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術治理與學術職業發展
- 甘永濤
- 3121字
- 2020-11-30 10:31:55
導論
一 問題提出
在高校的不斷演進與發展中,“學術治理在學術職業的形成與發展中的作用極為重要,這也對學術職業內涵的不斷發展與變化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1]學術職業人員具有雙重身份,不僅是職業人員,同時也是大學組織的基本構成元素,這就賦予了學術職業人員呈現出同其他職業從業者不同的屬性。[2]高校學術治理模式形塑了高校教師(學術職業人員)的地位與角色。通常學術職業人員更多地擁有學術事務的決策權,如對教學、科研等學術事務有一定的權力。早期大學屬于行會組織,使學術職業人員得以遵循行會式職業規范去行使學術職業權利,通過學院制模式參與院校治理,其擁有較高的學術自治權且注重學術原則。
隨著大學的變遷與演化,高校學術治理功能隨之變遷,高校教師發展過程中也呈現出自我反思的狀態,學術職業從業人員逐漸轉向現代化并開始關注大學自治問題。高校內部權力結構也顯示,在高校各利益相關者之間的沖突與博弈之中,高校權力會在董事會成員、校長、教師之間分配與轉移。在這一過程中,教授主要經過努力增強學術影響力成為學術界及各類協會的領軍人物,從而逐步擴大在院校學術治理中的影響力。從知識發展的角度出發,學術職業人員是知識擁有者,為促進知識的健康發展,院校應該切實保護學術權利,創造適宜的學術環境,提升學術職業人員的創造力,促使學術職業人員得以享受學術自由并快樂傳播知識,從而構建適合學術職業發展的高效學術治理模式。
在其歷史變遷過程中,大學總是力圖通過大學使命與其相關制度促進各種學術價值體系的實現,并力圖為學術職業的人員學術創新提供制度保障。目前這方面的理論研究成果相對而言比較匱乏。因此,在中國大學推行學術治理改革時,我們必須根據學術職業的特點和學術治理特征,慎重思考制度改革的內在欠缺。選擇本課題進行研究能夠加深對大學學術職業與學術治理發展與變革的理性認識,探求變革的依據與思路,以及彌補這方面研究的不足。
二 研究內容
(一)研究思路
本書首先通過理論演繹,在前期研究成果基礎上,闡述高校學術治理與學術職業關系的內在機理。接著,基于文獻資料與學術職業國際調查數據的分析,以美國為例,對美國高校學術治理特征與學術職業發展進行系統分析,進而對中國高校學術治理與學術職業發展關系進行歷史分析與個案研究。繼而,基于以上分析,編制調查問卷,對中國高校學術治理對學術職業發展的影響進行實證研究,將學術治理所包含的一系列因素對學術職業的影響進行分析,再根據實證研究的結果,進行綜合比較分析,對高校學術治理模式的中美差異及其表現的內外因進一步解析。最后,根據因素分析的結果,解析中國高校學術治理模式存在的障礙性因素,從中歸納出具有可操作性與推廣價值的高校學術治理優化策略,并對宏觀的治理政策變革進行思考,實現宏觀與微觀的交叉融合。研究技術路線如下:
(二)研究的主要內容
1.高校學術治理與學術職業發展的研究進展。學術職業研究經驗的逐步豐富,推動了學術職業研究進入高速發展的快車道。國際有關學術職業的提出和系統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后期,伴隨著高等教育的獨立,有關學術職業的理論和實踐研究也逐步規范起來。據可查文獻,中國的“學術職業”研究始于楊銳1997年發表的譯介性文章《當代學術職業的國際比較研究》。經過近18年的不斷發展,目前的研究已從最初的“譯介引入階段”轉向了“本土化研究階段”,但與西方相比尚屬“初級研究階段”。因而,適時對這一時期的研究成果進行重點梳理綜述,對促進與引導該領域研究實屬必要。而且基于學術職業的特點,高校學術治理呈現出自身特征。通過建立合理的學術治理結構以及相應的運行機制,調整學術職業發展的體制性障礙,創造有利于大學學術職業發展的外部環境,也已成為人們的共識。該部分從國內外學術職業的研究前沿與演化、高校學術治理研究以及二者關系出發對其進行探索與分析。

