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文化軟實力建設對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具有建構作用

當今世界,國際交流、國際話語權的制定、國際議程的設置等除了需要國家硬實力之外,文化軟實力的作用也日益凸顯。可以說想成功地走向國際舞臺,必須要有文化軟實力的助力。因為文化軟實力建設能夠不斷提升我國的文化自信,增強我國的國際話語權特別是增強文化話語權,展示我國積極的文化外交形象,塑造我國國民的文明形象和我國良好的大國形象。通過文化軟實力建設,中國能在國際舞臺上充分展示風采,中華文化能在世界之林綻放光芒。

一 文化軟實力建設能夠提升我國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時代課題。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文化建設取得了長足發展,文化自信顯著增強。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它反映了一個民族特定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一個民族最基本的象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為我們的治國理政、經濟建設、道德建設、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和有益啟示。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但我們也要清楚地意識到,當前國內外形勢正在發生深刻復雜的變化,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戰也十分嚴峻。在文化領域同樣存在矛盾,需要進行偉大斗爭。在新時代,我們要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堅定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自信,繼續弘揚和繁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152]

文化自信,指的是文化主體對本民族文化的無比熱愛,對本民族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對本民族文化精神的自覺實踐,對本民族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心。[153] 其中,文化的生命力既指民族文化能經得起歷史的檢驗傳承至今,又指它有著光明的發展前景。文化自信不是自戀,不是自傲,也不是自負,而是在十分了解本民族文化的歷史、價值和意義基礎之上對民族文化的理性判斷和深刻把握。文化自信是文化建設過程中逐漸形成的良好狀態,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缺乏文化自信的民族相應地也沒有發展的動力與后勁。文化自信對內關乎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可以加強炎黃子孫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外關乎中國的文化安全和話語權,可以使中華文化“走出去”更具內在的動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從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高度,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154]“我們說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55]

(一)中華文化自信源自于中華文化突出的資源優勢

第一,中華文明的輝煌歷史積淀。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在促進中華民族大團結,塑造中華民族精神風貌,延續中華文明方面功不可沒。同時,中華文化在世界歷史長河中,加強了世界各國的溝通、交流以及世界對中國的了解。第二,中國紅色文化的深刻影響。中國紅色文化屬于無產階級文化范疇,它以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為指導,為人民群眾提供了崇高的文化理想、堅定的革命信念和精神、破舊立新的倫理道德觀念、為人民服務的文化價值取向等,是新形勢下主流文化價值觀、精神文明建設和經濟建設的重要精神支撐。第三,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蓬勃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繼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國紅色文化的優質基因,并立足當代中國實際,實現了創新發展,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中國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為解決中國發展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提供了有益思路和方法。第四,中華文化對世界持續性的貢獻力。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中國對世界的貢獻不僅體現在經濟支持上,還體現在中國特色文化和價值理念對世界的影響上。一個民族要贏得其他民族的認同和尊重,不是看它向世界索取了多少,而是看它對世界貢獻了多少有意義、有價值的東西。中華文化創造力的增強,既提升了國內成員的生活水平,又促進了其他民族人民的幸福。以上四個方面,既屬于中華文化軟實力的資源,也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156]

(二)文化自信形成于文化建設的過程

一方面,先進的文化必須通過高水平的文化建設來實現。因為文化不是平空產生的,而是依靠文化主體艱苦奮斗的建設取得的。可以說,文化主體在文化建設上付出的努力程度,勢必會影響到產出文化的質量和品質。在文化建設過程中,文化主體也體驗到了高水平、高質量文化成果產出后的成就感,從而收獲了文化自信。另一方面,文化自信需要持續的文化建設來保持。文化自信是一種持續不斷的狀態,只有讓這種自信的狀態保持下去,才能發揮文化的巨大作用。中華文化建設在近代歷史當中遭遇過挫折,那個時期人們不再以中華文化為傲,對自己的民族文化失去了信心。而文化自信重建則又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付出的代價過大,這是我們深刻的歷史教訓。所以,持續性的文化建設才能保證人們對民族文化持久的熱情。[157]

