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的中國工業化發展趨勢

2012年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速出現回落,增長區間由高速轉為中高速,2018年10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為5.9%,連續兩個月不足6%,工業增速的回落成為經濟增速下滑的主要因素。經過不斷探索,中國實現了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型,而本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正是中國在實現工業化后面臨的第二次轉型。國際經驗表明,當一個經濟體的人均收入達到11000國際元的時候,其增長率將出現較大幅度的下降,出現“增長階段的轉換”(劉世錦等,2011,2013)。2013年中國人均收入已超過11000國際元,經濟增長速度“換擋”迫在眉睫。面對經濟下滑,以及由于深化改革的需要,“新常態”下的工業化發展的關鍵是實質性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逐步形成工業強國建設的有效體制機制,加快實現工業增長新舊動能轉換,從企業、產業和區域三個層面再造工業發展的新生態系統(黃群慧,2016)。

1.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工業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結構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過去幾十年,中國工業化建立在低成本要素驅動的基礎上,工業化初期二元經濟的存在為工業化提供了人口紅利,人口紅利帶來中國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快速增長,勞動密集型過去后可以依靠資本密集型,然后才是技術密集型。而金融危機后,中國面臨著全世界范圍內資本密集型產業過剩的局面,包括汽車、造船、鋼材等,這意味著勞動密集過去之后,資本密集留給中國的空間不大。那么在人口紅利消失后,中國能否及時從過去人口紅利推動成功過渡到創新紅利和人力資本紅利推動上去?四十年的改革開放及工業化歷程給予了肯定回答,新時期下需要進一步地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將改革紅利和體制紅利釋放,使得技術要素和人力資本要素得以集聚和發揮。

改革開放以來的40年,在經濟遠離經濟穩態的時候,資本相對匱乏,而勞動力和自然資源相對充裕,此時通過產業政策和區域競爭政策,可以大量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區域經濟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隨著經濟向穩態逼近,中國集聚了大量的資本存量,持續的產能過剩局面決定了投資持續高速增長的潛力下降,加之人口紅利在消失,經濟增長潛力在下降,經濟增速面臨換擋調整期。從供給視角來看,中國生產要素的比較優勢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資本相對充裕,而勞動力和自然資源的約束日益明顯,高新技術和新經濟尚在發展中,未來一段時間要素供給瓶頸成為影響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現階段黨中央提出供給側改革,就是希望從生產要素入手,改變要素效率不斷下降的局面,化解產能過剩和進行產業區域規劃,重新進行要素配置。基于供給側的改革實施的一系列措施,將在要素供給上取得突破,從而為新時期的工業化提供新的增長動能。

2.中國現階段工業化階段判斷及供給側改革必要性

進入2015年,中國整體經濟發展面臨著“四降一升”——經濟增速下降、工業品價格下降、實體企業盈利下降、財政收入下降和經濟風險發生的概率上升——的突出問題,這也是中國工業化現階段的主要表現。經典工業化階段理論指出,工業化各階段的發展目標不同,若分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的中國工業化發展趨勢,首先需要分析中國工業化所處的發展階段。

目前,對中國工業化所處階段的判斷,存在分歧。有人認為,中國整體上仍處于工業化中期,有人認為中國已進入工業化后期,個別學者認為中國已進入后工業時代。如前文所述,中國的工業化并不簡單歸結為工業的發展或是經濟增長,而是在經濟增長基礎上的整個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的轉變過程。因此,本研究總結已有研究的指標體系,構建了評判工業化階段的四類指標:一是經濟發展水平,以人均GDP衡量,二是經濟結構指標,包括三次產業結構及三次產業就業結構,三是工業內部結構變動,包括工業增加值、制造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或商品總增加值的比重,四是城市化水平指標,用人口城鎮化率衡量。具體劃分標準如表1-5所示。

由表1-5可知,2017年中國人均GDP達到8179.8美元(2005年美元不變價),按階段劃分標準,已經達到工業化末期階段的標準,但還未進入后工業化階段。三次產業占比與之類似,2017年,中國三產占比為7.9:40.5:51.6,第一產業占比小于10%,第三產業占比最高,達51.6%,第二產業占比達40.5。從三次產業就業結構看,中國依然未能進入后工業化階段,仍然處于工業化末期階段,且第一產業就業占比27.0%,距離10%的階段標準還有較大差距。而從工業增加值、制造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以及城鎮化率指標看,中國仍然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

表1-5 工業化階段劃分標準

綜合以上觀點,中國現階段仍然處于工業化中期后半段向后期過渡的階段,即工業化中后期階段。而阻礙中國工業化進程的瓶頸正是現階段出現的供給側的矛盾,在企業層面突出表現為:企業素質結構不合理,優質企業數量不夠;企業所有制結構不合理,國有企業改革和戰略性調整還任重道遠;企業產品結構還無法適應消費結構變化,高品質、個性化、高復雜性、高附加值產品的生產能力不足。在產業層面突出表現為:國際產業鏈分工地位有待提升,產業結構高級化程度不夠,產業融合程度不足。在區域層面突出表現為:對外,利用全球資源的區域戰略還有待完善;對內,現有區域協調發展水平還有待提高,區域發展差距較大(黃群慧,2016)。

3.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中國工業化發展方式

進入工業化中后期階段,原有的發展模式已經無法提供經濟增長所需動力,改革勢在必行,中國工業化發展的趨勢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協調機制)。既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也要看到市場失靈所導致的問題,積極發揮政府的作用,從而根據未來市場趨勢,提前布局建立工業化發展動能。在發揮政府作用的同時,也要看到政府失靈的可能性,在經濟政策實施的某一環節盡力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從而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將舊動能轉化為新動能。為有效協調市場與政府兩種力量,建立四種機制:競爭機制、開放機制、流動機制、長效機制,為改革階段的中國工業化進程提供制度保證。

