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孝萱先生原序
縱觀中國書法之發展,實有書體之變遷與流派之殊異也。《周禮·地官》“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其中即有“六書”。秦書八體,漢六體書,皆古之文字。李斯工篆,漢隸盛行。東漢以來,書法成為文人之重要一藝。魏鍾繇創真書,然尚有隸意。東晉王羲之“開鑿通津,神模天巧,故能增損古法,裁成今體”(張懷瓘《書斷》),后世尊稱為“書圣”。經唐太宗提倡,王書成為全國書法正統。鑒真東渡,帶去二王書跡,在日本皇室之倡導下,右軍書體為日本書道之主流。歷宋、元、明,流派紛呈。清代金石之學大盛,自阮元至包世臣、康有為,皆崇尚碑學,倡言北宗,開書藝又一脈。南宗雅正,北宗雄強,言書藝者不可混為一談也。
興化朱君天曙,自幼篤嗜書藝,好古敏求,勤劬過人。師事吾鄉風齋黃惇教授治書印之學,得其精髓。近著《中國書法史》,可視為風齋之學之延伸。此書卷帙無多,而新見迭出。以余所見,特色有三:一曰敘述書體演變、風格差異、流派現象,評騭精當得體,詳前人所略,略前人所詳。下限至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為簡明書史之最新力作。二曰藝術觀念與文化現象相結合,以點帶面,綱舉目張,如書體之“隸變”、東晉之刻石、顏柳之書風、宋代金石學之興起、明清之刻帖與著錄風氣,及不同時期之書論等,皆不囿陳見,自出機杼,切中要害。三曰附錄“中國書法基本書目三十種”,分工具書、叢輯、書史、理論、鑒定、圖錄六類,作扼要說明,對研究書史大有裨益。柳詒徵先生在《中國文化史》弁言中云:“吾人繼往開來,所宜擇精語詳,以詔來學,以貢世界,此治中國文化史者之責任。”朱君此著,述書史之變遷,揚書藝之精神,有承先啟后之功焉。
《中國書法史》今將問世,朱君遠道來書,丐余一言,冠諸篇首。余端居治文史,酷喜金石書畫,昔年親炙于范文瀾、章士釗二先生,又與黃賓虹先生通函,得其教誨,今雖衰老,樂此不疲。朱君負笈金陵時,常與余過從,質疑問難,賞書論印,其樂融融。孔子云:“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余嘉朱君日新又新,必能自立,于光大中國書法文化,有厚望焉。爰為數語,以諗讀者。
戊子歲杪,卞孝萱于南京大學冬青書屋,時年八十有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