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中國非煤礦山發展趨勢和安全生產監管研究作者名: 史丹等本章字數: 6480字更新時間: 2021-01-05 12:19:24
(二)中國工業化進程階段劃分
如前所述,中國工業化歷程總體上可分為兩個階段:1949—1978年,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工業化,以及1979至今,改革開放釋放的制度紅利實現了中國工業化的質的飛躍。前30年為中國工業化積累寶貴經驗與物質財富,后40年是中國兌現制度財富,釋放增長動力,是中國工業化道路的實踐與有力印證,前30年探索是后40年發展的重要基礎,后40年快速增長是前30年積累的有效延續。
在此基礎上,依據現代工業化理論的內涵,以經濟體量、三次產業結構、工業結構、就業結構、城鎮化率等指標,結合中國工業化進程中的重要歷史事件及時間節點,將中國工業化進程細分為以下8個階段:(1)1949—1952年,國民經濟恢復階段;(2)1953—1957年,工業化起步階段;(3)1958—1965年,工業化自主探索階段;(4)1966—1978年,工業化曲折發展階段;(5)1979—1991年,市場化改革初期階段;(6)1992—2002年,市場化改革全面展開階段;(7)2003—2011年,新型工業化發展推進階段;(8)2012年至今,經濟轉型調整階段。
1.國民經濟恢復階段(1949—1952)
新中國成立伊始,百廢待興,歷經百年帝國主義列強壓迫的中國工業體系遭到嚴重破壞。1949年,中國工業總產值為140億元,僅占社會總產值(557億元)的25.13%,其中重工業總產值僅為37億元,占工業總產值的26.43%,工業部門不完整,工業生產能力低下。80%以上的人口從事農業生產,人均糧食產量卻只有418公斤,完全無法滿足人民需求,農業生產效率低下。中國工業化即是在如此艱難的條件下起步,如何實現工業化,開展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成為新中國成立初期亟待解決的問題。
傳統工業化發展理論認為,工業化起步于輕工業,當工業化水平發展到一定程度,重工業逐步取代輕工業,成為工業生產主體。但發展輕工業又必須具備良好的市場環境,新中國面臨歐美等西方國家的經濟封鎖,沒有合適的國際市場環境與技術來源,發展輕工業所需的制度環境、資金、技術等資源匱乏。而此時,蘇聯愿意提供貸款和大批成套設備,中國在內外雙重因素下選擇優先發展重工業。1948—1952年正是中國為發展重工業而開展的國民經濟恢復階段。重點措施有:(1)恢復及新建交通基礎設施。戰時被破壞的鐵路被重新修葺,1950年,全國鐵路通車里程已達2萬多公里,保障了全國運輸的暢通。(2)恢復鋼鐵、煤炭等主要能源的生產及供應。重點恢復華北、東北地區鋼鐵、煤炭廠礦的生產,1950年,全國能源生產能力已經達到戰前水平,東北、華北、華中和華東地區的廠礦得以恢復生產。(3)合理調整工商業。對舊的落后的經濟結構進行調整和改造,調整工商業的實質是調整公私經濟關系,以鞏固國營經濟的領導地位為前提,公私兼顧,促使私營經濟發揮作用。
2.工業化起步階段(1953—1957)
經過三年恢復期,國民經濟得到有效恢復,1953年,新中國開始制定和實施以工業建設為重點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一五計劃”標志著新中國工業化的正式開端,以蘇聯援建中國的156個項目企業“156項目”為核心,以900多個限額以上項目為重點,“一五”時期的工業化積累為中國初步形成獨立自主的工業體系奠定了基礎。但“一五”時期開始的以重工業為中心的工業化具有兩個客觀條件。第一,雖然經過三年恢復,但中國的工業化仍然是在經濟水平落后、工業生產能力嚴重不足的基礎上艱難起步。如表1-1所示,1953年中國GDP為824.4億元,人均GDP僅有142元,工業總產值450億元,工業增加值163.2億元,而其中第一產業生產占據主體地位,第一產業占GDP比重為45.9%,第一產業就業占比高達83.1%。相較而言,第二產業產值191.6億元,占GDP比重為23.2%,其中工業增加值為163.2億元,占GDP比重僅為19.8%,中國依然處于前工業化發展階段。第二,基于國內外客觀環境,“156項目”集中于重工業,為經濟過于“偏重”埋下隱患。如表1-1所示,1953—1957年間,重工業占比不斷提升,而輕工業占比持續下降,五年間,重工業產值平均增速達25.86%,明顯高于輕工業產值平均增速(13.28%),在肯定重工業快速發展的同時,也應注意到輕工業發展已受到一定抑制。
表1-1 1953—1957年中國工業化相關指標統計
續表
