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古典美學原著精讀本
- 羅筠筠
- 1051字
- 2020-11-30 11:11:45
二 (晉)陸機《文賦》
(一)題解
陸機(261—303年),字士衡。吳郡吳(今江蘇省蘇州)人。曾任平原內史,世稱“陸平原”。西晉文學家。與其弟陸云合稱“二陸”。祖陸遜為東吳丞相,父陸抗是東吳大司馬。陸抗去世時,陸機14歲,即與其弟分領父兵,為牙門將。20歲時,吳滅,與其弟陸云退居舊里,閉門勤讀。太康十年(289年),陸機與弟陸云來到洛陽,拜訪太常張華。張華大為愛重,使陸氏兄弟享譽京師,有“二陸入洛,三張減價”之說。當時賈謐當權,開閣延賓,一時文士輻湊其門,其中著名的有24人,號“二十四友”,陸氏兄弟亦入其列。歷任國子祭酒、太子洗馬、著作郎等職。永康元年(300年),趙王倫專擅朝政,以陸機為相國參軍。次年,趙王倫陰謀篡位,以陸機為中書郎。倫敗,陸機涉嫌,收付廷尉,依賴成都王穎、吳王晏等相救,得減死罪,徙邊,遇赦而止。后入成都王幕,參大將軍軍事,又表為平原內史。太安二年(303年),成都王舉兵伐長沙王,以陸機為前將軍前鋒都督。兵敗,為怨家所譖,被殺,夷三族。
(唐)陸柬之《文賦》(局部)
陸機是西晉太康、元康間最負聲譽的文學家,被鐘嶸譽為“太康之英”。就其創作實踐而言,鐘嶸評價,他的詩歌“才高詞贍,舉體華美”(鐘嶸《詩品》),注重藝術形式技巧,代表了太康文學的主要傾向;就其文學理論而言,他的《文賦》是中國文學理論發展史上第一篇系統的創作論,對后世的文學創作和理論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陸機才華橫溢,除文學外,在史學、書法繪畫藝術方面也多有建樹。在史學上,曾著《晉紀》4卷、《吳書》(未完成)、《洛陽記》1卷等,多已佚。他還是著名的書法家,所寫的章草《平復帖》流傳至今,是書法中的珍品。另外,據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陸機還著有《畫論》(今已佚)。據《晉書·陸機傳》載,陸機所作詩、賦、文章,共有300多篇,今存詩107首,文127篇(包括殘篇)。原集久佚。南宋徐民瞻得遺文10卷,與陸云集合刻為《晉二俊文集》,明代陸元大據以翻刻,即今通行之《陸士衡集》。明代人張溥所輯《漢魏六朝百三家集》有《陸平原集》。
《文賦》是用賦體來論文學的開創之作。陸機在20多歲時便總結前人寫作經驗,寫成了這部不朽論著。在《文賦》中,陸機給予靈感、想象以重要地位,認為是文學創作的源泉。反對襲蹈前人,提倡創新。此外,還將曹丕的四科八體,擴展到了十體。并論述了各種文體的特點,他還針對當時的創作提出了定去留、立警策、戒雷同、去庸音的文學創作的原則,并對遣辭、剪裁、音律等問題表達了見解。《文賦》詳細分析了文學創作過程,提出了很多文學理論上的重要命題,是中國文藝理論和美學的重要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