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與拉丁美洲: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之路
- 復旦發展研究院
- 1338字
- 2021-01-05 12:05:18
第三章 作為廣泛多層次合作機制的自由貿易協定:中國與不斷深化的中智關系
如今,越來越多的國家正利用自由貿易協定來促進經濟和政治合作。根據世界貿易組織官方網站公布的數據,全世界已有大約300個自由貿易協定,其參與國超過90個。其中最活躍的國家是新加坡,共簽署了33個自由貿易協定;其次為瑞士,簽署了28個自由貿易協定;以下依次為簽署了25個自由貿易協定的韓國,簽署了23個自由貿易協定的智利,簽署了21個自由貿易協定的中國,簽署了20個自由貿易協定的美國。[1]
世界貿易組織將自由貿易協定界定為:由個別國家或國家集團訂立的,旨在減少貿易、服務、投資方面的壁壘的國際條約。各國政府普遍認為,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可以拓展海外市場,提高出口競爭力,降低進口成本,增加雙邊投資。[2]然而在現實經濟中,簽署協定的國家通常并不滿足于單純的商業合作,而是更加關注環境法規、勞工問題和金融合作等政策上的協調一致。在這一意義上,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往往只是參與國之間貿易和政治關系深化的開始。因此,我們不僅要關注初始協定對簽署國之間貿易產生的影響,還要考察它們后續進行的談判,這樣才能更全面地了解這些國家之間關系的演變,以及它們在國際合作方面的政策動向。下文筆者針對智利與中美分別簽署的自由貿易協定展開如下論述:自由貿易協定實施的十年間是否發生了實質性變化?實施十年后的協定是否超越了世貿組織提供的初始框架,形成了特定的合作戰略?為什么中美簽署自由貿易協定時采取的方法不同,其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哪種方法(中式的還是美式的)更有利于智利的發展?
本章認為,盡管中美兩國一開始采用的合作模式是相似的(都依據世貿組織提供的標準),但經過一段時間,它們的不同特性就會凸顯出來。美式的自由貿易協定更加關注正式的技術合作。中式的自由貿易協定則更富野心,在協同互利的基礎上追求廣泛多層次的合作。另外,自由貿易協定的結構保證了它能夠兼具安全性、靈活性和復雜性,從而得以拓展簽署國的非商業影響力,并且加強該國同其他雙邊協定國之間的聯系。最后,本章認為自由貿易協定可以克服保羅·科利爾(2008)提出的“自然資源陷阱”,即四大發展陷阱之一。智利是一個高度依賴自然資源開采的國家。因此,它的經濟受到初級產品市場波動的強烈影響。如今,中智自貿協定正迅速發展。這一協定不僅鼓勵商業合作,更旨在建立兩國間的全面合作,推動科研交流、技術轉讓的增長,從而激發社會的創新性和價值增值。
為了論述這一情況,筆者首先探討了“中國影響”和中國式合作模式背后的理論支撐,重新闡發了“影響力傳遞”的概念,突出了其在國際合作中的全新作用。其次,筆者比較了中美兩國簽署的原始協定的主要內容。再次,筆者比較了實施十年后兩個協定各自的進展和涵蓋的新領域。最后,筆者提出了一些評論和討論。
本章的原創性基于以下事實:筆者研究了自由貿易協定簽署時和簽署后產生的貿易影響,關注協定的政治演變,并探討了該協定如何進一步成為復雜的雙邊合作機制。
本章可作為經典案例對中國同拉美國家在未來簽署新的自貿協定提供借鑒。其原因有二:第一,智利是拉美首個與中國簽訂此類協定的國家(中智自貿協定簽署于十多年前),在拉美國家中起著帶頭的作用;第二,中國與智利之間不斷增長、日益平衡的合作關系正對兩國產生一系列積極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