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人的生活世界
- 王宏超
- 3021字
- 2020-11-29 09:41:42
二 烹羊宰牛且為樂:主副食、餐館及其他
主食與副食
食物有主食、副食之說,主食是最基本的食物,主要用以充饑,提供人體最基本的養分。中國的主食以米面熟食為主。副食則是在吃飽的基礎上,滿足對食物豐富性和享受性的需要,包括蔬菜、肉食、水果等。《黃帝內經·素問》中談道:“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五谷為主食,五果、五畜、五菜均為副食。五谷究竟是指哪幾種谷類,向來有不同說法。唐代的王冰認為,五谷指粳米、小豆、麥、大豆、黃黍;五果包括棗、李、栗、杏、桃;五畜為牛、羊、豬、犬、雞;五菜為葵、韭、藿、薤、蔥。
先秦時期,中國北方的主食為小米類糧食。盡管小麥較早就從中亞傳入,但并未大面積種植。歷史學家許倬云認為,麥粒麩皮粗糙,不易消化,可能是小麥未被大規模推廣的原因;而在東漢之后,磨制麥粉的技術成熟,小麥也逐漸流行開來,成為中國人尤其是北方人的主食。(許倬云《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南方以稻米為主食,《隋書·地理志》說:“江南之俗,火耕水耨,食魚與稻。”南方氣候溫暖,地沃水足,很多地方水稻可以一歲三熟,所以糧食充足。中古以來,經歷多次大規模的北人南徙,南方人口眾多,也逐漸成為經濟和文化中心,南方的發展與充足的糧食不無關系。
在農業社會中,對于普通人家來說,肉食是很難得的,因為飼養動物要投入一些成本,平民百姓也沒有足夠的經濟實力經常購買。于是,能否“食肉”,成了劃分社會階層的外在標志之一:達官貴族被稱為“食肉者”,普通百姓被稱為“食蔬者”或“食菜者”。孟子在談到自己的政治理想時,目標之一就是要讓“七十者可以食肉”(《孟子·梁惠王上》)。在經濟條件較好的時代,食肉也會成為一般百姓的享受性追求。如向來以奢靡著稱的南宋首都臨安(今浙江杭州),就有許多肉鋪,這也反映了南方富裕的經濟條件。

圖1-4 元代壁畫中的賣魚場景
古代的肉食以豬肉為首,大概是因為相比其他肉類而言,豬肉相對便宜,且肥瘦適宜,美味可口。據說蘇東坡曾作《食豬肉》詩:“黃州好豬肉,價錢等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他自美。每日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蘇東坡精通美食,點出了燒制豬肉之訣竅,后來廣為流行的“東坡肉”,據說就源于此。
平淡飲食之樂
人們對食物最基本的需求是飽腹,在古代社會中的多數時間內,人們都面臨著食物的短缺。但中國人在日常平淡的生活中,也會在有限的條件下從食物中找到滋味和快樂。比如唐代貧寒人家的飲食有“三白”之說:“蘿卜,貧寒之家與鹽、飯偕行,號為‘三白’。”(唐楊曄《膳夫經手錄》)據傳蘇東坡曾對朋友說,自己年輕應考之時曾與弟弟每日享用“三白”,覺得“食之甚美,不復信世間有八珍也”。朋友不解,問他何為“三白”,蘇東坡回答說:“一撮鹽,一碟生蘿卜,一碗飯,乃三白也。”(宋朱弁《曲洧舊聞》卷六)陸游《園中晚飯示兒子》說:“盤餐莫恨無兼味,自繞荒畦摘芥菘。”芥菜、大白菜,就是貧寒之家主要的蔬菜,北方地區至今還有在冬天儲藏大白菜的習慣。在冬季,芥菜、大白菜這些蔬菜經過腌制后,就成為普通人家最主要的菜食,如陸游另一首詩《幽興》曰:“芥菘漸美鹽醯足,誰共貧家一釜羹?”
豪奢的宴席
飲食的豪奢,在宮廷之中可謂體現得淋漓盡致。《周禮》說到為周天子服務的宮廷官吏有4 000多人,其中負責管理飲食的就有2 200多人,數字或容商榷,但由此也可看出飲食方面的氣派和奢侈。明清時期,隨著經濟的繁榮,社會上逐漸形成了消費主義傾向的奢侈之風,這種風氣在飲食領域體現得最為突出。富家巨室常會舉行豪奢的宴席,如明代文人謝肇淛《五雜組》寫道:“今之富家巨室,窮山之珍,竭水之錯,南方之蠣房,北方之熊掌,東海之鰒炙,西域之馬奶,真昔人所謂富有小四海者,一筵之費,竭中家之產不能辦也。”這樣的場面十分豪華,但在當時卻是普遍的風氣。從晚明一直到清代中葉,此種風氣在江南都十分流行,珍稀食物如燕窩、魚翅等,竟然成為宴席必備菜肴。當時很多人對此加以批評,上引謝肇淛那段話之后,作者接著說,這樣的豪奢用來“明得意,示豪舉,則可矣,習以為常,不惟開子孫驕溢之門,亦恐折此生有限之福”。謝肇淛的話說得比較溫和,意思是說如果偶爾如此鋪張一次,以顯示自己的財富和地位,也未嘗不可,但不可把這樣的豪奢之舉當作常態。

