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節 理論框架

一 基本概念

(一)自治

從文字意義上解釋,自治是指自己有權管理或者處理自己的事務,它與他治的意義恰好相反,在英文中與其相對應的詞則是 autonomy 或 self—government。《現代漢語大詞典》對于“自治”一詞的解釋為“民族、團體、地區等除了受所隸屬的國家、政府或上級單位領導外,對自己的內部事務行使一定的自決權”。而《辭海》中的相關解釋則更為直接,即“自己管理自己。”而西方國家對于自治的解釋則有所不同,古語中“Autonomy”有三層含義:一為自治;二為自治權;三為自主。進入近代社會以后,形成了英美法系國家和成文法大陸法系國家兩種不同的觀點,前者認為自治權屬于人權的一部分,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人權,自治相對于國家權力來說,國家權力是后來的、也是派生的;后者則認為自治權是國家賦予的,自治與官治連接在一起共同形成了法制國家的行政管理制度。從分析以上中外關于“自治”涵義的幾種觀點中,西方國家的自治含義似乎更為深刻,它強調的是“自我”和“個體”,圍繞的是“自治權”和“自治權利”的實現。

借鑒中外對“自治”涵義的基本觀點,并在充分考慮到我國特殊國情的前提下,本文對“自治”的涵義作出如下界定:即自治是指社會單位內部的管理機構或社會成員可以在一定范圍和限度內擁有對自身事務的決定權和管理權。在這里需要強調的是,這種自治并不是不受任何約束或限制的自治,與此相反,任何國家的自治都是不能超越法律規定范圍的自治。自治作為民主的形式之一,在我國主要包括以下五種類型:第一是民族區域自治。民族區域自治是當代中國依據馬克思主義的民族觀和國家學說的基本原理,針對我國的實際國情所確立的一種基本國家政策。為了維護國家統一,加強各民族平等、團結以及互助的民族關系,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的社會發展,我國在1949年9月召開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制定的《共同綱領》中,就已經將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確定為一項基本國家制度,并在1954年召開的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正式把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載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而以后對憲法的歷次修改,都明確了這一制度的持續性和重要性。第二是特別行政區的高度自治。為了實現祖國統一,保障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實現大陸地區和港澳臺地區的共同繁榮與發展,在秉持尊重歷史、尊重現實的客觀態度下,我國在香港、澳門以及臺灣地區實行具有高度自治權力的特別行政區制度。特別行政區的高度自治權由中央授予,包括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以及自行處理有關對外事務的權力,而這些權力都是有限制的,與中央的關系是領導與被領導,從根本上不同于聯邦制和聯盟制度下的地方自治。第三是地方自治。地方自治作為實現民主政治的基礎,最早出現于古羅馬時代,而現代意義上的“地方自治”,則是以“人民自治”理論為基礎,認為人民的自治權利優先于國家,國家不僅不能干涉,而且還應該予以保護。事實上,關于“地方自治”的思想與制度總是不能脫離國家政權建設而存在,離開了國家政權建設,“地方自治”也就沒有了現實意義。而從我國的現實情況來看,地方自治則是指在憲法和法律規定的范圍內,一定領土范圍內的全體居民組成地方自治團體,按照自己的意志設立地方自治機關,利用本地區的財力和物力,處理本區域內公共事務的一種地方政治制度。第四為基層社會的民主自治,主要包括農村村民自治和城鎮社區居民自治兩種。具體來講,我國的基層民主自治是指我國城區、市鎮居民以社區為單位,農村村民以村落為單位,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的政治制度[136]。而本文涉及的“自治”則是最后一種類型的自治,且特指農村社區的村民自治。

