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文化軟實力建設是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強大力量支撐

作為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軟實力是以文化為基礎的軟實力,強大的文化軟實力可以提升中華文化的傳播力、凝聚力、親和力、吸引力和競爭力等。中華文化要想“走得出”“站得穩”,必須要有“打鐵還需自身硬”的精神,不斷進行文化軟實力建設。

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是提升軟實力的不竭源泉。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積淀和中華民族的文化精華,為當今中國的治國理政、社會建設、外交活動等提供了深厚可靠的中華智慧。人類文化的繁榮需要所有民族貢獻智慧,不同民族文化的多樣互補、異彩紛呈才成就了多彩世界。中華文化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人類文明的寶貴財富,是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個性獨具的文化容易吸引他人的目光,是形成競爭力和影響力的重要源泉[177]。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離不開中華文化這一精神支柱。中華優秀文化底蘊深厚、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推陳出新……是中華民族的血脈、靈魂和根基。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承、發展和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持續性建設,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都應是我國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重要內容,是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強大力量支撐。

一 文化軟實力建設可以加強中華文化的傳播力

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有利于我們在國際交往中展現自身的文化魅力。中國的良好國家形象、優秀先進的文化、和平的國家發展理念等,在信息全球化的時代會通過各種途徑對外傳播和輻射。文化具有宣傳教育功能,可以在傳播的過程中體現內含的價值理念;文化也具有產業屬性,具有傳播和輸出的巨大潛力。目前,中國在對外文化交往方面是進多出少的,對世界文化的貢獻和影響還與我們的經濟地位不相匹配。所以我們要借助經濟優勢,開拓國際文化市場,讓中國獨特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進入國際市場。

文化總是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人。當前西方發達國家的文化之所以在世界各地大范圍、長時間地流行,就是因為發達國家的文化具有“流行”“時尚”“新穎”的特征,能夠最快地抓住人的注意力,并讓人保持持久性的關注。流行文化中往往包含著關乎個人偏好和消費選擇的潛在信息,包含著能對政治產生重要影響的價值觀,而人們在短期之內很難察覺到這些文化當中的深層次信息。一直以來,美國以電影和音樂為代表的流行文化在全世界范圍內都具有廣泛而深刻的影響。由于發達國家流行文化自身的優勢以及它們的文化保護政策,發展中國家與西方發達國家的流行文化輸出情況相比,明顯處于被動和落后的地位,很少或很難讓自己的相關文化走出去。約瑟夫·奈曾就柏林墻倒塌感慨:“早在柏林墻倒塌之前,西方的影視就已經‘穿墻而過’影響了一大批人。如果沒有西方流行文化經年累月傳遞的那些影像,光憑錘子和壓路機是難以推倒柏林墻的。”由此可見西方發達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具有強大的傳播滲透力。

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在文化方面的輻射力、傳播力仍顯落后。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當前中華文化呈現給世界的多是中華美食、功夫、中國傳統服飾等淺層文化符號。這些無疑是中華文化魅力的獨到之處,然而如果不能把簡單的表層文化符號傳遞過渡到深層精神文化理念的推廣,就很難深入持久地使中華文化走向世界。西方國家不僅對外輸出自己的文化,還吸引其他民族的文化為自己所用。尤其是美國和日本從20世紀開始就有意識地利用中華文化資源,在影視、動漫等產品中將中國歷史和文化典故改頭換面,植入西方思想價值內核,為傳播其價值觀念服務,如美國電影《花木蘭》和《功夫熊貓》等。日本除了在文藝、影視、動漫作品上利用中華文化資源(如《三國演義》《西游記》等),還在游戲產業中大量加入中國元素。借助“一帶一路”的推動,我國文化貿易發展也取得了積極成效。“2018年,我國文化產品和服務進出口總額為1370.1億美元,較上年增長8.3%。文化產品貿易結構不斷優化。文化產品出口總額925.3億美元,進口總額98.5億美元,順差826.8億美元,規模較去年同期擴大4.3%。其中,中華傳統文化內涵較為豐富的工藝美術品及收藏品、出版物出口增幅較高,較去年分別增長9.9%與5.9%。”[178] 同時,“貿易伙伴更加多元。美國、中國香港、荷蘭、英國、日本為我國文化產品出口前五大市場,合計占比59.6%。”[179] 雖然當今中國是世界最大的文化產品出口國,但是我們也要清楚地認識到自身的不足。我國文化產品出口既有量的優勢,又有質的不足:占比較高的是珠寶、塑料裝飾品等,而書籍、設計和創意產業等領域具有濃厚思想價值內涵的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出口仍須加強。“不能使外國人停留在對中華文化表象的獵奇式偏好,而要向其展示中華文化中具有普遍意義、反映時代精神的核心理念,使其了解中華文化的深層次精神內涵,充分展示五千年中華文明的厚重底蘊以及當代中國的生機活力,為國際社會認知中國提供新的視角。”[180]

