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勞動力流動、產業轉移與區域發展差距作者名: 關愛萍本章字數: 3205字更新時間: 2020-11-30 10:38:17
第二節 產業轉移理論
一 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理論
美國經濟學家劉易斯(Lewis,1978)在《國際經濟秩序的演變》一書中對20世紀60年代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跨國轉移進行了初步分析。當時,影響產業轉移的主要因素就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非熟練勞動力富裕程度上的差別,這使得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國際產業轉移頻繁發生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因而,劉易斯的研究是建立在國際經濟學中赫克歇爾—俄林的要素稟賦理論的基礎之上的,它揭示了發達地區轉移出部分產業、欠發達地區承接產業的必然性。
在二元經濟的現實中,劉易斯指出在經濟發展的起初階段,由于面臨著幾乎無限供給的勞動力,供給遠大于需求,使得現代產業部門的工人工資在長期內保持著低水平;資本節約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就得到迅速擴張。隨著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擴張,逐漸吸納了傳統部門的充裕的勞動力,供給與需求趨于平衡,結束了勞動力的無限供給,使得現代產業部門工人的工資快速上升。由于工人工資的上漲,生產成本隨之上升,投資者就轉向到開發資本密集型產業上,工業化就進入了新的階段。現代部門工資從長期徘徊不前到快速提升的轉折點被稱為“劉易斯拐點”。劉易斯認為,由于人口自然增長率的下降,導致發達國家的熟練勞動力不足,從而引起勞動力成本上升,使得其逐漸喪失了勞動密集型產品生產的比較優勢,于是其將這些勞動密集型產業開始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從而可以加速調整自己本國內的產業結構。因此,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理論的最大貢獻就是指出了“劉易斯拐點”是產業轉移的最佳時機。
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理論表明,由于欠發達地區擁有大量成本較低的勞動力生產要素,因而吸引了勞動力成本較高的發達地區,其開始向欠發達地區轉移產業,且主要轉移的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因此,這對承接地如何結合當地要素稟賦優勢,因地制宜,發揮本地經濟特色,在產業轉移和吸收的過程中確定明確的方向,避免盲目引進外部產業,造成區域產業結構同構等,大有裨益。劉易斯雖然沒有建立起國際產業轉移的整個體系構架,但他的理論為以后的學者研究產業轉移問題奠定了基礎。
二 雁行發展模式論
20世紀30年代,日本經濟學家赤松要(Akamatsu,1932)最早提出了“產業的雁行形態發展論”,該理論主要是用來描述后起國某一特定產業(如19世紀日本棉紡工業)產生、發展模式的。后來,日本一橋大學教授、著名國際經濟學家小島清在深入分析戰后日本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和美國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不同特點后,吸收借鑒美國等發達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理論,提出了適合日本國情的對外直接投資理論——“比較優勢論”,將雁行模式提升到新的理論高度。雁行發展模式論認為,當時,處在技術與經濟核心地位的日本是雁首,它利用資金、技術和市場以及傳統產業轉移來帶動本地的經濟增長,而亞洲“四小龍”是雁翼,是產業的承接者,它利用日本轉移的資金和技術來發展自己的資本密集型產業,又將失去競爭力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處在雁尾的東盟,這樣就形象地形成了產業轉移的“雁行模式”。
產業跨國梯度轉移的雁行發展模式理論表明,產業具有從發達國家轉移到后進國家、從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遷往較低發展水平的地區的特征。發展相對落后的國家或地區吸收了產業轉移國或地區轉移的資金、技術,利用轉移的相對先進的技術,有效地減少和降低了自主研發的時間與成本,充分利用引進的先進技術促進經濟發展。尤其是有著相對豐裕的資源優勢和低廉勞動力優勢的國家或地區,更能大力吸引外資,承接產業轉移后發展自身的經濟。因此,這種理論對承接產業轉移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三 產品生命周期理論
