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03 泄了六國王氣

盡管皇帝氣吞天下,但他經營時,還是分了主次以及輕重緩急。他把重點放在山東六國,在“東南-西北”一線,來來回回巡視。

其時,秦方以兼并取六國,六國未安,皇帝欲以六國為郡縣,實施中央集權,故以規劃對六國“王氣”加以破壞,使之喪失獨立性,僅為中央行政之地方政權。

泄“王氣”說,始于秦始皇帝。據載,當年秦始皇帝派人“望氣”,望者曰“東南有天子氣”,故南巡至江寧,鑿方山,斷長壟,引秦淮河水入長江,以泄王氣。

這是常見的一說,但已有人表示懷疑,殷維翰在《南京山水地質》中指出,方山秦淮河河谷,并非人工開鑿,而是自然形成,在兩百萬年前,秦淮河就已流入長江,并留下四十米厚的泥沙沉積,南京城就建筑在這塊沉積的土地上,泄王氣不會在這里。

如果秦始皇帝沒有在方山下手開鑿秦淮河,那么他會從哪里下手呢?

史書上已有四種說法,即鑿“鐘阜”,塹“北山”,掘“連岡”,斷“長壟”。說法雖然不一樣,但所指的卻是同一個對象,即從鐘山到石頭山這條連綿山岡。

若以鐘山余脈言之,那就叫作“鐘阜”;因其位于都城以北,所以稱為“北山”;觀其山勢連綿,那便是“連岡”;山體低而長,即“長壟”;皇帝在這里出手了。

泄王氣,用的不是秦淮河水,而是玄武湖之水。玄武湖水域,主要來源于鐘山北麓,其泄留,有南、北兩個出口,經由北出口,進入長江,由南出口,入秦淮河,再往北,亦入長江。北出口,很明顯,是自然形成的,因為玄武湖本來就是古長江遺留下來的一部分。而南出口,則是由人工開鑿的,很可能就是秦始皇帝為了泄金陵王氣而開鑿的。

皇帝不僅在這里開了口子,還開出一條河道,玄武湖水從這條河道進入秦淮河,因為有了這條河道,才有了秦淮河的名稱,而此前,叫它什么?叫句容河!

句容河,是秦淮河主源,它的名稱,來自那位句吳先生,因此,比秦淮河之名早了約一千年。當這條河流入南京城時,便分了兩支。一支,從東水關入城,在城里,匯入鐘山月牙河水和玄武湖水后,形成了內城十里的秦淮河,然后,出西水關。另一支,繞城而行,匯合了從西水關來的一支,使整條河都變成了秦淮河,再北上流入長江。

秦淮河的“秦”,與句容河的“句”一樣,“句”,出自句吳,“秦”,當然就來自秦朝。句吳,是周朝在江南的發祥地,秦克周,不光要奪取周的中原王畿及其分封的山東六國,還要鎮壓江南王氣,秦朝以水德取代了周,秦淮河自然就要代替句容河了。

可為什么要稱“淮河”呢?此前,江南未有此稱呼,如此稱呼自秦始,漢人反秦,反掉了“秦”字,稱“淮水”。須知秦嶺-淮河一線,為中國南北分界線,也是中原王朝的生命線。秦據秦嶺坐天下,楚人以淮河反而亡秦,故秦漢之間,淮河實為關鍵,兩朝皆以“淮”名水,一方面,欲以中原王氣壓制句吳,另一方面,又欲以“淮”水遙控江南,一如秦之淮河,故“秦淮河”者,乃秦之江南淮河也,其形勝之于東南,一如淮河之于中原。

司馬遷說,天下事,發起于東南,而收成于西北。他至少有兩個例子,一是殷周之際那場革命,就是由太伯和仲雍發起于東南,而文、武二王收成于西北的。還有就是楚漢相爭,也是由項羽發起于江東,而劉邦收成于關中的。

革命起于東南,可改朝換代在西北,這一帝王學案例,是王朝文化所獨有的,在天下觀里,革命初露端倪,那就是王氣?!巴鯕狻闭f很模糊,是個綜合指數,總之,跟天、地、人都有關,而其根本則是一個氣字。氣行于天,而有燦爛星空,行于地,而有壯麗山川,行于人民,而有文化普及,而有英雄輩出,這樣的氣,大概就是所謂王氣了。

