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言

黨的十九大報告用很大篇幅專門論述“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這一重大問題。事實上,“美麗中國”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價值目標和“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對“建設什么樣的中國、怎樣建設中國”這一問題的具體回應。當前,在資源與環境、人與自然矛盾與危機日益突出的嚴峻形勢下,尋求經濟發展的可持續與人民生活質量的提升已成為國家發展的戰略問題。“美麗中國”內含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價值理念,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融合,是置于器物文明基礎上的精神文明的提升,是文化的進步和對文明的跨越,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思想的時代標志。它蘊藏著新時代應該塑造與弘揚的倫理與道德,不僅具有審美意義,而且是先進文化的表征。

生態文明作為工業文明后的新文明形式,既具有文明的一般性也具有其特殊性。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是相互聯系的統一整體,自然作為其中的組成部分具有主體性的特征,這與傳統的自然作為人類的工具或手段的價值觀不同,這種價值觀以自然內在價值為依據,奠定了生態文明價值觀生態轉向的基石。生態文明的特殊性要求對現有的價值觀、倫理與文化進行“生態化”改造,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的平衡與和諧。生態文明將人與自然關系重塑,開辟了人與自然關系史的新階段,它將人類的長久生存建立在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基礎上,摒棄只注重經濟增長速度,忽視自然整體利益的片面的價值觀念和發展模式,強調人類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實現人、自然、社會的共同進步與和諧共生。但是,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并不是自發的實現的,而是要通過對社會內部、社會與自然之間各種關系的調整來實現,為此,建設生態文明需要一種新的生態文明的價值觀,即需要實現價值觀由傳統向現代的轉變。

價值觀由傳統向現代的轉變需要理論支撐,實現由自然“不在場”向自然“在場”的轉變,這不僅需要人類的智慧和勇氣,還需要以科學而嚴謹的態度去對待自然界內在規律和人類發展規律。否定自然與人類互動關系的價值觀必定會造成一系列的生態惡果,而糾正錯誤理念首先要找到人類與自然界的真正關系以及此種關系下的客觀狀態。人類史與自然史實際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史,二者的辯證統一要求人性的向“真”、向“善”和向“美”,這也是人趨向自然與自然趨向人的統一過程。自然科學中的復雜系統脆性理論、熵變規律都是物質世界必然發生的,適用于自然也同樣適用于人類社會,它規定著人類社會與自然界之間物質能量的變換關系,也對人類社會與自然界應該呈現的關系狀態有著重要的啟示。

當今,工業文明的價值觀已成為人與自然之間互動關系的障礙,消除這些障礙實現自然與社會的良性互動,耗散結構理論為這一研究奠定了科學基礎。自然與社會互動關系的障礙主要源于兩個方面:其一是人類社會不合理的價值觀及由此引發的一系列實踐失誤;其二是自然地質運動而引發的生態破壞。要實現自然與社會順暢互動及解決互動關系中存在的障礙,一方面必須糾正人類對待自然的態度并限制人類的主體行為,另一方面還要針對地質運動帶來的生態破壞進行生態恢復。無論是人類自己引發的還是自然界運動規律形成的都需要人類來完成修復工作,這要求人類社會要主動承擔起應然的道德責任與義務。基于此,人類應建立面向自然的動態開放機制,糾正并限制自己的主體意識與行為,這也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

“面向自然”是指人類社會將自己向自然開放,其開放的內容是輸出與輸入并存并保持總量上基本相等。輸入是指從自然界攝取社會存在需要的能源與原材料,輸出是指社會向自然界進行能源與原材料的直接補償與間接補償,輸出與輸入在物質與能量總量上保持基本對等。“面向自然”的物質與能量關系在實踐上要求理念、倫理與文化的轉變,以此實現價值觀轉向的對接。“美麗中國”建設需要價值觀的自然向度,傳統價值觀向生態文明的價值觀轉變,不僅需要理論支撐,還需要在實踐上踐行新型生態價值理念、生態倫理與生態文化。全方位、多角度塑造“美麗中國”建設的實踐原則與目標。以人與自然命運共同體為實踐趨向、人與自然協同進化為實踐倫理、人與自然的“友誼”關系為實踐文化,實現生態文明人與自然關系的價值觀轉向,從而實現“美麗中國”的宏偉目標。

主站蜘蛛池模板: 余江县| 松原市| 贡嘎县| 怀化市| 甘德县| 宁化县| 枝江市| 陕西省| 水富县| 申扎县| 天峨县| 丁青县| 广汉市| 绥德县| 太白县| 志丹县| 阳西县| 汤阴县| 屏南县| 台北市| 汕头市| 安泽县| 阿瓦提县| 鲜城| 武功县| 平湖市| 临泉县| 化隆| 玉林市| 延寿县| 荣昌县| 新河县| 佛山市| 观塘区| 连城县| 陆良县| 尉犁县| 肥东县| 青河县| 阿拉善右旗| 元谋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