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企業能力對供應鏈融資績效的影響:基于信息的視角
- 盧強
- 1172字
- 2021-01-05 14:17:58
第四節 研究難點與創新
一 研究難點
第一,文獻獲取與構念測量難度較大。作為一個新興的研究領域,盡管供應鏈金融近幾年得到學術界的廣泛關注,但相關的參考文獻尤其是實證研究文獻相對較少。此外,在本研究的理論模型框架中涉及供應鏈融資解決方案采用、供應鏈融資績效、信息技術應用等新構念的測量,盡管這些構念在國外研究中有相關的測量量表,但是到目前為止還未形成一致公認的成熟量表。因此,在中國研究情境中,如何結合變量本身的內涵,在借鑒國外與這些變量相關的測量量表與題項的基礎上,形成具有較高信度和效度的測量量表是本研究需要面臨的一個重要挑戰。
第二,數據采集難度較大。在本研究中,所需要的中小企業樣本必須要有供應鏈金融業務的開展。并且,在實證研究中,為了保證研究結果的可靠性,用于實證分析的有效樣本數據必須能夠滿足一定的數量要求。但是,由于目前供應鏈金融尚處于發展階段,我國目前采用供應鏈金融的中小企業數量相對較少。因此,本研究樣本數據收集的難度較大,如何有效地獲取充足的高質量樣本數據是本研究所面臨的一個困難。
二 創新點
其一,研究內容創新。供應鏈金融作為一個新興的研究領域,以往針對供應鏈金融展開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論分析層面(Hofmann and Kotzab,2010;Pfohl and Gomm,2009;Gomm,2010;Wuttke et al.,2013a,3013b;More and Basu,2013;Wandfluh et al.,2016;閆俊宏、許祥秦,2007;胡躍飛、黃少卿,2009;宋華,2015;宋華、陳思潔,2016),而針對供應鏈金融開展的實證研究較少。本研究針對供應鏈金融這種新型的融資方式,創新性地將中小企業能力作為前因變量,構建了其在供應鏈金融中對供應鏈融資解決方案采用以及供應鏈融資績效影響的內化機制理論模型,并引入供應鏈整合和信息技術應用作為影響這一內化機制產生的作用條件。通過這一理論模型的構建與檢驗,能夠對供應鏈融資的前因及其影響進行深入探索,有效地彌補了以往供應鏈金融相關研究中的理論空白。
其二,理論視角創新。以往研究中對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的探討一般只是從信息不對稱視角出發(Stiglitz and Weiss,1981;Chan et al.,1986;Chan and Thakor,1987;張捷,2002;平新喬、楊慕云,2009),本研究在信息不對稱的基礎上,結合能力與信息的視角,將企業能力理論與信息經濟學同時引入供應鏈金融研究領域,為探索供應鏈金融中中小企業內外部能力通過供應鏈融資解決方案采用對其供應鏈融資績效產生影響的內化機制以及影響內化機制發生的作用條件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基礎。
其三,研究方法創新。目前對供應鏈金融的研究還處于一個探索性階段,以往對供應鏈金融的相關研究更多的是理論分析與案例研究(Gelsomino et al.,2016)。本研究采取大樣本調研的方式,對中小企業運用供應鏈金融提升融資水平進行實證研究,并采用準復制研究的方法,在采用多元回歸分析對研究假設進行驗證的基礎上,利用模糊集比較分析(fsQCA)方法進行準復制研究,從而有助于保證研究結果的穩健性。因此,就研究方法而言,本研究具有一定的創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