文化自信形成于文化建設的過程,又進一步推動了文化建設。一方面,文化自信為文化建設提供思想準備。[158] 文化自信展現了文化主體對自己創造的先進文化的熱情,意味著文化主體已經對民族文化的歷史發展、涵蓋內容、當代價值、未來趨勢等都有了清楚的認識和積極的評價。文化主體感到其從事的文化建設事業是有意義的,就會更加積極主動地力爭上游,這便為新一輪的文化建設打下了良好的開端。另一方面,文化自信為文化建設提供持久的精神動力。[159] 文化建設是一項長期性的工程,是一項艱巨的任務。沒有持久的精神動力和良好的建設狀態就不能很好地完成這項工程,而自信就是一種持久的精神動力。總之,文化建設產生了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又反作用于文化建設。在這個良性循環的狀態中,實現了中華文化軟實力的增強和中華文化自信的提升。[160]

二 文化軟實力建設能夠增強我國的國際話語權

國際話語權是指以國家利益為核心,就國家事務和相關國際事務發表意見的權利。它對國家合理權益的獲得、國際活動的參與以及國際形勢的走向都有重大影響。在全球化的進程中,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依然沒有完全建立,以經濟、科技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競爭日益激烈。在當前國際關系中,掌握了話語權,就可以在國際競爭中處于主動地位;提高自身的話語權,就可以最大可能地保證國家政治利益、經濟利益和文化利益,維護國家安全和持續發展。而失去了國際話語權或話語權不強,就會削弱自己的文化軟實力,降低自己的國際競爭力,損害本國的國家利益。因此,我國必須加強文化軟實力建設,提高在國際舞臺上的話語主導權,讓中華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話語權建立在硬實力和軟實力的基礎之上。物質硬實力與文化軟實力在話語權的建構中,其作用已隨著時代的變化而呈現出不同以往的發展態勢。在當代國際關系中,話語權既關系到世界各國利益的分量和分配,也影響著一個國家文化價值觀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硬實力和軟實力對國際話語權的構建作用不同。在物質硬實力主導國際關系格局的時代,強權即真理,強權就是話語權。在和平與發展仍然作為當今時代兩大主題的背景下,在文化軟實力作用日益凸顯的今天,文化軟實力建設對話語權的構建作用則越來越明顯,甚至在某些方面超過硬實力的影響。如果一味強調硬實力的作用,就容易引起其他國家的反感和抵觸。因為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嚴重違背國際關系中公平化、民主化的發展潮流,其給世界帶來的傷害人人皆知。所以,國家要通過文化軟實力建設來增強自己在國際社會的話語權。可以說,誰掌握了先進文化,并且充分發揮先進文化的作用,加大對世界文化的貢獻力,誰就擁有了話語權。

文化軟實力建設可以增強我國的國際話語權,特別是文化話語權。如同文化軟實力是軟實力的核心一樣,文化話語權則是國際話語權中的核心。所謂文化話語權就是國家主權在文化領域里的集中體現,是一個國家出于經濟、政治、文化發展和國家安全的需要,自主地提出、表達、傳播、交流文化話語、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和文化權益的權利,它包括文化話語的創造權、文化話語的表達權、文化話語的傳播權、文化議題的設置權和文化發展的自主權,本質上是一個國家的文化主導權[161]。文化軟實力越強,文化話語權也就越強。因為首先,話語的本質是文化。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物質生產實踐當中創造出了反映客觀物質世界的文化,也創造出了用于反映文化現象和文化交流的語言。其中,文化精神決定了語言的特征,文化的性質決定了話語的價值意義和表達方式。文化要表現出去,就得通過話語。對于一個國家來說,話語就是它展示自己文化價值觀的最好也是最有效的工具。其次,文化影響甚至決定著話語主體的素養。話語是通過話語主體(既指國家,也指個人)來表達的,人在創造文化的同時,文化也在塑造人。人在文化氛圍當中,會不自覺地受到文化當中蘊含的價值觀、信仰和風俗習慣的影響。文化影響人的思維方式、制約著人的行為舉止。不同的文化塑造了不同的話語主體,一個民族的文化甚至決定了本民族人的處世行為和態度,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民族性格。話語主體在良好文化環境的熏陶下,可以極大地提高自己的話語影響力和感染力,從而讓更多的人認同自己的話語和文化。最后,話語權的作用效果取決于文化的先進性。話語權是在不同的文化碰撞和較量中產生的,它通過各種引導力量使他人的價值偏好趨向于它背后的文化。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種文化,那么,這種文化影響下的不同國家的話語是一樣的,就不會有沖突,就無所謂話語權了。事實上,不同話語主體的話語權作用效果不一樣,有的作用范圍廣、影響力強、持續時間長,有的就相反。這和話語主體文化軟實力的強弱息息相關。文化是話語權的戰略依托,文化有深度、有品質,話語權才有力度、有生命力,才能在國際社會上站得住腳。

