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策略研究:基于文化軟實力建設的視角
- 張驥等
- 10490字
- 2021-03-15 17:54:00
第一節 文化軟實力建設是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基礎和前提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129]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130]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到:“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131] 從黨的十七大提出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到黨的十八大明確“建設文化強國”,再到黨的十九大強調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在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際交流中的重要性日益提升。隨著我國的文化建設策略不斷落到實處,我國的文化自信得到彰顯,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大幅提升。
當今世界,以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和軍事力量等為主的“硬實力”固然重要,但是以外交政策、文化創造和價值觀等為主體現的“國家文化軟實力”也不可小覷,它是精神力量和物質力量的統一。文化軟實力建設在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過程中起著國家硬實力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基礎和前提。
一 文化軟實力建設有利于提升世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中華文化要想走出去,并且邁出堅實的步伐,就要不斷地加強文化軟實力建設,讓世界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核心價值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等產生心理和情感上的認同。文化認同度的提高才能使中華文化“走得出”,并使“走出去”的中華文化“站得住”。
(一)提升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
中華文化具有五千年的文明發展史,不僅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而且歷久彌堅,在世界文明史上獨具特色、自成體系。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文化,曾使中國一度成為世界性的文明古國,為世界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這成為中華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的價值源泉。美國著名漢學家德克·卜德說過:“中國對西方世界作出了很多貢獻,這些貢獻極大地影響了西方文明的發展。從公元前200年到公元1800年的這兩千年間,中國給予西方的東西,超過她從西方所得到的東西。”[132]“還有些東西則完全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成為我們整個現代文明的基礎。”[133] 因此,從一定意義上來講,不管是炎黃子孫對自身傳統文化的心理認同,還是中華文化在走向世界過程中別國對中華文化的價值認同,都是建立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根基之上的。離開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華文化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就失去了自身存在的根本,就會演變成“文化虛無主義”,這是極為要不得的,必須加以摒棄。
中華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我國文化軟實力建設面臨復雜的文化環境和挑戰,其中既有文化對外傳播中我們文化自身的水土不服,也有西方對我們的文化抵觸和文化入侵。加強文化軟實力建設,一方面可以增強中華文化的吸引力和傳播力,實現中華文化與國外文化良好的交流融合,另一方面可以抵御西方國家文化侵略,增強自身抵抗能力和生存力。當前我們進行文化軟實力建設,要用歷史唯物主義的態度對待中華傳統文化,既不能忽視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對當今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以及對人的塑造作用,又不能自高自大,無故“捧殺”和惡意攻擊中國傳統文化。在繼承和發展中華傳統文化的時候,一要正確處理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關系,著眼于當代人民大眾的需要實現文化創新。二要正確處理中華文化與外國文化的關系,在和外國文化交流的過程中不斷展示和提升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特色,吸收健康有益的外來文化因素,使中華文化體系更加完善,使中華文化更好地融入國外不同的文化環境中,實現國外對中華文化的了解、理解和認同。
