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互保險組織的法律分析及其應用
- 繆若冰
- 3361字
- 2021-01-05 12:00:42
第三節 結構與方法
相互保險組織雖然對中國而言是一個非常新的保險組織體,但在域外卻已有數百年的發展歷史。追溯歷史可以發現,相互保險組織經歷了市民社會的興起,福利國家政策的推行,自由市場與國家干預的互動,從一個私力自助的社團逐步演變為現代商事保險組織。相互保險經歷了許多復雜而又多元的,影響這一組織體的政治、經濟、文化與法律的變化。本書正是從歷史發展的角度,對這一組織體本質特征進行研究,以構建相互保險組織法律分析與應用的基礎理論。
一 本書的結構
本書將分六章討論相互保險組織,主要解決三方面的問題:第一,何為相互保險組織;第二,相互保險組織的本質特征相互性是什么,以及保險監管對這一本質特征帶來的影響,從兩者的互動過程出發構建相互保險組織法律分析的基礎理論;第三,將相互保險組織的法律基礎理論應用于具體問題的分析上,包括相互保險組織的法律定位、與互助合作類組織的法律區別及現有監管規則的完善。具體章節與內容分布如下:
第一章主要介紹本書問題的緣起,并對本書相關問題的研究進行綜述。在我國,相互保險組織雖然已經成功落地,但這一組織背后所反映的組織理念及其需要的理論基礎卻尚未“匹配”,這體現為現有研究對相互保險組織的許多根本性問題缺乏深入的研究,也沒有系統性的分析。因此,構建相互保險法律分析與應用的基礎理論,可以彌補我國這一法律基礎研究的空白。
第二章主要研究相互保險組織的歷史起源與法定組織形態。具體而言,從相互保險的發展歷史、法定組織形態、與股份制保險公司的比較中,分析相互保險組織與其他商事組織的區別。并且,從歷史的發展脈絡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包括市民社會的形成、私力互助的理念以及國家監管的介入都對這一保險商事組織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一梳理過程將為后續章節的研究鋪墊基礎。
第三章對相互性與保險監管的互動過程進行研究,以構建相互保險組織法律分析的基礎。相互保險組織最為鮮明的本質特征是相互性,相互性決定了這一組織的所有權結構、治理規則、分配方式以及特殊的中間形態等。因此,對相互性的研究,構成了相互保險組織法律分析的基礎性研究。相互性成形于市民社會興起的階段,當時的友誼社與互助社作為人們自發聯合起來的社團,既與國家相遠離,也與追求利潤的私人組織不同。這一中間形態的組織隨著保險監管的興起而改變。保險監管反映了市場主體本身的局限,而國家干預的結果則是保險監管進入此前會員自治的社團。監管的介入,其目的是使相互保險組織必須積累盈余以應對不好的年份,但導致的結果是部分盈余由此不可逆地留存在了組織體內。這一監管介入的結果,最終使得相互保險相互性的內涵有了法律層面的改造。
第四章將基礎理論運用于分析相互保險組織的法律定位。隨著國家監管的介入,相互性的內涵開始發生變化,這些變化反映了多種相互沖突的要素,并集中表現為組織目的上的營利性與非營利性。各國不同的組織法律劃分體系,也驗證了上述組織目的的復合性特點。對我國而言,關鍵是結合本國的組織體系,以及引入的相互保險組織所處的歷史階段,對其進行法律定位。
第五章將基礎理論運用于分析相互保險組織與互助合作類組織之間本質特征的差異。相互保險的發展源頭是市民社會下的私力互助,這一起源以及組織蘊含的互助合作理念,使得許多互助合作類組織與相互保險容易產生組織邊界不清、相互混淆的問題。本章將研究如何從本質特征的差異出發,劃分相互保險組織與其他互助合作類組織之間的法律差別,并對相互保險組織與合作社、網絡互助的法律關系進行理論上的分析。
第六章將基礎理論運用于分析我國引入相互保險組織后面臨的問題與挑戰。我國在現行的《試行辦法》上,初步建立了有關相互保險運作的基本規則。雖然《試行辦法》區分了不同規模相互保險組織的設立門檻,但卻適用同一組織規則與法律定位,這與相互保險組織本質特征的演變情況不符。本章將在前述研究的基礎上,對相互保險組織現有的尚需進一步完善的監管規則進行研究,對我國制度環境與相互保險組織的互動進行研究,并在此基礎上對相互保險組織的未來進行展望。
最后是本書的結論部分,結論部分將對全書內容進行總結和提煉。
二 本書的研究方法
本書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比較法研究和歷史研究方法。
