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問題的提出

文化建設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主要內容之一,搞好文化建設的關鍵是進行文化體制改革,探索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文化建設之路。從黨的十六大開始,在中共中央的領導下,我國就從思想上充分認識到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性,從點到面、以重點帶動全局的方式,推動文化體制改革,并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如今,文化體制改革已進入深入發展期,在政府推動下,政學研機構組成的專家研討會不斷總結經驗,為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獻策獻計,我國發展文化產業的一系列政策相繼推出,為作為文化產業重要組成部分的傳媒業的發展創造了機遇,也使其面臨著嚴峻的挑戰。機遇是:傳媒組織的轉型將會得到政策釋放的紅利,使其不僅享有稅收、資金等方面的優惠,而且有利于其成為獨立的市場主體,促進其經濟效益的提高。挑戰是:傳媒組織轉型為企業后,不再具有事業身份的優勢,需要面對競爭激烈的市場,謀求生存和發展。

一 文化體制改革深入發展,傳媒業正逢發展的有利時機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國民經濟的迅速提高,人民收入的增加,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長,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必要條件。在國外,美國、日本和韓國等國家的文化產業已經創造出了巨大的經濟價值,并被世界各國所關注。與此同時,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速,這些國家的文化產品以一種不可阻擋的勢頭進入我國,不僅對國內的文化企業造成了強大的壓力,而且影響了中國文化健康有序地發展。面對嚴峻的形勢,各地在中共中央的領導下,開啟了文化體制改革。從黨的十六大開始,文化體制改革進入實踐階段,各地采取了先試點后推廣的措施,文化體制改革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打造了一批文化企業和文化集團,建立了代表國家水準的文化產業基地和園區。值得一提的是,發行、影視制作、出版、廣電等非時政類報刊出版單位的轉企改制取得了實質性進展,注銷了近7000家文化事業單位,事業編制核銷了近30萬個,建立民營廣播影視制作企業5000多家,文化企業的市場主體地位得到進一步增強。到2011年10月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召開,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這個決定成為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綱領性文件。該決定分析了文化建設所面臨的國際國內形勢,強調了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明示了政府將推出采購、資助、貼息、減稅等措施支持文化企業的發展。同時指出,政府為推動文化產業發展將以公共財政支撐構建文化服務體系,著手推進文化技術水平的提高,建立現代傳播體系,完善發行、廣播、采編系統,加快數字化轉型,提高文化傳播速度和覆蓋率。另外,中央、省、市三級政府還設立了農村文化建設專項資金,支持鄉鎮和村的文化建設。政府還鼓勵文化企業向農村發展,如建設電影院線等。此后,在黨中央的各次會議上,在政學研等機構人員組織的專家研討會上,都多次強調了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重要性。黨的十八大提出了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總體要求。緊接著,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為推進文化體制創新做出了重大的戰略部署,強調了要將中國建設成為文化強國。

文化體制改革的深入,無疑給作為文化產業重要組成部分的傳媒業創造了發展的有利時機。其一,將發展文化產業放到提升國家綜合國力的戰略高度,使人們在思想上充分認識到文化企業實力提升的重要性,改變了過去僅注重其社會效益,而忽視了其經濟效益的觀念及做法。其二,傳媒組織市場主體地位得以確立。這改變了長期以來傳媒組織實行事企雙軌運行的制度,使其能夠以獨立企業法人身份,參與到市場競爭中去,提高自身的競爭力。其三,政府釋放政策紅利,為傳媒組織的發展解決了資金、技術、設施等問題,平衡地區差異,使傳媒有一個更好的發展平臺。其四,政府的積極參與,將有助于憑借行政力量,打破區域壁壘,促進大型傳媒集團形成,對傳媒組織進行整合重組,從而解決傳媒組織較長時期存在的散、濫、小等問題。不僅有利于提高傳媒組織的競爭力,也有利于傳媒業全國統一市場的形成。

二 傳媒組織的轉型遭遇制度“瓶頸”

新制度的確立過程就是新制度取代舊制度的過程,在新制度確立過程中,必然會打破舊制度下的利益分配格局,使原有制度下的利益集團利益受損。原有制度下的利益集團為保護自身利益會采取積極行動,阻礙新制度的推行,甚至使新制度擱淺。另外,由于制度慣性的存在,在舊制度下形成的運作模式或所派生出來的非正式的行業規范,已在推行者和接受者之間形成了一定的默契,新制度的推行將改變原有的運營模式,這使人們需要經過一定的時間才能對新制度的運營模式實現適應性變化,于是新制度的推行需要經過一定時間后才能取得一定的成效。

21世紀是傳媒組織進入新一輪的轉型時期。一是從雙軌制度轉變為獨立企業法人制度;二是實現產業的轉型升級。其中,獨立企業法人制度的實施最重要。然而,在實際運作中,傳媒組織的轉型之路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其中最重要的問題是來自原有制度對現行制度的阻礙。