首先,我們要順應信息全球化的趨勢,抓住傳播技術和手段快速更新的機遇,利用新興媒體等現代信息技術條件提高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能力。努力研究文化國際傳播藝術,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針對性、有效性。利用國家主流媒體的力量向國際社會積極陳述宣傳客觀事實,及時回應國際上抹黑、歪曲和誤解我國的消極言論,搶占國際輿論制高點,使中國媒體成為國外民眾普遍重視和信賴的信息源,打破西方的話語壟斷。其次,堅持高雅文化和流行文化并重。把中華文化內涵巧妙融入影視、動漫、圖書、軟件服務等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推動這些產品進入國際市場和國外百姓日常生活。在對外漢語教學和國際文化交流中發揮好漢語在文化傳播中的基礎性作用。最后,“大力開展公共外交和跨文化交流,有意識地借助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民間學術文化藝術機構的力量,通過更緊密更深層的國際學術文化交流與合作,積極培養西方本土的中華文化研究者、宣介者。”[181]

二 文化軟實力建設可以提高中華文化的吸引力

核心價值觀是文化軟實力的靈魂。一個國家的吸引力可以是經濟的繁榮發展,可能是強大的國力,也可能是優美的環境,但只有富有感召力的思想文化和價值觀念才能觸及人的靈魂,才能長久地讓別人關注和向往。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我國綜合國力并不強,傳播能力也有限,但當時富有感召力的革命精神和奮斗精神超越了國界,不僅鼓舞了廣大第三世界國家的人民反帝反殖民主義的斗爭,甚至還影響了一些發達國家的國內政治氣候。直到今天,我國走合作共贏、和平發展的道路依然對世界上向往追求和平發展、繁榮富強的國家具有很強的吸引力。

當前國內外形勢正在發生深刻復雜變化,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戰也十分嚴峻。在文化領域同樣存在矛盾,需要進行偉大斗爭。雖然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經濟建設、提高社會生產力等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但要在同西方發達國家的競爭中贏得優勢,就不僅須在硬實力方面超越他們,還要在文化領域更勝一籌。在文化全球化時代,多元文化和思想相互碰撞。西方國家以民主輸出為突破口,將自己的文化和價值觀精心包裝成極具迷惑性和誘惑力的“普世價值”,對其他國家進行滲透。他們深知文化的誘惑比武力的強迫更加“合理”和持久,文化的吸引力可以使人仰慕并且自愿追隨。“一個國家達到其在世界政治中所期望的結果,可能因為其他國家希望追隨它,羨慕其價值觀,以其為榜樣,渴望達到其繁榮和開放的水平等。”[182] 美國作為當今全球吸引力排名絕對靠前的國家,對于一些國家以及他國公民的吸引力在于:這些國家也想成為美國那樣“自由、民主、富有”的國家,他國的公民也想體驗美國人那種“自由、開放、有福利”的生活。我們既要防止西方國家對我們的文化入侵和價值觀滲透,又要提升自身的文化軟實力,從而在全球思想文化激蕩和競爭中體現中華文化、中國價值觀的特色和優勢,增強中華文化的感召力和吸引力。

