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節 研究思路與方法

一 研究思路

本書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邏輯關系展開。首先,提出養老保險制度政府財政責任差異問題。按照養老保險制度發展、制度差異分析和制度差異成因的思路分別對德國、英國、瑞典、日本和美國的養老保險制度政府財政責任差異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總結歸納出改革養老保險制度政府財政責任差異的國外經驗。其次,分析中國養老保險制度政府財政責任差異問題。通過梳理養老保險制度的產生與發展,從中國養老保險制度政府財政責任規定出發,歸納出中國養老保險制度政府財政責任模式差異,并根據養老保險制度參保數據展現出地區差異及城鄉差異狀況,引出養老保險制度政府財政責任地區差異和城鄉差異問題。在此基礎上,對中國養老保險制度政府財政責任差異的原因和影響進行分析。基于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和文化傳統的角度歸納總結出養老保險制度政府財政責任模式差異、地區差異和城鄉差異的原因,并分析這種差異的養老保險制度政府財政責任所帶來的影響,提出改善中國養老保險制度政府財政責任差異問題。最后,提出改革養老保險制度政府財政責任差異的思路。遵循制度環境、目標和原則、方案、措施的分析思路提出改善中國養老保險制度政府財政責任差異的路徑。具體研究思路如圖1-1所示。

圖1-1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歷史研究方法。在養老保險制度外部環境和內在機制的綜合影響下,政府在養老保險中的財政責任處于不斷變化中,考察養老保險制度政府財政責任的形成需要對養老保險制度政府財政責任形成歷史進行梳理,因而歷史研究方法在本書中極為重要。本書基于歷史研究方法系統地分析了中國養老保險制度的發展、中國養老保險制度政府財政責任差異的形成和變遷、西方國家養老保險制度的發展、西方國家養老保險制度政府財政責任差異。

文獻研究方法。中國養老保險制度政府財政責任的形成和發展處于一個不斷演化的經濟社會環境中,一定時期的養老保險政府財政責任受到其所處的經濟環境、政治環境、社會環境和文化環境的綜合影響,并影響其所處的經濟社會環境。對養老保險政府財政責任的差異進行分析,就離不開對不同時間段養老保險制度所處的環境因素進行分析,也就是要以文獻研究的方法探尋養老保險政府財政責任的環境因素。本書所使用的文獻主要包括:統計年鑒、國家統計公報、養老保險政府財政責任著作和論文等。

比較研究方法。立足于差異的經濟環境、政治環境、社會環境和文化環境,不同國家在養老保險制度中的財政責任存在國別差異、項目差異和地區差異,因而,對養老保險制度政府財政責任的分析需要比較政府財政責任的異同。本書主要比較不同國家養老保險制度政府財政責任,比較中國城鎮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和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政府財政責任。

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結合的方法。政府財政責任既有其內在的形成機制,也可以外顯為資金的數量與規模。政府是否承擔養老保險財政責任需要以定性研究方法進行深入分析,政府財政責任的規模則需要定量研究進行探討。因而,本書中綜合了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既深入挖掘養老保險制度政府財政責任的形成因素,又對養老保險制度政府財政責任規模進行測算。


[1]在本書中,由于城鎮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在1997年進行了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模式的改革,本書將改革前稱為傳統城鎮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將改革后稱為新型城鎮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

[2]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2011年)。

[3]劉繼同(2010)認為,1978—1991年,中國政府職能角色為行政管理與政治國家,1992—1998年為經濟改革與經濟國家,1999—2009年為服務政府與福利國家;何士青(2006)認為,1978年中國政府職能經歷了從偏重經濟職能向更加注重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的轉變;筆者通過對中國不同時間段的政府頒布的政策、制度及重大事件的研究,發現在1978—2003年,中國政府職能主要表現為經濟職能;2003年以來,中國政府主要加強其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職能。

[4]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2018年)。

[5]參見[英]霍布豪斯《自由主義》,商務印書館1996年版;[英]約翰·梅納德·凱恩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商務印書館2011年版;[英]貝弗里奇《貝弗里奇報告——社會保險和相關服務》,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