(二)村民自治

村民自治作為本書的主要概念之一,對它進行準確界定對全書的順利展開具有重要的基礎作用。通過文獻考證,村民自治的提法并不是改革開放后的專屬詞,早在20世紀20年代就有學者使用,甚至在20世紀30年代就是一個較為流行的概念[137]。但本文所研究的村民自治概念特指現行大陸村民自治制度下的村民自治定義。目前,中國現行憲法和《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等法律只是對村民委員會的概念做出了明確規定,而對村民自治卻沒有給出基本定義,因此盡管有關權力部門和研究村民自治的大部分學者都對其提出了不同的含義解釋,但至今尚未形成統一的說法。比如,民政部基層政權和社區建設司把村民自治解釋為:村民自治“簡而言之就是廣大農民群眾直接行使民主權利,依法辦理自己的事情,創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一項基本社會政治制度”[138]。除了相關權力部門外,還有很多學者對村民自治的定義進行過諸多解釋,形成了幾種具有代表性的觀點,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但從總體上看,這些定義還缺乏全面性和系統性。因此,綜合相關法律條款和專家學者對村民自治所做的定義,對村民自治的基本內涵作出以下界定:村民自治是指在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的范圍內,居住在農村社區的全體村民,通過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的方式,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辦理本社區內的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的一項基層社會自治制度。

二 研究思路

從現階段國內外對村民自治的研究現狀來看,雖然看似囊括了幾乎包括理論和實踐上的所有方面,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似乎對其進行研究很難再有創新之處,但這并不意味著關于村民自治的研究沒有值得學者們繼續深入探討的地方了。然而,正如目前村民自治在實踐過程中還有許多矛盾和問題需要解決一樣,對村民自治的研究同樣也需要繼續深入的研究與探討,在實踐層面,如何使村民自治走出目前的困境需要我們去分析與解決;在理論層面上,也有待我們進一步去總結和研究。目前,雖然有些學者已經關注到協商民主與村民自治在價值理論上存在很多契合點,但這類研究卻對協商民主視角下村民自治的特征以及二者之間如何實現有效銜接并沒有形成系統性的觀點。

筆者認為,關于協商民主視角下的村民自治研究應該主要解決以下三個問題:其一,面對目前有些人對村民自治發展的否定與懷疑,從根源上找尋村民自治的發生發展邏輯,為村民自治的深入發展提供支撐和動力;第二,協商民主視角下的村民自治呈現什么樣的特征,相比以往的村民自治有哪些方面的特殊性;第三,村民自治的實踐仍在繼續,在協商民主的嵌入下,村民自治的未來發展方向如何,通過協商民主的路徑重點解決好村民自治哪些方面的問題。而以上提到的三大問題,也構成了本書的研究方向。

因此,本書將依據以下分析思路展開相關研究:第一部分首先對中國村民自治的制度規范與政治特征進行細致分析,找尋出村民自治發生發展的內在邏輯,為村民自治研究的深入發展提供充足的動力;第二部分則對協商民主與村民自治之間存在的契合點以及將協商民主導入村民自治的過程中具備哪些可行性因素進行細致分析,并系統考察協商民主視角下村民自治存在的幾大特征,分別在村民自治的主體、村民自治中主體與客體間的關系、村民自治組織結構中的權力關系以及村民自治的社會功能等方面作重點分析與闡述,試圖向人們清晰地勾勒出協商民主視角下村民自治的全景圖;第三部分主要對現階段幾種具有代表性的鄉村協商民主實踐模式進行整理與總結,且對這幾種模式的特點進行歸納分析,為將協商民主導入村民自治中的具體制度設計提供經驗總結;第四部分主要考察目前村民自治在運行過程中的主要進展、存在的主要問題以及問題的成因,并對協商民主視角下村民自治未來可能的發展路徑進行了重點論述,以期為實現村民自治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支撐。

三 技術路線圖

四 研究方法

對村民自治問題進行研究,既有村民自治理論方面需要創新的因素,又有對村民自治在實踐過程中陷入對諸多矛盾與困境的反思。基于此,為了使此項研究更具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本書并用多種研究方法,試圖對其進行全方位、多維度的研究,以期作出自己點滴的學術貢獻。具體來講,包括文獻研究法、歷史分析法、過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以及多學科綜合研究法等。

(一)文獻研究法

文獻研究法是社會科學中最基本的研究方法,也是搜集相關資料的主要途徑,指通過對與研究內容相關的文獻進行搜集的過程,獲得間接理論知識的方法。因此,本書文在前期的研究過程中利用信息推理、內容分析、次級分析以及統計資料分析等文獻分析方法搜集了大量與村民自治問題有關的著作、學術期刊、國家的有關法律政策以及相關的網站,并對其進行了細致的分析、比較與總結,進而獲得了豐富的研究資料。