中國要獲得更多的話語權,增強話語權的影響力,就必須提高自身文化的吸引力與感染力,大力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努力向世界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一方面,促使中國話語體系與不同領域的世界話語體系接軌,注意在與世界接軌的同時保持自身鮮明特色,實現立足本國和面向世界的統一;另一方面,開發本土話語體系,推廣帶有中國獨特魅力的話語體系,努力使之轉變成世界話語體系。加強漢語的國際影響力,提高漢語在世界的用途與影響,不能在國際事務上都是“英語說了算”,如多設置相關的漢語活動和會議,在國際事務中不再總是用西方的思維和標準去評判事物,而是要多表明中國的立場和觀點,及時反駁歪曲中國事實的報道。廣大理論工作者應盡快擺脫盲目照搬西方哲學社會科學的詞語、概念、邏輯來分析中國現狀的狀態,堅持立足基本國情,敏銳把握時代特征,推動話語創新,切實承擔起用中國話語解釋中國乃至世界的責任。[162]

因為我國走的是和平發展道路,所以提升話語權的目的是更好地為國家和世界的建設、發展提供有利條件。這與某些西方國家通過提升話語權服務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截然不同。最初,西方國家贏得世界并不是因為其思想、價值觀、文化多有吸引力,而是經常把堅船利炮停放在別國的家門口耀武揚威,把飛機坦克開進別國領土肆意踐踏,通過制造恐懼心理強迫別國認同它們建立起來的有利于自身利益的國際關系秩序。除此之外,為了鞏固它們取得的“成果”,掩飾、粉飾霸權強權行為的本質,西方國家還要提出一套蘊含自身價值理念的話語體系來為自己開脫,并逐步強化這種話語體系在全世界的存在使之成為“真理”。中國提高話語權的目的與一些推崇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國家有著本質上的不同。我們的話語權與我們和平發展的一系列具有建設性的活動相適應,如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倡議、建設“和諧世界”等,強調的是通過自身的發展帶動世界的發展,為世界的發展貢獻能量,而不是制造麻煩,不是通過損害他國的利益來滿足自己的利益。“軟力量使用的是不同的手段(既非武力,亦非金錢)來促進合作,即由共同的價值觀產生的吸引力,及為實現這些價值觀做貢獻的正義感和責任心。”[163]

三 文化軟實力建設能夠展示我國積極的文化外交形象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要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將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恪守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堅定不移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發展同各國的友好合作,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164] 積極的文化外交形象,顧名思義,就是要通過發揮文化在國際交流中的作用展示正面的、值得國際社會肯定的國家形象。因為文化影響一個國家表述自己、參與國際事務和解決國際問題的方式;文化影響一個國家的國際視野、外交原則和對外政策。一個國家的對外政策總是和它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底蘊相關。當今我國所面臨的國際環境既不同于殖民強權政治,也不同于意識形態對立的冷戰政治,而是一個強調和平、發展和合作共贏的時代[165]。新的時代背景下,文化軟實力在當今國際關系中的作用越來越凸顯。

