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美好高尚的品德

第一節 人之行,莫大于孝

很多人都在說,等有錢了一定要好好孝敬父母。但你可以等待,父母卻不能等待,在不經意間,父母漸漸變老。其實,孝敬父母不需要做出多偉大的事業,只要在每天早晨,我們用一句關愛的話語,一個親熱的動作,或任何一個微小的進步,就可以表達我們對父母的愛與孝心。

詩海徜徉

【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出處:《詩經·小雅·蓼莪》

釋義:可憐的父母親啊!為了生養我受盡勞苦。哀:可憐。劬(qú):過分勞苦,勤勞。劬勞,指父母養育子女的勞苦。蓼莪(liǎo é):《詩經·小雅》篇名。此詩表達了子女追慕雙親撫養之恩德的情思。

【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出處:《詩經·小雅·蓼莪》

釋義:想要報答您的恩德,而您的恩德就像天空一樣浩瀚無邊。昊(hào):大(指天)。昊天:指廣大的天,在這里比喻父母的恩情深重。罔極:指無窮、久遠。罔(wǎng),沒有。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出處:唐·孟郊《游子吟》

釋義:誰說像小草一樣的些微孝心,能夠報答如春天陽光般的母愛呢?寸草:比喻非常微小。三春暉:形容母愛如春天和煦的陽光。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暉,陽光。

【人家見生男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

出處:唐·王建《短歌行》

釋義:別人都說有了子女好,卻不知道有了兒女,會讓自己早早老去。說明父母為了兒女過早地衰老,作為子女,我們有什么理由不報答他們呢?

【思爾為雛日,高飛背母時。當時父母念,今日爾應知】

出處:唐·白居易《燕詩示劉叟》

釋義:當你還是小燕子,高高地非離母親。而當我們自己當了母親之后,父母思念你們的心情,現在你應該很明白了。詩句借燕子懂得飛后便離棄雙親的習性,以及描寫燕子父母的悲哀,告誡大家不要像燕子那般,完全忘記父母的養育之恩。

【母愛無所報,人生更何求】

出處:唐·李商隱《送母回鄉》

釋義:母親的養育之恩都無法報答,人生還有什么事情值得追求呢?

【萬事絲窠黏露珠,奉親最樂天下無】

出處:宋·楊萬里《題左正卿壽慈堂》

釋義:世事無常皆如絲網上黏著的露水,什么也比不上奉養親人的樂趣。

【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

出處:清·黃景仁《別老母》

釋義:在風雪之夜離開這凄慘的柴門,漸行漸遠,不禁令人興嘆:養子又有何用呢?倒不如沒有!詩句十分真切地抒寫出詩人內心無法抑制的內疚,指出作為子女不能守在父母身邊盡孝是最大的不孝。

【母苦兒未見,兒勞母不安】

出處:清·徐熙《勸孝歌》

釋義:母親受苦時孩子不曾見到,孩子受苦時母親心緒不寧。說明母親處處關心孩子,而孩子卻很少關心母親。

名句拾遺

【父母唯其疾之憂】

出處:《論語·為政》

釋義:父母最擔憂的是子女生病。言外之意,子女照顧好自己不讓父母擔心,就算盡孝。

【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出處:《論語·里仁》

釋義:子女侍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對的地方應該婉轉地勸告,如果父母不能夠聽從自己的勸告,仍然要恭恭敬敬,不違背他們的意愿,任勞任怨。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出處:《論語·里仁》

釋義:父母的年齡不可不知道。一方面為他們的長壽而高興,另一方面又為他們的衰老而傷心。

【事父母,能竭其力】

出處:《論語·學而》

釋義:侍奉父母,應該竭盡全力。事:通侍,即侍奉、服侍的意思。【子欲養而親不待】

出處:漢·韓嬰《韓詩外傳》

釋義:兒女想要贍養父母,但雙親都不在人世了。待:等待。說明孝順父母要注重每時每刻,不可等待。

【孝在于質實,不在于飾貌】

出處:漢·桓寬《鹽鐵論·孝養》

釋義:孝敬父母在于內心充滿敬意與愛心,不在于禮節上做得是否周全。說明心中孝、態度敬才是真正的孝。

【慢人親者,不敬其親者也】

出處:晉·陳壽《三國志·魏書》

釋義:不怠慢別人父母的人,肯定也不會敬重自己的父母。

慢:慢待,指態度冷淡,不禮貌。

【人子之事親也,事心為上,事身次之,最下事身而不恤其心,又其下事之以文而不恤其身】

出處:明·呂坤《呻吟語》

釋義:子女侍奉父母,最主要的是要讓他們心情愉快,其次才是關心他們的身體,倘若只關心他們的身體而不關心他們心情是否愉快,就顯得更差一些,而最差的則是只保持表面上的禮節而連他們的身體都漠不關心。

【守身不敢妄為,恐貽羞于父母】

出處:清·王永彬《圍爐夜話》

釋義:一個人謹守自己的行為舉止而不胡作非為,就是因為擔心自己的不良行為會使父母蒙羞。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出處:清·李毓秀《弟子規》