近年來,中國的快速發展引發了國際社會越來越多的關注。在提升綜合國力的過程中,不僅要依靠經濟、技術等硬實力的推動,還需要富有感召力、吸引力的文化軟實力的參與支持。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以及在國際舞臺活動漸廣,中華文化正在受到世界越來越多的關注。每年到中國學習和旅游的外國人逐漸增加,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開始學習漢語。當前,“漢語熱”在全球持續升溫,把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的人數急劇增加,2004年全球漢語學習者不足3000萬人,到2015年全球漢語學習者已達1.2億人(見圖2—5)。截至2018年12月31日,全球154個國家(地區)共建立548所孔子學院和1193個孔子課堂。[183]

圖2—5 2004—2015年全球漢語學習者人數增長趨勢圖[184]

我們欣喜地看到當今世界學習漢語正在成為一種潮流,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開始學習漢語,了解中華文化。這些數據表明了中華文化有著足夠的吸引力,中華文化在當今文化全球化時代正煥發著勃勃生機。根據教育部數據,各類外國留學人員在2014和2015年的人數分別為377054人、397635人。到2016年共有來自205個國家和地區的442773名各類外國留學人員在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829所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學機構中學習,比2015年增加45138 人,增長比例為11.35%(以上數據均不含港、澳、臺地區)。[185] 約瑟夫·奈曾指出:“中國的傳統文化一向具有吸引力,如今中國又正邁入全球流行文化的領域,這不僅有助于消解中國持續快速發展引發的某些疑慮,而且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贊同。”[186]

三 文化軟實力建設可以提高中華文化的親和力

只有具備親和力的文化以及文化傳播方式才能打動文化受眾的心,才能得到受眾的認可。當一國國民被他國文化釋放出來的文化魅力和文化精神所吸引,就會對這個國家以及這個國家的其他事物產生親切感,從而愿意接受、信任這個國家。所以,一個國家的文化在國際傳播中的可親性、開放性和包容性是文化軟實力強弱的重要標志。[187] 親和力是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方面,發展國家“軟實力”,關鍵在于要更加自覺、主動地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不斷增強文化的吸引力和親和力。[188]

中華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全人類的;既是傳統的,又是現代的。我們把這些內容用國際社會容易理解的形式對外傳播,比較容易得到認同,從而有助于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和親和力,提升我國在國際社會中的軟實力。實踐也證明,在全球化趨勢深入發展的今天,燦爛的中國傳統文化正以其獨特的魅力為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和民族所感知,眾多頗具世界影響的文化符號和元素的存在,使中國作為文明古國的獨特魅力得以充分彰顯。文化就是這樣一種可以作用于人的心靈與情感的強大力量,人們在潛移默化中就能受到文化的滋養。文化還可以突破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差異,增進不同國家和民族間的相互了解與互信,促進國家之間的友誼和團結,建設和諧世界。

中華民族自古就是愛好和平、親仁善鄰的民族,信奉“百姓昭明,協和萬邦”“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畜之以道則民和,養之以德則民合”“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中華民族在悠久的歷史當中,通過中華文化的親和力,吸引了大批的外來人員,影響了許多的國家和民族。因此,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189] 中國傳統文化不但具有豐富的內蘊、恒久的價值和極強的再生能力,而且具有與西方現代工業文明和當代信息社會的高度契合性與強大親和力。面對全球化與本土化、傳統倫理與現代文明的沖突,只要我們充分發掘民族文化資源,尋找好與現代文化的契合點,就一定能夠創造出具有無窮魅力和人類共同價值的文化精品,從而為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獨特貢獻,亦為中國“軟實力”的提升提供有利條件。

在文化全球化趨勢日益明顯的今天,我們不僅要注意挖掘繼承那些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優秀思想資源,而且要注意弘揚和推介那些能夠體現人類共通價值的精神智慧,尤其是像“仁愛”“和諧”“人類命運共同體”等集中體現個人、社會、國家乃至人類社會理想的文化價值觀,推進中華文化不斷發展、擴大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

四 文化軟實力建設可以增強中華文化的凝聚力

中華文化的凝聚力一是指中華文化本身對中華民族的凝聚團結作用;二是指中華文化在國外能夠站得住腳,對海外華人具有凝聚作用。國家文化軟實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民族文化的凝聚力。民族文化具有整合資源、凝聚意志、達成共識、提振精神的力量,是支撐國家、民族生存和發展的強大精神動力。[190] 加強我國文化軟實力建設,就是在增強中華文化的凝聚力。