(二)歷史分析法

歷史分析法是指按照發展過程,把過去的社會政治現象置于特定的歷史背景中進行分析研究的方法。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其產生、發展的內在邏輯,都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英國的波洛克曾說,研究歷史不僅能解釋其中的各種政治現象,而且還能幫助我們發現政治現象在歷史長河中的發展規律,并據此預測它未來的發展動向。而要研究村民自治的相關問題,必須首先考察它的產生根源和發展歷程,對相關知識進行整體性地把握和了解,才能為更好進行深入研究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在第一部分重點對村民自治的基本特征進行了歷史性地考察,為以后的進一步研究作好了鋪墊。

(三)比較分析法

比較分析法是指對彼此有某種聯系的同一類事物進行對比,以提示其內在規律的方法。有比較才會有鑒別,比較分析法可以幫助人們開闊視野,且有助于深化認識,探求政治發展規律。本書通過將協商民主視野下村民自治的特征與普遍意義上村民自治的特征進行對比分析,得出了前者存在較多優勢,更具現實進步性的結論,從整體上保證了本項研究的客觀性。

(四)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作為社會科學研究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方法,尤其在政治學和社會學研究中具有極廣泛的應用。村民自治作為兼具理論性和實踐性雙重性質的現實問題,選取經典案例進行研究與分析,得出一些較為可靠的結論,并在理論上對其總結與升華,是村民自治研究必不可少的一個過程。

(五)多學科綜合研究法

多學科綜合研究法加強了學科間的相互滲透與融合,這種方法力圖借用普遍聯系的觀點,多方位、多視角地考察分析一種現象,以全面、準確地把握事務的本質。從村民自治的起源來看,它首先是一種社會現象和歷史現象;但從它的實踐過程來看,它不僅僅是一種政治現象,還涉及相關的經濟問題與法律問題,并不能單獨地說它屬于其中的哪一種,而只能說它是幾種現象交織在一起的綜合問題。因此,本書對村民自治的研究,綜合采用了政治學、社會學、歷史學以及法學等多學科的研究方法,對其進行多維度地考察,試圖使村民自治問題立體式地呈現在讀者面前。

五 創新點與不足之處

(一)創新點

如前所述,盡管村民自治研究在現階段已經有了較為全面與充分的研究,但在理論上和實踐上仍然有待繼續深入探討。因此,本書試圖將村民自治置于協商民主的視角下,在某些方面實現一定的創新。其可能的創新點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研究視角的創新。

縱觀國內外關于村民自治研究的文獻,大部分學者都采用鄉村治理、政治民主、國家建構、歷史發展、經濟發展、階層分化以及城鄉一體化等視角對其進行了研究,并形成了關于村民自治問題的一整套研究格局。協商民主作為當代民主理論的一個重要分支,自從它被譯傳至國內以后,學者們就給予了積極關注,其中也有部分學者注意到了協商民主與村民自治之間的聯系,但從協商民主的視角對其進行系統研究,在目前的相關文獻研究里還比較少見。因此,將村民自治置于協商民主的視角下,應當稱其是研究視角上的一種創新。

第二,研究內容的創新。

目前學術界對村民自治問題的研究,主要是從宏觀與微觀兩大層面展開的。具體來講,在宏觀層面,集中體現為村民自治對國家建設、民主發展的重大意義;而在微觀上層面,則主要表現為對村民自治制度本身的研究上,尤其以村民自治本身的運作機制為研究重點,主要體現在村民自治“四大民主”的內容和形式、村民自治在運行實踐過程中的現狀和問題以及針對問題如何提出一些可行性較強的對策建議等方面。從整個村民自治研究開展的過程來看,對村民自治的理論研究始終落后于實踐方面,研究中簡單套用個別理論的現象較為突出,很難對村民自治實踐起到很好的指導作用。此外,大多數研究都將內容局限于一個點,僅僅突出某個問題或者某個方面,研究的系統性相對缺乏。而村民自治作為一個綜合性的問題,不僅需要總結實踐中的經驗為其后續發展提供借鑒,而且需要對其進行理論上的總結與創新。因此,本書將村民自治置于協商民主的視角之下,在梳理村民自治發展歷程的基礎上,對協商民主視角下村民自治的幾大特征進行詳細歸納,并對目前幾種具有代表性的鄉村協商民主實踐在理論上進行總結與提升,探討出了村民自治未來的發展路徑。這樣的研究既有利于豐富村民自治理論本身,也有利于讀者從整體上對協商民主嵌入村民自治制度中的具體路徑進行了解與把握,可以說是在村民自治研究內容上得到了創新。