[6]參見[美]馬斯格雷夫《財政理論與實踐》,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3年版。

[7][丹麥]考斯塔·艾斯平-安德森:《福利資本主義的三個世界》,鄭秉文譯,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9—31頁。

[8][丹麥]本特·格雷夫:《比較福利制度——變革時期的斯堪的納維亞模式》,許耀桐等譯,重慶出版社2006年版,第4—5頁。

[9]Wil Arts,John Gelissen,“Three worlds of welfare capitalism or more? A state-of-the-art report”,Journal of European Social Policy,Vol.12,No.2,May 2002.

[10]Ian Holliday,“Productivist Welfare Capitalism: Social Policy in East Asia”,Political Studies,Vol.48,No.4,February 2000.

[11][美]迪尼托:《社會福利:政治與公共政策》(第五版),何敬、葛其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35頁。

[12]Mrinal Datta-Chaudhuri,“Market Failure and Government Failure”,Journal of Economics Perpectives,Vol.4,No.3,February 1990.

[13]Paul Pierson,“The New Politics of the Welfare State”,World Politics,Vol.48,No.2,January 1996.

[14]John Bongaarst,“Population Aging and the Rising Cost of Public Pensions”,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Vol.30,No.1,March 2004.

[15][日]坂脇昭吉、中原弘二:《現代日本的社會保障》,楊河清等譯,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6年版,第18—20頁。

[16]D.Jacobs,“Low Public Expenditures on Social Welfare: Do East Asian Countries have a Secre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Welfare,Vol.9,No.4,January 2000.

[17]李中義:《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建設中的政府行為重構》,《社會科學戰線》2008年第9期。

[18]考燕鳴:《中國農民社會養老保險公共財政支出水平研究》,博士學位論文,遼寧大學,2011年,第21—23頁。

[19]鄭軍:《中國農村養老保障制度中的政府責任研究——基于制度文化的視角》,博士學位論文,西南財經大學,2011年,第38頁。

[20]楊方方:《從缺位到歸位——中國轉型期社會保險中的政府責任》,商務印書館2006年版,第116—135頁。

[21]鄭軍:《中國農村養老保障制度中的政府責任研究——基于制度文化的視角》,博士學位論文,西南財經大學,2011年,第42—47頁。

[22]考燕鳴:《中國農民社會養老保險公共財政支出水平研究》,博士學位論文,遼寧大學,2011年,第24—25頁。

[23]趙燕妮:《政府在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中的財政責任研究》,博士學位論文,山東大學,2011年,第30頁。

[24]華黎:《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中政府財政支持研究》,博士學位論文,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第46—49頁。

[25]汪敏:《農村社會保障中的政府責任》,博士學位論文,湖南大學,2007年,第40—42頁。

[26]劉菲:《公共養老保險的政府責任及其經濟學解釋》,《經濟問題》2012年第10期。

[27]黎民:《養老保障中的政府機制與政府行為》,《學習與探索》2004年第6期。

[28]尚長風:《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財政學反思》,《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5期。

[29]段家喜:《養老保險制度中的政府行為》,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版,第2頁。

[30]楊風壽、施巍巍:《政府在社會保障制度中的責任之思考》,《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08年第6期。

[31]劉波:《政府介入社會保障職責的多重視角分析》,《太原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6期。

[32]黎民:《養老保障中的政府機制與政府行為》,《學習與探索》2004年第6期。

[33]邸曉星:《我國農村養老保障中的政府責任研究概述》,《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1期。

[34]何金穎:《社會保障中的政府責任——兼評中國的政府責任問題》,《南都學壇》(人文社會科學學報)2003年第6期。

[35]尚長風:《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財政學反思》,《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5期。

[36]畢紅霞:《農村社會保障的財政支持研究》,博士學位論文,山東農業大學,2011年,第32—33頁。

[37]王曉潔、王麗:《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中財政補貼效應分析》,《價格理論與實踐》2009年第12期。

