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麗中國”視閾下價值觀的生態化轉向研究
- 盧艷芹 王曉政
- 2018字
- 2021-03-15 17:56:07
第一節 研究的背景
一 工業文明進程的歷史反思
文明是體現人類進步的重要標志,文明是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稱。為了生存與發展,人類不斷地在依賴自然、適應自然、改變自然的狀態中交互著,由此出現了以時間序列為分割點的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和生態文明。最初的文明形式是人類擺脫蒙昧狀態向自由自覺的人的初步轉變,而工業文明是使人成為“理性”控制下的完全自由的人。從蒙昧的人向理性的人轉變其基礎是自然界提供的可供生存、發展以及科學實驗的物質材料,自然界在支持人類生命體存活與繁衍,人類也從自然界中源源不斷地獲得資源與能量。終于,在人類大腦逐漸成熟之后,其理性思維向自然界不斷伸展并發展為控制自然與支配自然的工業文明理念,人類與自然界之間的動態平衡也從此被打破。
工業文明在推動經濟的迅速發展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它將人類的生產與生活進行全方位的升級,人類文明進入了一個物質豐富、經濟繁榮、文化多樣的時代。但是,建立在理性思維基礎上的工業文明卻逐漸忽視了人對自然的依賴關系,其對自然的控制欲逐漸增強,人與自然之間能量守恒定律被打破,環境危機全面爆發,危及了全球的生態平衡。《自然辯證法大百科全書》對環境危機進行了解釋,環境危機是指“人類活動引起的環境污染與破壞,乃至整個環境的生態退化趨勢和資源、能源面臨枯竭的趨勢”[1]。環境危機表現為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對于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的界定張進蒙在《馬克思恩格斯生態哲學思想論綱》一書中解釋為“所謂環境污染,是指因人為的活動,向環境排入了超過環境自凈能力的物質或能量,導致環境發生危害人類生存和發展的事實。而所謂生態破壞,則是指人類不適當地開發利用環境,致使環境效能受到破壞或降低,從而危及人類生存和發展的事實”[2]。實際上,無論是生態危機還是環境危機從對象上來講并不一樣,更不應該將二者等同,環境危機特指人類的生存環境,是以人的生存為主體,對人類生存構成威脅的環境為客體的互動狀態。而生態危機則是以自然界中所有生命體為主體,當然包括人類生命體,而影響各生命體繁衍與聯絡的周圍環境(包括有機的與無機的)為客體,主客體之間互相促進、共同繁榮的關系狀態遭到破壞的狀態。從本質上說,人類的環境危機是生態危機的一部分,因此,解決了環境問題并不一定就解決了自然生態系統的穩定與繁榮問題,只有著眼于大自然的整體視域,才是解決環境危機的根本之道。
生態危機產生的根本原因是人與自然的矛盾被無限放大,沒有看到二者的對立統一,或者將二者的統一關系界定為人的愚昧與不開化,認為只有在自然之上的人才是文明的人,由此,工業文明被神化,宣揚對自然的改變是科技與技術的勝利,工業文明下人對自然的占有是進步的體現因而應被弘揚。殊不知,工業文明只是被限定的文明形態,它只不過是暫時的進步狀態,因為人與自然割裂下的文明是不長久的。隨著資源的逐漸枯竭、環境污染的加劇、生物多樣性的銳減,動物、植物及其生存環境之間的平衡關系被打破,人類賴以生存的大自然已經是面目全非,人類的生存與發展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事實證明,傳統工業文明下的價值理念是錯位的,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是不全面的。由此,掀起了一股對工業文明的反思熱潮,在生態危機全球化的視域下,“綠色革命”的思潮愈演愈烈,無論社會性質和社會發展階段如何,都基本一致地形成一種共識,即“保護生態自然,促進人類發展”。
二 “五位一體”建設的現實要求
十八大報告中指出:“必須更加自覺地把全面協調可持續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實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促進現代化建設各方面相協調,促進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相協調,不斷開拓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3]自此,“五位一體”的總體建設新格局形成,從“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兩個文明建設到“三位一體”、“四位一體”發展為“五位一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新格局,標志著我黨對社會主義建設的認識不斷深化,對中國社會發展規律形成了辯證思維,對如何科學發展提升到了新層次。這與十八大提出的“美麗中國”建設的目標相呼應,“美麗中國”是使中國變美的動態過程,其內含了政治與文化、經濟與社會、自然生態等全方位的建設內容,將生態文明融入各方面的建設之中是未來總體的建設思路。而且,在“五位一體”格局內部本身是辯證統一的關系,“經濟建設是基礎,政治建設是保障,文化建設是靈魂,社會建設是條件,生態建設是關鍵”[4]。文明體現了人對自身的改造與對自然的改造,人性的提升與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程度是相互關聯的,文明體現了二者的統一,是對人自身整體素質的提升。人對自然界的適應性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對自然資源的利用,其二是對自然界的改造。利用殺雞取卵式還是生態節約式,改造是以人為目的還是以生態整體的發展為目的,這些選擇都是人存在過程的文明與否的體現,也是反映人類社會進步的顯著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