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非勞動法研究:歷史、制度及個案評析
- 肖海英
- 6303字
- 2020-11-30 10:47:53
二 國內外研究現狀
(一)國外研究現狀
南非勞動法是以本土習慣法、羅馬—荷蘭法、英國法、制定法、司法判例、集體協議和國際勞工立法為淵源發展起來的獨立法律部門。國外學界有關南非勞動法的研究成果比較多,具體如下。
第一,在專項研究方面,國外學者主要從三個時期對南非勞動法展開研究,如殖民統治時期、種族隔離時期和新南非時期。前兩個時期的南非勞動法主要體現為雇用規定和相關勞動的立法,凸顯殖民主義和種族歧視的特色。如學者們論述了適用于殖民時期的勞動雇用規定可見于羅馬—荷蘭法、英國法、1841年《法令》和1856年《主仆法》,并對種族隔離時期的勞動立法予以客觀的評價,指出它們的不足。如1986年馬克·威茲曼(MarkWiseman)在《最新南非勞動立法:對黑人工人新權利的評價》(Recent South African Labour Legislation:Assessing the New Rights of BlackWorkers),載《波士頓國際和比較法評論》第9期[15]。這篇論文論述了20世紀南非黑人勞工歷史、介紹了當時受到國際方面和美國政策影響的黑人勞工狀況,評論了在國際大環境的背景下南非政治和勞動立法對黑人工會的影響。1990年,南非納特爾大學霍華德學院的艾倫·瑞克羅佛特(Alan Rycroft)和斯坦林布什大學法學院的班訥·喬丹(Barney Jordaan)合著《南非勞動法指南》(A Guide to South African Labour Law)[16]。該著作論述了1990年以前南非頒布的勞動法律法規,如1941年《勞工補償法》(Workmen's Compensation Act 30 of 1941)、1957年《工資法》(The Wage Act 5 of 1957)、1966年《失業保險法》(The Unemployment Insurance Act 1966)、1988年《勞動關系法修正案》(The Labour Relations Amendment Act 1988)等,內容涉及勞動案例表、勞動法規表,雇用合同、集體談判、不公正勞動行為、勞動紀律和解雇、勞動爭議處理等。同年,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了邁克爾·羅伯森(Michael Robertson)主編的《南非人權和勞動法年鑒》,1990,第一卷(South Afican Human Rights and Labour Law Yearbook,1990,Volume 1)[17]。文中對南非共和國特蘭斯凱地區勞動關系的變化、集體談判、爭議處理程序(包括民間爭議處理準則)、勞工健康與安全、勞工賠償、大規模解雇、罷工和閉廠等問題進行了探析。新南非成立后,國外學者主要關注研究種族隔離后南非勞動法亟待解決的新勞動關系問題、勞動與社會和經濟問題、勞動者基本權益問題,以及如何消除種族歧視對勞動領域的影響。2007年南非大學邁普發里森尼·布德里(Mpfariseni Budeli)撰寫博士學位論文《南非的結社自由和工會主義:從種族隔離到憲政民主》(Freedom of Association and Trade Unionism in South Africa:From Apartheid to the Democratic Constitutional)[18],該論文以一種歷史研究的視角,分階段對南非工人的結社自由權和工會主義進行研究,介紹了殖民主義時期和種族主義時期南非工會主義的發展演變,以及南非法律法規中有關勞工結社自由權的規定,分析上述原因和背景,并且對當時的勞動關系和勞工基本權利進行總體評述。西開普大學達爾西·都·托伊特(Darcy Du Toit)于2007年7月發表論文《南非的集體談判和勞動法的前景如何?》[What is the Future of Collective Bargaining(and Labour Law)in South Africa?][19],該論文追溯了集體談判的來源,它對于雇主和雇員的價值,探討了集體談判和勞動法在南非的發展前景。同時,國際勞工組織(勞工國際研究中心)于2007年出版了由簡·特若尼、姍尼·哥德佛雷和瑪格雷特·維斯爾(Jan theron,Shane Godfrey andMargareet Visser)撰寫的《全球化、貿易自由化、勞動法:以南非為例》(Globalization,the Impact of Trade Liberalization,and Labour Law:The Case of South Africa)[20],他們論述了全球化和自由貿易對南非經濟和雇用的影響,以南非農業部門為例,指出勞動立法的變化,立法對土地占有安全性的影響,以及對其他部門的影響。此外,雇用結構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如非正式雇用比例逐漸增加而正式雇用比例緩慢減少;技術型和半技術型工作增多而非技術型工作減少。