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研究方法與資料
本書嘗試運用產權理論作為分析工具,結合宋代史實,采用實證分析的方法,探討宋代產權制度的發展軌跡。
本書依據的資料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是傳世文獻,以《宋會要輯稿》《續資治通鑒長編》《建炎以來系年要錄》《文獻通考》《宋史》《名公書判清明集》《宋刑統》《慶元條法事類》《天一閣藏明鈔本天圣令校證》,各種版本的宋元方志與《天一閣方志叢刊》《永樂大典》以及相關政書為主,輔以《四庫全書》與《宋集珍本叢刊》的宋人文集和筆記小說,以及元明清相關的文獻等;二是考古發現的文書、金石資料。主要是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編輯的《石刻資料新編》(1982年出版,共3輯)以及《續修四庫全書》“史部·金石類”中的各省金石志保存了不少宋代的產權資料。池田溫《中國古代籍帳研究》一書中的“錄文”與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吐魯番文書》十冊、唐耕耦與陸宏基主編的《敦煌社會經濟文獻真跡釋錄》[231]以及后續出版的敦煌吐魯番文書等,雖然大部分是唐代文書,但是也有部分是敦煌使用北宋初年年號的文書,無疑對宋代產權制度的研究有很大的借鑒作用。三是國內外相關研究論著。廈門大學圖書館館藏除了豐富的中國大陸出版物,還有數量可觀的日文論著與英文論著;電子資源有《人大復印資料數據庫》《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JSTOR西文過刊全文庫》《ProQuest博士論文數據庫》等,凡此都為筆者檢索參考資料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筆者還注重文獻版本的考察,相互對照、對比,挖掘遺漏史料,考究相互之間文字的不同,并加以辨析,以證諸歷史的真實面貌。以《淳熙三山志》為例,它是南宋淳熙九年(1182)由福建路泉州晉江縣人梁克家(1127—1187)修撰的。就筆者所知,現在已經出版的有6種版本,即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北京中華書局宋元方志叢刊本,華東師范大學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本,海風出版社本,方志出版社本,烏程程氏抄本之影印本。根據盧美松在方志出版社本《淳熙三山志·序言》的介紹,流傳至今的《淳熙三山志》刻本與抄本中,最好的當屬1980年在臺北縮印的“宋元地方志三十七種”之一的烏程程氏抄本,是經過繆荃孫與海寧陳氏鑒藏的精抄本,其他的有華東師范大學圖書館藏的明崇禎十一年林弘衍“越山草堂”刊本,福建省圖書館藏明崇禎十一年林弘衍“越山草堂”抄本,《四庫全書》文淵閣抄本,福建師大館藏的螺州陳氏賜書樓民國節抄本、福建省圖書館藏的抱山堂民國抄本。[232]對照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淳熙三山志》,本人發現,北京中華書局宋元方志叢刊本、華東師大藏本之卷十、十一、十二有不少脫漏文字,[233]這兩個版本以及四庫本的卷十一都脫漏一頁;[234]而且注意到中華書局宋元方志叢刊本、華東師大藏本是兩個不同的刻本,估計中華書局宋元方志叢刊本是重刻本,兩個版面合在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