自己是那樣潔白,蘭花不能知道自己是那樣清香。比喻不知道自己具有某方面長處。
歇后語薈萃
【前怕狼后怕虎——進退兩難】
釋義:前怕野狼,后怕老虎,前進和后退都很為難。比喻處境困難。
【砍倒的樟樹——死不甘(干)心】
釋義:樟樹砍倒之后,樹心仍不干。比喻不甘心失敗,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態度。
【孔夫子搬家——盡是書(輸)】
釋義:孔夫子的書多,搬家時全是書。這里書和輸同音,指總是輸,沒有贏的時候。
【斗敗的雞——上不了陣勢】
釋義:在斗雞比賽中,失敗的公雞沒有氣勢。比喻因失敗而喪失斗志的人。
【跑了羊修圈——防備后來】
釋義:丟了羊趕快修補羊圈,防備再發生同樣的事。比喻在事情失敗之后,想辦法去補救。
【蛤蟆剝皮——心不死】
釋義:蛤蟆剝皮后,心臟還在跳動。形容已經被打垮,但企圖報復或卷土重來之心仍不死。也指不甘心以往的失敗,積極創造條件準備再重新開始。
【冷水澆頭——涼了半截】
釋義:形容遇到挫折,原先的熱情突然減退了一半。涼:既指溫度低,又指灰心失望。
【關公走麥城——一蹶不振】
釋義:比喻遭受一次挫折以后就再也振作不起來。蹶:栽跟頭。振:振作。
【孫猴子回花果山——一個跟頭栽到了家】
釋義:形容失敗得極其慘重,或倒霉到了極點?;ü剑骸段饔斡洝分械娜宋飳O悟空最初生活的地方。栽跟頭:既指向下翻跟頭,又指失敗或出丑。到家:既指回到家園,又指達到極點。
【鴨子死了——嘴硬】
釋義:鴨子嘴扁而堅硬,即使死了,嘴還是硬的。比喻人即使失敗,嘴上也不肯服輸。
第五節 競爭合作成大事
很多人把競爭關系簡單定義為敵對關系,如此,競爭就變成了你死我活的搏斗。其實,正是因為競爭對手的存在,我們才能不斷發奮圖強,才能不斷地充實自我。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和競爭對手在同一條船上,雙方既是競爭關系,又是合作共存關系。
詩海徜徉
【庶民攻之,不日成之】
出處:《詩經·大雅·靈臺》
釋義:民眾都來從事某項工作,就能很快取得成功。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出處:《詩經·國風·秦風》
釋義:誰說沒有衣服穿?你我共同披戰袍。比喻團結一致,共同奮戰。袍:長衣。行軍者日以當衣,夜以當被。就是今之披風,或名斗篷。“同袍”是友愛之詞。
【有時逢敵手,對局到深更】
出處:唐·杜荀鶴《觀棋》
釋義:有時碰到對手,與其下棋到深夜。
【獨柯不成樹,獨樹不成林】
出處:宋·郭茂倩《樂府詩集·紫騮馬歌》
釋義:一個樹枝成不了樹木,一棵樹成不了森林??拢╧ē):草木的枝莖。
【今古惟稱知己少,驅山塞海事無難】
出處:明·俞大猷《贈陶指揮》
釋義:古往今來,雖然知音難遇,但有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齊心協力,連驅山塞海的事也不難做到了。
【萬人一心兮泰山可撼,惟忠與義兮氣沖斗牛】
出處:明·戚繼光《凱歌》
釋義:萬眾團結一心可以震撼泰山,只有沖天的忠誠正義之氣才能斗得過兇猛的公牛。
名句拾遺
【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
出處:《論語·子罕》
釋義:可以共同學習的人,未必能有共同追求;可以共同追求的人,未必可以共同堅持到最后;可以共同堅持到最后的,未必能在應該調整時做出同樣的調整。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出處:《論語·子路》
釋義:君子講究協調而保持自己獨立的見解,小人沒有自己獨立的見解也不講究協調。說明能夠保持獨立見解的合作是更加有力量的合作。
【內得愛焉,所以守也】
出處:《司馬法》
釋義:一個國家內部友愛團結,國家的守備就能堅固。
【輔車相依,唇亡齒寒】
出處: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僖公五年》
釋義:面頰和牙床相互依存,嘴唇沒有了牙齒會受寒。比喻相互依存,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兩虎相斗,其勢不懼生】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釋義:兩只老虎相爭斗,則必定有一方受到傷害。勢:情勢。不懼生:不共存。
【人欲心辯,不欲口辯。心辯則言丑而不違,口辨則辭好而無成】
出處:漢·王充《論衡·定賢》