2008年,地域研究中心非洲研究機構的馬基諾·庫米科(Makino Kumiko)發表論文《種族隔離后南非雇用類型的變化、勞動改革和社會安全立法》(The Changing Nature of Employment and the Reform of Labour and Social Security Legislation in Post-Apartheid South Africa),載《經濟發展學院研討論文》(IDE Discussion Paper.No.140,2008.3)2008年第3期[21],該論文對南非民主化后,南非勞動類型的發展變化、社會安全改革的主要方面、勞工權利意識的增強、勞工勞動保護的程度,以及靈活就業模式的規范化等展開了論述。同年,開普敦大學鮑爾·本杰明(Paul Benjamin)撰寫《南非的非正式工及勞動權利》(Informal Work and Labour Rights in South Africa)[22],該論文來自2008年主題為“環境監管及其對南非經濟增長和發展的性質和程度的影響”的會議論文集。鮑爾·本杰明(Paul Benjamin)針對改善和提高南非就業狀況、南非憲法、法律和國際勞動標準下的南非勞動權利、非正式工的范圍、模式及非正式工的不安全性,以及現存南非法律對非正式工的適用等展開了探討。2009年9月,開普敦大學經濟學院的哈倫·波拉特(Haroon Bhorat)和法學院的哈爾頓·奇德爾(Halton Cheadle)合著《南非勞動改革——評價辦法和一項政策建議的綜合分析》(Labour Reform in South Africa:Measuring Regulation and a Synthesis of Policy Suggestions)[23],在文中,哈倫·波拉特(Haroon Bhorat)和哈爾頓·奇德爾(Halton Cheadle)以經濟學家和法學家的眼光提出了勞動法規應對南非高度發達的經濟形勢及高失業率的策略,指出勞工權益保護的問題和相應的解決方案。此外,哈倫·波拉特(Haroon Bhorat)等著《理解南非爭議處理制度的效率和作用——對調停、調解和仲裁委員會數據的分析》(Understanding the Effeciency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Dispute Resolution System in South Africa:An Analysis of CCMA Data)[24],該論文主要論述了種族隔離后南非的勞動爭議解決體系和機制,通過對具體數據的分析,評價南非調停、調解和仲裁委員會的效率,最后總結和提出政策性建議。2014年,開普敦大學魯安·珀塔斯(Ruan Pottas)撰寫法學碩士學位論文《現代南非的高管解雇:勞動法與商法的融合》(The Convergence of Labour and Commercial Law:Executive Dismissals in Contemporary South Africa)[25],論文首先采用歷史文獻法介紹了有關董事長、董事會等高管規定的公司立法歷史,指出普通法和制定法中有關高管責任和義務,然后結合案例法將公司法、南非勞動關系法和七個案例相融進行論證,最后通過比較法與法國、澳大利亞、新加坡、瑞典、美國、加拿大的法律體系進行比較研究和總結。2015年,非洲專業人員組織聯盟的KC.馬珂胡貝雷(KCMakhubele)和杰奎琳·福特(Jacqueline Ford)撰寫的《白皮書:全球勞動法比較,它們對全球勞動力的影響及南非勞動法的應對》(White Paper,A Comparison of Labour Laws Worldwide,Their Impact on the Global Workforce and South Africa's Labour Disposition)[26]包括七個部分,主體部分主要涉及勞動法的界定、勞動和雇用協會、國際雇用環境、南非的工作環境如失業和勞工騷亂、2014年《南非勞動關系法修正案》的介紹、各國勞動法的差異給全球化勞動力帶來的深思等。上述專著和論文充分體現了南非勞動法律體系的發展演變,以及在現代化進程中的不斷自我調整與完善以應對新的國際國內政治經濟環境的發展變化。
第二,近代以來,國外學界有關南非勞動法與其他國家勞動法比較研究的成果頗多。南非尼爾森·曼德拉城市大學的麗蓮·卡斯尤卡·穆努維(Lilian Kasyoka Munuve)撰寫了《南非與肯尼亞勞動法律體系比較》(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South African and Kenyan Labour Law Systems)(2008年法學碩士學位論文)[27],該論文首先介紹了南非和肯尼亞勞動法的歷史發展,然后分別論述南非和肯尼亞的勞動法律制度,如集體協議、談判委員會、法律委員會、罷工和閉廠制度、工會制度、調解、調停和仲裁委員會、勞動法院和勞動上訴法院等,最后對兩國的勞動法律制度進行了比較和總結。同校的菲利克斯·穆蘇庫比利(Felix Musukubili)則撰寫了《納米比亞勞動爭議處理機制:與南非比較》(Namibia Labour Dispute Resolution System:Comparison with South Africa)[28](2009年法學碩士學位論文),該論文將納米比亞2007年《勞動法》和南非1995年《勞動關系法》中有關勞動爭議處理機制的立法、爭議處理方式和程序、爭議處理機構進行比較。