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古典美學原著精讀本
- 羅筠筠
- 650字
- 2020-11-30 11:11:48
四 (南朝)鐘嶸《詩品序》
(一)題解
鐘嶸(約468—約518年),字仲偉,潁川長社(今河南許昌)人。少為國子生,為齊衛將軍王儉所賞識,出為安國縣令,梁時官至西中郎將晉安王蕭綱(即后之簡文帝)記室,專掌文翰。《詩品》作于梁武帝天監十二年(513年)以后,是其晚年的作品。鐘嶸仿漢代“九品論人,七略裁士”的著作先例,寫成此詩歌評論專著。全書以五言詩為主,將兩漢至梁作家122人(均為已逝之人),分為上、中、下三品進行評論,故名為《詩品》。《隋書·經籍志》又稱為《詩評》。《詩品》現存最早版本為元延祐七年(1320年)圓沙書院刊宋章如愚《群書考索》所收本,較常見版本是《津逮秘書》本、《學津討原》本和《歷代詩話》本。近人陳延杰有《詩品注》(1927年,1961年年初修訂本變動甚大)、古直有《鐘記室詩品箋》(刊于1928年,為《隅樓叢書》第四種)、許文雨《鐘嶸詩品講疏》。
《詩品》每品一卷,共三卷,顯優劣,敘源流,指出各家利病。這種方法是時代風氣的產物。漢末清議,士人常相聚評論人物,至曹魏建立九品中正制,更以品第論人。影響到文學藝術領域,在南朝產生過很多像《棋品》《畫品》一類著作,《詩品》也由此而來。在《詩品》中,鐘嶸提倡風力,反對玄言;主張音韻自然和諧,反對人為的聲病說;主張“直尋”,反對用典;推崇“五言詩”,認為是眾詩中最有滋味者,并提出了一套比較系統的詩歌品評的標準。《詩品》討論的對象比較單純,作者也無意故作高深,具有顯明淺切的特點。對于詩歌,主要重視充沛的感情、華茂的辭采、典雅而明朗的風格。總的來說,和時代風氣是一致的,但反對聲律和用典,是獨特的看法。[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