[38]吳國玖:《基于公共財政視角的社會養老保險收支模式研究》,博士學位論文,中國礦業大學,2009年,第76—78頁。

[39]劉菲:《公共養老保險的政府責任及其經濟學解釋》,《經濟問題》2012年第10期。

[40]段家喜:《養老保險制度中的政府行為》,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版,第2頁。

[41]劉昌平、謝婷:《財政補貼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研究》,《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5 期。

[42]陸解芬:《論政府在農村養老社會保險體系建構中的作用》,《理論探討》2004年第3 期。

[43]王利軍:《養老保險政府責任的經濟學分析》,《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2期。

[44]劉菲:《公共養老保險的政府責任及其經濟學解釋》,《經濟問題》2012年第10期。

[45]王利軍:《養老保險政府責任的經濟學分析》,《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2期。

[46]劉菲:《公共養老保險的政府責任及其經濟學解釋》,《經濟問題》2012年第10期。

[47]段家喜:《養老保險制度中的政府行為》,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版,第2頁。

[48]黎民:《養老保障中的政府機制與政府行為》,《學習與探索》2004年第6期。

[49]樊小鋼、陳薇:《我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中政府財政責任探討》,《甘肅行政學院學報》2008年第6期。

[50]邸曉星:《我國農村養老保障中的政府責任研究概述》,《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1期。

[51]蘇保忠、張正河:《農村基本養老保障制度建設中的政府責任及其定位》,《中國行政管理》2007年第12期。

[52]楊翠迎、米紅:《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于有限財政責任理念的制度安排及政策構想》,《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5期。

[53]陳樹文:《社會保障中基本主體的責任分析》,《科研管理》2003年第1期。

[54]李連友:《我國養老保險體制轉軌過程中政府作用研究》,《財經理論與實踐》2004年第6期。

[55]楊方方:《我國養老保險制度演變與政府責任》,《中國軟科學》2005年第2期。

[56]胡薇:《國家角色的轉變與新中國養老保障政策變遷》,《中國行政管理》2012年第6期。

[57]王平:《財政補助基本養老保險:成因、風險和機制建設》,《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1期。

[58]楊方方:《從缺位到歸位——中國轉型期社會保險中的政府責任》,商務印書館2006年版,第139—144頁。

[59]徐倩、李放:《我國財政社會保障支出的差異與結構:1998—2009年》,《改革》2012年第2期。

[60]鄭功成:《中國社會保障改革與發展戰略(養老保險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97頁。

[61]黃蕊:《關于建立公共財政框架下統一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思考》,《學習與實踐》2007年第9期。

[62]楊方方:《從缺位到歸位——中國轉型期社會保險中的政府責任》,商務印書館2006年版,第251頁。

[63]畢紅霞、薛興利:《財政支持農村社保的差異性及其有限責任》,《改革》2011年第2期。

[64]鄧大松、薛惠元:《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推行中的難點分析——兼析個人、集體和政府的籌資能力》,《經濟體制改革》2010年第1期。

[65]畢紅霞、薛興利:《財政支持農村社保的差異性及其有限責任》,《改革》2011年第2期。

[66]曹信邦、劉晴晴:《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政府財政支持能力分析》,《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1年第10期。

[67]鄧大松、薛惠元:《新農保財政補助數額的測算與分析——基于2008年的數據》,《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12年第2期。

[68]薛惠元:《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財政保障能力可持續性評估——基于政策仿真學的視角》,《中國軟科學》2012年第5期。

[69]穆懷中、柳清瑞、沈毅:《新型農村養老保險的財務負擔水平分析》,《社會保障研究》2011年第4期。

[70]徐月賓、張秀蘭:《中國政府在社會福利中的角色重建》,《中國社會科學》2005年第5期。

[71]岳經綸:《和諧社會與政府職能轉變:社會政策的視角》,《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5期。