當然,作為中國工業化起步的關鍵階段,“一五”時期的工業化建設為中國工業化進程打下了堅實基礎,“156項目”中實際施工的150個項目中,軍事企業44個,能源企業52個,機械加工企業24個,冶金企業20個,化工企業7個,輕工業和醫藥工業3個。這些項目的實施在中國初步建立起了工業化建設急需的各類現代基礎工業,工業生產力得到恢復,工業生產速度加快,項目布局多集中于東北、華北內陸地區、中南、西北地區,使得中國工業布局更加合理。五年間經濟在波動中增長,1957年GDP達1071.4億元,較1953年增長30%,人均GDP達168元,增長18.3%。工業發展明顯提速,工業增加值5年增加66.4%,帶動第二產業占比提升6.1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就業比重提升1個百分點,城鎮人口提升2.1個百分點,其中重工業產值5年增長88.7%,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一五”計劃的全面完成,為中國后續工業化開展打下了良好開端。
3.工業化自主探索階段(1958—1965)
面對“一五”期間取得的突破,中央政府開始考慮如何改善和加快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卻低估了新中國經濟建設面臨的實際困難,兩次“大躍進”高潮給國民經濟造成了一定影響。首先,GDP增速下降,1960—1962年經濟增速分別為0、-27.3%和-5.6%,人均GDP三年增速分別為-0.2%、-26.5%和-6.3%。其次,第二產業比重上升和第一產業比重下降,產業結構帶動就業結構同步變動,如圖1-7所示,1958—1960年,大量第一產業的勞動力轉入第二產業生產,造成第二產業就業占比迅速上升而第一產業就業占比隨之下降。
圖1-7 “大躍進”對三次產業結構及就業結構產生的影響
數據來源:據歷年《中國統計年鑒》《中國人口和就業統計年鑒》整理而得。
空前的建設熱潮使得許多項目落地實施,工業生產能力得到補充。同1957年相比,1960年煉鋼、煉鐵、鐵礦開采、煤炭開采、石油開采的新增生產力分別增長了4.45倍、3.95倍、1.32倍、2.13倍和3.82倍,為后期工業建設提供了生產基礎。改善了內陸地區和農村地區工業化水平,與 1957年相比,1960年內地工業產值的比重上升了2.6%,沿海地區則下降了2.6%,社辦工業企業11.7萬個,占當時全部工業項目的46.1%。以鋼鐵為中心的主要工業產品的產量迅速增長,1960年煤、油、鋼、發電量、汽車等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分別是1957年的303.1%、356.2%、348.8%、307.8%、286.1%(王海波、董志凱,1995)。
1964年下半年到1965年,三線建設拉開序幕,我國在西南、西北新建、擴建和續建的大中型企業達到300多個,從一線遷入工廠大約有400 多個。在西南地區規劃了常規兵器工業、航空工業和造船工業基地,在西北規劃了航天、航空、常規兵器、電子和光學儀器等工業基地(薄一波,2008)。三線建設使得內陸地區在較短時間內初步建立起比較完整的工業生產體系。
4.工業化曲折發展階段(1966—1978)
“文化大革命”對工業生產產生影響。如表1-2所示,工業總產值及輕、重工業產值增速較前期均出現下滑,其中,1967年和1968年,工業產值均出現負增長。而與此同時,1972年和1975年的兩次工業整頓對中國工業化進程產生了一定的積極影響,1966—1978年,中國GDP由1888.7億元增長到3678.7億元,年均增長6.5%,人均GDP由257元增長到385元,年均增長4.15%,增速均快于前一階段(5.81%和4.06%)。
表1-2 三階段經濟指數對比
這一時期,國有經濟始終是國民經濟的主要組成部分。如圖1-8所示,1975年及之前,國有控股經濟工業總產值占全社會工業總產值比重始終高于80%,1978年略降到77.63%,但仍然占比過高。而國有經濟主要集中于重工業領域,1970—1978年改革開放期間,重工業產值比重維持在55%以上,而輕工業產值比重從1968年的53.7%下降到1978年的43.1%。
圖1-8 1966—1978年工業內部結構變動趨勢
數據來源:據歷年《中國工業統計年鑒》整理而得。
5.市場化改革初期階段(1979—1991)
1978年改革開放標志著中國由傳統的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這種體制的轉變,在工業化發展道路上雖然沒有改變工業化的外延型特點,但是它導致了國營、私營和個體、鄉鎮、外資企業的大發展;農業、輕工業、重工業和第三產業并駕齊驅,形成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等產業共同發展的狀況。這為改變這種外延型發展創造了兩個重要條件,一是巨大的經濟總量,二是買方市場的建立。這個時期的最大特點就是最終消除了新中國成立以來一直困擾中國經濟發展的“短缺”和“賣方市場”約束,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框架,為以后走中國新型工業化道路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在黨中央“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八字方針的指導下,國家工作重心再次回到經濟建設上來,改革開放釋放出的經濟活力激發了經濟發展的潛力,市場經濟發展方向的確立促進了資源配置的效率,經濟增速較1978年前有明顯提升。