(一)文化軟實力建設有利于化解現有國際格局的壓力,適應和建設國際新秩序

一直以來,西方國家都是帶著傲慢、偏見和警惕的態度看待中國綜合國力快速增長的事實。它們不把中國的逐步富強看成有利于世界發展的積極因素,而是將“中國崛起”“中國復興”當作威脅他們制定的現有國際規則及霸占國際話語權的阻礙和挑戰。西方某些國家甚至用“中國威脅論”“中國崩潰論”“中國責任論”等這些包含著抹黑、嫉妒、猜忌情緒的詞語來描述中國的正常發展和走向世界大國舞臺的事實。此外,我國周邊國家對中國的日益壯大也抱有復雜的情緒和諸多疑慮。

所以,我國必須更加積極有效地融入并改造當前的國際體系,化解由于自身實力增長所引發的現有國際格局對我國的巨大壓力。在這個過程中,如何提高我國的外交水平,如何豐富我國的文化外交內涵,如何有效地化解其他國家對我們的疑慮,如何正確地宣傳我國的發展情況,我國應當呈現什么樣的大國形象,應當扮演什么樣的國際角色。這些問題的解決都要發揮文化軟實力的關鍵性作用,需要文化軟實力建設。

(二)文化軟實力是建構中國積極文化外交形象的重要資源和手段

日本作為我們的近鄰,其成功的文化外交經驗值得我們借鑒。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日本通過積極推動日本文化(如日本動漫、日語教育)“走出去”,極大地提升了本國的文化軟實力,一躍成了僅次于美國的文化軟實力強國。與美國強勢的文化輸出、文化滲透相比,日本的文化外交方式及內容顯得更加隱蔽和含蓄,也更容易感染其他國家的民眾并使他們樂于接受。不得不說,日本文化軟實力建設對于日本文化走出去,改善日本之前的不良形象和建構當代日本積極的文化外交形象功不可沒。對于我們這樣一個文化資源大國和世界性大國來說,更應該利用好我們的文化資源優勢提升文化軟實力,進行文化外交。歷史上大國的崛起必然會對國際格局形成一定的影響,尤其對周邊地區的影響最為深刻。大國崛起是否順利和成功,與其自身能否妥善處理國際關系有很大關系。從經濟上來說,我國作為目前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強勁的經濟發展態勢對世界經濟的發展趨勢有著重大影響;從政治上來說,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大大增強,我們在國際事務上的話語權也越來越強;從文化上來說,我國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和“一帶一路”倡議,對國際社會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再加上中西方在文化和意識形態中存在的差異,中國的崛起必然會引起世界的強烈聚焦。

國際社會上的一些國家對我國快速發展感到緊張和不適,產生了對我國的結構性壓力。要化解這些壓力,必須在充分發揮自身經濟優勢、政治優勢、文化優勢的基礎上,廣泛地調動一切文化因素,增強文化軟實力,將提升我國文化外交形象融入外交策略和內容當中。加強我國對外文化交流,增進與外界的了解和互動,通過積極地化解糾紛,構建共同的利益認同和戰略認知;通過釋放善意與平等協商爭取信任和支持,最終消除外界疑慮,融入國際政治體系,成為“建設性的合作者”。[166] 總之,國家強大之后更要注重外交策略和智慧。

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提升了我國在國際上的積極文化外交形象,為推動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了條件;為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發展同各國的友好合作,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打下了基礎;為我國現代化建設贏得穩定的國際環境與和平發展的歷史機遇。