在比較法視角下,各主要保險市場都出現了不同類型的相互保險組織。作為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的組織,相互保險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受到各國歷史、文化、民情與法律的影響。雖然在所有權結構上各國并無太大的差異,但各組織之間在時間的作用下,在具體法律制度上有著許多差異,這不僅體現在組織類型上,也體現在法律定位上。例如在美國,相互保險組織包括相互保險公司、自保公司、風險保留集團、兄弟互助會、保賠協會等。并且,比較有特色的是,美國大部分相互保險組織都注冊為公司形式,主要的組織治理機構為董事會,只是最高權力機構變成了成員大會或成員代表大會。雖然同為普通法系國家,但英國與美國的相互保險組織有著很大的不同。英國的相互保險組織體系,主要分為兩類:一類為公司制的相互保險公司,另一類為互助社形式的友誼社、互助社、工業與住房互助社及歐洲區互助社等。[51]
大陸法系國家的情況也有極大的差異性。在日本,保險組織分為兩類,一類是受到日本金融服務局監管的保險組織,監管規則主要由《保險業法》規定,另一類由包括農林水產省、厚生勞動省等監管的稱為制度共濟(又譯為合作社/協同組合)的保險組織,監管規則主要體現在包括《農業合作社法》《漁業合作社法》及《消費者合作社法》等。[52]在《保險業法》下,保險組織分為股份制保險公司、相互制保險公司與小額和短期保險商,其中,相互制保險公司是日本典型的相互制企業,但比較特殊的是這一類公司,目前存在于壽險行業。此外,有學者認為,日本的協同組合組織,由于具有主要為成員服務的特征,也可以劃入日本的相互制組織之中。[53]與日本并不相同,德國所有保險組織都規范于《保險企業監督法》下,受到德國聯邦金融監管局的監管。《保險企業監督法》下的保險組織包括股份制保險公司、互助社與公法保險企業,其中互助社在德國是只適用于保險領域的組織類型,規模較小的互助社稱為小型互助協會。法國與德國、日本的相互保險組織又不太相同。在法國,能夠從事保險業務的組織形式包括合股公司、相互保險公司、社會保障法典下的福利機構、農業法典下的“農業保險機構”(de prévoyance)以及相互法典下的“相互組織”(mutuelles)。法國并沒有統一的關于相互保險組織的定義,當說到“相互”一詞是指相互法典下的互助社,當提到“相互組織”指的是相互保險公司和互助社。在這幾類組織中,相互保險公司在法國主要從事壽險業務或資本業務,互助社則作為非營利組織,從事法定健康保險的補充保險業務。并且,在法國互助社有三類,當提及“相互”時主要指從事保險業務的第二類和第三類相互組織。[54]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世界各地出現了種類不一、數量眾多的相互保險組織,其中既有公司制的相互保險公司、自保公司和風險保留集團,也有互助社形式的友誼社、互助社,以及合作社形式的工業和住房互助社,還出現了協會形式的保賠。因此,在討論相互保險組織的相關法律制度時,很難籠統而言地說這一組織有什么樣的規則,而更為準確的說法應是指出在某一個具體國家的語境下,某一類相互保險組織有著什么樣的法律定位,或者有什么樣的具體法律制度。
同時,通過比較法的視野,我們也能在不同的組織之間找到研究的共性,這一共性正是集中于相互保險的本質特征——相互性,而理解了相互性,則能穿透不同的法律組織形式,去理解相互保險的發展演變,具體制度的形成,以及各種不同規則背后所反映的組織共性,并形成相互保險的法理基礎。
在比較法之外,本書也專門追溯了相互保險組織在世界主要國家的發展歷史。從早期古希臘、古羅馬的宴會集資與喪葬互助起點,到工業革命下作為市民社會組織的興起,從現代保險業的出現,到國家干預的監管介入,從與股份制保險組織的競爭,到“非相互化浪潮”,從金融危機下的平穩發展到市場份額的逐步復舒,這其中,相互保險組織經歷的每一個關鍵歷史節點,背后都反映了組織本身法律制度的變遷。這一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分析相互保險組織本質特征受到何種因素影響的過程,不僅能看到保險監管的現代化,也能看到本質特征與保險監管互動的過程,還能看到激烈市場競爭下這一組織形式所具有的特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