(2)從產業層面來看,中國工業化發展趨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產業升級包括工藝升級,產品升級與產業鏈升級。產業升級既是培育工業化增長路徑,也是改造原有產業,促進舊動能轉化為新動能的有效渠道。就中國目前來說,由于基礎原材料、基礎原器件與基礎工藝的薄弱,工藝升級及產品升級有著更為重要的意義。二是新興產業培育壯大。數字經濟、生命工程、新能源等新興產業將成為引領中國下一階段工業化進程的核心領域。習近平總書記提到要把握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融合發展的契機,以信息化、智能化為杠桿培育新動能。工業化進程要求不僅有信息產品的快速發展,不斷形成新興產業;也要利用信息化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既要注重新技術的發展,也要培育與新興產業相適應的產業組織結構與產業生態鏈。三是產業融合與軍民融合。不同產業相互融合已經成為工業化前進動力的重要構成。制造業服務化是產業融合的重要領域。制造業服務化不僅提升了顧客滿意度,提高了企業銷售額,而且可以有效將潛在需求轉變為現實需求,擴大企業市場規模。軍民融合可以把國防安全與經濟建設更好結合,為工業化升級提供產業與技術支撐。

(3)全球化對中國工業化進程的影響將會發生顯著改變。通過招商引資擴大出口的傳統工業化模式難以為繼,中國也已經初步改變了資本短缺的局面,大量資本在迫切尋找投資機會。經濟全球化減速的背景下,“一帶一路”建設將成為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深度融合的著力點。國際產能合作是現實條件下傳統工業化向新型工業化轉換的可能路徑。

(4)綠色轉型是未來一段時間中國工業化發展的重要任務。過去幾十年,中國工業化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利用了中國巨大的環境容量,甚至超過了自然環境自我凈化的能力。可以說,過去一部分中國企業的快速發展源于將企業環境成本外化;而目前靠犧牲環境換取發展的舊道路已經不可持續。綠色化不僅是中國經濟的發展要求,而且可能成為企業發展的新動力。中國下一階段的工業化應通過技術進步等方式來應對環境管制,形成新的產業競爭優勢,實現環境保護的雙重紅利。加強生態服務功能區建設。通過市場化的機制使生態服務價值化,使綠水青山成為金山銀山,從而推動中國工業化的可持續發展。

(5)區域間要素流動是支撐中國未來工業化進程的關鍵機制。中國目前不同區域之間、城鄉之間商品與要素流動的壁壘尚存,消除商品與要素流動壁壘,減少資本錯配,可以有效促進中國形成經濟增長的新動能。中國經濟目前形成了東中西部的梯度發展格局。東部產業升級需要原有區域提供產業發展的空間,而中西部發展也需要實體產業的支撐。產業轉移將在中西部形成新的增長極,帶動中西部經濟發展,從而可以激活原有舊動能,將發達地區的工業化成果轉為落后地區的工業化動力;東部地區原有低端制造業轉移后,逐步形成新的有競爭優勢的產業,從而為中國下一階段工業化發展提供空間。

(6)人力資本積累是推動中國工業化進程的主要支撐。國家間的競爭會越來越聚焦于對人才的競爭;是否能聚集足夠多的人才是一個國家能否持續發展的關鍵。中國下一階段的工業化目標應從打造一流的營商環境轉變為建設宜居城市,從而提升對人才的吸引力;各級政府也會越來越注重對本地區人力資本的投資(最重要的是教育與健康),從而增加對人才的吸引力。2018年3月5日,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醫療、養老、教育、文化、體育等多領域推進‘互聯網+”。宜居城市的建設會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7)城市化是未來一個時期促進中國工業化深入推進的持久動力。中國目前城市化率剛剛超過50%,還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城市化不僅意味著人在城市中居住,更意味著勞動力就業崗位將不再是農業,而是二、三產業。目前中國城市化還對政府的公共服務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不同區域間公共服務的均等化也意味著落后地區公共服務水平的提升,這也形成中國工業化發展的機遇。中國的城市化推進將會在中西部部分地區形成千萬級的城市,從而帶動整個區域的城市化與經濟增長,從而帶動地區整體工業化進程。城市化不僅意味城市規模的提升,也意味城市質量的提升;智慧城市的建設將推動城市數字經濟等新興產業的不斷發展。

(8)加強各區域間協同與優勢轉換是未來中國工業化需要解決的突出任務。中國東中西部經濟差距的格局與其對外開放的程度有關;而對外開放的程度也與中國不同區域的比較優勢有關,因此也造成了地區間工業化發展階段的差異。全面對外開放與“一帶一路”的建設在一定程度上縮短了中國東中西部地區在外向型經濟中的比較優勢差距;特別是中歐班列的開通,使中西部發展外向型制造業也具有了新的區位比較優勢。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使中國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不斷提升、商業環境不斷優化,有利于中西部地區不斷加快工業化發展速度,更好地融入中國工業化進程大局中。


[1] 該統計值為人民幣現價及美元現價數值。如不做特殊說明,本章統計數據均采用此數值計價。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宽城| 辽中县| 昌邑市| 庆阳市| 贺兰县| 安多县| 赤水市| 阳春市| 论坛| 鄂托克旗| 安新县| 乡城县| 开鲁县| 阿城市| 栾川县| 健康| 灯塔市| 封开县| 峨边| 会理县| 确山县| 西乌珠穆沁旗| 镇赉县| 奈曼旗| 满城县| 邻水| 泗洪县| 儋州市| 洮南市| 乌鲁木齐市| 白银市| 谷城县| 长宁区| 云龙县| 巴彦县| 云安县| 朝阳县| 简阳市| 昭觉县| 巴南区| 宜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