(二)不足之處

村民自治問題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用科學的觀點把握其實質,必須站在歷史的高度審視其成就和問題,必須立足中國現實發展的國情進行科學的村民自治理論創新。本書雖然也在以上方面作出了一些努力,從村民自治的發展歷程去找尋其內在的發生發展邏輯,試圖去從根源上把握村民自治的民主本質,對所涉及的相關問題進行了分析、論證與解釋,并提出了一些解決目前村民自治困境的理論構想和具體路徑,但受學術能力所限,本書所作的研究與該論題本身需要揭示的內涵高度與深度還有一定距離,對所涉及論題的許多重要內容,如對村民自治發展歷程的把握、協商民主視角下村民自治特征的理論分析與論證以及使協商民主有效地嵌入村民自治制度的具體構想等,還有待在今后的研究中進一步深入地探討和細致地分析。此外,本書僅選取了幾個具有代表性的案例進行總結與分析,得出的結論是否在普遍意義上成立,還有待今后村民自治在理論和實踐研究的進一步檢驗。


[1] 唐興霖、馬駿:《中國農村政治民主發展的前景及困難:制度角度的分析》,《政治學研究》1999年第41期。

[2] “腐敗鐵三角”事件是指廣州最繁華城區的城中村——冼村在城鎮化改造過程中,高官、村官和地產商三者在追逐共同利益的情況下,形成了高官庇護、村官出地、地產商出資的“鐵三角”局面,構成了完美的“腐敗鐵三角”組合,從根本上侵犯了村民的合法權益,同時使本該服務于公共利益的權力也異化為牟取個人私利的工具。

[3] 《京華時報》2014年8月18日。

[4] 陳家剛:《協商民主:概念、要素與價值》,《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學報》2005年第3期。

[5] Jorge M.Valadez and Deliberative Democracy,Political Legitimacy,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Multicultural Societies.USA Westview Press,2001,p.31.

[6] 緱杰:《協商民主——村民自治權利有效實現的新范式》,《中共貴州省委黨校學報》2011年第2期。

[7] 唐興霖、馬駿:《中國農村政治民主發展的前景及困難:制度角度的分析》,《政治學研究》1999年第1期。

[8] [美] 喬萬尼·薩托利:《民主新論》,馮克利等譯,上海東方出版社1993年版,第396頁。

[9] 孫丙珠:《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的性質、地位和作用》,《中國政法大學學報》1983年第2期。

[10] 傅定國:《村民委員會的職能及強化措施》,《農村經濟》1986年第12期。

[11] 廉希圣、王雁飛:《村民委員會——直接民主的新形式》,《河北法學》1985年第5期。

[12] 程輯雍:《試析自治形態和我國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的特征》,《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1985年第2期。

[13] 《中國農村村民委員會換屆選舉制度》,中國社會出版社1994年版。

[14] 《中國農村村民代表會議制度》,中國社會出版社1995年版。

[15] 《中國農村村民委員會法律制度》,中國社會出版社1996年版。

[16] 中國農村村民自治課題組是在民政部基層政權與社區建設司的直接領導下,由中國基層政權建設研究會組建,以王振耀、湯晉蘇等人為課題級中心人員,對村民自治制度進行系列研究。

[17] 徐勇:《中國農村村民自治》,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版。

[18] 王邦佐:《對建構中國民主基礎工程的有益探索——評徐勇著〈中國農村村民自治〉》,《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2期。

[19] 徐勇:《中國農村村民自治》,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20] 湯晉蘇:《全國農村村民委員會選舉的基本進程》,《法學雜志》1994年第4期。

[21] 李學舉:《村民自治中的民主監督問題》,《鄉鎮論壇》1993年第5期。

[22] 梁開金、賀雪峰:《村級組織制度安排與創新》,紅旗出版社1999年版。

[23] 程瑞山、賈建:《村民自治制度運行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版。

[24] 王振耀、白鋼、王仲田:《中國村民自治前沿》,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

[25] 王禹:《我國村民自治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26] 董紅:《當代中國村民自治問題研究》,中國農業出版社2014年版。

[27] 趙秀玲:《村民自治通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

[28] 王漢生、楊善華:《農村基層政權運行與村民自治》,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版。