釋義:父母呼喚,要趕快答應;父母有命令,應趕快去做,不能偷懶。

【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

出處:清·李毓秀《弟子規》

釋義:父母喜好的東西,(子女)要盡力為他們準備;父母厭惡的東西,(子女)要謹慎地為他們去排除。

【親愛我,孝何難;親惡我,孝方賢】

出處:清·李毓秀《弟子規》

釋義:父母疼愛我,做到孝有什么困難呢;父母討厭我,仍盡孝,才為賢德。

【好飯先盡爹娘用,好衣先盡爹娘穿】

出處:清·作者無可考《勸報親恩篇》

釋義:好飯先給父母吃,好衣先給父母穿。

【出入扶持須謹慎,朝夕伺候莫厭煩】

出處:清·作者無可考《勸報親恩篇》

釋義:父母出入(門)要小心攙扶,早晚伺候父母不要心生厭煩。

【勞苦莫教爹娘受,憂愁莫教爹娘耽】

出處:清·作者無可考《勸報親恩篇》

釋義:不要讓父母受苦受累,不要讓父母分擔你的憂愁。【時時體貼爹娘意,莫教爹娘心掛牽】

出處:清·作者無可考《勸報親恩篇》

釋義:要時刻體貼、理解父母,不要讓父母操心掛念你。

諺語集錦

【千萬經典,孝義為先】

釋義:成千上萬部經典都在強調,孝和義是人首先應當做到的。

【吃遍天下鹽好,走遍天下娘好】

釋義:天底下沒有比鹽更美味的食物,天底下沒有比娘親對自己更好的人。

【兒行千里母擔憂】

釋義:母親時刻惦記出門在外的孩子。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

釋義:家里有個老人,非常寶貴。

【養兒防老,積谷防饑】

釋義:養孩子是為了防備年老時無人照顧,積屯糧食是為了防備饑荒時沒有食物。

【爹養兒小,兒養爹老】

釋義:父母養育孩子,孩子應該知恩圖報,好好地贍養父母。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

釋義:小羊吃奶的時候是跪著喝奶的,小烏鴉長大了能反過來喂養老烏鴉,以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久病床前無孝子】

釋義:長久服侍生病的父母,兒女們會產生厭煩情緒。說明只有在父母生病的時候,才能發現真正的孝子。

【妻賢夫禍少,子孝父心寬】

釋義:妻子賢惠,她的丈夫災禍就少;子女孝順,父母就心情舒暢。

【千里燒香,不如在家敬爹娘】

釋義:千里拜佛燒香,不如現在孝敬爹娘。舊時指奔波千里拜佛求來生,不如以孝敬爹娘來積德保來生。

【敬了父母勿怕天,納了賦稅勿怕官】

釋義:孝敬父母不怕天道懲罰,守法盡忠不怕法律制裁。天:天道責罰。納了賦稅:意為守法盡忠。官:官府,指法律制裁。

【當家才知柴米貴,養兒方知父母恩】

釋義:當家的人才知柴米可貴,撫養孩子的人才會報答父母對自己的恩情。說明只有當了父母,才能體會當父母的艱辛。

歇后語薈萃

【鄭莊公挖地道——不到黃泉不相見】

故事漫談

鄭莊公的母親從小就不喜歡他,而喜歡他的弟弟共叔段。后來她竟然發展到幫助共叔段謀反,意欲置莊公于死地的地步。鄭莊公十分憤怒,發誓說不到黃泉不與母親見面。后來,他心生悔意,在一個聰明的大臣的幫助下,“掘地及泉”,母子相見,重歸于好。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無論發生什么事情,都不要和父母說過頭的話。即使一時失口讓父母傷心,也應巧妙地使用方法讓父母開心,盡孝道。

【茶館搬家——另起爐灶】

釋義:比喻成家之后,就與父母分家,另立門戶。言外之意,孩子有了自己的一番事業,不讓父母為自己的生活操心,就算盡孝。

【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坐享其成】

釋義:比喻自己不出力而享受別人取得的成果。享:享受。成:成果。說明生活中嬌生慣養的小孩,不僅不懂得關心父母,還把父母當“奴隸”來伺候自己。

【懷里揣梳子——舒(梳)心】

釋義:“舒”與“梳”同音。舒心:心情舒暢。意思是孝敬父母就要讓父母心情愉悅,不頂撞父母,不做讓父母生氣的事。

【兒子不養娘——白疼他一場】

釋義:母親將全身心的愛都給了孩子,反過來,孩子長大后不贍養母親,傷透母親的心。比喻孩子不孝順。

【農村的老黃牛——苦了一輩子】

釋義:農村的老黃牛,耕田種地,兢兢業業,辛苦了一輩子。這里用來形容父母撫養子女,操勞辛苦。

第二節 “禮”是相處的基礎

或許你不經意的一個行為,如尊敬長輩、尊重他人、熱情接待客人,便會得到他人的大力贊賞;又或許你不經意的一個舉動,如隨地吐痰、出言不遜、耀武揚威,便會使得你在別人心目中的形象大打折扣。在當今文明社會中,要想做一個有素質、受歡迎的人,就要時刻注意保持禮節。

