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禪宗七祖青原行思研究
- 習罡華
- 4290字
- 2021-01-05 14:19:06
六 資料來源
青原行思是我國歷史上重要的禪宗祖師、佛教人物和文化大家;青原禪法延綿一千多年,對我國宗教、文化、歷史、社會的方方面面影響甚深至廣,所涉及的史料非常多。本書研究的基礎資料有以下9部著作,其中涉及青原行思和青原禪法的內容,在論證不同問題時會被重復引用。
唐道宣(596—667)撰《續高僧傳》,宋贊寧所著《宋高僧傳》,五代泉州招慶寺靜、筠二禪師編撰《祖堂集》,北宋道原禪師編撰《景德傳燈錄》,南宋普濟禪師編纂《五燈會元》,這是研究唐宋禪宗的基本材料,為世人熟知,在此不做介紹。
清康熙版《青原志略》共十三卷,舊題“釋大然撰,施閏章補輯”,今人張永義考證說是方以智撰。纂修者方以智(1611—1671),安徽桐城人,字密之,法名藥地大智。青原山歷史悠久,宗教雄厚。《青原志略》雖然是一山之志,但其意義并不限于一山一水。該書內容目次為序三、發凡、山水道場、僧傳、書院、碑銘、序說、游記、紀事、疏引、書、詩、雜記等十三卷,對青原山歷史文化記載最為詳備,是了解青原山最基本的史料。
青原行思唯一法嗣石頭希遷長期禪居南岳衡山。南宋陳田夫,高宗趙構紹興年間(1131—1162)來到南岳,居南岳衡山紫蓋峰下九真洞老圃庵,往來南岳30余年,于南岳衡山史事極為熟悉,最早提出了南岳七十二峰的說法。他綜合《南岳尋勝錄》《南岳證勝錄》《南岳勝概集》《南岳衡山記》4書,取其長處,刪其重復,糾其偏失,補其缺略,以其半生心血纂錄《南岳總勝集》,分上中下三卷,為類四十有余,共約5萬字,上卷記五峰靈跡和洞天福地等,中卷敘寺觀名勝和南岳珍奇,下卷述唐宋歷代高僧和名人雅士以及佳作,內容豐富,史料翔實,居宋代以前南岳方志之首,是研究石頭希遷的重要史料。
宋代僧惠洪覺范《石門文字禪》凡三十卷,系輯錄江西筠溪石門寺慧洪覺范之詩、文、詞、疏及記、銘等而成。慧洪被譽為“禪門遷固”,學識淵博,禪見精到,該書具有大量關于石頭希遷和早期禪宗的歷史資料,是研究唐宋禪宗的重要文獻,被本書所征引。
傳統觀點認為,青原行思是安福龍云劉氏下村人。2013年11月10日,筆者在朋友趙赟和刁山景的幫助下,對江西省吉安市安??h嚴田鄉龍云下村進行實地調研,查閱該村2003年修訂的《安福龍云劉氏下村六修族譜》。安福龍云劉氏下村在晉、隋、唐、宋、元、明年間涌現許多著名人物,其中道教上清派祖師南岳夫人魏華存、晉代安成太守劉遐、唐代禪宗七祖劉行思、宋代著名文學家劉弇即為其中佼佼者。這些史料雖然較為粗糙,魚目混珠,但仍然彌足珍貴,可補常見道教史料之不足,在與其他史料仔細對勘、深入剖析的前提下,能夠幫助解決青原行思研究領域中的一些重大問題。
同一文獻不同版本之記載,往往會略有差異。筆者在敘述不同問題時,對同一文獻往往征引用不同版本,并非不欲統一征引文獻格式,而是出于撰文之需要。此外,因本書稿以問題為中心展開論述,筆者力圖盡量減少重復征引,在論述不同問題時,為了敘述的完整,對同一材料還是難免重復征引。
[1] 陳寅?。骸恶T友蘭〈中國哲學史下冊審查報告〉》,載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下冊),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439—440頁。
[2] (清)白潢等修,查慎行等纂:《西江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9年影印清康熙五十九年版,第1907頁。
[3] 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主義必將取代資本主義。近代新儒家代表梁漱溟說:“自來公認中國、印度、西洋并列為世界三大文化系統,實以其差異特大而自成體系之故。歷史上與中國文化若先若后之古代文化,如埃及、巴比倫、印度、波斯、希臘等,或已夭折,或已轉移,或失其獨立自主之民族生命。唯中國能以其自創之文化綿永其獨立之民族生命,至于今日巋然獨存。從中國以往歷史征之,其文化上同化他人之力最為偉大。對于外來文化,亦能包容吸收,而初不為其動搖變更。由其偉大的同化力,故能吸收若干鄰邦外族,而融成后來之廣大中華民族。此謂中國文化非唯時間綿延最久,抑空間上之拓大亦不可及(由中國文化形成之一大單位社會,占世界人口之極大數字)。”(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氏著《梁漱溟全集》第三卷,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0—11頁)中國文化與向前看和向后看的西方和印度文化有別。