(二)提升對中國核心價值的認同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了中國的核心價值。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就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傳統美德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核心價值觀是文化軟實力的靈魂、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重點。這是決定文化性質和方向的最深層次要素。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從根本上說,取決于其核心價值觀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134]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是興國之魂,決定著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前進方向。“文化并不必然成為軟實力,文化要轉化為軟實力,首先得塑造文化的核心價值,以核心價值來固鑄軟實力。”[135]
從這個層面出發,加強軟實力建設就必須提高國內外對中國核心價值的理解和認同。仔細梳理核心價值觀對外傳播的相關理論資源,虛心吸收國外尤其是西方發達國家價值觀傳播的有益經驗,厘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全人類其他價值觀的關系,根據實際情況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話語轉化,提升漢語對外傳播能力和國際表達。促進中國核心價值對外傳播,不僅要清楚誰來說、說什么,更重要的是要研究怎么說、通過什么有效的方法表達我們的意思。之前我們在對外宣傳方面,有一個很大的不足就是不善于把中國的故事用國際化的語言傳達給世界,從而使我們的對外宣傳信息失真、信息錯位,甚至引起別人的誤解,這是我們之前文化對外傳播的經驗教訓。這就要求我們在強化核心價值觀的國際表達上多下功夫。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華民族文化精髓的高度凝練,展現了當代中華文化的內涵。應當在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過程中把一些既體現中國核心價值又體現全人類共同文明成果的價值觀通過中華文化表現出來,如“文明”“和諧”“平等”“誠信”等價值觀,并把這些核心價值觀貫穿到文藝創作、文化產品、文化交流、外交政策等方方面面。從而讓世界感受到中國的核心價值觀是推崇和平發展與合作共贏的,中華文化展現的是中國為和諧世界而努力的大國形象,展現的是當代中國人誠信友善的文明風貌。通過不斷積極地參與國際活動,以實際行動展現我們的價值觀,提高國際社會對我們大國形象的認可,取得道義上的支持,從而增強我國在整個國際社會的地位和話語權。
我們在世界舞臺上始終遵循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堅決捍衛平等正義原則。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的“中國夢”意味深遠。實際上,中國夢就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中國夢體現了我們的核心價值理念,它是和諧之夢、和平之夢、發展之夢。中國人民在實現夢想的過程中不會對世界其他國家造成威脅,只會給各國人民帶來福祉,中國愿意世界各國搭乘中國發展的便車。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多次強調歡迎各國搭乘中國發展“順風車”,實現共同發展。在論述中國崛起的時候,習近平強調中國的崛起是和平的崛起,不是對其他國家的威脅。他在2014年3月底4月初訪問歐洲的一場公共外交活動,給歐洲、給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巴黎出席中法建交50周年紀念大會發表的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中國夢,給世界帶來的是機遇不是威脅,是和平不是動蕩,是進步不是倒退。拿破侖說過,中國是一頭沉睡的獅子,當這頭睡獅醒來時,世界都會為之發抖。中國這頭獅子已經醒了,但這是一只和平的、可親的、文明的獅子。”[136] 德國《每日鏡報》稱習近平用“生動的演講”和人格魅力努力消除人們對中國崛起的擔憂,歐洲應當陪伴一個強大的中國前行。2014年3月28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德國柏林科爾伯基金會演講時,引用了歌德的名篇《浮士德》,指出中國不是可怕的“墨菲斯托”(其意是破壞者、騙子、魔鬼)。同時,他還提到,他非常懷念南京大屠殺“拉貝日記”的主角拉貝,稱“中國人民紀念拉貝,是因為他對生命有大愛、對和平有追求”。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演講時,習近平引用雨果的名言“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來說明如何對待不同文明。在比利時布魯日的歐洲學院,他用布魯日的“橋”的含義比喻其歐洲之行就是“在亞歐大陸架起一座友誼和合作之橋……”習近平總書記的一次次外交活動,用魅力打動人、用思想感化人、用哲理說服人、用故事感染人,向歐洲、向全世界闡述了中國的歷史觀、發展觀、歐洲觀和世界觀。習近平總書記其清新自信的外交風格讓歐洲、讓世界津津樂道,有外媒稱之為“一場對歐洲人民成功的公關活動”,從而樹立了我國“兼濟天下”、可親可敬的大國形象。這些外交政策和活動,真正體現出我國核心價值理念的獨特魅力,加強了國際社會對中國核心價值的認可。