[29] 范瑜、賀雪峰:《村民自治的村莊基礎——來自全國十個省市的村民自治調查報告》,西北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30] 王仲田、詹成付:《鄉村政治——中國村民自治的調查與思考》,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1] 王振耀:《中國村民自治理論與實踐探索》,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版。

[32] 陳浙閩:《村民自治的理論與實踐》,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3] 盧福營、應小麗:《村民自治發展中的地方創新:基于浙江經驗的分析》,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版。

[34] 徐勇、項繼權:《村民自治進程中的鄉村關系》,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35] 金太軍、施從美:《鄉村關系與村民自治》,廣東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6] 潘嘉瑋、周賢日:《村民自治與行政權的沖突》,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7] 景躍進:《當代中國農村“兩委關系”的微觀解析與宏觀透視》,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年版。

[38] 許宗衡:《當代中國農村治理結構探究——以黨支部和村委會關系為視角》,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9] 李連江:《村委會選舉觀察》,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0] 徐勇、吳毅:《鄉土中國的民主選舉——農村村民委員會選舉研究文集》,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41] 肖立輝:《村民委員會選舉研究》,中國社會出版社2002年版。

[42] 仝志輝:《選舉事件與村莊政治》,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

[43] 董勝禮:《村委會選舉中的賄選及其治理的研究》,中國社會出版社2005年版。

[44] 彭勃:《鄉村治理——國家介入與體制選擇》,中國社會出版社2002年版。

[45] 張厚安、徐勇、項繼權:《中國農村村級治理——22個村的調查與比較》,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46] 于建嶸:《岳村政治——轉型期中國鄉村政治結構的變遷》,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版。

[47] 薛和:《江村自治——社會變遷中的農村基層民主》,江蘇人民出版2004年版。

[48] 吳毅:《村治變遷中的權威與秩序——20世紀川東雙村的表達》,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版。

[49] 盧福營:《農民分化過程中的村治》,南方出版社2000年版。

[50] 毛丹、任強:《中國農村公共領域的生長——政治社會學視野里的村民自治諸問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版。

[51] 唐鳴:《村委會選舉法律問題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

[52] 王禹:《村民選舉法律問題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53] 任自立、尹天:《中國村民自治與法律維權》,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54] 趙一紅:《中國村民自治制度中自制規章與國家法律關系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版。

[55] 詹成付:《和諧社會背景下的村民自治走向》,《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2期。

[56] 黨國印:《“村民自治”是民主政治的起點嗎?》,《戰略與管理》1999年第1期。

[57] 沈延生:《村政的興衰與重建》,《戰略與管理》1998年第6期。

[58] 趙壽星:《選舉模式與制度創新——中國農村村民自治選舉評估》,《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0年第3期。

[59] 吳湘玲、胡象明:《我國村民自治中的民主決策分析》,《江漢論壇》2000年第8期。

[60] 鄒靜琴、王金紅:《村民自治中的民主決策:實踐形式與理論反思》,《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1期。

[61] 李海江:《村民自治視角下“民主管理”的探索——河南省鄧州市推行的“4+2”工作法分析》,《農業考古》2010年第6期。

[62] 盧福營、江玲雅:《村級民主監督制度創新的動力與成效——基于后陳村村務監督委員會制度的調查與分析》,《浙江社會科學》2010年第2期。

[63] 李秋學、劉懷洲:《村民民主監督制度的創新機制》,《安徽決策咨詢》2001年第5期。

[64] 賀雪峰:《村政委員會:村級組織制度創新的一種過渡性構想》,《西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6期。

[65] 程同順:《村民自治中的黨“政”關系及其出路》,《調研世界》2001年第10期。

[66] 陳洪生:《村民自治:農村兩委關系的解析視角》,《求實》2005年第12期。

[67] 王金紅:《“兩委矛盾”:經驗分析與理論批評》,《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5期。

[68] 賀雪峰、蘇明華:《鄉村關系研究的視角與進》,《社會科學研究》2006年第1期。

[69] 程同順:《村民自治中的鄉村關系及其出路》,《調研世界》2001年第7期。

[70] 董紅:《村民自治背景下鄉鎮政府與村民委員會關系研究》,《西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2期。