詩海徜徉

【人而無儀,不死何為】

出處:《詩經·鄘風·相鼠》

釋義:如果人連儀態都沒有,活著能干什么呢?這句詩說明人應該注重禮儀。儀:威儀,嚴肅的態度,莊重的行為。何為:倒裝,即“為何”。

【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出處:《詩經·小雅·鹿鳴》

釋義:我的朋友們,(我要)吹奏樂器歡迎你們的到來。說明要熱情接待賓朋。嘉賓:友好的賓客。鼓瑟吹笙:指以奏樂歡迎客人的方式。

【投我以桃,報之以李】

出處:《詩經·大雅·抑》

釋義:送給我一個桃子,我還回一個李子。比喻彼此之間的互相酬贈或禮尚往來。投:投擲,在這里是贈送的意思。報:回報,回贈。

【溫溫恭人,維德之基】

出處:《詩經·大雅·抑》

釋義:溫和謙恭,是高尚道德的基礎。

【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

出處:唐·杜甫《客至》

釋義:長滿花草的庭院小路,還沒有因為迎客打掃過。一向緊閉的家門,今天才第一次為你打開。說明客人來做客之前,出于禮貌應把家打掃干凈。緣:由于,因為。蓬:草。

【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

出處:唐·杜甫《客至》

釋義:遠離街市買東西不便,菜肴很簡單,買不起高貴的酒,只好用家釀的陳酒,請隨便享用吧!家常話語聽來十分親切,很容易從中感覺到主人竭誠盡意的盛情和力不從心的歉疚。對待客人,心意比形式更重要。

【遠處從人須謹慎,少年為事要舒徐】

出處:唐·元稹《貽蜀五·首張校書元夫》

釋義:在遠處居住與人相處要慎重,少年時做事應當從容謙讓。從人:與人相處。舒徐:從容謙抑。

【新竹高于舊竹枝,全憑老干為扶持】

出處:清·鄭燮《新竹》

釋義:新竹竿高于舊竹竿,全靠老的枝干在底下支撐、扶持。比喻年輕人雖然超過老年人,但老年人的作用不可忽略,無論何時,我們都要尊敬老年人。

名句拾遺

【樂至則無怨,禮至則不爭】

出處:《禮記·樂記》

釋義:樂事做得好了則人心無怨,禮事做得好了則人無所爭。【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出處:《禮記·曲禮》

釋義:禮節重在相互往來:有往無來,不符合禮節;有來無往,也不符合禮節。尚:重在。

【禮之用,和為貴】

出處:《論語·學而》

釋義:禮的作用,最主要的是使人與人和諧共處。【以約失之者,鮮矣】

出處:《論語·里仁》

釋義:因為用(禮儀)約束自己,過錯就少了。約:約束。鮮:少。

【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出處:《論語·泰伯》

釋義:一味恭敬而不用禮節來指導就會疲勞,小心謹慎而不用禮節來指導就會畏懼,勇敢無畏而不用禮節來指導就會作亂,心直口快而不用禮節來指導就會尖刻。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出處:《論語·顏淵》