(三)提升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認同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當今中國“和”文化、中國“和諧共贏”價值觀在國際舞臺上的深刻體現。2012年12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與在華工作的外國專家座談時指出:“我們的事業是同世界各國合作共贏的事業。國際社會日益成為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137] 2013年3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發表演講,首次在國際場合向世界提出“命運共同體”這一概念,它是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中共中央就人類未來發展提出的“中國方略”。[138] 習近平總書記在國內談話、雙邊會談、多邊會談、全球會議等各種不同的國內外場合都提到過“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內涵豐富、層次分明,具體可以概括為四個基本層次,即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區域命運共同體、國與國之間的命運共同體和人類命運共同體。
習近平總書記從我國基本國情和外交工作實際出發,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提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它既是對中國發展變化的深刻認識,又是對世界發展變化的深刻認識。從中國的發展變化來說,經過四十年改革開放,中華民族各族人民理應共享改革發展成果。與此同時,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需要中國。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作為當前第二大經濟實體,有責任為世界貢獻出自己的力量,并影響更多的國家參與世界建設。“要把中國人民的利益同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利益結合起來,全方位地擴大各方利益的匯合點,同一切相關國家和地區建立并發展不同領域、不同層次、不同內涵的‘利益共同體’,推動實現中國和世界各國的共同和平發展。”[139] 從世界的變化發展來說,當今世界發展呈現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網絡全球化的特點,國家之間的聯系越來越密切。此外,全球性問題日益突出,需要國家間加強共同治理的能力。“今天,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各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相互促進的程度空前加深,國際社會日益成為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140] 在這個背景下,各國普遍認識到合作的重要性,只有堅持共同發展,才能保證持續發展,符合各國人民長遠利益和根本利益。只有各方同舟共濟,協同合作,才能有效地應對處理諸如生態安全、網絡安全、恐怖主義等各種國際問題。
從實質上來說,第一,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一種共同利益觀。共同利益即共同體利益。不同層次的共同體如一個組織、一個地區、一個國家甚至是整個人類社會,都存在著自身的利益,個體在共同體當中可以獲得比個體活動更多的利益。對中國來講,首先,這種共同利益觀體現在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利益,即民族利益上。民族利益是人們在歷史發展中形成的具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于共同文化之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等特質的穩定的共同體利益。只有民族利益一致,才能得到廣泛的公民認同,才能促進中華民族大團結。其次,這種共同利益觀體現在世界共同利益上。當今國家之間的利益不僅體現在政治、經濟、外交方面,還有在文化、生態、互聯網治理領域的共同利益。在應對全球問題上,又形成了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平發展與合作共贏是世界發展的歷史潮流和規律,當今世界發展正呈現一體化的趨勢,一個國家、一個區域的發展再也不可能像之前那樣可以獨立存在、自給自足,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安危與共的關系。比如,全世界都感受到了國際合作給全人類帶來的利益、創造的價值;也都感受到了戰爭和沖突對一些區域乃至全球的破壞和影響。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資本、技術、信息、人員跨國流動,國與國之間相互依存的程度越來越高,一國經濟利益的實現與他國經濟的發展與否有重大的關系,各國在這種依存關系中形成了共同的利益。要實現自身發展就要關注并幫助別國發展,要實現自身利益就要維護共同利益。每個國家或地區都成為這個大系統當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甚至起著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第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一種全球治理觀。“當今世界正在發生深刻復雜的變化,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更加強勁,國際社會日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141] 全球治理理論的核心觀點是,由于全球化導致國際行為主體多元化,全球性問題的解決成為一個由政府、政府間組織、非政府組織、跨國公司等共同參與和互動的過程,這一過程的重要途徑是強化國際規范和國際機制,以形成一個具有機制約束力和道德規范力的、能夠解決全球問題的“全球機制”[142]。推動我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既體現了大國的責任與擔當,又提高了在國際事務中的話語權。第三,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一種和平發展觀。各國、各民族基于共同的利益,只有通過和平發展的道路,合作共贏的方式才能實現共同的價值目標。