[71] 胡偉、程亞萍:《村民自治價值的三個維度》,《云南社會科學》2006年第5期。

[72] 周建偉:《村民自治的功能三重奏》,《重慶社會科學》2001年第2期。

[73] 黃輝、劉寧:《村民自治的治理功能提升:自治組織培育與自治體系構建》,《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0年第3期。

[74] 郭云春,劉梅芳:《利益博弈下的鄉村治理——透視村民自治的新視角》,《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1期。

[75] 陳剩勇:《推進村民自治、促進鄉村治理的戰略思考》,《理論參考》2009年第4期。

[76] 唐興霖、馬駿:《中國村民自治民主的制度分析》,《開放時代》1999年第3期。

[77] 郎友興:《民主的成長:對村民選舉與自治制度的考察》,《浙江社會科學》2002年第1期。

[78] 戴均:《協商民主:村民自治可持續發展的政治訴求》,《人文雜志》2009年第2期。

[79] 緱杰:《協商民主——村民自治權利有效實現的新范式》,《中共貴州省委黨校學報》2011年第2期。

[80] 張揚金:《協商民主與村民自治制度的價值重拾》,《理論探討》2013年第1期。

[81] 吳理財:《村民自治與國家政權建設》,《學習與探索》2002年第1期。

[82] 賀雪峰:《經濟越發達村民自治狀況就越好嗎》,《中國國情國力》1999年第11期。

[83] 盧福營:《村民自治的經濟分析——兩個不同類型經濟村的村民自治運作比較》,《中國農村經濟》1998年第12期。

[84] 盧福營:《農村經濟變遷對村民自治的挑戰》,《中國農村觀察》1999年第2期。

[85] 賀雪峰:《論人口流動對村級治理的影響》,《學海》2000年第1期。

[86] 湯玉權、任中平:《城市化進程中的村民自治:治理困境及其出路》,《山東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4期。

[87] 陳朋:《國家與社會合力互動下的鄉村協商民主實踐》,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12年版。

[88] 戴均:《協商民主:村民自治可持續發展的政治訴求》,《人文雜志》2009年第2期。

[89] 王平:《協商民主對村民自治制度政治合法性的提升》,《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3期。

[90] 張揚金:《協商民主與村民自治制度的價值重拾》,《理論探討》2013年第1期。

[91] 緱杰:《協商民主——村民自治權利有效實現的新范式》,《中共貴州省委黨校學報》2011年第2期。

[92] 宋文魁:《協商民主:村民自治背景下處理鄉村關系的可能》,《西安社會科學》2009年第1期。

[93] 汪映萍:《美國學者論中國村民選舉》,《國外理論動態》1999年第6期。

[94] Manion Melanie,“The Electoral Connection in the Chinese Countryside”,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90,No.4,1996.

[95] P.F.蘭德里、D.戴維斯、王石如等:《中國農村的選舉:沒有其它政黨參與的競選》,《國外理論動態》2012年第4期。

[96] Daniel Kelliher,“The Chinese Debate Over Village Self-Government,”The China Journal,No.37,Jan 1997.

[97] Tianjian Shi,“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Village Elections in Rural China.”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Vol.8,No.22,1999.

[98] [加] 勞倫·勃蘭特、馬修·特納、王昀:《不健全的選舉的功效:中國農村選舉的狀況》,《國外理論動態》2012年第4期。

[99] Kevin J.O'Brien and Rongbin Han,“Path to Democracy?Assessing village elections in China.”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Vol.18,May 2009.

[100] Bjorn Alpermann.“Institutionalizing Village Governance in China.”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Vol.6,2009.

[101] Jean C.Oi and Scott Rozelle,“Election and Power:The Locus of Decision Making in Chinese Villages.” The China Quarterly,No.162,Jun.2000.

[102] Lianjiang Li.“Elections and Popular Resistance in Rural China.” China Information,Vol.16,No.1,2002.

[103] Lianjiang Li,Kevin O'Brien,“Villagers and Popular Resistance in Contemporary China.” Modern China,Vol.22,No.1,Jan.1996.

[104] Pei Minxin,Creeping Democratization in China,Journal of Democracy.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5,pp.65-79.

[105] Kevin J.O'Brien.Implementing Political Reform in China's Village.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1994.

[106] Oi,Jean.Economic Development,Stability and Democratic Village Self—governace.China Review,1996.