釋義:不合乎禮節和道德的東西不看,不合乎禮節和道德的話不聽,不合乎禮節和道德的話不談,不合乎禮節和道德的事不做。

【狎甚則相簡,莊甚則不親】

出處:《孔子家語·三恕》

釋義:過分親昵就會態度怠慢,過分莊重就不會彼此親近。說明人與人交往要保持一定距離,正所謂距離產生美。

【恭敬之心,禮也】

出處:《孟子·告子上》

釋義:對別人恭敬、尊重,是禮的具體表現。

【以禮為翼者,所以行于世也】

出處:《莊子·大宗師》

釋義:把禮儀當作羽翼的人,用禮儀的教誨在世上施行。行:通行。

【辭讓之心,禮之端也】

出處:《孟子·公孫丑上》

釋義:有了謙讓的心,正是重視禮儀的開始。

【非仁無為也,非禮無行也】

出處:《孟子·離婁下》

釋義:不仁的事不干,不合禮的事不做。

【輕則寡謀,驕則無禮】

出處:春秋·魯·左丘明《國語》

釋義:輕佻的人缺少謀略,驕橫的人沒有禮節。

【將求于人,則先下之,禮之善物也】

出處:春秋·魯·左丘明《左傳·昭公二十五年》

釋義:將要對別人有所求,就首先要做到謙恭自抑,這在禮節上就是善于處理事物。求:請求。禮:禮物。

【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共雷】

出處:漢·王充《論衡·雷虛》

釋義:相隔千里所刮的風不一樣,百里內所響的雷聲也不相同。比喻地方不同,風俗各異。我們不要譏笑異地的風俗,最好是做到入鄉隨俗。

【人用術,我以誠感之;人使氣,我以理屈之】

出處:清·金纓《格言聯璧》

釋義:別人使用權術,我以誠實的態度感化他;別人動氣了,我以道理使他折服。說明無論如何,都要用“禮”來說服對方。

諺語集錦

【讓禮一寸,得禮一尺】

釋義:你禮讓別人一寸,別人就會禮讓你一尺。

【見人施一禮,少走十里路】

釋義:對人施一禮,可以少走十里路。比喻禮多不僅人不怪,反而可以為自己帶來好處。

【待人以禮,事事順利】

釋義:對人以禮相待,做事就會一帆風順。說明有“禮”無難事。

【怪人不知禮,知禮不怪人】

釋義:責備他人不知道禮節,但知書達禮的人不會怪罪不懂禮數的人。說明對于不懂禮的人,不應該與其計較。

【長者賜,少者不敢辭】

釋義:對于長輩的饋贈,晚輩不能推辭不接受。

【情越疏,禮越多】

釋義:感情越疏遠,需要講究的禮節就越多。

【卻之不恭,受之有愧】

釋義:推卻或拒絕別人的邀請或禮物是不恭敬的,接受下來又感到有些慚愧。

【人惡禮不惡】

釋義:別人行事雖然惡劣,但還應以禮相待。

【在家不會迎賓客,出外方知少主人】

釋義:在家的時候不會接待客人,外出的時候才知道要拜訪的地方缺少主人的關心。

【客來主不顧,應恐是癡人】

釋義:主人見客人來了不去主動打招呼,恐怕這是個愚人。

【士者國之寶,儒為席上珍】

釋義:讀書之人是國家的寶貝,儒生就像宴席上的美味珍肴。

【入鄉隨俗】

釋義:進入一個地方,就要順從當地習俗。

【入門問諱】

釋義:舊時指去拜訪他人,要先問清楚對方父祖的名諱,以便談話時避諱。現泛指問清楚有什么忌諱。

【禮有經,亦有權】

釋義:禮節有常規的,也要有變通。

【恭可平人怒,讓可息人爭】

釋義:肅敬可以使人的怒氣平緩,謙遜禮讓可以使人的紛爭停息。

歇后語薈萃

【見人先作揖——禮多人不怪】

釋義:一個人禮節多了,別人也不會怪罪。意即人要有禮貌。

【得牛還馬——禮尚往來】

釋義:指禮節上應該有來有往。現也指以同樣的態度或做法回答對方。

【船上打傘——沒天沒地】

釋義:比喻說話沒禮貌。

【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

釋義:比喻禮物雖輕但人與人之間的情意深厚。

【涼木待客——冷淡】

釋義:木頭常被用來形容人呆板、冷漠。用涼木接待人,說明人態度冷淡、不熱情,缺少禮貌。

【秀才打架——講禮】

釋義:秀才是讀書人,即使與人理論,也不忘記用儒學經典《禮記》中的思想。《禮記》是戰國至秦漢年間儒家學者解釋說明經書《儀禮》的文章選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匯編。

【一百里走了九十九——差一禮(里)】

釋義:“里”與“禮”同音。形容做事萬事俱備,只差禮節。

第三節 勤勞節約是老傳統

追求富貴、贏得富貴并不難,難就難在能不能守住富貴。有些人一旦成為富貴之人就沾沾自喜,不知天南地北,過著奢侈糜爛的生活。日子一久,“甜盡苦來”,只好再努力掙錢。富貴不能生根發芽,只有通過辛勤勞動才能獲得,但是只知勤勞,不知節儉,富貴也不會長久。

詩海徜徉

【衣食當須紀,力耕不吾欺】

出處:晉·陶淵明《移居二首》

釋義:人的衣食需要自己經營,只要付出勞動,田地是不會欺騙我的。

【救煩無若靜,補拙莫如勤】

出處:唐·白居易《自到郡齋題二十四韻》

釋義:安靜最能擺脫煩惱,勤奮最能彌補拙笨。

【奢者狼藉儉者安,一兇一吉在眼前】

出處:唐·白居易《草茫茫》

釋義:奢侈使人行為不檢、名聲不好,勤儉便可使人長久安樂。奢則錯,儉便吉,這是很快就顯現出來的。狼藉:比喻行為不檢,名聲不好。

【不栽桃李樹,何日得成陰】

出處:唐·張謂《寄李侍御》

釋義:不栽種桃樹李樹,何時才能享受陰涼。比喻不勞動就不能享受。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

出處:唐·李商隱《詠史》

釋義:縱觀歷史,大到邦國,小到家庭,無不是興于勤儉,亡于奢靡。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出處:唐·李紳《憫農》