不同的文化、價值觀之間要求同存異,有矛盾和沖突的雙方要化干戈為玉帛。國與國之間的依存與合作有效緩和了國際形勢,通過不斷規范國際規則,逐步建立起公正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維護全人類的利益。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表明了中國的國際戰略不以擴張為目的,而是從全人類長遠利益出發來考慮問題。在處理國際關系時,中國以共享、共贏為目的,實現全球共同發展、世界和平。“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中國愿擴大同各國的利益交匯點,推動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推動形成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利益共同體。”[143] 外交部長王毅曾在“兩會”記者會上針對外媒提問中國是否會承擔起全球領導角色時強調,中國一貫主張大小國家一律平等,不應該把國家分為領導和被領導,與其說“領導”,不如講“責任”。[144] 中國作為負責任、愛和平的大國,具有資源、技術、文化等方面的優勢。與借助國家實力推行霸權強權主義不同,中國會把大國優勢運用到促進世界經濟增長,維護廣大發展中國家正當權益和維護國際和平安全等積極方面。中國是負責任的大國,但并不意味著世界上所有的問題都是中國造成的,并不是所有的問題都要強加給中國承擔。中國的發展需要和平的環境,中國的和平發展也會為世界提供更大的和平環境。世界越和平,越有利于中國的發展;中國越發展,對世界做的貢獻就越大。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和平發展的理念,必然會得到世界上大部分國家的認同和支持。
應該注意的是,由于不同社會制度、不同意識形態的客觀存在,中國在發展過程中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會存在一些歷史和現實的矛盾和斗爭,有些矛盾甚至是不可調和的。這一方面說明了就目前而言不是所有國家都能成為命運共同體,但各國至少可以在充分尊重各方意愿的前提下求同存異,成為“利益合作伙伴”。另一方面則說明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發展是一個曲折長久的過程,需要各方積極貢獻自己的力量。
二 文化軟實力建設有利于推動中華文化產業的發展
文化產業是指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產品和文化相關產品的生產活動的集合。它以文化為核心內容,通過進行文化產品的制作、創新、傳播等生產活動滿足廣大群眾的精神需要。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生產力的提高以及現代生產方式的不斷進步,我國的文化產業發展也在不斷地取得成績。

圖2—1 2012—2017年中國文化產業增加值走勢情況
說明:2017年全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為34722億元,占GDP的比重為4.2%,比上年提高0.06個百分點;按現價計算,比上年增長12.8%,比同期 GDP 名義增速高1.6個百分點。2017年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保持平穩快速增長,占GDP比重穩步上升,在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發揮了積極作用。[145]
文化軟實力不是一種現成的國家實力,它生成于國家的文化建設和發展。文化產業是文化軟實力形成的重要資源和基礎。當今國際社會在衡量一個國家文化軟實力強弱的時候,往往把文化產業尤其是新興文化產業作為一個重要的參考指標。新興文化產業代表著文化在發展過程中由原生形態到經濟形態和技術形態的轉變。文化全球化的今天,經濟的發展中越來越多地融入了文化元素,文化已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一方面,文化經濟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文化產業貿易額的逐年攀升對國家經濟發展的貢獻越來越大。西方發達國家如美國當前最主要的出口已經不再是農作物和低級工業產品,取而代之的是帶有文化和科技標簽的文化產品,如軟件、計算機服務、電影、音樂等。另一方面,文化產業的發展也不斷地推動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擴大國家在全球的影響。一個國家、民族的文化特質、價值理念、行為方式等要向全世界傳播和擴散,融入其他國家人們的日常生活,必須依靠大規模的文化產業運作。從全球經濟發展的基本趨勢來看,文化產業發達的國家,其經濟發展就有著較大的優勢和很好的前景;文化產業發展得較為成熟的國家,其文化軟實力的擴張力和滲透力都較強。這是因為發達國家通過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提升了文化軟實力,文化軟實力又反過來推動和指導文化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形成了良性互動。兩者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關系。文化產業的發展必須依賴于文化。我國豐富的文化資源是文化軟實力建設的潛在資源,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可以增強我們的文化軟實力。文化已經成為世界各國財富增長的新源泉、社會發展的新動力,文化產業的發展正是基于文化資源的輸送。優秀文化產品的產生,離不開國家的悠久歷史和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蘊。先進、優秀、適應性強的文化往往能夠打造出經典的文化產品,這些文化產品為民族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雄厚的基礎和保障。總之,文化產業的發展是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重要內容,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可以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文化軟實力的強大又使文化產業所生產的文化產品更具吸引力和競爭力,獲得外界的好感和認同,從而贏得更多的國際市場,助推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是推動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必由之路。中華文化要想成功地走向世界,就必須順應傳媒國際化、科技現代化、思想多元化的趨勢,以其他國家可接受的形式,推動經典中華文化產品進入國際市場,在國際市場打造中國名牌文化,讓中國品牌為中華文化和中國價值觀代言。