中國文化以孔子為代表,以儒家學說為根本,以倫理為本位,它是人類文化的理想歸宿,比西洋文化要來得高妙,“世界未來文化就是中國文化復興”。(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氏著《梁漱溟全集》第一卷,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25頁)文明形態論光大者德國著名歷史學家斯賓格勒在《西方的沒落》中,以生物生長過程的觀念進行歷史研究,把世界歷史分成八個完全發展的文化,細致考察其各個時期的不同現象,揭示其共同具有的產生、發展、衰亡及其毀滅的過程。斯賓格勒說,大多數文化都經歷了一個生命的周期,西方文化也不例外。西方已經走過文化的創造階段,正通過反省物質享受而邁向無可挽回的沒落。(參見[德]奧斯瓦爾德·斯賓格勒《西方的沒落》,吳瓊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年版)文明形態論集大成者英國著名歷史學家阿諾德·約瑟夫·湯因比在12卷本皇皇巨著《歷史研究》中,分析6000年的人類歷史上21種成熟文明的興衰成敗,中華文明是唯一傳承至今的文明。(參見[英]湯因比《展望21世紀—湯因比與池田大作對話錄》,曹未風等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湯因比還說:“東亞有很多歷史遺產,這些都可以使其成為全世界統一的地理和文化上的主軸。依我看,這些遺產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中華民族的經驗。在過去二十一個世紀中,中國始終保持了邁向全世界的帝國,成為名副其實的地區性國家的榜樣。第二,在漫長的中國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逐步培育起來的世界精神。第三,儒教世界觀中存在的人道主義。第四,儒教和佛教所具有的合理主義。第五,東亞人對宇宙的神秘性懷有一種敏感,認為人要想支配宇宙就要遭到挫敗。我認為這是道教帶來的最寶貴的直感。第六,這種直感是佛教、道教與中國哲學的所有流派(除去今天已滅絕的法家)共同具有的。人的目的不是狂妄地支配自己以外的自然,而是有一種必須與自然保持協調而生存的信念。第七,以往在軍事和非軍事兩方面,將科學應用于技術的近代競爭之中,西方人雖占優勢,但東亞各國可以戰勝他們。日本人已經證明了這一點。第八,由日本人和越南人表現出來的敢于向西方挑戰的勇氣。這種勇氣今后還要保持下去,不過我希望在人類歷史的下一階段,能夠把它貢獻給解決人類問題這一建設性事業上來。在現代世界上,我親身體驗到中國人對任何職業都能勝任,并能維持高水平的家庭生活。中國人無論在國家衰落的時候,還是實際上處于混亂的時候,都能堅持繼續發揚這種美德?!保╗日]池田大作、[英]湯因比:《展望21世紀——湯因比與池田大作對話錄》,荀春生、朱繼征、陳國梁譯,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版,第277頁)無獨有偶,世界體系論集大成者美國著名學者伊曼紐爾·沃勒斯坦也持相似觀點,其代表作《現代世界體系》集中討論三個主題,即世界體系的形成、運作及基本趨向,深刻地揭示了經濟全球化時代資本主義的危機,是分析當代資本主義的理論新范式。他在該書中文版序言中說:“資本主義作為一個世界體系為什么發端于西歐而不是中國……請允許我對于這一關鍵性的問題略述幾點看法:第一,創立資本主義不是一種榮耀,而是一種文化上的恥辱。資本主義是一劑危險的麻醉藥,在整個歷史上,大多數的文明,尤其是中國文明,一直在阻止資本主義的發展。而西方的基督教文明,在最為虛弱的時刻對它屈服了。我們從此都在承受資本主義帶來的后果。第二,我們并非處于資本主義勝利時期,而是處于資本主義混亂的告終時期。遍及全球的反國家心態就是這種危機的一個主要癥狀,也是資本主義滅亡的催命劑。只要有眾多的國家存在,資本主義就需要強化國家結構,不是像虛夸不實之詞所說的那樣,要削弱它。第三,資本主義是一個不平等的體系。此前的大多數體系也是如此。當21世紀中葉資本主義世界體系讓位于后繼的體系(一個或多個)時,我們將看看這后繼體系是否會更平等。我們不能預測它會是一個什么樣的體系,但能通過我們目前政治的和道德的活動來影響其結果。占人類四分之一的中國人民,將會在決定人類共同命運中起重大作用。”(參見[美]伊曼紐爾·沃勒斯坦《現代世界體系》,羅榮渠等譯,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中文版序言)