釋義:又有誰知道盤中的飯食,每一粒都是(農民)辛苦得來。說明我們要學會節儉,更要學會感謝辛勤勞作的農民。

【方知此藝不可有,人間萬事憑雙手】

出處:唐·牛殳(shū)《琵琶行》

釋義:(經過種種歷練)才知道這種奇特本領并不存在,世間萬事都是憑借雙手做出來的。

【家中勤檢校,衣食莫令偏】

出處:唐·王梵志《全唐詩補逸》卷二

釋義:應當勤儉持家,不要對衣食偏于講究。

【克勤克儉,無怠無荒】

出處:宋·郭茂倩《樂府詩集·梁太廟樂舞辭》

釋義:要勤勞節儉,不要懶惰荒疏。

【懶者常似靜,靜豈懶者徒】

出處:宋·蘇軾《送岑著作》

釋義:懶惰的人常常好像很安靜,但真正做到靜心修養的人,絕不是懶惰之徒。

名句拾遺

【人惰而侈則貧,力而儉則富】

出處:《管子·形勢解》

釋義:人懶惰又奢侈,生活就會貧困;勤勞而節儉,生活就會富足。

【克勤于邦,克儉于家】

出處:《尚書·大禹謨》

釋義:在國家事業上要不辭辛勞,在家庭生活上要節儉。

【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

出處:春秋·魯·左丘明《左傳·莊公二十四年》

釋義:節儉,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惡中的大惡。

【儉開福源,奢起貧兆】

出處:北齊·魏收《魏書·李彪傳》

釋義:節儉為幸福開辟源泉,奢侈是貧困的預兆。

【人生在勤,不索何獲】

出處:漢·張衡《應閑》

釋義:人生在世上就應該勤奮,不去追求進取哪來收獲呢?

【奢侈之費,甚于天災】

出處:唐·房玄齡等《晉書·傅玄傳》

釋義:奢侈的耗費比天災還嚴重。

【居豐行儉,在富能貧】

出處:唐·房玄齡等《晉書·陸云疏》

釋義:豐綽時堅持儉樸,富足時也不奢侈。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出處:宋·司馬光《資治通鑒》

釋義:由儉樸節約的生活轉變成奢華富裕的生活容易,而過慣了奢華富裕的生活再想儉樸節約就會很難。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出處:明·朱柏廬《治家格言》

釋義:一粥一飯,應當想到得來是不容易的;一絲一線,應常想到這些東西生產出來是很艱難的。意思是要告訴我們懂得節約,不能鋪張浪費。

【觀人家起臥之早晚,而知其興衰】

出處:明·龐尚鵬《龐氏家訓》

釋義:看家庭成員起床的早晚,便知曉這個家庭的興衰。說明每個家庭要想興旺,就必須早起晚睡,辛勤勞動。

【凡不能儉于己者,必妄取于人】

出處:清·魏禧《日錄里言》

釋義:凡是自己不能勤儉節約的人,一定會隨便拿別人的東西。

諺語集錦

【奢侈者,危亡之本】

釋義:生活不知節儉,是敗亡的根源。本:根源。

【創業不可不勤,居家不可不儉】

釋義:創業不可不勤勞,居家過日子不可不節儉。

【金玉非寶,節儉是寶】

釋義:黃金寶玉不是寶貝,養成節儉的美德比黃金美玉更寶貴。

【勤儉富貴之本,懶惰貧賤之苗】

釋義:節儉是使人富貴的關鍵,懶惰是使人貧賤的根苗。

【坐吃山空,立吃地陷】

釋義:不生產只消費,金山銀山也會被吃空,大地也會被吃得陷下去。

【糧收萬石,也要粗茶淡飯】

釋義:即使家庭富有,也要過著粗茶淡飯的簡樸生活。

【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想有時】

釋義:在富裕時要想到貧困的時候,不要等到貧困時再沉迷于對富裕時生活的回憶。意思是在富貴時應懂得節約。

【一滴水,一滴油,不讓一滴白白流】

釋義:即使一滴水、一滴油,也不能白白浪費。

【勤儉好似燕銜泥,浪費好似水沖堤】

釋義:勤儉節約就像燕子銜泥壘窩,要慢慢積累;而浪費就像洪水沖堤,很短的時間內就會沖破大堤,這說明浪費是非常快的。

【光儉不勤無源水,光勤不儉水斷流】

釋義:光節儉不勤勞,就像沒有源頭的水;光勤勞不節儉,就像河水枯竭,水流不再繼續。說明節儉與勤勞缺一不可。

【勤是財外財,用掉還會來】

釋義:勤勞是財富的財富,財富沒了還會再生成財富。說明勤勞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源。勤:勤勞。財外財:意為看不見、意識不到的財富。用掉:指花掉勤勞換來的錢。還會來:指財富又會產生。