三 文化軟實力建設有利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
近代以來,炎黃子孫一直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經過中國人民的艱苦奮斗,經過歷代仁人志士的開拓探索,經過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長期建設,當前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習近平總書記將我們的奮斗目標用大眾化的語言加以概括,提出了“中國夢”的新命題。習總書記把中國夢定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夢想”,并且表示這個夢“一定能實現”。中國夢的核心目標可以概括為“兩個一百年”的目標:到20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和20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0周年時,逐步并最終順利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人民幸福。文化軟實力不僅是中國夢內在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途徑。只有實現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才會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夢才能真正實現。
(一)“中國夢”是強國夢,文化軟實力建設有利于極大地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
所謂綜合國力,是指一個主權國家所擁有的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全部實力的總和,是一個國家的資源、經濟、政治、軍事、文化、外交等和民族的意志力、凝聚力等各種要素組成的綜合體。[146] 一個國家的復興或是崛起,取決于綜合國力的提升和強大。綜合國力既包括硬實力又包括軟實力,它是一個包含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各方面因素在內的綜合評價體系。當今時代,軟實力的提升已經日益成為一個國家崛起的重要標志,通過提升文化軟實力增強國家的綜合實力已經成為各國共識。[147]
文化軟實力建設可以提升我國的經濟實力。國家文化軟實力可以為一國經濟的發展貢獻軟件和智力支持。文化資源與實體資源不同,自然資源可以用盡,而文化資源只要引起重視并獲得持續性的發展,就會是一種永生資源,為經濟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當前社會,文化的進步往往和經濟的發展成正相關。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經濟影響力主要表現在其對人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的激發上,人的因素是經濟發展中最活躍的因素,生產力的發展最終取決于人。文化軟實力可以激發人的主體意識、創造意識、效益意識、競爭意識,幫助人們形成一定的經濟文化、經濟思想和經濟道德,從而使人們用正確科學的觀念去發展經濟,充分發揮人在生產中的主導作用。文化軟實力體現為一定的文化生產力,文化產品與服務已成為獨立產業,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方面。文化產業代表了新的經濟發展方向,成為當今經濟發展的新形態和新源泉。
文化軟實力建設可以提升我國的政治實力。文化軟實力概念提出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為了增強對政治資源的支配、穩定內部政治、增強政治形象的吸引力和認同度。當今,文化軟實力的強弱成為政治實力提升與否的重要標準。而政治實力表現為一定的政治決策力、凝聚力和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政治實力提高與否,關鍵還是看文化軟實力發揮的程度。”[148] 國家文化軟實力對一國政治的影響力主要通過政治文化建設實現。“政治文化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三方面:一是促使個人形成現代化所需要的政治人格和政治能力;二是促進社會政治穩定和政治發展;三是促進社會經濟穩定和經濟發展。”[149] 不同的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政治文化系統,不同特色的政治文化系統對國家的政策、路線的政治影響力也不相同。美國作為當今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與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代表,它的政治文化就決定了其對外政策帶有強烈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特色。比如,針對某些國家進行軍事行為,經常性違反國際法和國際準則,宣揚“普世價值”,強行推廣美國模式等,并依靠自己的強大國力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預期目的。但這些成功很多都是基于強迫力和欺騙性,不能實現其他國家和地區的長久認同。而中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們的政治文化決定了中國的發展和崛起不以犧牲別國利益為代價,中華文化“走出去”也不帶有損害他國利益的性質。