[72]楊方方:《從缺位到歸位——中國轉型期社會保險中的政府責任》,商務印書館2006年版,第229—238頁。

[73]王程:《統籌城鄉社會保障中政府的責任》,《國際經濟合作》2010年第3期。

[74]柯卉兵:《分裂與整合:社會保障地區差異與轉移支付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237—242頁。

[75]趙燕妮:《政府在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中的財政責任研究》,博士學位論文,山東大學,2011年,第48—49頁。

[76]鄭功成:《中國社會保障改革與發展戰略(總論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316—319頁。

[77]楊斌、謝勇才:《從非制度化到制度化: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財政責任改革的思考》,《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15年第3期。

[78]孫永勇、石蕾:《我國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財務風險的主要來源及對策》,《中國行政管理》2012年第11期。

[79]和俊民、楊斌:《中國城鄉養老保險制度差異問題研究》,《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6期。

[80]王平:《財政補助基本養老保險:成因、風險和機制建設》,《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1期。

[81]和俊民、楊斌:《中國城鄉養老保險制度差異問題研究》,《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6期。

[82]曹信邦、劉晴晴:《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政府財政支持能力分析》,《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1年第10期。

[83]薛惠元:《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財政保障能力可持續性評估——基于政策仿真學的視角》,《中國軟科學》2012年第5期。

[84]穆懷中、柳清瑞、沈毅:《新型農村養老保險的財務負擔水平分析》,《社會保障研究》2011年第4期。

[85]海龍、趙建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財政補貼機制評析與優化》,《現代經濟探討》2013年第12期。

[86]千家駒:《新財政學大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0年版,第7頁。

[87]鄧子基:《財政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3頁。

[88]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1978年版,第99頁。

[89]陸建華:《財政與稅收》,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5頁。

[90]孫德超:《財政體制的政治分析》,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版,第37頁。

[91]陳共:《財政學》(第四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25—26頁。

[92]賈康:《財政本質與財政調控》,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1頁。

[93][法]盧梭:《社會契約論》,何兆武譯,商務印書館1980年版,第76頁。

[94][美]布坎南、弗勞爾斯:《公共財政》,趙錫軍、張成福等譯,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1年版,第4頁。

[95]謝慶奎:《政府學概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2頁。

[96]Franklin J.Pegues,Louis Shores,“Collier's Encyclopedia”,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Vol.37,No.8,November 1966.

[97]蔣勁松:《責任政府新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版,第15頁。

[98]王成棟:《政府責任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5頁。

[99]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1978年版,第1430頁。

[100]張成福:《責任政府論》,《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0年第2期。

[101]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1978年版,第1324頁。

[102]穆光宗:《家庭養老制度的傳統與變革:基于東亞和東南亞地區的一項比較研究》,華齡出版社2002年版,第16頁。

[103]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1978年版,第39頁。

[104]李旭初、劉興策:《新編老年學詞典》,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430頁。

[105]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1978年版,第1478頁。

[106]此處之所以將養老保險制度作為一種社會體系,主要是因為養老保險制度屬于社會法的范疇。

[107]楊方方:《從缺位到歸位——中國轉型期社會保險中的政府責任》,商務印書館2006年版,第140—155頁。

[108]鄭功成:《中國社會保障改革與發展戰略(總論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67頁。

[109]城鎮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在1997年由傳統的國家保障模式改革為社會保險模式;農村居民養老保險制度由1992年的老農保轉變為2009年的新農保。

主站蜘蛛池模板: 教育| 达拉特旗| 杭锦旗| 平阳县| 德令哈市| 泰和县| 息烽县| 玉环县| 江永县| 朝阳区| 偏关县| 凤城市| 隆化县| 崇文区| 京山县| 凌源市| 六安市| 南投市| 洮南市| 绍兴县| 巫溪县| 浪卡子县| 夹江县| 安顺市| 连平县| 太康县| 霍邱县| 澜沧| 周至县| 巴塘县| 鹿邑县| 高陵县| 黄大仙区| 玛曲县| 体育| 西乡县| 双牌县| 东丽区| 怀宁县| 廊坊市| 铅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