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中國近代史研究(1949—2019)(全2卷)
- 曾業英主編
- 1679字
- 2021-02-08 14:52:57
第四節 影響研究的若干因素
一是研究資料的開放。歷史資料是史學研究的基礎,近年來民國史研究的進展,首先得益于歷史資料的開放及獲取的相對便利。如大陸各檔案館所藏民國檔案尤其是民國地方檔案史料,臺灣地區所藏蔣中正檔案和國民黨檔案,美國斯坦福、哥倫比亞、哈佛大學等處所藏蔣介石、宋子文、孔祥熙等民國重要人物的檔案,俄羅斯所藏共產國際的檔案等,都在最近若干年中逐步對研究者開放。[48] 以上學界在國民革命、國共關系、蔣介石研究方面所取得的進展,都受益于這些檔案資料的開放。再如金以林、羅敏對蔣介石和國民黨派系、地域之爭的研究,主要依據的是臺灣地區所藏的檔案史料[49];陳紅民對國民黨領導人胡漢民的研究,主要依據的是美國哈佛燕京圖書館所藏胡漢民檔案[50];吳景平對民國財政金融史的研究,主要依據的是上海市檔案館所藏民國時期的財政金融檔案[51]。還應該注意的是,影印出版的民國報刊史料(如以《申報》和《東方雜志》為代表的民國時期的若干主要報刊均已影印出版)及大陸各省、市編輯出版的大量有關民國時期地方情況的檔案文獻史料(這些史料幾乎涉及民國時期各地方、各時期、各行業、各人物的情況),對于研究者也是非常有用的。目前,對于治民國史的學者而言,根本的問題已不在于史料不足,而在于如何利用眾多的史料從事研究,以及如何從浩如煙海般的史料中發現并解決問題。
二是研究領域的拓展。過往的民國史研究,主要是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史等傳統領域。目前,在對傳統研究領域的研究繼續之同時,新的研究領域被大大擴張,諸如社會史、文化史、地區史、城市史、制度史等明顯增多。其原因有研究理念的變化(如由研究的“外向化”而“內向化”,由研究的“向上看”轉為“向下看”),研究資料的拓展(如地方史料、口述史料、圖片史料、影像史料的運用,等等),大量新進研究人員和博碩士研究生對于論文的選題考慮,等等。如以往并不為學者重視的商民運動,朱英等有了較多研究。[52] 魏光奇對清末至北洋時期行政制度的研究[53],溫銳對20世紀上半葉地方基層政府社會管理職能的研究,有助于我們對近代中國地方制度現代化轉型功用的認識[54];王兆剛對30年代縣自治的研究[55],曹成建對40年代地方自治的研究,引發人們從社會基層控制的角度思考國民政府統治崩解的原因[56];王先明等對30年代縣政建設運動與鄉村社會變遷關系的研究[57],張偉對廣西鄉村基層政權建設的研究[58],汪漢忠對民國時期蘇北地區催征吏的研究[59],李巨瀾對民國時期縣以下鄉村基層政權的研究[60],為我們認識近代鄉村社會的演進與轉型,以及國家權力與鄉村的關系提供了新的思考。李里峰對民國時期文官考試制度的研究[61],使我們認識到當時政府組織體制構成的特定方面。閻天靈對戰前國民政府內蒙古政策的研究[62],反映出民國時期民族問題和民族政策復雜與特殊的方面。一些以往歷史研究者很少介入的領域,也被納入研究視野。如王奇生對漫畫與北伐關系的研究,李恭忠對中山陵建筑與政治關系的研究[63],汪朝光對民國電影檢查制度的研究[64],等等。研究領域的拓展有助于后人對民國歷史的認識更趨全面而深入,也有助于后人對民國歷史多重而復雜面相的了解。
三是研究趨向的轉換。歷史研究的基本方法,當然是基于史料的實證研究。然而,近年來的民國史研究,尤其是一些新進學者的研究,也較多運用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注重問題的提出、框架的構建與理論的分析。如楊念群關于中國近代醫療衛生制度的研究,引入社會學研究的方法,關注現代醫療制度的建立同中國傳統文化與倫理以及其他現代體制如警察系統、新型自治組織的關系,現代醫療制度對社會組織控制及市民日常生活的影響,國家權力經由醫療程序和身體控制的途徑在其中所起的作用。[65]馮筱才則以五四時期發生在上海的“日人置毒”謠言風潮為個案,嘗試從社會心理層面探討上海普通市民對五四運動的反應,認為五四運動在當時上海下層民眾心中,可能更重要的是因為日人放毒謠言而引發的集體恐慌行動,而在那些極力推動“民族主義運動”的“精英”看來,這恰是“民氣”的體現。[66] 民國史研究趨向的轉換目前仍在持續發展之中,未來可能有更多新的成果出現,尤其是不少新進研究人員與研究生更注重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