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非煤礦山發展趨勢和安全生產監管研究
- 史丹等
- 2873字
- 2021-01-05 12:19:24
(一)中國工業化進程總體趨勢分析
工業化不是經濟規模與經濟增速提升的單一概念,而是涵蓋就業結構、產業結構、城市化、收入水平、投資效率等相關概念的經濟、社會綜合發展過程。經典工業化理論認為工業化是一國(或地區)隨著工業發展,人均收入和經濟結構發生連續變化的過程,人均收入的增長和經濟結構的轉換是工業化推進的主要標志(陳佳貴等,2006)。具體而言,工業化主要特征為:(1)創新帶來生產方式的變化與技術進步;(2)隨著生產方式的變化,社會分工不斷專業化、精細化,生產社會化;(3)生產方式進步與社會分工的細化影響產業間結構變化,工業生產代替農業生產,制造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比不斷上升,逐步占據主導地位;(4)技術進步與新技術的應用帶來制造業內部產業結構的逐步升級和技術含量的提升;(5)隨著制造業占比的上升與工業對農業的替代,國家就業結構發生轉變,農業人口下降,并向生產品制造部門及消費品制造部門轉移;(6)就業結構的變動體現在農業人口流向工業發展的主要載體——城市,城鎮規模不斷擴大,城鎮化率快速提升;(7)國民經濟總量在工業化進程推動下不斷增加,人民收入水平不斷提升,生活水平不斷改善。中國的工業化總體上符合經典工業化理論的具體特征,同時伴有中國工業化探索的自身特色。
1.工業增加值變動
工業化首先是工業發展的過程,工業的崛起與發展推動整個社會經濟結構、產業結構、就業結構的變動。工業發展是物質生產力與財富積累的根本動力,如圖1-2所示,中國工業經歷了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快速積累階段和劇烈波動階段,在1978年后逐步進入穩定增長階段,并經歷了20世紀90年代及21世紀初的兩波高速增長階段,伴隨經濟進入新常態,增速逐步回穩,工業發展從數量增長向質量提升轉型。截至2017年,中國工業增加值由1952年的119.6億元增加到279996.9億元,增幅顯著。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經歷了先上升后下降的U型發展軌跡,其中在1960年前后、1978年前后、1992年前后以及2006年前后四次達到峰值。1960年峰值有“156項工程”的確立與實施的原因,更多則是源于1958年開始的“大躍進”,這也直接導致了該次峰值之后的20世紀60年代初工業增速及工業占比的斷崖式下跌。1971年9月,“四三方案”的實施與推進是新中國繼“156項工程”之后又一次較大規模的國外先進技術引進工程,也直接帶動了20世紀70年代中國工業水平的發展與生產技術的進步,從而形成第二次增長峰值。第三次工業增長峰值得益于改革開放釋放出的經濟活力,20世紀80年代輕工業崛起與民營企業的持續發展同90年代工業經濟體制改革及重化工業快速發展相結合,促進了中國工業化的又一次飛躍。21世紀初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建設形成了第四次工業化峰值。轉型時期的中國,隨著產業結構的升級,工業化發展推動生產資料由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集聚,高質量發展與高科技制造業成為時代主題,工業增速有所回落,現階段維持在6%左右,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的三分之一。
圖1-2 1952—2017年中國工業增加值相關統計
注:工業增加值增長率以上年為100%計算。
數據來源:據歷年《中國統計年鑒》整理而得。
2.產業結構變動
工業化進程推動各產業間結構的演化與升級,如圖1-3所示,1952年,中國三次產業構成分別為50.5%、20.8%和28.7%,農業生產占據國民生產絕對主導地位,工業體系受到戰爭破壞,工業占比僅為20.8%。在70年工業化進程中,中國第一產業占比總體呈現不斷下降趨勢,第三產業占比逐年上升,第二產業占比呈倒U型趨勢,截至2017年,中國三次產業構成分別為7.9%、40.5%和51.6%,“三二一”格局基本形成,第三產業成為國民經濟主體,產業貢獻率達58.8%。