四 文化軟實力建設能夠展現我國國民的文明形象

中華文化軟實力建設有著強大的人力資源保障,這既是文化建設的人力資源基礎,也是中華文化走出去的人力資源保障。首先來說,中國龐大的出國人口數量可以成為我們宣傳中華文化的優勢。教育部數據顯示,從1978年到2018年底,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累計達585.71萬人,其中,2018年度我國出國留學人員總數為66.21萬人。[167] 留學出國人員一般都是具有較高文化素養的知識分子,是在海外進行文化交流、傳播中華文化的重要力量。除了留學生,每年還有大量的出境旅游的中國公民,(如圖2—2所示)2018年全國出境旅游人數為14972萬人次,同比增長達14.7%,與2017年7%的增速相比大幅提升。數量如此龐大的中國出境消費群體,是中國形象的最直接宣傳者。某種程度上來講,國家形象其實就是無數公民個體形象的總和。中國境內龐大的國外游客,則是感受中國文明風貌的直接見證者,2017年外國人入境游客量為2916.53萬人次,同比增長64.15%。前者中國人是外地的客人,后者中國人是本地的主人,但無論作為主人還是客人,中國公民都是中國形象的宣傳者,都應該表現出中國的親和力。此外,海外華人華僑也是中華文化軟實力建設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據《海外華僑華人專業人士報告(2014)》藍皮書顯示,“在海外的華僑華人總體數量已經超過5000萬人,其中改革開放以來從中國大陸出去的華僑華人接近1000萬。截至2014年,在海外的華僑華人專業人士群體接近400萬人規模,其中超過一半出生于中國大陸。華僑華人專業人士的分布地主要在發達國家,行業分布以高新技術、教育、金融等領域為主。很大一部分海外華僑華人具有較高層次的知識結構和技能水平,較強的經濟實力和較深厚的文化底蘊”。[168]我們知道,西方發達國家在國際話語權上有傳統優勢。如今,越來越多的海外華人專業人士集中在發達國家且發揮著重要作用。以前對華人的形容是“三刀”(菜刀、剪刀、剃頭刀),是典型的為西方社會打工的下層勞動者。現在越來越多的華人成了“三師”(工程師、醫師、會計師)”和“三家”(科學家、企業家、發明家),甚至在一些發達國家的政壇上都有華人的身影。這些轉變表明華僑華人的形象越來越好,社會地位逐步提高。他們既是國家“硬實力”的載體,如進行投資經商、創新創業等經濟活動,也是國家“軟實力”的載體,如傳承和傳播中華文化。海外華僑華人專業人士發揮作用表現在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層面:經濟上,他們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經濟活動如進出口貿易、投資生產等,密切了與中國經濟發展的聯系;政治上,華僑華人具有華夏民族的血脈,他們身在海外,心憂祖國。無論是在政壇上發出呼聲維護華人利益,還是在民間組織活動加強中外溝通,都表明了華僑華人這個龐大群體能夠在關乎中國榮譽和中華民族利益的事情上提供有力的支持;文化上,他們在國外長期生活并傳播中華文化。華僑華人保持著中國特有的文化生活和傳統習俗,在和當地人的長期交流和生活中,以自己獨特的文化吸引著當地人,如每年都有大量的外國人和當地的華僑華人共同慶祝中國春節。華僑華人通過中華文化加深當地人對中國的了解,進而影響當地的社會文化[169]

圖2—2 1992—2018年出境游人數及同比[170]

在實現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戰略的過程中,文化軟實力建設對于公民個體來說就是提高個人軟實力,具體來說就是提高公民文化修養、學習能力、溝通交流能力、傳播民族文化的能力等。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文化交流的話語主體已突破了過往單一的國家主體,人人都有成為文化交流使者的機會,因而作為一個國家話語承載者的個人,都有可能成為國家話語權的爭奪者,這些個體言行舉止的集合就會影響到一個國家整體的話語權和國家形象。文化素養不僅影響著話語主體,也再造文化受體。通過文化的教育,提高話語主體的文化素質以適應話語權爭奪對人才提出的更高要求,成為全球化時代背景下國家間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問題。[171]

公民個體文化軟實力建設是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的微觀基礎,公民個體文化軟實力的普遍提高意味著國家整體文化軟實力的提高,而部分公民文化水平的下降和道德素養的欠缺則會削弱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微觀基礎。因此,在新時代加強公民道德教育,切實提高公民文明素養是為國家整體文化軟實力提升打下堅實基礎的應然之舉。要長期在全社會開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教育,使之融入公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真正地實現以德育人和以文化人。通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我國公民具備與大國地位相匹配的文化與教養、責任與義務。努力鏟除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不正之風滋生的土壤,為公民提升個體文化軟實力提供健康可靠的社會環境。