圖1-5 唐墓壁畫中的唐人宴飲
古代的餐館
中國人很注重宴請,逢年過節、婚喪嫁娶、進舉登科、慶生壽誕、建房開業等,都要置辦酒席,邀請親友,以示慶賀,趁機聯絡親誼。中國人的血緣關系及社會關系,也多是通過這樣的宴請來加強的。
飯店是最能體現中國人閑暇生活的去處,古代飯店業非常發達。比如南宋臨安,與飲食有關的店鋪(包括酒樓、飯店、面店、茶肆等),占城中所有店鋪的三分之二左右,且遍布城市各個角落。當時由朝廷開辦的官方酒樓有和樂樓、中和樓、太和樓、和豐樓、春風樓、太平樓、豐樂樓、西溪庫、南外庫、北外庫等十余家,而民間的著名酒樓有熙春樓、日新樓、三元樓、花月樓、賞心樓等十八家。(宋周密《武林舊事》卷六)這些飯店非常高檔,裝潢豪華,門口有醒目的招牌,內部空間寬綽,分設多個包間,環境優雅安靜。所有的擺設十分精美,使用的餐具做工精良,不乏金銀制品。就餐時還有樂舞助興,盡顯排場。也有一些小飯館,分布在大街小巷,提供基本的飲食服務。還有一些流動攤販,不論早晚,都能見到他們的身影。《夢粱錄》談到在杭州,“如頂盤擔架賣市食,至三更不絕。冬月雖大雨雪,亦有夜市盤賣”。
飯店的服務周到,《夢粱錄》中提到:“杭人侈甚,百端呼索取覆,或熱,或冷,或溫,或絕冷,精澆爊燒,呼客隨意索喚。”大概是杭州人比較講究,飯菜一旦冷熱有變,就叫店家來處理,店家也盡量滿足所有人的需求。宋代的飯店大致分為分茶店、羊飯店、南食店、素食店、衢州店等。分茶店是綜合性的飯店,提供各種常見飯菜;羊飯店主要提供北方風味菜肴;南食店則以南方風味為主;素食店主要滿足素食者與佛教徒的飲食需要;衢州店是一種提供家常口味飯菜的飯館。

圖1-6 宋代的飯店
古人在重要的儀式上要宴請賓客,有歡慶類的宴席,如結婚、中舉、升官、壽誕等,也有喪禮、祭祀儀式中的酒席等。大戶人家可以自己張羅,但有些人家或沒有如此多的人手和場地來準備儀式和酒菜,于是就有專門的酒店代為全盤操辦。《武林舊事》中稱這類飯店為“茶酒廚子”,專門處理宴席的所有流程和物品,舉凡“花、酒檐、首飾、衣服、被臥、轎子、布囊、酒器、幃設、動用、盤合、喪具,凡吉兇之事,自有所謂‘茶酒廚子’專任飲食請客宴席之事。凡合用之物,一切賃至,不勞余力。雖廣席盛設,亦可咄嗟辦也”。服務周到專業,不讓今日。
由于宴請之風興盛,杭州逐漸形成了一種新的服務業,稱為“四司六局”。四司包括帳設司、茶酒司、廚司和臺盤司。帳設司主要負責環境布置,包括仰塵、桌幃、搭席、簾幕、屏風等;茶酒司負責招待,包括邀請和迎送賓客、傳語取覆、送茶斟酒等;廚司負責食物制作,包括打料批切、烹制菜肴等;臺盤司負責飯菜上桌、接盞、清洗盤碗等。六局包括果子局、蜜煎(餞)局、菜蔬局、油燭局、香藥局、排辦局等。果子局負責采購配制新鮮水果等,蜜煎局采辦蜜餞類干果,菜蔬局負責各種蔬菜采購,油燭局負責燈火照明,香藥局負責置備各種香料,排辦局負責裝飾、灑掃等。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從而也大大提高了效率。南宋筆記《都城紀勝》就說:“官府貴家置四司六局,各有所掌,故筵席排當,凡事整齊,都下街市亦有之,常時人戶每遇禮席,以錢倩之,皆可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