[4] 重新校正航向,取義于貢德·弗蘭克著作《白銀資本》的英文名ReOrient。(參見Andre Gunder Frank,ReORIENT:The Global Economy in the Asian Age,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8;[德]貢德·弗蘭克:《白銀資本:重視經濟全球化中的東方》,劉北成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年版)
[5] 隗芾:《韓愈攘斥佛教的動機和效果》,《汕頭大學學報》1988年第1、2期。
[6] 印順:《印順法師佛學著作全集》第19卷,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303—304頁。
[7] 呂澂:《中國佛學源流略講》,氏著《呂澂佛學論著選集》第5冊,齊魯書社1991年版,第2769頁。
[8] 潘桂明:《中國禪宗思想歷程》,今日中國出版社1992年版,第339頁。
[9] 麻天祥:《中國禪宗思想發展史》,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38頁。
[10] 湯用彤:《隋唐佛教史稿》,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178頁。
[11] 楊曾文:《唐五代禪宗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228頁。
[12] 郭朋:《中國佛教思想史》中卷《隋唐佛教思想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21頁。
[13] [日]忽滑谷快天:《中國禪學思想史》,楊曾文、朱謙之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46—147頁。
[14] 杜繼文、魏道儒:《中國禪宗通史》,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75頁。
[15] 禮山、江峰主編:《禪宗燈錄譯解》,山東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60頁。
[16] 萬毅:《云門宗法脈歸屬問題試探》,《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5期。
[17] 徐文明:《曹洞宗歸宗青原一系的原因初析》,《普門學報》第2期,2001年3月。
[18] 徐文明:《曹洞宗禾山一支歸宗南岳之一證》,《宗教學研究》2001年第1期。
[19] 胡錦濤:《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 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中國共產黨新聞網,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094/16778578.html。
[20] 崔玉卿:《禪宗的發展及在中國佛教史上的作用》,《五臺山研究》2007年第4期。
[21] [日]小補橫川叟:《五派一滴圖后序》,載(清)凈符《法門鋤宄》,《禪宗全書》第34冊,第889—890頁。
[22] 凈慧:《祝〈江西佛教〉創刊》,取自中國佛教網2011年8月5日。
[23]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自序第1頁。
[24] 魯迅:《漢文學史綱要》,《魯迅全集》第9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435頁。
[25] (清)閻若璩:《潛邱札記》卷二,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6] 轉引自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第244頁。
[27] 翦伯贊:《史料與史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年版,第17頁。
[28] 參見[英]卡爾·波普爾《猜想與反駁:科學知識的增長》,傅季重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