五 文化軟實力建設能夠塑造我國良好的國際大國形象

文化和國家形象都屬于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國家的文化作為一種民族精神和內涵的體現,在國際上是否被其他國家接受,被接受程度的大小,都能體現其國家形象在世界上的被認可度。國家形象是一個國家在國際上獲得的道德評價和情感認知的總和,是一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對其他國家在心理上產生的影響。良好的國家形象往往代表著一國在國際上遵守國際規則、維護公正秩序、促進世界和平繁榮發展等,因此能夠在國際上獲得更多的朋友和支持,從而在國際事務中獲得主動,提升國際話語權和國際影響力,最終維護了國際利益。所謂“得道者多助”就是這個道理。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自身發展和崛起的同時,也帶動了世界經濟的發展,為推動地區穩定和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我們在日益走向國際舞臺中心的同時,既取得了一系列偉大的成績,同時也面臨很多質疑、風險和挑戰。只有大力建設文化軟實力,增強中華文化的影響力,以社會主義新時代優秀民族文化為底蘊,建構起“愛和平”“有實力”“有擔當”的國際大國形象,才能回應這些現實問題。

文化軟實力是提升國家形象的重要力量。國家形象在本質上也是一種軟實力,這種軟實力的基礎主要是獲得國際社會的道德評價和情感認知。良好國家形象的獲得靠的不是基于物質性實力強制、壓迫或威脅對方使其屈服,而是依靠國格魅力對他國產生感染力和吸引力,從而獲得對方主動積極的認同。這種認同基于道義而不是強力。國家是文化性的組織,國家文化軟實力越強,國家形象越好。因為,首先文化蘊含著一國的優秀品質,能向國際社會展示國家最內在的東西。國家是國際社會的單位和組成部分,國與國之間的交往往往是基于國家利益的實現。國家在實現自身利益的過程中,不能只靠硬實力,還要靠軟實力,而且要多發揮自身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從發揮文化軟實力作用的角度來講,中華文化“走出去”的目的就是通過我們文化的內涵和魅力來擴大中華文化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增強中華文化的感召力和吸引力。通過優秀先進文化潤物細無聲的影響,使國際社會在潛移默化中實現對中華文化的積極認可以及對中國形象的正面評價。其次,文化展示了一國的價值觀。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與經濟、政治互相交融,在國際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愈加突出。世界上的很多國家尤其是發達國家都在加強自身文化軟實力建設,利用文化來宣傳推廣自己的價值觀、展示國家形象,占據國際文化市場,從而擴大國家影響力。例如,美、日、韓三國通過推廣文化提升國家影響力的經驗就值得我們參考。美國作為當今世界第一大文化產業強國,它的好萊塢文化在世界上都有著廣泛的影響,在其大量的影視作品中都可以感覺到美國“民主”“自由”“博愛”等價值觀和“強大”“富有”“正義”的正面形象,讓其他國家的很大一部分人心存向往。而日韓兩國的“文化立國”戰略則把文化擺在了一個極其重要的地位,它們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振興本國經濟,提升國家形象,尤其是借助地緣優勢,可以把自己的文化快速傳到中國。日韓文化影響了一大批中國人,如昔日瘋狂的“哈韓”和“哈日”一族。所以,我們要實現中國夢,不僅要打造硬實力,還必須建設文化軟實力,充分展示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形成強大的感召力和影響力,塑造我國在全球化背景中的文化身份。建構以民族文化為底蘊的國際大國形象,提高國家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前提。

