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多元文化主義研究
- 李新英
- 4760字
- 2021-03-15 17:50:41
三 本書結構
本書擬以美國多元文化主義為研究對象,通過研究多元文化主義在美國的興起、實踐、爭論以及效果來分析多元文化主義在美國的發展狀況以及發展趨勢。共分七章。
第一章為導言,主要從選題意義、文獻綜述等方面對本書進行介紹。
第二章是美國多元文化主義研究的切入點,是整個問題研究的基礎。全章從美國多元文化主義的淵源出發,重點論述與多元文化主義相關的“非洲中心論”、女權主義以及“政治正確”運動。通過研究這三個概念的歷史、理論與訴求探討它們與多元文化主義的關系,厘清多元文化主義社會學內涵。此外,本章專門對多元文化主義的定義進行了闡述,從字典含義、批評者、支持者視野中的多元文化主義以及多元文化主義包括的內容、分類等角度探討多元文化主義的定義。
第三章是關于多元文化主義的理論概述,探討多元文化主義的政治哲學內涵。全章對當前比較盛行的多元文化主義政治理論進行了總體介紹,接下來對這些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的思想進行了簡要敘述。其中包括社群主義多元文化主義代表查爾斯·泰勒的“承認的政治”,自由主義多元文化主義代表威爾·金里卡的“多元文化公民權利理論”以及激進主義者詹姆斯·塔利的“歧義(多元化)時代的憲政主義”,從普通憲政主義的角度解析多元文化主義。
第四章至第七章著重以案例研究的形式研究多元文化主義在美國的實踐,是多元文化主義的實踐內涵。其中,第四章對“肯定性行動計劃”的相關政策進行了歷史梳理。從白人、黑人和其他少數族裔以及州的角度研究了“肯定性行動計劃”在實踐中面臨的挑戰。盡管備受爭議,“肯定性行動計劃”自實施后,少數族裔和婦女的受教育程度、入學率和就業率得到了提高。另外,本章還通過蓋洛普和皮尤兩家民調機構的統計數據分析了美國民眾對“肯定性行動計劃”的態度。
第五章主要以美國《雙語教育法案》及其五次修訂案為研究對象,通過分析,本章把美國《雙語教育法案》的發展歷史分為快速發展期(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發展初受阻(20世紀80年代)、發展強阻期(20世紀90年代)和發展終止期(21世紀初)四個時期。通過對法案的研讀考量每一個時期的政策變化對少數族裔群體認同和少數語言的影響。雙語教育政策也引發了廣泛的爭論,爭論雙方主要探討的是雙語教育政策是否促進了學生的成績,是否降低了學生的輟學率;雙方爭論的另一個問題就是雙語教育是否阻礙了語言少數族裔學生融入主流社會。最后通過文獻閱讀得出了雙語教育仍然是一種語言同化政策的結論。
第六章從課程改革研究多元文化主義在美國高等教育和初、中等教育的實踐。通過大學中的“西方文化經典”之爭解讀女性研究、族裔研究的發展對美國傳統課程的挑戰;通過學者們對歷史的解讀闡述女性研究、族裔研究在中小學課程設置中的成就與挫折。此外,本章又從性少數群體的視角詳細論述了同性戀研究在高等教育、中小學教育的發展。通過研究發現,少數族裔、群體通過多元文化主義教育獲得了一定的認可與承認,這樣的承認只是有限的承認。
第七章以美國穆斯林族群為研究個案,以“9·11”事件為節點,研究美國政府在“9·11”事件后出臺的一系列政策對穆斯林群體身份認同的影響。本章著重研究了《愛國者法》和“國家安全入出境登記制度”中涉及美國穆斯林的內容,并通過“9·11”事件結束后較短時間內以及較長時間后美國民眾對美國穆斯林態度的變化、美國政府政策的變化以及穆斯林族群自身態度的變化以及他們對恐怖襲擊的回應分析反恐政策對穆斯林身份認同的影響。
第八章以拉美裔移民為視角,從拉美裔人口數量、語言以及身份認同三個角度評析了保守派、民粹主義眼中的拉美裔威脅論。繼而探討了在多元文化主義背景下移民對美國社會的影響,如“熔爐”理論已經消失,“主流文化”得到進一步擴展,移民逐漸融入主導性文化,并為美國文化注入多樣性,美國國民特性也得到重新界定,同時移民也與當前美國政治極化現象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最后為結論部分。總結和評價美國多元文化主義的發展及其趨勢,回答多元文化是興衰福禍的問題。多元文化主義在美國的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促進了美國少數族裔、群體的身份認同,但其并未實現自己的終極理想,即少數族裔、群體在美國社會得到充分的承認。當前,多元文化主義在美國仍然面臨社會層面以及理論層面的諸多挑戰。但是多元文化主義并未削弱美國的國家凝聚力,多元文化主義仍將在挫折與反復中逐漸完善其理論與政治建構,實現多元與一元的動態平衡。
[5].王希:《多元文化主義的起源、實踐與局限性》,《美國研究》2000年第2期。
[8].Horace M.Kallen,Culture and Democracy in the United States(New York:Boni Liveright, 1924),p.114.
