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產業集聚理論

一 外部經濟理論

在《經濟學原理》(1890)一書中,馬歇爾對工業集中于特定地方的現象做了詳細說明。馬歇爾劃分了規模經濟的類型,說明了外部經濟和產業集聚的內在聯系。在馬歇爾看來:可把一種貨物生產規模的擴大而發生的經濟劃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依靠工業相對發達的經濟;另一種是依靠這種工業而發展起來的小規模企業的經濟。于是可以稱前一種是外部經濟,稱后一種為內部經濟。而且,馬歇爾還認為,外部經濟常常可以因為一些性質相似的小規模企業匯集在某地——這就是常說的工業區域集中。

馬歇爾還說明了集聚的起因。馬歇爾從產生集聚的三方面利益分析了集聚的原因,以后的研究者稱之為勞動力共享、中間品投入和知識溢出。從勞動力共享來說,馬歇爾著重說明了技能人才的共享:雇主們需要有技能的工人,而工人也想去需要的地方從事工作,而這種有技能的工人往往收入較高。從中間品投入來說,馬歇爾著重說明了輔助工業的作用:輔助工業往往為臨近的工業提供諸多便利,例如原材料等,工業的發展離不開這些臨近的工業提供的便利。而對于知識溢出,馬歇爾曾表示:有效的制作方法,好的發明創造,好的改良成果,將被很快地學習;一個新思想,如果能夠被別人采納,同別人的看法融合起來,或許將是一種活躍思想的方式。

二 工業區位論

近代工業區位理論的奠基人是阿爾弗雷德·韋伯(Alfred Weber),他是德國的經濟學家,他在其著作《工業區位論》(1909)中,關于產業集聚的切入點,從一個全新的角度,那就是工業區位選擇,并展開了研究,還第一次說明了集聚經濟的含義。

韋伯認為,“集聚因素”和“分散因素”對工業的分布產生作用,兩者的相互作用直接決定了工業的布局。韋伯認為,產生集聚有兩個階段,一是企業發展壯大而使工業集中,二是大企業內部完善而集中化。對于第二種方式,有三個主要的影響因素:技術革新、勞動力能力提升、企業發展良好。而且,韋伯還表示,集聚會由于地租上漲等增加支出的因素而出現分散的態勢。

韋伯的分析主要有三個假設:既定的原料產地、既定的消費地、既定的勞動力分布。在此假定下,先考慮不變的勞動力成本和沒有其他的集聚原因的情況下,分析運輸成本對區位的影響,得到了企業選址不僅要考慮原料所在地,而且要考慮成品的所在地,企業應該在二者的總共需要花費最小運輸成本的地方建立。接著,韋伯放松假設,引入了勞動力成本,想說明勞動力能夠對區位選擇產生的作用,結果顯示,勞動力成本也是企業選址看中的因素,甚至在勞動力成本和運輸成本這兩個因素比較起來誰更重要的時候,有的企業會傾向于選擇勞動力成本較低的地方。接下來,韋伯將影響集聚的原因添加進來,分析了勞動力對集聚的影響,并進而說明其在企業選址中的作用。結果表明:如果勞動力集聚在某地,那將是企業重要的選址傾向;而這種傾向,將大于運輸成本。這些分析,韋伯是以“成本最小化”為前提的。韋伯是第一次將集聚和分散放入了一個分析框架中的人,而且著重說明了一些要素如勞動力可以引起產業的集聚或分散。

三 市場區位論

德國的經濟學家廖什在《經濟空間秩序:經濟財貨與地理間的關系》(1940)的著作中,在區位理論方面,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他將靜態的農業和工業區位論,發展為動態的有體系的空間經濟理論。廖什在區位分析中,主要以市場需求展開分析,因此,后人將其理論常常稱為“市場區位論”。

廖什和韋伯有很大的不同,廖什研究區位問題的原則是“最大化利潤”,而且緊緊地和消費者需求聯系起來。在廖什看來,區位的最佳點既不是最少成本的那一點,也不是最大收入的那一點,而是收入和成本之差的最大點,這也就是利潤最大點。廖什利用這一“最大化利潤”原則,研究了農業的區位問題、工業的區位問題還有城市的區位問題。在廖什看來,農業區位需要遵循“最大化利潤”原則,農業需要大量的生產者提供產品,緊緊圍繞在消費者的周圍,提供大量的供給。而對于工業區位,廖什認為關鍵在于有大量的消費者需求,企業將能賺取更多的利潤,這與農業的生產者圍繞消費者形成區位不同,工業區位將要建立在有許多消費者的地方。如果工業不建立在有許多消費者的地方,這樣的選址將是不合理的區位選擇。城市區位則是企業區位的集中。廖什還研究了經濟區形成的原因和最優區位問題。廖什認為,經濟區是在兩種力的作用下形成的,這兩種力就是集聚力和分散力。廖什還指出,六邊形的區域,是一種較好的市場區位。

