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經權結合
“經”和“權”是中國傳統哲學概念,指原則性和靈活性。經權結合即原則性和靈活性的統一。梁漱溟一生在理論上有兩大原則:孔學和心學??讓W是梁漱溟所一貫堅持的,心學則隨著時代情境的變化而有所發展,堅守信念和與時俱進體現的恰恰是經與權的結合。
學界有人稱梁漱溟的學說是“新孔學”,雖不盡周延,但也抓住了梁漱溟學說的主要特征之一。馮友蘭說,梁漱溟“自己認為他……有一個繼承孔子的任務,這對他并不是一句空話?!挛幕\動的口號是‘打倒孔家店’,梁先生是‘維護孔家店’。但是他的維護并不是用抱殘守闕那樣的辦法,他給孔子的思想以全新的解釋。……也是新文化的一部分,而不是舊文化了”[1]。在其成名作《東西文化及其哲學》 中,梁漱溟就對孔學進行了自己的解讀,其核心就是認為孔子及孔家是主張人們跟著直覺走的。梁漱溟說:“剛之一意……統括了孔子全部哲學。……大約‘剛’就是里面氣力極充實的一種活動?!?a id="w2">[2]此處的“剛”與孟子的“浩然之氣”、《易傳》的“天行健”有相通之處,它是一種“活動”,而且“極充實”。說它是“活動”,因為它是“生生”,是“生活”,“孔子的人生哲學出于這種形而上學之初一步,就是以生活為對,為好的態度。這種形而上學本來是講‘宇宙之生’的,所以說‘生生之謂易’?!@一個‘生’字是最重要的觀念,知道這個就可以知道所有孔家的話??准覜]有別的,就是要順著自然道理,頂活潑流暢的去發生。他以為宇宙總是向前生發的,萬物欲生,即任其生,不加造作必能與宇宙契合,使全宇宙充滿了生意春氣?!倚哪恐写砣寮业览淼氖恰?,代表佛家道理的是‘無生’”[3]。說它“極充實”,并“順著自然道理”,就是說孔子及孔家讓人們按照直覺去生活。梁漱溟提出了一些很有意思的說法:第一,“孔子有一個很重要的態度就是一切不認定”[4]。按通俗的話講,就是“無可無不可”。“認定”就是秉持客觀呆定的道理而行,“不認定”就是順其直覺而行?!罢J定”往往行不通,“不認定”才能行的通?!笆聦嵤菆A的,若認定一點,拿理智往下去推,則為一條直線,不能圓,結果就是走不通。……孔子主張‘親親而仁民,仁民愛物’。在我的直覺上對于親族是情厚些,就厚些;對于旁人略差些,就差些;對于生物又差些,就又差些;對于木石更差了,就更差些?!?a id="w5">[5]梁漱溟在這里明確地指出了孔子及孔家的“差等之愛”是符合“直覺”的。由此引出了第二點,“孔子是不講理的”[6]。此理即“理智推理”,因為孔子總任他自己的直覺。事實上孔子是對的,“我們的行為動作,實際上都是直覺支配我們的,理智支配他不動”[7]。第三,“孔子則簡直不通”。[8]“一般人是求其通的,……然而一般人之通卻成不通,而孔子之不通則通之至?!?a id="w9">[9]原因就在于一般人按理智生活,陷入無邊的計較,往往行不通,而孔子純任直覺,往往無所不通。這里有幾點需要指出:第一,梁漱溟對孔子的態度一直未變,不論在何種壓力之下,他都不改變自己尊孔的初心,此乃不可奪之志,體現了其學術思想堅定的原則性。但這并不是說梁漱溟對孔子百分之百肯定,晚年也接受了“一分為二”的觀點,主張實事求是地評價孔子。第二,梁漱溟一直堅持直覺說。盡管梁漱溟后來對用西方哲學的術語談論儒學有過檢討,甚至認為是“根本地嚴重錯誤”[10];但如果我們從文本出發,梁漱溟對自己的直覺思想并未放棄。已如上述,在《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中,梁漱溟就提出了直覺說。在后來的著作中,梁漱溟提出了一種“雙理”(理智和理性)學說,“理智”指知識理性,“理性”指價值理性,在二者的關系上,“理性”為體,“理智”為用。此處的“理性”與《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中的直覺息息相通,這表明梁漱溟一直未放棄他的直覺說,體現了其學術思想上另一方面的堅守。第三,梁漱溟所說的直覺究竟是什么?在梁漱溟的哲學話語中,直覺首先是一種認知方式,即與“現量”“比量”并存的“非量”,它所認識的是一種“意味精神”,最大的特征是主觀附加,“妙”是直覺添加到聲音上的,“美”是直覺添加到繪畫上的,“好吃”是直覺添加到食物上的,等等。其次,直覺是一種最高的通達路徑。說它“最高”,是指在通達宇宙本體上它是唯一的。因為生命本體是綿延的,呆板的感覺無法把握它;因為生命本體是整體,分析的理性無法把握它。而直覺和生命是一體的,只有它能通達生命本體。再次,直覺是人們行為操作的原動力。因為人們的言行不需要問為什么,不需要問有沒有用,都是跟著隨感而應的直覺走。另外,直覺就是孔子的仁,孟子的良知良能,即人的本能,本能包括生理本能,主要是善的本能。總體而言,梁漱溟所說的直覺意蘊豐富,是倫理學與認識論的一種統一,但主要是倫理學的,是孔孟心性論的現代版。說它是“現代版”,與他對柏格森直覺論的欣賞不無關系,他的整個生命宇宙觀和直覺論都透顯出柏格森哲學的影子。梁漱溟指出,柏格森認為“宇宙的本體不是固定的靜體,是‘生命’、是‘綿延’……要認識本體非感覺理智所能辦,必方生活的直覺才行,直覺時即生活時,混融為一個”。[11]梁漱溟雖然對柏格森的方法有所質疑,但對他的學說總體上是推崇的:“他這話是從來沒人說過的,邁越古人,獨辟蹊徑,叫人很難批評?!?a id="w12">[12]事實上,梁漱溟的直覺說主要是對中國傳統思想中真善一體特色的傳承和發揚。馮契在他的《中國古代哲學的邏輯發展》中,較早闡釋了孔子“仁智統一”思想,認為其是人道原則與理性原則、倫理學與認識論、善與真的統一,這構成了儒學乃至整個中國傳統哲學的一個特色。梁漱溟的直覺說雖然受到過柏格森直覺說的影響,但柏格森的直覺說主要是認識論的,而梁漱溟的直覺說既是認識論的,又是倫理學的,主要是倫理學的。這種中西思想結合的直覺說應該是梁漱溟學說作為“新孔學”的理論支撐之一。