釋義:人們應該用心志去競爭,而不是用言語去競爭。用心志競爭,縱然不善言辭也不脫離主題,用言語競爭,縱然說得天花亂墜也無濟于事。
【同心合意,庶幾有成】
出處:東漢·班固《漢書·匡衡傳》
釋義:齊心協力,事情就能成功。
【獨思,則滯而不通;獨為,則困而不就】
出處:三國·魏·徐干《中論·自學》
釋義:一個人獨自思考問題,往往會受到局限和閉塞;一個人獨自做事,往往會碰到許多困難而達不到目的。
【單者易折,眾則難摧】
出處:李大師、李延壽唐·《北史·吐谷渾傳》
釋義:勢孤力單,容易受人欺負;人多氣壯,別人不敢欺侮。
【土相扶為墻,人相扶為王】
出處:唐·李百藥《北齊書·尉景傳》
釋義:泥土相互依靠就可以成墻,人相互幫助就可以稱王。
【眾力并則萬鈞不足舉也,群智用則庶績不足康也】
出處:晉·葛洪《抱樸子·務正》
釋義:將眾人的力量聚集在一起,即使萬鈞重的東西也不難舉起;充分發揮大家的智慧,那么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好。
【江海不與坎井爭其清,雷霆不與蛙蚓斗其聲】
出處:明·劉基《郁離子》
釋義:長江和大海不會與廢棄不用的水井去競爭誰更清澈,響雷不會與青蛙和蚯蚓比誰的聲音更高。比喻只與高手過招。
【和氣致祥,乖氣致戾】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
釋義:和睦帶來吉祥,不和招致禍患。乖:不和諧。戾:罪。
【牡丹雖好,終須綠葉扶持】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
釋義:牡丹雖然好看,也需要綠葉扶持。比喻人盡管才能出眾,也要靠眾人支持。
諺語集錦
【人心齊,泰山移】
釋義:大家一條心,就能發揮出極大的力量。正所謂團結力量大。
【大路通天,各走一邊】
釋義:比喻各走各的路,互不干涉。
【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
釋義:比喻不是你制伏我,就是我制伏你。
【覆巢之下無完卵】
釋義:傾翻的鳥窩下沒有完好的鳥蛋。比喻整體覆滅,各部分、個體也就不復存在。
【一爭兩丑,一讓兩有】
釋義:互相爭奪,雙方都出丑;互相謙讓,雙方都有得。
【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
釋義:一根絲絞不成線,一棵樹成不了森林。比喻個人力量單薄,難把事情辦成。
【不怕虎生三只口,只怕人懷兩樣心】
釋義:不怕老虎長三張口,只怕一個人懷有兩個心眼。指不論敵人多厲害或困難有多大,這些都不可怕,怕的是人心不齊。
【柴多火焰高,人多聲音大】
釋義:柴火多燒起來火焰高,人多聚集起來的聲音大。
【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
釋義: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情經過大家商量,就能商量出一個好辦法來。
【三人一條心,黃土變成金】
釋義:只要大家齊心協力,黃土也能變成金子。比喻團結力量大。三:表概數。
【一個人唱不了八仙過?!?
釋義:一個人演不了八仙過海的戲。比喻個人能力有限,需要眾人合作共事,才能取得成功。
【八仙過海,各顯其能】
釋義:八仙過海時不用舟船,各有一套法術。八仙:道教傳說中的八位神仙。比喻做事各有各的一套辦法。也比喻各自拿出本領互相比賽。
歇后語薈萃
【一個跳蚤撐不起一床被——獨力難支】
釋義:一只跳蚤依靠自己的力量很難撐起一床被。形容在進取的路上需要大家的通力合作,眾人拾柴火焰高,發揮更多的智慧。
【麻雀開會——細商量】
釋義:麻雀聚在一起會發出嘰嘰喳喳的聲音,比喻互相商量才能把事情做好。
【一個船上的難友——同舟共濟】
釋義:在一條船上蒙難的人,團結互助。比喻同心協力,戰勝困難。舟:船。濟:渡,過河。坐一條船,共同渡河。
【一盤象棋下三天——棋逢對手】
釋義:一盤棋下了三天三夜,碰上實力相當的人。比喻爭斗的雙方本領不相上下。逢:相遇。
【一個西瓜切九半——四分五裂】
釋義:形容不完整,不集中,不團結,不統一。
【蛇吃鰻魚——比長短】
釋義:比喻雙方較量彼此本事的大小。鰻(mán)魚:是一種細長如蛇的魚,皮膚多半是無鱗的,溜光黏滑的。
【天馬行空——獨來獨往】
釋義:天馬奔騰神速,像是騰起在空中飛行一樣,獨自往來,不與人為伍。比喻事事不與人合作。天馬:神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