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金融激蕩300年作者名: 瀛洲客本章字數: 1428字更新時間: 2020-11-26 14:08:21
金融第一定理:本金比利息更重要
滾滾紅塵,人性永遠抹不去恐懼與貪婪,金融市場中有漲有跌,陰陽之間便是人世萬象。無論多么善于掩飾的人,在金融市場本性面前也會無所遁形,這里交易的不是錢,是人性——避無可避的人性。
從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到1688年光榮革命,三生三世的債務,最后由查理一世的腦袋和詹姆士二世的王位償還。
為什么會這樣,斯圖亞特王朝歷代先王不知道欠錢要還嗎?透過歷史,除了漸欲迷人眼的亂花,還有紛紛擾擾的面紗之下的金融天道。
都鐸王朝(1485—1603年)的伊麗莎白女王勇戰不可一世的西班牙帝國,如此重大的戰爭不是沒有成本的,與“無敵艦隊”一起灰飛煙滅的還有英國王室的收支,英西戰爭結束的時候王室已經賣掉了一半以上的土地。詹姆士一世從都鐸王朝手中接過國王權杖,不但繼承了整個帝國,還繼承了都鐸王朝留下來的債務,此時英王早已不再擁有童話里的城堡,而是徹頭徹尾的窮光蛋,據諾斯估算,王室收入最多只能覆蓋一半支出。
查理一世比詹姆士一世還要慘,在位期間同時面對法國和西班牙兩個強敵,第一次歐洲大混戰——三十年戰爭(1618—1648年)就發生在查理一世在位期間,直到他人頭落地才算打完……沒有錢,又要花錢,大概也只能去借錢了——對國王來說,當期違約收益要遠高于成本。遺憾的事情終于發生了,斯圖亞特王朝與財富集團原本就沒有制度化、系統化的聯系,一系列違約事件之后,它被視為騙子,諾斯這樣描述斯圖亞特王朝:“……通過威脅來獲得貸款的,因此,這些貸款后來就被稱為‘強行借款’?!?/p>
王權只想跟財富集團談錢,王權具備強制力,財富集團只能選擇妥協——如果不妥協,現有社會體系就會破產。經歷了1640年資產階級革命,大英帝國財富集團終于看清了現實,誰也不愿意遭受更大損失,斯圖亞特王朝雖然成了老賴,但帝祚仍舊得以綿延——斯圖亞特王朝復辟的根本原因是財富集團要求債權得以綿延!
盡管斯圖亞特王朝復辟,英國金融市場制度性缺陷依然存在,下一次危機來臨時,王室也必然會做出同樣的選擇。于是,我們看到,復辟后,金融市場暴發“停兌令”。停兌令對英國金融市場造成了重創,查理二世依然我行我素。非但如此,即使王室收支好轉,詹姆士二世仍然不還錢。詹姆士二世即位之后,王室收支已經足以還本付息了,但王室的選擇仍舊是拖延。
我們要解釋的問題跟諾斯一樣:為什么王室一而再、再而三地違背承諾?經歷了資產階級革命、國王斷頭,復辟后的斯圖亞特王朝為什么還是樂此不疲?卿本國王,奈何做賊?
對此,我們的解釋很簡單,那就是我們提出的金融第一定理:本金在現期一定大于利息。
經濟學中,邊際收益等于邊際成本的時候實現利潤最大化。如果缺乏必要的現期規制,那么金融業的特殊之處在于永遠不存在這樣的均衡狀態,特定條件下,金融機構拿到的本金就是收益。如此,在本金面前,“利率”“匯率”之類的資金價格在金融業中將不復存在。
金融機構(英國王室)在資金市場上的融資能力來自信用。要想依靠信用獲得資金(借款),正確的路徑是將資金使用權轉移給更有效率的生產者,即所謂“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除此之外,還有更“高明”的方法:把錢全部當作本金使用,比如,我們在這里看到的斯圖亞特王朝就是這樣做的。
從古至今,從廟堂之高到江湖之遠,很多人借錢不還。關于這一點,我們每個普通人都對此深有感觸,斯圖亞特王朝歷代先王不過是其中的一些當事人。往往人越有錢,欠的錢就越多,就越沒有限度地摒棄規則,因為收益高。
金融眼中的歷史便是如此,讓我們一起潛入時間的暗河,回溯而上,去尋找那失落已久的金融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