本來,王氣遍地是大好事,可一代王朝對此卻如臨大敵,居然不惜耗盡其人力、地力、財力,以泄其自由活潑、蓬蓬勃勃之王氣,而唯欲聚之于京師,獨占之。

秦始皇帝之于金陵,以戰后凋敝之地、疲敝之民,鑿山引水,折騰東南半壁,一如秦筑長城萬里,無非欲耗盡其地力、人力,攻其民以制王氣,摧毀立國根基。

“攻民”說,出自秦法家。按秦法家理論,民不欲其富而強,故常攻之,使之貧而弱。民貧則易治,民弱則易使,這就是秦法家專制主義。秦法家還有一理論,那就是中央集權。中央集權首先就要消滅方國文化,尤其是那些冒出王氣苗頭的方國,更要逮哪滅哪,攻其民以滅之?;实勖商衤是剀娙f北擊匈奴,取陰山下黃河以南之河套地區,然后,沿著陰山和燕山山脊修筑長城,名曰拒胡,實則欲以長城圍滅燕趙之地的王氣。

燕趙之地,本多慷慨悲歌之士,這在中央王朝看來,就是方國王氣。

長城筑在山脊上,本沒有什么戰略意義,卻有著帝王風水學意義。以長城跨越燕趙山地,從風水學上來說,就等于切斷了山體龍脈,圍堵了燕趙王氣,如同監獄一般,監管著燕趙之地,使之萎靡,不再出現像趙武靈王那樣雄偉的人物,也沒有了像荊軻那樣風蕭蕭兮舍命一擊的勇士,被那大一統滅了燕趙文化的生機。

戰國之時,趙以一國之地戰匈奴,猶綽綽有余,秦統一天下后,卻以舉國之兵力暴師于外十余年以擊之,以舉國之民力筑萬里長城以拒之,何其反不如趙也?

秦為方國時,其勢尚且足以勝趙,統一后,當更勝之,然其筑萬里長城于陰山者,非如其公開所言,欲以之拒胡也,其實,是以長城圍燕趙之地,欲攻王氣也。筑長城,看似對外出擊,實為對內鎮壓,長城居高臨下,俯瞰并威懾燕趙大地,如同一監獄。

《史記·蒙恬列傳》說,蒙恬死時,自問“我何罪于天,無過而死乎?”仔細一想,他好像明白了什么,又自言道:“恬罪故當死矣!”何以言之?他是這樣說的:“起臨洮屬之遼東,城塹萬余里,此其中不能無絕地脈哉,此乃恬之罪也?!?/p>

人將死,方道出秦筑長城而絕燕趙地脈的用意,但他又怕長城逶迤,綿延數萬里,一個閃失,不知在哪里就挫傷了秦朝地氣,人道天機不可泄也,王氣豈能泄乎?

所謂“王氣”,便是國家形成的地理條件,建立中央集權,就必須實施郡縣制,以郡縣制的行政規劃,重新劃分山東六國,改變其國之所以為國的地理條件,分割其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完整性,使之喪失作為獨立國家的可能,從而依附于中央政權。所以,一代王朝,不僅要在制度安排上一竿子到底,徹底取消分封制,還要改變方國賴以形成的地理格局,疏導山川運勢,使之朝著有利于中央集權,有助于方國瓦解的方向運行。

如果說秦朝的“王氣”形成于秦嶺造山運動,那么山東六國的“王氣”則是由燕山運動帶來的,前者造就了秦統一和漢唐盛世,后者則以宋元明清,起而代之。

從地質學上來看,高聳的燕山和沉降的玄武湖,都是以“燕山”命名的中生代地質運動的產物。在燕山運動中,燕山隆起,拉動江南寧鎮山地,造就天然湖盆。湖盆中,有鐘山水和長江水匯入,就在鐘山北麓,形成了“北湖”。山北為陰,山南為陽,陰為后,陽為前,所以北湖又稱“后湖”。

“玄武湖”之名晚起,大約出現在公元5世紀,秦稱“龍藏浦”。據說,龍藏浦里有潛龍,秦以水德立國,其色尚黑,故稱黑龍?!逗蠛尽氛f,后湖之南,黑龍出現?,F代人據常識之合理性解釋,說是揚子鱷。這話若對秦始皇帝說,他會相信嗎?常識里的世界,未必能合于帝王的胸懷。如果他相信常識,認為黑龍就是揚子鱷,那他還會在燕山上筑長城、來龍藏浦泄王氣嗎?

