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銀字《水滸傳》作者名: 侯會本章字數: 1275字更新時間: 2020-11-29 09:43:42
《水滸》是寫給皇帝看的嗎
講了這許多,究竟跟公孫勝有什么關系呢?——有的朋友可能已經聯想到:嘉靖皇帝迷信道教,史上有名。他整天跟道士們混在一起,不是打醮設齋,就是煉丹化汞,把一座好端端的宮廷變成了烏煙瘴氣的大道場。與之相應,佛教在嘉靖朝備受排斥,佛像被毀、寺院關閉,和尚、尼姑被迫還俗……
郭勛慣會見風使舵,豈能錯過迎合皇上的機會?他一面忙著參與“滅佛”行動,一面熱衷于寫“青詞”——那是道士寫給“上帝”的一種祝文,嘉靖朝受皇上青睞的臣僚,大都是寫青詞的高手。郭勛還向嘉靖推薦道士,不惜“出血”贊助嘉靖建道場。
假如學者的推測不錯,武定版《水滸》確實出自郭勛門客的整合寫定,這無疑又是迎合皇上的良機。在郭勛的指導下,本來與道教頗為疏離的《水滸》,在刻意包裝下被涂抹了厚厚的道教油彩!
筆者幼年初讀《水滸》時曾產生疑問:一部歌頌山東好漢的作品,為何遠遠從江西貴溪縣龍虎山上清宮寫起?——了解了小說成書與郭勛的關系,筆者不禁恍然大悟:這正是為迎合嘉靖帝崇道而作出的重大改動之一。這樣的改動難度不大,只需在小說開頭加上一頂“帽子”就是了。江西龍虎山上清宮是天師道的祖庭,有了這頂帽子,小說一開篇便籠罩在濃郁的道教氛圍中,這正是嘉靖帝所樂見的。
嘉靖帝寵信的道士中有個叫邵元節的,便來自龍虎山上清宮。他深受皇帝寵幸,官拜禮部尚書,賜一品服,還“奉敕”在京城西邊建起一座“真人府”。——《水滸》開門不寫梁山,先寫龍虎山,不正是借此向道教致意嗎?
郭勛修改《水滸》的另一大動作,便是把一個道士提拔到梁山的領導核心,也好壓壓山寨中佛教人物的氣勢——此前花和尚、武行者兩個佛教徒,是書中最生動的人物,尤其是武松,一個人的傳記就獨占十回!
梁山好漢中本來沒有道士,作者必須“變出”一個道士來。讓誰來充當這個角色呢?宋江、吳用、盧俊義,乃至關勝、楊志、林沖等,早已有了固定的位置和膾炙人口的故事。只有像公孫勝這樣的小角色,才是“一張白紙,好畫最新最美的圖畫”。
在一個英雄造反的傳奇故事中,提拔一個人物的最佳途徑,莫過于讓他參加反抗活動的發軔之舉。于是便有了公孫勝拼命擠入“七星聚義”的可疑行徑。盡管公孫勝在行動中表現得乏善可陳(也不可能有太精彩的表現,因為原故事已經寫得嚴絲合縫),但他畢竟是參加了“首義”之舉的山寨元老,他上山后坐上第四把交椅,誰也無話可講。
可以說,公孫勝正是嘉靖朝受到“火箭提拔”的眾多道士在小說中的投影:朝中的道士升得有多快,書中的公孫勝就升得有多快!——小說寫成后,估計郭勛會第一時間敬呈嘉靖帝“御覽”(花了大本錢,印制精美,不呈現給皇帝,有點可惜了),并分贈文武高官;而以李開先為首的文官群僚對小說的交口稱譽,是否也有迎合“圣意”、奉承郭勛的動機,就不得而知了。
很可惜,“武定版”《水滸傳》沒能傳下來。當代學者兼藏書家鄭振鐸收藏過一冊《水滸傳》,只殘存了第十一卷的五回(第50至55回),卷首題署為“施耐庵集撰,羅貫中纂修”。鄭先生認定,此書應即“武定版”。從殘卷可推,全書為二十卷一百回,跟李開先所說的“一事而二十冊(卷)”相符。與日后的容與堂本分卷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