【有了臥處,就想伸腿】

釋義:有了可以躺下的地方,就想把腿伸開。形容人懶惰。

歇后語薈萃

【春天的蜜蜂——閑不住】

釋義:春天的蜜蜂辛勤采蜜,一刻也不休息。比喻人勤勞,不愿意閑著。

【端著金碗討飯——裝窮叫苦】

釋義:手捧黃金打造的飯碗討飯,明明很富有卻偏偏喊窮。諷刺人不能利用自身條件勤勞致富,只想依靠別人的施舍過日子。

【油瓶倒了不扶——懶到家了】

釋義:油瓶倒了都懶得伸手扶起來,形容人極其懶惰。

【螞蟻的腿——勤快】

釋義:螞蟻很勤勞,尋找、搬運食物時爭先恐后。在這里比喻人非常勤快。

【哥倆分家——自食其力】

釋義:兄弟倆自立門戶,靠自己養活自己。說明人應該依靠自己的勞動來換取自己想要的生活。

【武大郎賣燒餅——晚出早歸】

釋義:很晚出去卻很早回來,諷刺那些偷懶的人。

【啞巴講話——靠手做】

釋義:啞巴不能說話,凡事依靠雙手來表達。說明手對人而言極為重要,既可以表達情感,也可以幫助人改善生活,達到致富的目的。

第四節 感恩滌蕩一切塵埃

感恩并不一定是口頭上感謝恩人的大恩大德,也不一定是重金饋贈。如果恩人處于困境之中,即使自己能力有限,也要全力以赴,以實際行動告訴他再困難也要與之共進退。如果恩人施恩不圖回報,我們也要將這份情感時常掛念于心中,不能像寫在沙塵中的文字一樣,大風吹過便消失得無影無蹤。

詩海徜徉

【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

出處:《詩經·衛風·木瓜》

釋義:別人送給我一個木瓜,我要以美玉來報答。

【將恐將懼,維予與女,將安將樂,女轉棄予】

出處:《詩經·小雅》

釋義:在你擔驚受怕的時候,只有我幫助你;但你到了安逸享樂的時候,反而要將我拋棄。告誡人們要懂得報恩。

【忘我大德,思我小怨】

出處:《詩經·小雅》

釋義:忘了我的大恩情,只把小怨記分明。形容為了一點小恩怨就忘記大的恩情。

【一顧重尺璧,千金輕一言】

出處:北周·庾信《擬詠懷》

釋義:顧遇之恩重于尺璧,重視諾言而輕千金。顧:顧遇。尺璧:直徑一尺的璧玉,言其珍貴。

【才微易向風塵老,身賤難酬知己恩】

出處:唐·郭震《寄劉校書》

釋義:才能低微造成地位低,難以報答知己的恩情。

【農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

出處:宋·戴復古《大熱》

釋義:農民在夏天的時候仍然在耕作,我怎么敢安心地坐在這里吃飯呢?