他認為非訴訟爭議處理機構跟傳統司法訴訟處理程序不一樣,納米比亞勞工委員會和南非調解、調停和仲裁委員會都是非訴爭議處理機構,然而現實表明這些非訴爭議解決機制并不能夠明顯減少勞動爭議案件,而律師在調解過程中的參與,增加了當事人的費用等,這使得新非訴爭議處理機制并不能有效地解決勞動爭議,而往往不得不訴諸勞動法院。2013年9月南非西開普大學法學院的尼德姆法·瑞格特·瑪瓦拉拉(Ndemufayo Regto Mbwaalala)撰寫的碩士學位論文(勞動法方向)《勞動法能否成功地調和南非和納米比亞的勞工經紀人、雇員和雇主之間的權利和利益?》(Can Labour Law Succeed in Reconciling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Labour Broker Employees and Employers in South Africa and Namibia?)[29],在文中,作者首先指出勞工經紀人作為雇主和雇員以外的第三方在南非和納米比亞所處的不利地位和境況,然后提出應當從三個方面改善勞動經紀人在兩國的處境和待遇。此外,英國愛丁堡大學法學院的大衛·卡伯雷(David Cabrelli)于2013年發表論文《英國和南非:考察勞動法和人權的社會層面》(Examining the Labour Law and Social Dimension of Human Rights:The UK and South Africa)。[30]馬雷斯·沃尼·布若姆和姍尼格·德佛雷(Marlese von Broembsen and Shane Godfrey)發表在2016年12月30日由愛德華·埃爾加出版社出版的《勞動管理和發展的社會法視角》(Labour Regulation and Development Social-Legal Perspectives)中的《第五章:勞動法及其發展——以“南非和萊索托的服裝行業的案例研究告訴我們什么?”作為視角》(Chapter 5:Labour Law and Development Viewed from Below:What Do Case Dtudies of the Clothing Sectors in South Africa and Lesotho Tell Us?)[31]。可以看到,在上述論文中,他們首先對予以比較的國家的勞動法律制度如集體協議、談判委員會和法定委員會、集體談判、集體勞動爭議、罷工、解雇、勞動爭議處理機制等方面進行評論和比較分析,總結兩國勞動法律制度的異同點,指出南非勞動法律制度值得肯尼亞、納米比亞、英國和萊索托等國參考和借鑒的方面。
從以上搜集到的國外學界有關南非勞動法的研究資料來看,南非國內外不乏有很多專家學者采用多種研究方法,如歷史分析法、案例法和比較法,從不同的角度對南非勞動法律制度進行了研究。現代南非勞動法研究,更多的是對南非勞動領域出現的新問題的關注,如勞工新權利、就業歧視、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勞工問題等。但是總體而言,他們并未從整體研究的角度出發對現代南非勞動法的歷史發展變遷、淵源、體系、基本制度、案例、發展趨勢等進行系統性地和整體性地深入研究,而且他們的研究視角是單一的,沒有注意到具有混合法律體系特色背景下的南非勞動法的形成和發展的獨特性。而中國學者對南非勞動法律制度的純粹制度性研究和比較研究的內容則比較少,理論和實務相結合的研究也不多,正因為如此,在我國推行“一帶一路”倡議的背景下,本課題研究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和理論意義。
(二)國內研究現狀
經過近幾年的學術發展,我國國內學界對南非研究的成果越來越多,但是大多傾向于關注南非的政治、經濟等方面的發展。關于南非法律發展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憲法、商法和國際私法等方面,有關南非勞動法的深入研究還非常欠缺,但是相比前幾年而言,有所增加。從目前國內有關南非勞動法的研究成果來看,將南非勞動法律制度進行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的整體性研究不多,同時深入研究不足,僅停留在對南非部分勞動法律制度的簡單介紹層面,故可以將當前國內有關南非勞動法律制度的研究概括為以下兩個方面,具體表現如下。