國家形象是國際公眾對一個國家的整體認知與綜合評價。國家形象是相對于國際社會或他國民眾而言的,在一定程度上主要表現為“他形象”。雖然作為認識客體的國家具有客觀性,但國家形象既然是國際公眾對某國的一種主觀認知,那么,受社會制度、國家利益、價值觀念、文化背景、思維定式等因素的影響,感知主體對客體的反映始終貫穿著對客體信息的選擇、建構等機制,這種反映可能是正確的,也可能是歪曲地反映客體,因而國家形象不完全等同于國家的真實狀況[172]。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際地位提高,國際社會對我國的關注度越來越高。為什么中國的經濟能夠持續保持高速度增長?為什么中國發展模式能夠不斷創造一個又一個的中國奇跡?中國成功的秘訣是什么?很多國家都對中國持有濃厚的興趣,想深入了解全新面貌的中國。但隨著中國的崛起,“中國威脅論”“中國崩潰論”“中國責任論”等充滿敵視味道的偏見也愈演愈烈,一些西方主流媒體唱衰中國的論調不絕于耳。這其中既有由文化差異帶來的誤解,也有一些別有用心、居心叵測的論調。在這種復雜的形勢下,我們一要堅決同這些抹黑歪曲中國的謠言和觀點作斗爭,及時辟謠;二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向世界展現一個真實、全面、自信的中國。無論是講好中國故事,還是傳遞中國聲音,其意圖都是向世界宣介中國、展示中國。最終目的就是讓世界尊重中國、認同中國,從而構建中國良好的國際大國形象[173]。近幾年,隨著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為外部世界所了解,海外對中國的認知更加符合實際(見圖2—3和圖2—4)。

圖2—3 中國海外形象整體得分(2016—2017年)

說明:近年來,中國國家形象好感度穩中有升。與2015年相比,對中國形象打分漲幅最大的三個國家均為發達國家:意大利(上升0.5 分)、加拿大(上升0.4 分)、英國(上升0.4分)。但與此同時,發展中國家對中國的印象總體好于發達國家。[174]

我們都知道,一個國家在國際上的國家形象是否良好,最終還是取決于它在國際上的實際表現、具體實踐和取得的成績。特別是該國的真實行為與它宣揚的價值觀和道德觀是否一致。但國家的表現、貢獻和成就的對外展示需要好的方法和技巧,科學的方法不僅可以客觀地描述國家形象,還能有效地打破流言蜚語,消除化解不同文化主體的誤解。所以,我們要考慮如何更好地將中國的文化、中國的聲音傳達出去。習近平強調:“要注重塑造我國的國家形象,重點展示中國歷史底蘊深厚、各民族多元一體、文化多樣和諧的文明大國形象,政治清明、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社會穩定、人民團結、山河秀美的東方大國形象,堅持和平發展、促進共同發展、維護國際公平正義、為人類作出貢獻的負責任大國形象,對外更加開放、更加具有親和力、充滿希望、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大國形象。”[175] 中國國家形象的塑造絕不能是自圓其說和自說自話,更不能依賴西方的評判甚至屈從于西方社會的話語體系。我們需要在中國五千年的文化傳承和人類共同價值中尋找到自己的文化立足點和價值理念,向世界展示社會主義新時期中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積極形象與中國人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健康形象,把中國一直致力于國內健康發展和推動世界和平穩定的豐富內容準確有效地傳遞給外部世界。要讓盡可能多的人們理解,中國的發展絕不是世界的威脅,而是對世界的貢獻。中國作為世界的一部分,與其他國家同屬于“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越發展,世界就越發展。中國的發展意味著中國的各方面制度會更加完善,社會越來越自由、公正和法治化;中國的發展意味著中國今后會更加開放、更加具有親和力,會為人類文明作出更大的貢獻。

圖2—4 中國文化代表元素(單位%)

說明:談及中國文化的代表元素,海外受訪者首選中餐(52%),其次是中醫藥(47%)和武術(44%)。國內外民眾對中國文化代表元素的看法存在一定差異。在孔儒思想、文化典籍、曲藝雜技等傳統文化方面,海外受訪者對其作為中國文化代表元素的認可度明顯低于國內受訪者,而在中國產品、科技發明等元素方面則要高于國內受訪者。[176]

主站蜘蛛池模板: 牟定县| 自治县| 浪卡子县| 台山市| 浏阳市| 汨罗市| 云梦县| 盐城市| 洛宁县| 潍坊市| 岢岚县| 洮南市| 承德县| 皋兰县| 易门县| 田阳县| 当涂县| 墨竹工卡县| 沁水县| 山阳县| 英山县| 太保市| 常宁市| 浦江县| 沛县| 镇巴县| 阿拉善盟| 定结县| 高平市| 明水县| 兰考县| 临武县| 莫力| 民和| 荆门市| 息烽县| 西昌市| 呈贡县| 黎平县| 黔江区| 平度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