新中國成立后,由于傳媒組織在國家政治生活中主要承擔宣傳黨的大政方針、密切聯系群眾的作用,使之較長時期以黨的“喉舌”地位存在,其屬性是事業單位,具有相應的行政級別。即便是在市場經濟體制下,針對傳媒組織推出了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的制度,它身兼事企雙重身份,但仍是以事業屬性為主。政府設定的機構及派出人員,在較長時期掌控著傳媒組織的重大事項決策權。正因為它的特殊性,使其在雙軌運行中,不僅可以享受到作為事業單位應有的行政級別及相應的待遇,同時可以同其他企業一樣在市場上進行創收。這樣,相較于一般的經濟組織,傳媒有著穩定、高福利、高收入等優勢,當其面對轉型時,呈現出來的是機構臃腫,冗員眾多。人員分流問題難以解決,是一些傳媒組織難以進行轉型的主要原因。另外,長期以來,傳媒組織本身沒有自主權,其運作主要來自行政決策,行政力量對傳媒的干預已形成慣例,使傳媒組織轉型過程仍然是以行政力量為主導,忽視了市場自發的力量,也不顧及客觀存在的一些問題,還是照搬老辦法,按行政級別實施合并重組時,使一些雖然級別低但效益較高的傳媒組織被高級別但效益差的傳媒組織所吞并,從而導致怨聲載道,甚至在重組的集團內部發生了尖銳的矛盾。這不僅不利于強勢媒體的形成,反而影響了運營能力較強的媒體的積極性。此外,由于政府信息的不對稱,難以把握傳媒組織的真實運行情況,特別是不了解不同區域、不同特點、不同介質的傳媒組織的實際運作能力,仍是以行政力量促使其轉型,并未達到轉型的預期目標。

三 傳媒組織轉企的內在動力不足

政府為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所推出的相應制度,既為傳媒組織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時機,同時也帶來了挑戰。傳媒組織要充分利用政策紅利,提高自身的經濟效益,就必須進行適應性轉型,使自身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能夠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洞察千變萬化的市場,隨時采取相應的對策,不斷發展壯大。這需要傳媒組織本身改變以往不適應新形勢的制度,在管理、營運及用人制度等方面進行革新,才能適應新形勢的發展。然而,在轉型過程中,傳媒組織存在內在轉型動力不足問題。

(一)人員身份轉換難

傳媒組織本身的身份歷經了事業屬性、事企雙重屬性,再到企業屬性的轉換。在事業屬性和事企雙重屬性下,傳媒組織內人員享有事業編制,享受事業單位人員待遇,可晉升相應層級的職務,無論是福利、薪酬還是養老保險等方面都優于企業單位。在精神上,事業編制使傳媒組織內人員不僅有安全保障感,還有職位晉升后的榮譽感。而傳媒組織轉型為企業后,將會使人員失去這些優越感,所以,在轉型過程中,一些傳媒組織內,無論是一般員工還是管理人員,都對轉型存有顧慮,使轉型遲滯。

(二)轉型資金壓力較大

轉型為企業的傳媒組織,與事業屬性下或事企雙重屬性下相比,不再享有從財政或主管部門撥付的經費或補貼,需要自負盈虧,向國家繳納稅金。而且失去了原來作為事業單位,可以利用行政力量獲取稀缺資源,以低成本獲取高額利潤的優勢。另外,轉型所需的資產評估費、資產增值稅、營業稅、過戶契稅等也是一筆不小的費用。傳媒組織轉型的資金壓力可見一斑。此外,轉型后的傳媒組織在沒有財政的支撐下,需要自謀資金來對人員分流、安置,引入優秀人才,在技術更新等方面進行投入。然而,長期以來的事業屬性,使一些傳媒組織沒有積累資金的意識,以致到了轉型期,難以拿出大量的資金實現轉型。

(三)內部管理制度不健全

傳媒組織在事業屬性下,不需要面對市場,產、供、銷由國家統籌,即使在事企雙重屬性下,傳媒組織內的重大事項仍主要聽從主管部門或上級單位派出人員的安排,組織內責、權、利的配置不是為適應市場機制而建構,組織猶如一個科層行政機構,沒有建構起相應的用人機制、激勵機制、營銷機制等制度體系。這樣的組織建構難以適應優勝劣汰的市場,使一些傳媒組織對進入市場存在著較大的顧慮。

綜上所述,在深化文化體制的改革中,傳媒組織有了更多的發展機會,同時也面臨著較大的壓力和困難。這需要我們從傳媒組織企業化制度變遷歷程中去深入分析使傳媒組織陷入轉型困境的真正原因,探尋有助于傳媒組織實現轉型的有效路徑,才能提高其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進一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促進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

主站蜘蛛池模板: 锡林浩特市| 滁州市| 开封县| 仙居县| 读书| 昭觉县| 鹤岗市| 百色市| 子长县| 宁德市| 万盛区| 房产| 土默特右旗| 上林县| 清涧县| 黄龙县| 宁明县| 焦作市| 红安县| 衡阳县| 临湘市| 浦城县| 日照市| 黄浦区| 任丘市| 康乐县| 三台县| 乃东县| 蒙城县| 观塘区| 华容县| 隆尧县| 阳朔县| 嘉荫县| 河东区| 祁阳县| 互助| 郁南县| 射阳县| 镇沅| 洛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