[9].葛東升、周小寧:《冷戰后極端民族主義與世界安全》,《軍事歷史》2006年12期。
[10].Horace M.Kallen,“Democracy versus the Melting Pot”,The Nation,(February 18,1915), pp.190-194.
[11].筆者通過以multiculturalism和multicualtural為關鍵詞,查閱JSTORE和ProQuest等數據庫有關多元文化主義的研究歸納后得出該結論。
[12].Allan Bloom,The Closing of the American Mind(New York:Simon & Schuster,1987).
[13].王希:《多元文化主義的起源、實踐與局限性》,第44頁。
[20].Nathan Glazer,We Are All Multiculturalists Now(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7).
[23].David Miller,On Nationality(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Chap.5.
[24].Arthur M.Schlesinger Jr.,op.cit.
[25].Samuel P.Huntington,Who Are We?The Challenges to America’s National Identity,op.cit.
[26].仇朝兵:《一個被撕裂的美國社會?——評亨廷頓的 〈我們是誰?〉》, 《美國研究》2006年第3期。
[27].SamuelP.Huntington,“The Hispanic Challenge”,Foreign Policy,Vol.141,No.2(2004), p.32.
[28].[美]茲比格涅夫·布熱津斯基:《大失控與大混亂》,潘嘉玢、劉瑞祥譯,朱樹飏校,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125、118、126頁。
[34].Alvin J.Schmidt,The Menace of Multiculturalism:Trojan Horse in America(Westport,CT, 1997).
[54].阮西湖:《多元文化主義:西方國家處理民族關系的新政策》,《民族研究》1985年第6期。
[56].李其榮:《從同一到多元的歷史軌跡:美國多元文化主義管窺》,《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4期。
[57].王恩銘:《也談美國多元文化主義》,《國際觀察》2005年第4期。
[58].沈宗美:《對美國主流文化的挑戰》,《美國研究》1992年第3期。
[59].王恩銘:《也談美國多元文化主義》,《國際觀察》2005年第4期。
[60].高鑒國:《試論美國民族多樣性和文化多元主義》,《世界歷史》1994年第4期。
[61].王希:《多元文化主義的起源、實踐與局限性》,第44—80頁。
[62].董小川:《美國多元文化主義理論再認識》,《東北師大學報》2005年第2期。
[64].王希:《多元文化主義的起源、實踐與局限性》,第62—63頁。
[65].李其榮:《從同一到多元的歷史軌跡:美國多元文化主義管窺》,第148頁。
[66].余志森、包秋:《試論美國文化多元性的成因與特征》,《華東師范大學學報》2002年第5期。
[67].呂慶廣:《20世紀90年代美國多元文化論爭述評》,第46—51,71頁。
[68].韓驊:《90年代美國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論與實踐述評》,《比較教育研究》2000年第6期。
[69].董小川:《美國多元文化主義理論再認識》,第5—14頁。
[70].周莉萍:《美國多元文化教育政策探析》,《歷史教學問題》2006年第6期。
[71].朱全紅:《美國多元文化外交政策及其歷史演變研究》,博士學位論文,華東師范大學, 2004年。
[72].李喬楊:《美國民族關系與民族政策研究》,博士學位論文,中央民族大學,2013年。
[73].滕星、蘇紅:《多元文化社會與多元一體化教育》,《民族教育研究》,1997年第1期。
[74].周采:《多元文化主義視閾下的美國教育史研究》,《教育學報》2015年第3期。
[75].萬明鋼:《從“差異”走向“承認”的多元文化教育》,《教育研究》2008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