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策略研究:基于文化軟實力建設的視角
- 張驥等
- 2425字
- 2021-03-15 17:54:02
第四節 新時代中國的國際形象日益優化
近年來,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中國的國際形象不斷優化。據《中國國家形象全球調查報告(2015)》顯示:“中國整體形象穩步提升;中國經濟的國際影響力位居世界第二;海外受訪者最為期待中國在經濟和科技領域的全球治理中發揮更大作用;中國科技創新能力廣受好評,高鐵被認為是最突出的科技成就;海外受訪者來華意愿上升,北京、上海、香港成為首選城市。”[247] 由此可見,中國在各領域的國家形象大大提升。
一 中國的經濟形象大為改觀
從新中國成立到今天,中國的經濟形象經歷了顛覆性的改變。新中國成立之初,百業待興、百廢待建,面對的是一個滿目瘡痍、破敗不堪的爛攤子,經濟基礎非常薄弱,財政經濟的情況極其困難。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有計劃、有步驟地實施了改革開放戰略,社會生產力得以解放,人民溫飽問題得以解決,中國的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穩步提升,自此,中國的經濟形象開始改觀。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在世界主要國家中名列前茅,國內生產總值從54萬億元增長到80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經濟結構不斷優化,數字經濟等新興產業蓬勃發展,高鐵、公路、橋梁、港口、機場等基礎設施建設快速推進。農業現代化穩步推進,糧食生產能力達到12000億斤。城鎮化率年均提高1.2個百分點,8000多萬農業轉移人口成為城鎮居民。[248] 另據《中國國家形象全球調查報告(2015)》顯示:“中國經濟的國際影響力位居世界第二,海外受訪者看好中國未來發展形勢,受訪民眾普遍認可中國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并對中國的未來發展形勢持樂觀態度;近一半的受訪者認為中國經濟影響力將會持續增長”;“中國產品海外形象有所改善,尤其是售后服務方面進步顯著,相比2014年,海外受訪者在食品安全、售后服務和價格方面的不滿意度分別下降了6%、13%和9%,中國產品在售后服務方面的進步尤為明顯”;“中國科技創新能力廣受好評,中國高鐵被認為是最突出的科技成就。61%的海外受訪者對我國的科技創新能力表示認可,甚至超過了中國受訪者的評價(57%)。半數的海外受訪者對我國2015年科技成就有所了解,其中,認知‘中國高鐵運營里程達到1.9萬公里,穩居世界高鐵里程榜首’的受訪者比例最高,達到21%。中國在經濟和科技領域全球治理中的作用備受期待。在今后的全球治理中,海外受訪者認為中國可以在經濟領域發揮出更大的作用(64%),其次是科技領域(58%)”。[249] 可見,相較建國初,中國的經濟形象已大為改觀,成為中國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支撐。
二 中國的政治形象不斷改善
總體上看,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的政治形象不斷改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確立了“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本方針,實踐證明,這一基本國策捍衛了國家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維護了國家尊嚴,奠定了中國政治形象的基色。改革開放以后,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科學判斷和把握“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走和平發展的道路,使中國成功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向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對外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中國從此有了一個在西方主流社會被廣為接納的“改革開放”的形象。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面對風云變幻的國際戰略環境,明確提出了“中國共產黨要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中國將繼續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堅定不移地致力于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堅定不移地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等主張。這表明,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對國家形象戰略的全局把握更加成熟,目標更加明確,戰略能力更加自信,中國的政治形象也越來越成熟和完善。
三 中國的外交形象日益提升
一直以來,中國的外交形象有著比較明確的身份定位。在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曾明確指出:“中國必須獨立,中國必須解放,中國的事情必須由中國人民自己做主張,自己來處理,不允許任何帝國主義國家再有一絲一毫地干涉。”[250] 為此,中國不惜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與世界的互動越來越頻繁,但中國獨立自主、和平發展的外交定位始終沒變。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國的外交形象得到進一步深化和拓展,確立了“安定和諧、負責任的”大國形象。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明確指出:“要注重塑造我國的國家形象,重點展示中國歷史底蘊深厚、各民族多元一體、文化多樣和諧的文明大國形象,政治清明、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社會穩定、人民團結、山河秀美的東方大國形象,堅持和平發展、促進共同發展、為人類作出貢獻的負責任大國形象,對外更加開放、更加具有親和力、充滿希望、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大國形象。”[251] 其中,將中國的外交形象明確定位為“堅持和平發展、促進共同發展、為人類作出貢獻的負責任大國形象,對外更加開放、更加具有親和力、充滿希望、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大國形象”。這一定位使中國的外交形象有了更加清晰的目標指向。
在這一目標指引下,近年來,我國在國際社會通過多邊或單邊外交機制,積極宣傳中國夢與世界人類的夢想是緊密相連的,積極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與美國、俄羅斯、歐盟等西方國家積極構建新型大國關系,與周邊國家積極構建睦鄰友好關系,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積極構建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在對外報道上,中國媒體緊緊圍繞“和平、發展、合作、互信、共贏”的時代主題,及時宣傳和報道中國形象;在處理國際熱點問題,如恐怖主義、地區爭端、疾病與自然災害、伊朗核問題、聯合國改革問題,對外援助、派遣維和部隊等都發揮了積極作用,這些舉措,向世界表明了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的誠心和決心,同時也向世界展現了高度負責的大國胸懷。總之,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開創了全新的外交格局,中國“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外交理念越來越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同,中國的外交形象也隨之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