(一)文化軟實力建設是夯實民族凝聚力的精神基礎

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內容。能夠反映時代進步要求的民族精神和增進彼此認同的民族文化是增強民族凝聚力的關鍵所在。我們加強文化軟實力建設就是要提煉出這種民族精神和文化,夯實民族凝聚力的精神基礎。一個民族的精神特質是體現在民族文化中的愈久愈醇的精神品質和特征,這種精神特質在民族的歷史長河中不斷融入新的內容,把每個時代的精華都積淀在民族的精神熔爐中,通過社會教育系統和獎懲系統變為每一個民族成員的內心信念和行為規范,深深烙印在每一個民族成員的精神基因中。中華民族內在的精神品質和優秀民族文化保證了中華民族經歷無數苦難和危機依然保持強大的生命力和創新力,凝聚了14億中國人和無數散居海外的華人。

(二)文化軟實力建設是增強民族凝聚力的必要途徑

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凝聚力的提高面臨著更多的問題。從環境上講,民族問題和經濟、政治等多方面關系相互交錯,任何一個領域的動蕩都會直接影響到民族凝聚力。如國內一些社會問題引發的社會矛盾,中華文化在海外傳播遇到的阻撓和破壞都不同程度地影響了中華文化的凝聚力。從個體看,多元價值觀影響著社會成員的判斷力,個體的文化素質和精神修養高低也影響著民族凝聚力的大小,特別是面對外來文化的沖擊,我國的一些人尤其是部分青少年缺乏對自身優秀文化的認識,缺乏民族自信力,喪失文化鑒別力,盲目崇信外國,認為外國的一切都比中國的好,對我們自己的文化持排斥態度。這就導致了中華文化的對外傳播沒有信心和底氣。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也是我們加強文化軟實力建設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方面,通過提高文化軟實力,協調各領域關系,可以為中華文化“走出去”創造良好的內部和外部環境。在當今社會中,盡管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但冷戰思維和霸權思維依然影響著國際關系,國際關系當中的文化和意識形態斗爭依然存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不僅要在政治和經濟上保持霸權,還要在文化價值觀領域享有領導權。西方國家對我國的文化價值觀輸出,威脅著我國的民族團結。我國社會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也激化了各種社會矛盾,成為影響民族團結的不穩定因素。總之,國內外各種復雜交錯的關系影響著民族凝聚力。因此,提高文化軟實力,充分發揮文化的協調力和影響力,整合社會資源應對各領域的問題和挑戰,從而可以優化增強民族凝聚力的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

另一方面,提高文化軟實力可以增強公民的文化道德素質和文化自信。現代社會中,社會成員的文化水平和修養直接影響著民族凝聚力的大小。從一般狀態看,文化素養較高和社會閱歷較為豐富的人,有著自身穩定的心理結構和認知態度,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的判斷和辨別能力較高,也能夠較為理性地看待社會轉型期的種種矛盾和問題,對民族的認同度也會較高。反之,文化素養較低和社會閱歷較少的人,判斷能力和辨別能力較差,往往更容易受到蠱惑,陷入偏執。一旦被西方價值觀和敵對勢力所影響,就很容易失去民族認同感。只有具備了一定的文化道德素質,才能形成較強的社會參與和社會責任意識,增強對民族文化的信心和認同。

五 文化軟實力建設可以提高中華文化的競爭力

建設文化軟實力,增強文化競爭力,既是文化發展戰略,也是經濟發展戰略。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國際競爭重點領域實現了從軍事、經濟、科技到文化領域的轉換,世界經濟逐步完成了從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的轉型。文化競爭已經成為國際競爭的新態勢,加強文化創新、發展文化產業、發展知識經濟已經成為文化競爭時代的主要內容。文化競爭正在以新的思維方式影響著各國的發展,以新的價值觀念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發達國家以文化產業為著力點,在其中融入高科技、文化創意和現代管理理念。高科技、高知識含量的文化產業實現了高利潤,成為發達國家的支柱產業。面對全球文化競爭的壓力和動力,許多國家為了適應國際新形勢,主動進行文化貿易,把發展文化產業作為優化產業結構和提高綜合國力的戰略舉措。在此背景下,大力建設我國文化軟實力,增強中華文化的世界競爭力,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勢在必行。