【死猶未肯輸心去,貧亦其能奈我何】

出處:明·黃宗羲《山居雜詠》

釋義:死尚且不能使我出賣良心,窮困又能把我怎么樣呢?比喻無論何時,都不能逼迫自己出賣良心。

名句拾遺

【以德報德,則民有所勸;以怨報怨,則民有所懲】

出處:《禮記·表記》

釋義:用恩德報答恩德,這樣做好事的人就會受到鼓勵;以仇恨報答仇恨,這樣做壞事的人就會受到懲戒。

【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出處:《論語·憲問》

釋義:以公正報答仇恨,用恩德報答恩德。

【銜環結草,以恩報德】

出處: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宣公十五年》

釋義:比喻感恩報德,至死不忘。銜環:嘴里銜著玉環。結草:把草結成繩子,搭救恩人。

【一飯之德必償】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范雎傳》

釋義:受人一頓飯的恩惠也必須要報答。

【士為知己者死】

出處:《戰國策·趙策一》

釋義:甘愿為賞識自己、栽培自己的人獻身。知己者:了解自己,信任自己的人。

【記人之善,忘人之過】

出處:晉·陳壽《三國志·蜀書·秦宓傳》

釋義:記住別人的善行,忘掉別人的過失。

【問祖宗之德澤,吾身所享者是,當念其積累之難】

出處:明·洪應明《菜根譚》

釋義:如果要問祖先是否為我們留下恩澤,只要看我們所享的幸福的厚薄就可以知道,因此應當時刻感念祖先遺留恩澤的不易。

【小人專望人恩,恩過輒忘】

出處:清·金纓《格言聯璧》

釋義:小人專門期望他人的恩惠,但受恩后就忘記。

【君子不輕受人恩,受則必報】

出處:清·金纓《格言聯璧》

釋義:君子不輕易受人恩惠,若受恩于人,則必定想法圖報。

諺語集錦

【飲水思源,緣木思本】

釋義:比喻不能忘記原來的境況和幸福的根源。緣:攀緣。木:樹。本:根部。

【屋怕不穩,人怕忘本】

釋義:屋子怕根基不穩,不穩就要倒;人怕忘本,忘本就會變得忘恩負義。指明人不可忘記本性。

【受人滴水之恩,必當涌泉相報】

釋義:受了別人的一滴水這樣小的恩惠,就應當以涌泉一樣的恩情報答人家。

【食人一口,還人一斗】

釋義:吃別人一口飯,還別人一斗米。

【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

釋義:施與別人恩惠不要念念不忘,但受人恩惠不要忘記。

【小人記仇不記恩,君子記恩不記仇】

釋義:小人只記得別人對自己不好,忘記別人對自己的好;君子只記得別人對自己的好,忘記別人對自己的不好。

【吃飯不忘種谷人,飲水不忘掘井人】

釋義:吃飯時不要忘記播種稻谷的人,喝水時不能忘記先前挖井的人。指享受別人的勞動成果時,不要忘記創造這種成果的人。也泛指不要忘記對自己有恩的人。

歇后語薈萃

【進學堂不帶書——忘本】

釋義:書是獲取知識的根本。上學不帶書,猶如沒上學。忘本,在這里既指忘記根本,也指境遇變好后忘掉自己原本的情況和能夠變好的原因。

【唐僧學經文——念念不忘】

釋義:念念:時刻思念著。形容牢記于心,時刻不忘。

【吃了木炭——黑了心】

釋義:比喻人沒有良心,變壞了。黑:詞義雙關,既指顏色黑,又指心眼壞。

【病好打太醫——恩將仇報】

釋義:拿仇恨回報曾給予自己恩惠的人。指忘恩負義。報:報答。

【曹操殺華佗——以怨報德】

釋義:以怨恨來回報別人給予的恩惠。

故事漫談

曹操為建造宮殿,親自揮劍砍伐躍龍祠前的梨樹,得罪了梨樹之神。當晚做了一個噩夢,驚醒之后便得了頭痛頑癥,遍求良醫,均不見效。

后來,華歆向曹操舉薦了華佗,曹操立馬差人連夜將華佗請來為他看病。華佗認為曹操頭痛是中風引起的,病根在腦袋中,不是服點湯藥就能治好的,需要先飲“麻肺湯”(按:也就是人們所熟知的“麻沸散”,是華佗發明的一種麻醉劑),然后用利斧砍開腦袋,取出“風涎”,才可能去掉病根。

多疑的曹操以為華佗是要借機殺他,為關羽報仇,于是命令左右將華佗收監拷問,致使一代神醫屈死在獄中,而華佗所著的《青囊書》也因此失傳。

【狼吃東郭先生——忘恩負義】

釋義:東郭先生救了狼,狼反而將他吃掉。比喻忘卻別人對自己的幫助,做事有損于過去的恩義。

【張飛撤退長坂坡——過河拆橋】

釋義:自己過了河,便把橋拆掉。比喻達到目的后,就把幫助過自己的人一腳踢開。

第五節 關愛溫暖世人心

誰說自己從沒有幫助過別人?仔細想想,給同學講解難題,幫陌生人指路,為貧困地區捐款捐物……生活中,處處留有我們助人的身影。幫助別人,不難,只要我們懷有一顆善心,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全力幫助身處困境中的人,就足夠了。

詩海徜徉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出處:《漢樂府·長歌行》

釋義:世上萬物在春天受到陽光雨露的恩惠,煥發出無比的光彩。德澤:恩澤,這里指春天的陽光雨露。

【丈夫貴兼濟,豈獨善一身】

出處:唐·白居易《新制布裘》

釋義:男子漢貴在使大家都過上好生活,怎么能只顧自己好,不顧別人呢?

【丈夫須兼濟,豈得樂一身】

出處:唐·薛據《古興》

釋義:男子漢應當為大多數人謀利益,怎么能夠只追求自己一人的安樂呢?

【圣人不利己,憂濟在元元】

出處:唐·陳子昂《感遇》

釋義:圣人不謀取私利,他所關懷、幫助的是善良的老百姓。

【但得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臥殘陽】

出處:宋·李綱《病牛》

釋義:只要使得人們都能吃飽飯,就絕不推辭辛苦的勞作,即使筋疲力盡病倒在殘陽下,也心甘情愿。

【萬鐘一品不足論,時來出乎蘇元元】

出處:宋·陸游《五更讀書示子》

釋義:高官厚祿并不足念,重要的是有機會要接濟蒼生,為人民造福。萬鐘:形容很高的俸祿。一品:古代官吏共分九品,各有正從,一品為最高等級。蘇:使蘇醒,救活。元元:百姓。