1979—1992年,年均經濟增速達到9.08%,并經歷了1983—1988年經濟兩位數增速時期(1986年除外,增速為8.9%),6年間經濟平均增速達11.87%。人均GDP由1979年的423元增長到1991年的1912元。經濟結構嚴重失衡的狀態明顯改善,第一產業年均增長率為5.34%,第二產業年均增長率為10.09%,第三產業年均增長率為11.25%。1985年,第三產業占比首次超過第一產業,中國三次產業結構由“二一三”結構進入“二三一”模式。就業結構也隨之發生深刻變化,第一產業就業占比持續下降,第二、第三產業就業占比持續上升,一二三產業就業占比由1979年的69.8%、17.6%、12.6%變為1991年的59.7%、21.4%、18.9%。工業經濟增長迅猛,工業增加值由1979年的1786.5億元增加到1991年的8138.2億元。輕、重工業比例趨于協調,重工業增長速度明顯放緩,輕工業發展提速,輕、重工業之比由1979年的43.7:56.3變為1991年的48.4:51.6,改革開放前片面發展重工業和忽視輕工業生產的局面得到扭轉,中國的工業化進程表現出由重工業化向高加工度化演進的明顯趨勢。經濟主體更加多元化,國有控股經濟工業總產值所占比重由1979年的78.5%快速下降到1991年的56.2%,下降幅度超過20個百分點。個體經濟和集體經濟發展得到鼓勵,集體經濟工業總產值所占比重由1980年的23.54%上升到1991年的33.0%。而個體經濟和其他經濟實現飛躍發展,1980年個體經濟及其他經濟工業總產值所占比重分別僅有0.02%和0.47%,到1991年這一比重已經提升到4.83%和6.01%。改革開放前國有工業的貢獻率達79.6%,集體工業的貢獻率為19.6%,個體工業和其他類型工業自1957年以后發展十分受限,國有工業支撐著整個工業增長以至國民經濟增長。而隨著公、私占比的變動,非國有工業的增長速度越來越明顯地決定著整個工業的增速,工業增長格局的變化導致了工業所有制結構的變動。
圖1-9 1979—1991年主要經濟指標變動情況
數據來源:據歷年《中國統計年鑒》《中國工業經濟統計年鑒》《中國人口統計年鑒》《中國人口和就業統計年鑒》整理而得。
6.市場化改革全面展開階段(1992—2002)
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開啟了中國市場化改革全面發展的新篇章,經過改革開放初期的探索與發展階段,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呈現出許多新的特點。一是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格局已經基本形成。如表1-3所示,工業總產值中國有控股經濟占比持續下降,由1992年的51.52%下降到1999年的28.21%,與此同時,個體經濟及其他經濟占比在快速上升,分別由1992年的5.8%和7.61%上升到1999年的18.18%和26.14%。二是工業基本建設和技術改造繼續取得重大進展,工業生產能力有了顯著提升。工業增加值由1992年的10340.5億元增加到1999年的47776.3億元,年均增長率為13.06%;工業總產值由1992年的95449億元增加到1999年的844269億元,年均增長率為18.03%。三是基礎產業產值增速加快,產值比重上升,大型工業企業比重繼續上升。四是工業物質技術基礎繼續增強,工業地區布局更加合理。五是市場機制對工業化的調節作用不斷增強。
表1-3 1992—1999年工業總產值中各種經濟類型所占比重變化
這一時期突出的特點是消費結構的明顯升級并由此推動產業結構向高度化演進。工業化帶來物質產品的豐富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20世紀90年代,中國城鄉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持續走低,消費呈現升級趨勢,拉動電子信息產業增長,1992年,中國電子信息產業增加值260.39億元,2002年增加到2714.85億元,占GDP比重由0.96%增加到2.23%。其次,重化工業增速明顯加快。1999年開始,工業增長明顯轉向以重工業為主導的格局,重工業增長速度全面超過輕工業,2000年,重工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超過60%,并呈上升趨勢。此次重工業化與改革開放前的重工業進程有著質的區別,不是計劃體制對經濟運行干擾所致,而是中國工業化發展到一定階段后符合工業化演變規律的自然趨勢。這一輪的重化工業快速發展是在房地產以及汽車等消費結構的升級推動下發生的。與重工業發展相配套的是包括能源、交通和通信設施在內的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從而推動第二產業快速上升。2002年中國第二產業占比達44.5%。
7.新型工業化發展推進階段(2003—2011)