圖1-3 1952—2017年中國三次產業構成變動
數據來源:據歷年《中國統計年鑒》整理而得。
造成三次產業結構發生變化的是三次產業增加值增長率的差異,如圖1-4所示,1978年經濟進入穩定增長區間后,第一產業增速始終保持在較低且相對平穩的水平,除個別年份,增速維持在2%—5%區間波動。第二產業增速在絕大多數年份領先于GDP增速,并在20世紀90年代及21世紀前10年實現了兩次增長峰值。第一次峰值得益于輕工業發展期與民營企業發展期的雙期疊加推動下的增速的快速提升,尤其1992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極大地激發了民營工業企業的發展,1992—1995年,第二產業年均增速達19.6%,第二次峰值得益于重化工業的再次發力與新型工業化的推進。2012年后經濟進入新常態,供給側結構性調整使得第二產業增速減緩,第三產業發展提速,取代第二產業成為增速最快的生產部門,這與第三產業占比超過第二產業的時間相吻合。
圖1-4 1978—2017年三次產業增加值指數
數據來源:據歷年《中國統計年鑒》整理而得。
從產業結構內部看,中國的工業化是基于重工業引領的工業化道路,但重工業性質卻隨著經濟體制改革而發生了深刻變革。如圖1-5所示,除部分年份,重工業總產值在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均高于輕工業總產值,而從國有控股工業總產值占比的變化可以看出,改革開放前的重工業占比高,源于計劃經濟體制下重工業優先發展的思路,以國有企業為主體的重工業建設成為新中國成立初期工業體系建設及工業生產能力提升的主導力量。改革開放后,經濟體制改革與國有企業改革并進,國有工業企業工業總產值在工業總產值中所占比重持續下降,從而使得:(1)以民營企業為主體的輕工業迅速發展,輕工業總產值占比由1978年的43.1%逐步上升到1982年的50.2%,并長期維持在50%左右,直至1999年;(2)國有控股工業產值持續走低,1978年其占比仍有77.6%,而到2011年僅為26.2%。以上兩個事實也反映出始于2000年的重工業總產值占比的迅速上升與計劃經濟時代下的重工業主導型經濟有所不同,此次發展在于:(1)重化工業再次成為國家發展的主攻方向,國家通過政策引導,依靠市場力量發展重工業;(2)重工業產品技術含量明顯提升,進而帶動重工業產品價值的快速提升,這也是此次重工業總產值占比上升的關鍵因素。
圖1-5 1963—2011年不同類型工業總產值占比
數據來源:據歷年《中國工業統計年鑒》整理而得。
3.就業結構變動
產業結構的變動帶動了就業結構變化及人口的城鄉間轉移,如圖1-6所示,除去“大躍進”時期的“大煉鋼”運動使得就業結構有所波動外,整體而言,第一產業就業比重呈持續下降趨勢,由1952年的83.54%下降到2017年的26.98%,而二三產業就業比重卻持續上升,1994年第三產業就業比重首次超過第二產業,并保持較快增速,2017年,第二產業就業比重為28.11%,而第三產業就業比重已達44.92%。就業結構的變動帶來了城鄉人口的流動和人口城鎮化率的提升,隨著工業化的推進,更多的人口進入城鎮,城鎮人口數由1949年的5965萬人上升到2017年的81347萬人,城鎮人口比重也由10.63%上升到58.52%。工業化對提升中國人口的整體生活、就業水平的作用十分明顯,但仍然存在諸多問題。首先,2017年,中國第一產業就業比重仍有26.98%,而第三產業就業比重也僅為44.92%,兩項數據均與發達國家存在明顯差距。其次,中國農業人口基數依然龐大,2016年中國農業人口數為6.74億人。第三,中國工業化進程中不可避免的二元經濟造成了大量的流動人口,《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7》估算,2017年中國流動人口數約為2.45億人,這些人在服務工業化的過程中卻難以享有公平的權利。
圖1-6 就業結構與人口城鎮化
數據來源:據歷年《中國統計年鑒》《中國人口統計年鑒》《中國人口和就業統計年鑒》整理而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