在現代中國哲學的研究中,人們習慣于把賀麟的哲學系統稱作“新心學”。事實上,梁漱溟的哲學系統應該是更早的“新心學”,并終其一生不斷地進行完善。其與賀麟“新心學”的不同之處主要在于借鑒的思想資源上,賀麟主要借鑒的是德國古典哲學以及現代心理學理論,梁漱溟主要借鑒的是柏格森的生命哲學和馬克思主義理論。梁漱溟的“新心學”分前后兩期,前期以《東西文化及其哲學》《朝話》等為代表,后期以《人心與人生》《人類創造力的大發揮大表現》等為代表。梁漱溟前期提出了他“新心學”的基本理路:宇宙的本體是大生命,貫通于無機物、有機物、動物和人類。宇宙生命的本性是創造,不斷地翻新,而無機物、有機物、動物由于本能的束縛而失去了創造性。只有人類生命始終具有創造翻新的特性,所以人類生命是宇宙生命的唯一代表。從這樣一個角度來講,人類生命與宇宙生命是一體的。那么,人類生命為什么會有創造性?其根本在于人有心。因此,宇宙本體實際上可以歸結為人心。梁漱溟后期的心學理論有所變化,主要是借鑒、吸收了馬克思、恩格斯《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作用》《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和毛澤東《論持久戰》《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等著作的理論觀點,對人生、人性、人心等問題做了進一步闡釋(有另文專論)。梁漱溟心學理論的這種“與時俱進”,從某種程度上提升了其理論高度,加強了其理論深度,尤其是運用歷史唯物論的基本理論,如勞動創造人,制造工具的重要,人的社會性、自覺性、創造性等對心學的闡釋,使其學說更接地氣,也更為周延。但是,這不等于說梁漱溟放棄了他心學理論的基本立場,在談到他《人類創造力的大發揮大表現》的寫作時,梁漱溟承認:“感覺于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少所發揮引用,而謬托學習之名,卻販賣自己的思想見解?!?a id="w13">[13]雖然言辭過重,但也反映出他對自己思想見解的堅持。梁漱溟的《人心與人生》一書創意于1924年,積累醞釀了30余年,已經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見解,所以他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和理解總是受到自己的“有色眼鏡”限制,難免有“六經注我”之嫌,從他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引用闡釋中我們可以看出這一點。他的解讀沒有多少錯誤,也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的一些觀點,但從一定意義上講,梁漱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運用是工具性的,最終是要論證他的心學觀點,這樣做的結果未必都是壞事,因為這為梁漱溟的心學理論增加了自身的特色,可以看作梁漱溟“新心學”的獨到之處。
由上可見,梁漱溟的思想是經與權的結合,以經為主。一方面有堅守,另一方面有轉化,但堅守居多。梁漱溟的學術人格可謂咬定青山不放松,任爾東南西北風,寧折不彎,威武不屈,值得欽佩。然而,任何人一生的學術思想都不可能一成不變,王陽明學術思想的屢屢變遷即是明證,但問題的關鍵在于,學術思想的變動要變得合情合理,變得讓人能夠理解,變得更趨近于真善美。所以可以這樣說,堅守自己的學術觀點沒有錯,但堅守明知是錯誤的觀點就是錯;認識到了自己觀點的局限性,主動向時代、向先人、向他人學習,從而改變自己的觀點,這種與時俱進的態度也是應當提倡的,與梁漱溟堅守自己學術觀點并無大的矛盾。與此相關,梁漱溟曾給過自己一個評價,叫“獨立思考”“表里如一”?!蔼毩⑺伎肌本褪恰安皇侨嗽埔嘣?,人家說什么跟著說,不是那么樣”,“表里如一”就是“我心里有什么說什么,表面跟里頭一樣,不隱瞞”。[14]有一副挽聯云:“一代宗師,誨人不倦;一生磊落,寧折不彎?!?a id="w15">[15]此非溢美之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