第一,國內學界認識到本項目研究有利于增強我國的外國勞動法學的理論與實踐研究,但是并未對它的歷史發展、淵源、體系、內容、實例等進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如鄭士貴在《管理科學文摘》1997年第6期發表論文《南非共和國的新勞動法》,簡單介紹了南非新勞動法條款修訂的大概內容。2006年法律出版社出版的湘潭大學非洲法律與社會研究中心主任洪永紅教授與華東政法大學何勤華教授合著《非洲法律發達史》的第十章第二節“南非法”中提到南非勞動法律制度,如《勞工關系法(1995)》《就業最低保障法(1997)》等,但并未對這些勞動法律制度的淵源、歷史發展及變遷等作深入研究。在第二屆中非法律合作論壇中,洪永紅作報告《非洲勞動法與中國對非投資企業的發展》,中國法學會社會法研究會姜俊祿也在論壇上提交論文《中非國際勞務合作中的問題及法律思考》,他們在匯報中指出非洲勞動法研究的重要性。此外,洪永紅與郭炯合著《非洲法律研究綜述》,載《西亞非洲》2011年第5 期中,文中提出國內非洲部門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非洲習慣法、非洲憲法、非洲刑法、非洲民商法、非洲訴訟和仲裁法以及非洲人權法,但并未提到非洲勞動法。劉蘭在《西亞非洲》2012年第4期發表論文《白人政府干預政策與南非勞動力市場供求結構的變化》,該論文指出,19世紀末南非白人政府為擴大勞動力供給,強行推行保留地制度和流動勞工制度;從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由于南非白人政府推行家園制度和資本密集型產業發展模式,導致市場對勞動力需求不高,導致失業成為南非社會長期發展的一個難題。2013年,黃梅波、任培強在《西亞非洲》第4 期發表論文《南非勞動力市場對中國企業投資的影響》,通過對中國駐南非大使館經商處關于中國企業投資南非情況的訪談,以及對16家在南非約翰內斯堡投資的中國企業的實地調研內容,探討了南非勞動力市場對中國企業投資南非的影響,指出南非勞工法律制度比較健全,工會勢力發展迅猛。由于中國企業與南非的投資合作日益增多,中國企業在南非的投資和經營不可避免地受到南非勞動力市場的影響,突出的表現為:人力成本高昂、罷工頻繁、勞工制度僵硬、有經驗或有技術人才稀缺等。最后,他們提醒中國企業要不斷努力適應并遵守南非勞動法規。這些都充分說明了國內學者已然意識到研究南非勞動法理論和實務的重要性。
第二,國內學界已經對南非勞動法作了制度方面的研究,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比較法研究和勞動法實務研究還非常欠缺。當前國內的研究成果主要如下。一是碩博學位論文類。如胡述寶著《南非流動勞工制度述論——種族隔離制經濟根源的刨析》(1989年碩士學位論文北京大學)、李琛著《南非工場論壇述評》(2006年碩士學位論文湘潭大學)、周嚴著《論南非反就業歧視法》(2008年碩士學位論文湘潭大學)、周益蘭著《南非調解仲裁委員會》(2009年碩士學位論文湘潭大學)、甘露著《論南非不公平解雇的表現形式》(2009年碩士學位論文湘潭大學)、劉乃亞著《南非工業化進程中的流動勞工制度研究》(2000年博士學位論文北京大學)、王鵲林著《南非集體談判制度》(2010年碩士學位論文湘潭大學)、黃彪著《南非礦山工傷管理法律制度及其對我國的啟示》(2010年碩士學位論文山西大學)、文曉峰著《南非關廠制度探析》(2012年碩士學位論文湘潭大學)、劉婷著《南非工傷保險法律制度研究》(2012年碩士學位論文湘潭大學)、黃珍珍著《南非礦山安全健康法律制度研究》(2014年碩士學位論文中國礦業大學)等。二是期刊論文類。如貴州財經大學的肖海英獨著或者與其他作者合著的有關南非勞動法研究的期刊論文有:《新南非勞動關系的形成及其法律保護》載《湘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6期、《論南非的勞動爭議處理機制》載《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15年第1期、《論南非的勞動合同法律制度》載《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6期、《南非不公正解雇的立法與實踐的啟示——以皮厄納爾訴斯坦陵布什大學及齊科特教授案為例》載《河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5期、《論南非的勞動仲裁——以豐田南非汽車公司訴劉易斯等案為例》載《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6期等。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的黃偉和魏薇合著《后種族隔離時代南非勞動關系的轉型與發展》載《教學與研究》2013年第6期,廈門大學經濟學院的黃梅波和任培強合著《南非勞動力市場對中國企業投資的影響》載《西亞非洲》2013年第4期。這些科研成果是我國對南非勞動法研究的重要性成果,但是它們大部分僅涉及南非勞動法制度研究,沒有注意到整體性與局部性之間的關系,缺乏相關案例實證的分析研究,所有的研究都缺乏一定的深度、廣度和最新的動態表現。
由上可見,南非作為金磚五國成員,也是我國對非投資的重要合作伙伴,自兩國建交以來,政治經貿合作關系密切。隨著我國“一帶一路”倡議政策對非洲國家的推進,我國學界有必要進一步加強對南非勞動與雇用法律制度的研究,既可以加深對南非勞動法律制度的了解,同時可以避免勞動雇用方面給投資帶來的法律風險。目前,國內學者還缺乏對南非勞動法的歷史發展及變遷、淵源、體系、基本制度、案例、比較等進行整體性和局部性的研究。因此,本項目研究可以填補國內南非勞動法整體深入性研究和比較研究領域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