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標志著中國工業化進程在進入21世紀后開啟了新的階段。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要大力發展信息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要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在新型工業化理念的指導下,中國在21世紀之初開啟了又一段穩定的兩位數增長周期,2003—2007年,中國GDP增長持續提速,五年間平均增速達到11.68%,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速達到12.76%。直至2008年金融危機的爆發,受全球經濟影響,中國工業化原有的外向型經濟發展方式以及依靠出口、投資拉動的工業化發展模式受到巨大沖擊,經濟增速開始下滑。2003—2011年中國經濟走出了一條增速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軌跡,幾乎所有經濟指數在金融危機之后都出現增速下滑(如圖1-10),也標志著中國經濟開始面臨轉型的壓力。
圖1-10 2003—2011年中國經濟主要指數變動
數據來源:據《中國統計年鑒》整理而得。
新型工業化道路,即優先發展信息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注重創新,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如表1-4所示,2004—2011年,中國產業發展更加注重科技含量和增長質量,發展重心向第三產業傾斜。第三產業年均增長率為18.0%,高于第二產業(16.9%)和第一產業(12.1%)。從行業情況看,服務業提速明顯,金融業與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年均增速達24.5%和21.7%,位列前兩名。在維持傳統行業的基礎上,國家政策向金融、教育、科技、公共事業服務等行業傾斜的趨勢比較明顯,新型工業化道路有序推進。經過21世紀前十年的發展,中國工業化與信息化快速融合,綠色發展理念及科技發展理念深入人心,高新技術產品和高質量競爭為中國參與新型全球化儲備資源并提供支撐。經過近60年的探索,中國的工業化正在向高技術、高效率、低能耗、低污染方向發展。
表1-4 2004—2011年分行業增加值變動情況
續表
8.經濟轉型調整階段(2012至今)
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全球經濟下行壓力持續,中國傳統的外向型、投資拉動型及重工業型經濟增長方式難以為繼。2012年中國GDP增速由2011年的9.5%迅速下降到7.9%,從高速增長逐步回落至中高速增長,2015年突破7%大關,達到6.9%,2017年經濟增速為6.9%,中國經濟進入增速“換擋期”。
中國經濟通常被認為是投資為主、工業為主、較多依靠外需的經濟結構,除了經濟增速放緩之外,近兩年經濟結構出現的一些新變化,也再次印證了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向中高速增長階段的轉換已逐步展開,具體表現在七個方面:一是外貿出口增幅大幅回落到5%—10%的增長區間,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持續減小;二是官方數據顯示2012年開始消費占GDP的比重開始超過投資,雖然2013年有所反復,但2014年消費再次超過投資,且大的變動趨勢已經顯現;三是2013年第三產業比重首次超過第二產業;四是與經濟結構調整相對應,勞動力、土地等要素投入的增長速度也在放緩,勞動力的“劉易斯拐點”已經出現;五是基礎設施投資的潛力和空間明顯縮小,2010年以來,基礎設施投資增長明顯回落,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從近10年來的接近30%下降到目前的20%左右;六是地方融資平臺、房地產市場風險明顯增加,人們對這些領域投資回報率的擔憂,實質上是對其增長潛力的擔憂;七是總體資產回報率有所下降,產能過剩問題相當突出,根據白重恩、張瓊(2014)的研究,中國資本回報率2008年以后出現了重大變化,資本稅后回報率由2008的15%左右快速下滑至2013年的5%左右,且呈現出持續下滑趨勢。由此可見,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已經拉開帷幕,結構調整“陣痛期”必然影響當前經濟增長。
中國的工業化已經走過近70年歷程,中國經濟也進入轉型發展的新時代,面對新的發展問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創新能力、實現高質量的發展將是中國工業化下一階段發展的主攻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