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邁上新征程的中國經濟社會發展
- 謝伏瞻主編
- 1489字
- 2021-01-05 12:08:36
第一節 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五年規劃的歷史脈絡
縱觀中國制定與實施13個“五年規劃”,在規劃的目標、性質、內容、體系和程序等方面,并非一成不變,而是與時俱進。在規劃目標方面,經歷了從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到實現“四個現代化”,從解決人民生活溫飽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演變;在規劃的性質上,發生了從單純指令性到兼具預測性和指導性,再到兼具預期性和約束性的轉變;從規劃的內容方面,實現了從單純的經濟計劃到經濟社會計劃,再到包括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生態文明、國防和軍隊建設等在內的國家全面綜合規劃的發展;在規劃的體系方面,從單一的經濟計劃,擴展到編制總體規劃、重點領域專項規劃、重點經濟區域規劃、空間發展主體功能區規劃等復雜規劃體系,規劃涉及的區域也從內地(大陸)的行政區域擴大到了港澳臺地區,規劃指標也從實物產量指標為主演變為價值指標為主;規劃程序方面,從中共中央直接制定演變為中共中央提出規劃建議、國務院編制綱要、全國人大審議的法制化、制度化規劃。
13個“五年規劃”,按照其歷史演進的過程可劃分為三個時期,一是計劃經濟體制下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二是從改革開放到黨的十八大之前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三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新時代。
計劃經濟體制下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從1953年開始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五年計劃”,到1978年改革開放之前,這段傳統計劃經濟時期中國編制與實施了5個“五年計劃”。第一個五年計劃到第五個五年計劃,中國經濟建設的中心任務是推進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和實現“四個現代化”。在編制與實施“五年計劃”的理念上,強調通過完全的政府計劃指令性方式優先發展重工業,建立獨立完整工業體系與國民經濟體系。而且,這個時期的“五年計劃”也多次因為政治事件干擾而被打斷其正常的編制和實施過程,而且除“一五計劃”外,實際上其他四個“五年計劃”并未正式公布。
從改革開放到黨的十八大之前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包括“六五”計劃到“十二五”規劃7個“五年規劃”,“五年規劃”從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單純指令性計劃逐步演變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明確經濟社會發展方向、描繪總體發展藍圖、確定政府未來工作重點、引導市場主體行為的綱領性文件。總體上看,在“六五計劃”到“十二五”規劃實施的35年,開啟了中國改革開放的事業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征程,實現了從解決人民溫飽問題到總體實現小康社會、再邁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發展成就,國民生產總值提前達到了到20世紀末比1980年“翻兩番”的經濟建設目標,推進了從傳統計劃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的不斷轉型。
黨的十八大以后,中國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新時代。第十三個五年規劃,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入新時代后的第一個“五年規劃”。“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十三五”規劃需要解決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后出現的諸多問題,承載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使命。“十三五”規劃明確定位“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首次提出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和共享五大新發展理念指導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突出強調解決新常態下的發展動力由要素驅動向科技創新驅動轉變,注重以約束性指標促進政府職能轉變,進一步強化公共服務、社會治理、資源環境等方面的目標和指標,推進“一帶一路”倡議以及長江經濟帶、京津冀協同發展等區域發展戰略,強調構建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首次將制度建設作為五年規劃的主要目標之一,積極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求規劃編制中多規融合——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城鄉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生態環境保護規劃融合與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