【愿為衣絮衣天下,不道邊風朔雪寒】

出處:清·陳恭尹《木棉花歌》

釋義:我愿意化作漫天飛揚的木棉花絮,給天下人做衣裳,讓他們不再抱怨風雪的寒冷。

名句拾遺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出處:《論語·顏淵》

釋義:君子只成全別人的好事,不成全別人的壞事。

【君子見人之厄則矜制之,小人見人之厄則幸之】

出處:《公羊傳·宣公十五年》

釋義:君子見到有人陷入困境,就會心生憐憫;而小人看見有人陷入困境,則會幸災樂禍。

【吉人為善,惟日不足】

出處:《尚書·泰誓中》

釋義:善人做善事,唯恐時間不夠用。

【施舍不倦,求善不厭】

出處:春秋·魯·左丘明《左傳·昭公十三年》

釋義:資助困難的人毫不厭倦,勉勵人從善永不厭煩。

【善不可失,惡不可長】

出處:春秋·魯·左丘明《左傳·隱公六年》

釋義:善良之心不能丟,作惡的念頭不能滋生。

【人有急難,傾財救之】

出處:唐·李肇《唐國史補》

釋義:別人有急難時,應拿出全部錢財去救助他人。

【一毫之善,與人方便;一毫之惡,勸君莫作】

出處:唐·呂巖《勸世》

釋義:對人有一點好處的事都要去做;對人有一點壞處的事都不要去做。

【福在積善,禍在積惡】

出處:秦·黃石公《素書》

釋義:不斷地為善就是積福,不斷地作惡就是積禍。

【為善者不云利,逐利者不見善】

出處:宋·林逋《省心錄》

釋義:做善事的人從來不談利益,而追逐利益的人從來看不見他做善事。

【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出處:明·馮夢龍《醒世恒言》

釋義:救人一條命,勝過建一座七層的佛塔。

【浪子回頭金不換】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

釋義:不走正道的人改邪歸正后極其可貴。

【心作良田,百姓耕之有余】

出處:清·金纓《格言聯璧》

釋義:善心作良田,后代子孫綿延耕種不完。比喻勤做善事,才能為后世積福。

【作德日休,為善最樂】

出處:清·金纓《格言聯璧》

釋義:日日修養德行,做好事最快樂。

【施不在豐,期于救乏】

出處:《孔叢子·連叢子下》

釋義:施與不在豐厚,只望能幫助人解決困難。

諺語集錦

【馬上不知馬下苦,飽漢不知餓漢饑】

釋義:騎馬人不知道走路人的辛苦,吃飽飯的人不知道饑腸轆轆的人的饑餓。比喻自己舒服,不知別人的疾苦。

【知己知彼,將心比心】

釋義:對于自己和對方的情況都很了解,用自己的心情去體會別人的心情。

【君子周人之急】

釋義:有德行的人應在別人困急時給予周濟、幫助。周:周濟,接濟。

【求人須求大丈夫,濟人須濟急時無】

釋義:求人幫助要求正直無私的人,接濟人要接濟處于困境中的人。

【渴時一滴如甘露,醉后添杯不如無】

釋義:在他人饑渴難耐時給予的一滴水,猶如甘露;在他人醉酒后再添酒,不如不添。意味在別人急需時給予幫助才有意義。

【幫人幫到底,救人救個活】

釋義:幫助人要一幫到底,救助人要救到使人真正擺脫困境有了活路之后。也作“幫人幫到頭,救人救到家”。

【善人流芳百世,惡人遺臭萬年】

釋義:行善者美名流傳后世,作惡者臭名遠揚。

【且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

釋義:把善良美好之心,留傳給后代繼承。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釋義:自身要多做義舉做好當下,而不要去牽掛往后的發展,即做好事不要期望報答。但:只是。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釋義:多做好事,就有好的回報;壞事干得多,一定有壞的報應。

【急難時救人,一善可當百善】

釋義:在人碰上危難的時候拉人一把,做一件這樣的好事,可以抵得上平時做一百件。

【出錢有功德,勿用拜菩薩】

釋義:出錢做公益事業就是功德,不用拜佛去求取沒有實際意義的功德聲名。出錢:資助公益。功德:本義為佛教所指的行善、誦經、超度亡靈,引申為功勞和恩德。

歇后語薈萃

【勞勞碌碌的蜜蜂——甜頭給了別人】

釋義:蜜蜂辛辛苦苦采蜜、釀蜜,最后將蜂蜜獻給人類。形容具有奉獻精神。

【六月里穿毛衣——熱心】

釋義:勸告每個人都要熱心,要將心比心,因為你對他人態度直接影響他人對你的態度。

【啄木鳥吃害蟲——與人為善】

釋義:啄木鳥吃害蟲,防止蟲子啃咬樹木,破壞森林。指善意幫助人。為:做。善:好事。

【化妝店里的買賣——成人之美】

釋義:成全別人的好事。成:成就。

【雪中送炭——急人所急】

釋義:在下雪天給人送炭取暖。比喻在別人急需時給予物質上或精神上的幫助。

【唐僧的肚皮——慈悲為懷】

釋義:慈悲為懷,原為佛教語,指仁愛而給眾生以安樂,憐憫眾生而祛除苦難。后泛指仁慈而富有同情心,樂于施舍救助他人。

【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釋義:本想搬起石頭打別人,沒想到砸了自己的腳。比喻本來想害別人,結果害了自己,自食其果。搬:移動。

主站蜘蛛池模板: 淮南市| 贵溪市| 尼玛县| 伊川县| 苍梧县| 伊春市| 洛浦县| 万源市| 河间市| 略阳县| 东阳市| 南宫市| 都江堰市| 炎陵县| 固原市| 广东省| 应用必备| 绵竹市| 新巴尔虎左旗| 武清区| 上栗县| 富宁县| 延吉市| 浦城县| 西充县| 千阳县| 宁武县| 新郑市| 深圳市| 东莞市| 邢台县| 城市| 乌拉特中旗| 宁陕县| 万全县| 穆棱市| 铁岭县| 林西县| 永福县| 灵宝市| 成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