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新環境、新階段與防風險問題研究
- 王碧珺
- 933字
- 2020-11-30 10:24:38
二 國有跨國企業扮演重要角色
國有跨國企業指的是那些政府是最大股東、持股比例高于10%,或者即使不是最大股東但對于企業重大戰略性決策擁有否決能力(黃金股)的跨國企業。這些企業在數量上較少,例如只有1.5%(1500 家)的跨國企業是國有跨國企業。但是他們一般規模較大,例如全球前100 大非金融跨國企業的15家、前100大發展中和轉型經濟體跨國企業的41 家都是國有跨國企業。
從國有跨國企業的母國分布來看,超過半數總部位于發展中國家,還有將近27名(400家)位于歐盟。而在全球前25 大非金融類國有跨國企業中,一半以上(17 家,占68%)來自發達國家,主要也是歐盟國家。其中,擁有數目最多的國家是法國,有法國電力、蘇伊士環能、空客、法國電信、法國雷諾和標致雪鐵龍6家企業。擁有數目次多的是中國,有中海油、中國遠洋、五礦和中國建筑4 家企業(見表1.2)。而在全球前25大金融國有跨國企業中,擁有數目最多的是中國,有9家企業入圍。盡管超過半數國有跨國企業來自發展中國家,但它們的海外子公司有相當一部分位于發達國家。以亞洲國有跨國企業為例,其海外子公司第一大目的地是歐盟(23%),第二大目的地是美國(10%)。
表1.2 前25大國有跨國企業

表1.2 前25大國有跨國企業續表

資料來源:筆者根據UNCTAD,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17的數據整理。
從行業分布上來看,超過一半國有跨國企業主要分布在五大行業:金融、保險和房地產(18%),電力、燃氣和水的供應業(10%),交通運輸業(10%),控股公司(7%)以及采礦業(6%)。這反映出一國政府希望加大對資源能源和關鍵性基礎設施的控制。此外,還有一部分國有跨國企業的形成是源于2008—2009年國際金融危機中政府的救市行為。對于這類國有跨國企業而言,政府持股并不是為了長期的戰略性目的,而是出于拯救企業免于在金融危機中破產。一旦企業經營情況好轉,政府就會撤資。例如,在2013年年底,美國財政部已售出所持全部通用汽車普通股,通用汽車為期四年半的政府持股模式正式結束。
由于國有股份的存在,國有跨國企業的行為容易引起東道國的疑慮。盡管有的母國出于擔心對本國就業率的不利影響而對該國國有跨國企業的海外投資行為并不十分支持(例如意大利)或持中立的態度,但仍然有不少東道國擔心國有跨國企業國際化背后涉及的威脅國家安全、帶來不公平競爭、交易不透明和公司治理不完善等多方面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