(二)“中國夢”也是世界夢,文化軟實力建設有利于實現中國的世界夢
“中國夢”并不是一種狹隘的民族主義,它有著廣泛的世界意義:“中國夢”與世界各國人民的美好夢想是相通相連的;“中國夢”對于世界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建設具有重要的精神價值和參考價值;“中國夢”為維護人類文明多樣性貢獻中國智慧;“中國夢”是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保障力量。“中國夢”是世界夢極其重要的一部分,“中國夢”既屬于中國,又屬于世界;既造福中國人民,又造福世界人民。“中國夢”將中國的發展與世界的發展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中國自身的良好發展就是對世界的責任和貢獻。“中國夢”給世界帶來的是和平,不是動蕩;是機遇,不是威脅。在推進新一輪經濟全球化進程中構建共贏共享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中國和世界的相通之道,就是中國的“世界夢”。
文化軟實力建設有利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世界各民族歷史各異、環境多樣,形成的文化、價值觀念和人文景觀就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在客觀上要求不同的文化之間必須進行交流,這樣才能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相互了解,縮小文化差異,實現文化的互通有無和共同發展。不同的文化主體通過文化交流互動與融合發展,了解彼此的文化差異,吸收對方文化的優點,借鑒對方文化的特色,從而使文化主體能夠更好地包容不同的文化,在文化發展中增添新的活力和動力。不同文化相互依存、和諧共生,就構成了世界文化共同體和人類和諧的精神家園。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文化來搭建溝通的橋梁,世界各國在不同領域中的合作需要文化交流的助推,不同民族的民眾之間的情感交流也需要文化紐帶的連接。人們日常生活的正常進行離不開語言文化交流,同樣,國際事務和活動的正常開展也需要語言文化交流來增進理解和互信。無論是政治交流、經濟合作還是民間往來,都要以語言文化交流為基礎,并通過語言文化交流得到進一步發展。語言文化交流具有“五通”的作用:通言、通訊、通識、通情、通心。[150] 人類社會的多樣性決定了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過程中,各國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理解方式和踐行路徑是廣泛和多樣的,不可能千篇一律。但通過語言文化交流,可以求同存異、增強互信、消除疑慮,從而使各國齊心協力、堅定信念朝著能實現大家共同利益的偉大目標前行。全球化和信息化時代為不同國家之間的跨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條件。在進行經濟、文化和社會建設方面,文化交流可以為雙方提供各自的成功經驗;在應對全球共同問題和挑戰方面,文化交流尋求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約數,為制定共同的利益目標提供了價值基礎,從而拓展了全球治理的深度和廣度,推動了人類命運共同體協調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仔細洞察中國和世界發展形勢,深刻思考人類前途命運,緊緊圍繞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統籌發展、安全兩件大事,提出了一系列既具有中國特色又符合世界發展潮流、符合人類共同利益的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戰略。今天,“一帶一路”作為連接中國夢與世界夢的橋梁和紐帶,作為中國進行全球治理、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平臺,不僅是經貿之路,也是文化交流之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帶一路’是和平之路、繁榮之路、開放之路、創新之路、文明之路,在共享發展理念下,通過務實合作必將推動亞洲、歐洲、非洲、美洲之間的國際合作,造福世界,造福人民。”[151] 所以,文化軟實力建設要充分利用和發揮“一帶一路”的橋梁和平臺作用,繼續加強“一帶一路”上的文化交流,發揮企業、民間文化組織和孔子學院的文化傳播功能,提升中華文化的親和力、凝聚力和傳播力;創新文化交流的內容和方式使之不斷適應和滿足“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風土人情與當地需求,展示中華文化外交的魅力,提升中國國家形象,為新時代構建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力量。
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提高了我國經濟、政治、文化、軍事、外交等方面的影響力,從整體上提升了國家的綜合實力;使中國“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理念深入人心,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影響力,從而為中華文化“走出去”打下堅定的基礎,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