[107] Lawrence,Susan.Democracy,Chinese Style: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Asian Studies Association of Australia.Review,1979.

[108] Tianjian Shi.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Village Elections in Rural China.Journal of Contemporary,2005.

[109] 孫秀林:《村莊民主及其影響因素:一項基于400個村莊的實證分析》,《社會學研究》2008年第6期。

[110] [加] 戴維·茨威格著《中國農村的選舉、民主價值及經濟發展(下)》,張定淮,金姍姍等譯,《國外理論動態》2008年第8期。

[111] Xiaojuan Gao,Yongnian Zheng,“Women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China:in whose interests elections.”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Vol.49,2006.

[112] Xiajuan Guo,Yongnian Zheng,LIjun Yang,“Women's Participation in Village Autonomy in China:Evidence from Zhejiang Province.” The China Quarterly,Vol.197,2009.

[113] Lianjiang Li,“The Empowering Effect of Village Elections in China.” Survey,Vol.4,2003.

[114] [芬蘭] 琳達·雅克布森:《海外學者論中國政治發展——民主的長征》,中央編譯出版社2011年版,第202頁。

[115] 鄭永年:《地方民主國家建設與中國政治發展模式》,《當代中國研究》1997年第2期。

[116] 汪映萍:《美國學者論中國村民選舉》,《國外理論動態》1999年第6期。

[117] 歐博文:《中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的貫徹執行情況探討》,《社會主義研究》1994年第5期。

[118] [澳] 約翰·S.德雷克著:《協商民主及其超越:自由與批判的視角》,丁開杰等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年版,第1頁。

[119] Jon Elster,Introduction,in Jon Elster(ed.)Deliberative Democrac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p.1.

[120] Jorge M.Valadez.Deliberative Democracy,Political Legitimacy,and Self-Democracy in Multicultural Societies.USA Westview Press,2001.p.30.

[121] Maurizio Passerin D’entreves,Democracy as Public Deliberation:New Perspectives,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2002,p.201.

[122] Amy Gutman,Dennis Thompson,Why Deliberative Democrac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4,p.3.

[123] [德] 哈貝馬斯:《民主的三種規范模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79—293頁。

[124] Jon Elester.Deliberative Democrac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125] 陳家剛:《協商民主》,上海三聯書店2004年版,第95頁。

[126] [美] 詹姆斯·博曼,威廉·雷吉:《協商民主:論理性與政治》,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年版,第236頁。

[127] Amy Gutman and Dennis Thompson,Why Deliberative Democrac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4,p.23.

[128] James Bohman,William Rehg.Deliberative Democracy:Essays on Reasons and Politics.The MIT Press,1997,p.322.

[129] Maurizio Passerin D’ entreves ed.Democracy as Public Deliberation:New perspectives.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2002,pp.90-92.

[130] 汪瑋:《西方“協商民主”的誤讀與借鑒》,《社會科學戰線》2010年第8期。

[131] 林尚立:《協商政治:對中國民主政治發展的一種思考》,《學術月刊》2003年第4期。

[132] 陳剩勇:《協商民主理論與中國》,《浙江社會科學》2005年第1期。

[133] 莊聰生:《協商民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形式》,《民主與科學》2006年第3期。

[134] 徐勇:《中國農村村民自治》,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135] 于建嶸:《村民自治:價值和困境——兼論〈中華人民共和國組織法〉的修改》,《學習與探索》2010年第4期。

[136] 王圣誦:《中國自治法研究》,中國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第142頁。

[137] 李德芳:《呂振羽是村民自治一詞的最早使用者》,《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5期。

[138] http://zqs.mca.gov.cn/article/cmzz/zcwd/200711/20071100004515.shtml.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凭祥市| 黄石市| 周口市| 舞钢市| 都兰县| 娄底市| 宜良县| 上杭县| 蓝田县| 阿拉善盟| 安泽县| 建昌县| 寻甸| 黎川县| 沂水县| 张家川| 保康县| 厦门市| 淮安市| 松江区| 兴宁市| 加查县| 清水河县| 五华县| 威远县| 南康市| 辉南县| 临颍县| 土默特右旗| 新龙县| 留坝县| 镇巴县| 延庆县| 邢台县| 临清市| 巴马| 太湖县| 西盟| 承德县| 萨迦县| 胶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