弗農(R.Vernon,1966)從先行國家(地區)的角度,提出了產品生命周期理論,該理論主要從產品創新期、產品成熟期以及產品標準化期來解釋產業轉移的現象。在產品創新期,創新國或地區利用自身的技術優勢研發新產品,產品的市場需求雖小,但附加值較高。在產品成熟期,由于創新壟斷與市場寡頭地位被打破,模仿產品逐步增多,原產品附加值降低,創新國或地區市場日趨飽和。在產品標準化時期,由于產品的技術及規模已完全成熟,創新國(地區)失去原有的壟斷技術優勢,價格與成本成為決定因素,而此時后起國(地區)已經具備明顯的成本優勢,促使創新國(地區)在后起國(地區)進行大量直接投資。因此,該理論系統反映了國際產業從先行國(地區)到后起國(地區)直接轉移的發展過程。該理論雖以各國要素稟賦為基礎,但以產品屬性變化為視角來解釋產業轉移現象,間接說明企業為了經濟效益而順應產品生命周期,最終導致產業發生轉移。換言之,產業轉移是產品演化的結果。
四 產業梯度轉移理論
梯度轉移理論最初來源于美國經濟學家弗農的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區域經濟學家將這一理論引入到區域經濟學中,便產生了區域經濟發展梯度轉移理論。產業梯度轉移理論是分析產業轉移條件的重要理論之一,該理論主要研究了發達地區通過跨區域直接投資向落后地區進行產業轉移的現象。根據梯度轉移理論,各區域的經濟發展是不均質的,都處在不同的梯度上。一般而言,處在高梯度上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創新能力較強;處在低梯度的區域則較弱,為了加速低梯度區域經濟發展與產業結構的調整,就必須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積極引進高梯度區域轉移出來的產業來發展經濟。該理論從側面解釋了產業轉移不僅是發達區域優化產業結構的手段,也是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能夠從根本上解決欠發達地區創新能力不足、產業競爭力弱等問題。
亞歷山大·格申克龍(Alexander Gerschenkron,1962)基于梯度轉移理論提出反梯度轉移理論,指出后進國或地區可以借鑒先行國或地區的成功經驗,通過吸引資本和技術移入,采取與先行國或地區不同的方式和途徑,以更少的時間和資源達到先進水平是完全有可能的。梯度推移與反梯度推移理論的核心問題是優先發展高梯度地區還是低梯度地區的戰略抉擇。梯度轉移理論的局限性主要是難以科學劃分梯度,忽視了高梯度地區有落后地區,落后地區也有相對發達地區的事實。人為限定的梯度推進容易擴大不同梯度地區發展的差距,使得發達地區更發達,欠發達地區更落后。
五 邊際產業轉移理論
20世紀70年代,小島清將新古典經濟學原理引入到產業轉移分析中,將雁行模式理論和產品生命周期理論相結合,對日本的對外直接投資經濟活動進行了研究,在比較優勢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邊際產業擴張理論”。他認為,對外直接投資應從本國(投資國)已經處于或即將處于比較劣勢的產業,即從邊際產業開始,并依次進行。通過這種產業擴張,一方面可以避免對外投資對本國優勢產品出口可能產生的替代效應,還可以反過來拉動本國相關產品的出口,使國內的產業結構更加合理,另一方面,東道國(被投資國)在這些邊際產業方面與投資國的技術差距相對較小,比較容易實現技術嫁接和產業承接,有利于產業的進一步發展。由此可見,產業轉移實際上是比較優勢創造到比較優勢喪失后向外轉移的過程,同時該理論也反映了經濟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進行直接投資的動機和形式。然而小島清的“邊際產業擴張理論”主要以宏觀角度來考察對外直接投資行為,而很少從企業自身角度來分析,并且該學說的動態分析僅限于日本及少數歐洲國家。
六 國際生產折中理論
20世紀80年代,鄧寧在結合一系列前人的理論基礎上建立了“國際生產折中理論”。該理論突破了傳統經濟學理論的假設條件,基于不完全競爭市場,從微觀層面研究了企業進行對外直接投資的動機和行為。在鄧寧看來,一家企業只有具備了所有權優勢、區域優勢、市場內部化優勢才完全具備了對外直接投資的條件。也就是說,企業必須擁有不同于他國企業的競爭優勢,并且利用這種所有權優勢在國外進行生產活動更有利于企業發展,該企業必須具備的國際生產內部化優勢使得其能獲得更大的收益,同時這些生產經營必須重視他國具體的市場情況如勞動力、市場潛力及政府政策等區位因素。但是該理論的分析主要是基于靜態的觀點,沒有解釋企業具備這三種優勢的過程,并且把企業當作外部環境的被動反映者,忽略了企業管理自身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