支撐他思維的不是常識,而是玄學的君道同體和神秘的天人合一以及超越古今生死的游仙意識,他用了掀天揭地大手筆,筑長城,以抑制燕山隆起,鑿鐘山,以泄金陵王氣,這天南地北的兩手,于冥冥之中,他居然都觸及了“燕山運動”的天機。

天機不可泄,可他泄了,所以,秦二世而亡。這樣的說法,本來只是一種價值偏好,沒有必然性可資依據,然而大家都這么說,說著說著就成了民意。

秦始皇帝,顯然不知道燕山運動是怎么回事,但他有方士為他望氣,看出了燕山運動留下的生機勃勃的地氣。他雖然不知燕山運動決定了中國大地構造及其地勢地貌,但他對萬世一系的執著及對一統江山的關注,使他從中看出了某種趨勢——王氣。

我們不能不佩服他的眼力,他想得深,看得遠,漢唐以后,王朝中國的演變,就走出了東西向的南北分界線——秦嶺-淮河一線,轉折為南北向的“南京-北京”一線,燕山王氣和金陵王氣在地表上被一條貫通南北的運河相連。宋元明清四代王朝就在這條線上演變,擋不住的王氣奔騰,它與秦嶺-淮河一線相交,形成王朝中國的命運十字架,皇帝想阻擋它,可能嗎?在決定中國大地構造的燕山運動面前,即使是千古一帝,又算得了什么呢?歷史的尺度,至多不過千年,把它放在動輒千萬年的地質年代里,它只是一縷沙痕。

所謂“萬世一系”,就是要終結歷史,把人類歷史變成“石頭記”。

然而,即使在地質運動中,也會有“王朝”更替,有新的造山運動,總會造出新的山系來君臨大地,正如翁文灝在《中國東部中生代以來之地殼運動及火山活動》中指出的那樣,中國東部造山運動,古生代末為秦嶺期,中生代為燕山期……這與中國古代史有點相似,上古史為秦嶺期,中古史為燕山期……人類棲居的大地,是個歷史化的空間,但那只是表面,還有更深層的地質運動尚未進入歷史的淵源。因此,在史學的地盤里,要保留想象的領域,有時要讓實證稍息,或暫時退出,以詩意來棲居,想象一下歷史和大地。

泗水升鼎,山東嘉祥縣武氏祠左石室第三石

泗水升鼎

據《史記·秦本紀》載,秦滅東周時,“九鼎入秦”?!妒酚洝で乇炯o》云:“寶器也。禹貢金九牧,鑄鼎于荊山下,各象九州之物,故言九鼎?!鼻厥蓟试媲卣淹豕ハ輺|都洛邑,俘獲周王朝最后一王周赧王。滅東周、取九鼎,其中一只飛入泗水中,余八只盡入秦國?!熬哦Α毕笳魈煜轮仄?,有八鼎在握,可“問鼎中原”,為秦統一買下勝利的籌碼,不出三十年,秦始皇統一中國。

《史記·秦始皇本紀》也有記載,秦始皇第六次東游巡視,是要徹底清除他內心的恐懼,通過鑿山換水泄掉東南的王氣?;胤担^彭城(徐州)時,他惦記那只“飛”走的鼎,要找回才會徹底安心。于是,沐浴齋戒祝禱,準備打撈沉于泗水近百年的周鼎。“使千人沒水求之,弗得。”

泗水升鼎,江蘇銅山縣大廟村出土

泗水撈鼎(局部),河南南陽出土大型空心畫像磚

如今“泗水”已成歷史,地圖上早已沒有這一水系了。彼時的泗水源于山東泗水縣蒙山南麓,有四個源頭,稱之為“泗水”,為淮河下游第一大支流。金后自徐州一段為黃河所奪,元后成為大運河的一部分,明萬歷年間泗水的泗源皆被引入新運河,清咸豐年間黃河北遷,泗水消失。

漢人得天下,凡秦人事即市井談資,附會“泗水升鼎”的各色版本也不少,還上了漢畫像磚,尤以河南南陽大型空心磚的畫面意喻豐富,以橋為中心,兩撥人分頭拉鼎,橋中間擊鼓慶賀,還有官車督戰,駿馬仰首嘶鳴,渾不知橋下蛟龍躍出水面,回首咬斷繩索,鼎傾欲沉,極富藝術感染力?!帮w鼎”找到了,又沒入淵底。漢人當然要這么說,天下苦秦久矣,暴秦不是真命天子,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所以大漢必取而代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化德县| 崇礼县| 南昌市| 青州市| 朝阳区| 即墨市| 正安县| 右玉县| 阳信县| 华宁县| 吉木萨尔县| 灵台县| 连南| 五台县| 彰化县| 冕宁县| 佛坪县| 迭部县| 克东县| 内丘县| 张掖市| 弋阳县| 扎鲁特旗| 讷河市| 思茅市| 获嘉县| 涪陵区| 濉溪县| 乌拉特前旗| 本溪市| 毕节市| 阳信县| 两当县| 庄河市| 莱芜市| 皮山县| 大石桥市| 德格县| 横峰县| 咸阳市| 铜陵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