在廖什的市場區位理論中,他還分析了集聚的兩種區域問題:一是產業點狀集聚;二是區域集聚。顯然,這兩種存在不同。另外,廖什還將后者的區域產業集聚,又分為兩種,一是產業區;二是產業地帶。在廖什看來,產業區是一種市場范圍,產業間是獨立的可以分離的;而產業地帶,通常是同類的相互有關系的產業在此集聚。廖什對于區域問題的研究,為后來的學者提供了理論依據。

四 產業集聚最佳規模論

美國區域經濟學家胡佛在其著作《經濟活動的區位》(1948)中,第一次將集聚經濟劃分為三種類型:一是內部規模經濟;二是地方化經濟;三是城市化經濟。在其書中,胡佛還按照產業集聚帶來的規模經濟的大小,將其分為三個等級:一是小規模的集聚經濟,也就是某個比較小的單位的規模影響的經濟;二是中等規模的集聚經濟,通常是某個公司的規模影響的經濟;三是比較大規模的集聚經濟,通常是某產業在該區位的集聚體的規模影響的經濟。而這三種經濟各自能夠達到的最大的規模,就能夠當作是這三種經濟的最適度規模。

另外,胡佛還進一步研究了產業集聚的兩種作用:一是自動強化作用,二是自動限制作用。在胡佛看來,自動強化作用發生在區域內的產業或企業的縱向聯系,也包括產業或企業的互補關系,正是由于這種互補性,區域將吸引更多的產業和企業,形成集聚經濟,這種集聚經濟將會進一步發揮其外部性,形成良好的擴大態勢,形成一種比較大的集聚經濟,從而起到了一種強化作用。而對于自我限制作用,胡佛認為,產業或企業的橫向聯系則具有排斥作用,這些產業或企業對該區域的稀缺資源存在較強的競爭性,如果一家具備了這種稀缺資源,勢必不希望別的產業或企業同樣擁有這種資源,勢必會排斥或限制其他的產業或企業進入該區域,因為一旦別的產業或企業也擁有了這種資源,先前的這家企業將失去優勢,將增加成本。胡佛的這種自動限制作用,能夠與其“最佳規模論”遙相呼應,因為這種自動限制作用,也說明了為什么產業集聚不會無限大,也不會無限小,它會保持在一個相對適度的規模。胡佛的這些研究,具有開創性的意義,于是,后來的研究者往往將其理論稱為“產業集聚最佳規模論”。

五 增長極和循環累積因果論

佩魯在《略論發展極的概念》 (1955)一文中,提出了“增長極”的含義。佩魯認為,增長極往往是由發展好的企業,由于其規模經濟的作用,在某地集聚而形成的重要的經濟中心,形成后的這個經濟中心,將不斷地以不同的渠道,產生外部經濟,從而對整體發展發揮著不同的作用。

繆爾達爾(Myrdal)在1957年提出了著名的循環積累因果理論,這也是一種區域發展理論。繆爾達爾認為,工業集聚將產生連鎖反應。當一個新的行業在某地發展起來之后,將會產生如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投資增加、消費者需求增加、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企業的生產能力增強、政府支持力度加大等反應,這將進一步引起更多企業的加入,然后再進一步地反應,產生一種累積的循環因果過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常熟市| 融水| 泰宁县| 平武县| 岑巩县| 扶沟县| 开原市| 高台县| 民乐县| 遂宁市| 通化县| 屏南县| 启东市| 金川县| 竹山县| 罗甸县| 翁牛特旗| 彭山县| 嘉兴市| 旬邑县| 绩溪县| 绥芬河市| 普格县| 当涂县| 兴业县| 托里县| 信阳市| 罗平县| 贵南县| 太谷县| 来安县| 宣城市| 阜南县| 河北省| 彰化县| 兴义市| 辰溪县| 株洲县| 广昌县| 七台河市| 密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