圖1 研究技術路線圖
2.高校學術治理與學術職業關系:理論分析。受學術職業的屬性及工作方式的限制,大學中呈現出以專業學術人員為中心的組織局面,相對其他組織而言有著一定的特殊性,這使學術治理呈現出自身特點。本書從理論上闡述學術職業的內涵與特征,介紹了三種高校學術治理的理論模型,進而分析不同高校學術治理模式的差異,以及分析不同高校學術治理模式的權力基礎,探究高校學術治理與學術職業的關系機理、分析良性高校學術治理模式促進學術職業發展的意義。
3.美國高校學術治理與學術職業發展:系統分析與綜合分析。該章節主要分為四大部分。其一,剖析美國學術職業的溯源與組織基礎;探尋美國高校學術治理系統架構及其對教師參與的影響;其二,剖析美國高校學術評議會制度及其對教師參與行為模式的影響;其三,分析美國高校人事政策發展理路與學術職業的進展;其四,解析美國高校學術職業肯定性政策與教師的多元化趨勢。最后,總結美國高校學術治理模式的歷史、現實與具體表現,并對其內在原因進行解析,分析其高校學術治理的最新動態、學術職業的最新發展動態,并對二者之間的關系進行系統分析與綜合。
4.中國高校學術治理與學術職業發展:歷史分析與個案研究。在該章中,首先對中國高校學術治理的發展歷程進行梳理,探尋其歷史發展特征與規律。然后,選取中國一所綜合性大學為例,對相關文本資料進行分析,對其學術治理的總體概況、學術委員會制度、薪酬制度、人事政策進行分析。
5.中國高校學術治理對學術職業效用影響的實證研究。該章主要結合訪談與問卷調查,分別從學術評價、教師參與、領導因素、組織溝通、結構因素、學術資源分配、環境因素高校學術治理方面的7個因素分析其對學術職業效用的影響,并構建高校學術治理因素與學術職業效用的相關模式,從而為中國同類問題提供啟迪與借鑒。
6.基于學術職業發展的高校學術治理優化策略。根據以上章節的研究結果,分析中國當前學術治理變革的內外部基礎,提出學術治理模式優化策略。
三 研究方法
(一)比較法
主要應用于中美高校學術治理模式及對學術職業發展的綜合比較及借鑒。
(二)調查法
學術職業國際調查課題已對亞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歐洲、大洋洲的26個國家進行了全球問卷調查,積累了一定的信息基礎。調研的中心主要集中于研究過程中的疑難點,對應處理方式進行了探索。本書將選取中國部分高校教師進行訪談、問卷調查。
(三)實證研究法
本書從兩個角度入手,首先在傳統文獻計量學方式的支持下,從文獻發表時間為代表的多個文獻計量學指標入手,全面探索全球學術職業研究的顯性屬性,進而體現該領域研究的宏觀之勢。其次,通過知識圖譜方式,以關鍵詞共現、文獻共被引分析作為切入點,系統性地研究全球學術職業內容上所呈現出的特性,以便更好地把握該領域研究的關鍵議題、知識基礎及主流之勢。
同時,基于CAP國際調查的基礎數據,并結合中國高校的訪談與問卷調查,對中國高校學術治理對學術職業效用的影響進行調查,并對所獲得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對學術治理與學術職業相關的因素進行歸類,以探明它們之間的相關關系。
四 創新之處
1.率先對學術治理與學術職業的關系進行較系統、深入、全面的理論研究。從學術治理模式形成的內在機理入手,提出其分類標準和考察重心,剖析高校學術治理與學術職業關系的內在機理,探究學術職業發展的內在原因。
2.力圖構建具有普遍意義的理論新體系。由于學術治理問題具有普適性,所以在此基礎上建立的理論體系就更有一般性,探求的規律有更普遍的意義。
3.結合多視角的研究手段及研究方式,兼顧各個學科下的內涵分析與模式設計,多樣化手段的制度分析與計量分析雙管齊下,豐富了學術職業的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