文化競爭力是中華文化繁榮富強的軟實力,是中華文化走出去不可或缺的保證力量。所謂文化競爭力,概括地說,就是各種文化因素在推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中所產生的凝聚力、導向力、鼓舞力和推動力,它反映了一個國家、民族文化的生存力和發展力。文化競爭力體現了一個國家文化的生存力和活躍度。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影響著國家的經濟與政治的發展。增強中華文化的競爭力,才能成功走向世界,占據國際文化市場,贏得國際消費者的青睞。當今國際市場上那些品牌文化產品必然伴隨著文化的因素,絕不只是純粹的商品輸出。

(一)發揮本民族文化特色是提升文化競爭力的根本

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是世界多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推動了世界文明進程。中華文化擁有完整的文化架構,在悠久的文化歷史中,不僅不斷發展完善著自己的文化體系,還毅然以博大的胸懷接納了其他文化,無私地將中華文明傳播到了世界,在幾千年中與其他文化相互磨合、滋養。從這個意義上說,中華文化是一個開放互動的文化體系,是世界多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海納百川、歷史悠久,而且求同存異、博采眾長。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中華文化都對世界文化的發展和文明的進步起著較大的促進作用,中華文化與世界文化一同走向成熟。所以要充分發掘、利用本民族的文化資源,吸收外來先進文化。我們要清楚地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有著雄厚的文化底蘊和資源,但這些優勢條件還需要我們去積極地發掘和利用。認識到文化的價值,利用好文化的優勢,才能發揮出文化的實際作用。不僅要對本民族的文化有高度自覺,還要對外來文化有正確判斷。除了堅守我們自己的民族特色,保持文化獨立,還應該積極地吸收世界上先進的文化和人類共同的文明成果為我所用。一味地固守本地文化而不放眼世界,是封閉自我的態度,這樣自己的文化也會慢慢失去遠見、競爭力和生命力。西方文化與中華文化不應該是對立沖突的關系,而應該是求同存異的關系,這樣才能和而不同。況且在當前世界政治、經濟、文化格局中,西方國家依然扮演著重要角色。通過積極的文化交流,知己知彼,在避免西方文化弊端的同時,利用其有益價值來充實和豐富本民族的文化使之不斷發展壯大[191]。既要做到兼容并蓄,又要進行去粗取精。新的時代要繼續解放思想,通過大力發展本國新興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改革文化體制,開展多渠道的對外文化交流與合作,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逐步增強文化軟實力。

(二)文化創造力是文化競爭力的核心

文化的競爭力主要表現為文化創造力,因此文化軟實力建設要提高中華文化的創造力。在文化建設當中要注重文化創新,彰顯文化的創造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就要對本民族文化的歷史脈絡、優勢不足以及未來發展趨勢做深刻思考和認識。在文化創新理念上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從人民群眾的實際需求出發,有針對性地進行文化創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善于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問題。“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以人們喜聞樂見、具有廣泛參與性的方式推廣開來。”[192] 此外,還要讓民族文化適應世界,“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傳統優秀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華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193] 在文化建設中必須要保持黨的文化領導地位和文化創新使命感;做好文化創新動員工作,聚集全社會各行業成員的智慧和力量,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培養科技文化人才隊伍,提高文化創新主體的道德感、責任感和創新實力,激發全社會的文化創造活力。最終使中華文化“走得出”“站得住”“傳得廣”。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實現我國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為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富顺县| 洛阳市| 土默特左旗| 东兰县| 临江市| 蒲江县| 吴旗县| 长治县| 仙桃市| 基隆市| 西乌| 蚌埠市| 婺源县| 高唐县| 营山县| 霍城县| 新疆| 富川| 兴和县| 太原市| 甘孜| 阳山县| 德清县| 玛纳斯县| 陇南市| 泸溪县| 霍林郭勒市| 会东县| 贵溪市| 吴江市| 时尚| 镇远县| 定陶县| 英吉沙县| 漳州市| 永善县| 沿河| 讷河市| 锦屏县| 蒲江县| 新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