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治與社會
- 樓勁主編
- 3652字
- 2021-01-06 19:15:42
五 結論
關于曹操的統治政策,可以看出是以儒教思想為依據的。曹操重視《周禮》,希望建設《周禮》樣式的國家。曹操也樂于使用儒教文言,在其頒布的法令及樂府詩還有《孫子序》等中都引用了儒教文言。從這一點來看,我們也有必要重新審視將曹操看作支持法家否定儒教形象的評價。
曹操并沒有全面否定儒家。他將儒教經典的《周禮》所刻畫的世界視為自己的理想世界。在自喻為周公旦與文王的曹操的意識中,他希望再現上古理想國家的周,因此他試圖實施周的井田制、五等爵制、恢復肉刑、設置九州,將周的理想融入魏國的建設之中。
然而,如果要復活周=圣王的時代就勢必要統一天下,讓亂世息止。而為了結束亂世,則需要法、術、詐略。無論是法治還是德治,對曹操來說都不可或缺。曹操的理想是均衡德治=王道與法治=霸道。但是心底的理想和思想很容易隱藏,所以我們只看到了曹操的表面的實際行為,在這一過程中曹操所實施的法家行為被放大,再加上我們沒有深入分析曹操的思想層面乃至于有今日對曹操的評價。不應單純地將曹操看作儒教否定者,應該說他的理想層面是儒教,而在支撐理想的現實層面中法與權術則不可或缺,此時我們需要將兩者分開進行思考。在中國雖然已經有人對此進行了重新探討,在日本也一樣有必要通過曹操與儒教的關聯對其進行再次審視。
在作為理想的儒教和作為現實的法家中搖擺不定的狀況,在當時的知識分子的仲長統與荀悅等人身上也可以見到。雖然理想希望依靠儒教進行德治統治,但在亂世之中又不得不依靠法家的有效元素,這種糾葛在他們的著作中也可窺見。曹操雖將儒教的世界觀作為其理想,但在東漢到魏晉這樣一個動蕩年代,又必須重視霸道的法治及利益主義的權術,應該說曹操的立場與作為屬下的他們其實是一致的。
曹操的統治并沒有通過法家主義來否定儒家,而是一種希望在儒的王道和法的霸道之間采取均衡的統治。之所以《三國志》要強調曹操的法家性質,是為了有意識地讓我們感到寬容的德治的東漢轉變為嚴罰的法治的曹魏,再轉變為德治及依靠《周禮》進行儒教統治的西晉。在《三國志》中,通過將司馬氏進行儒教的德治政治,曹魏實施嚴罰的法家政治來說明王朝更替的原因,其中所效仿的正是源于秦漢對立的這樣一種王朝交替理論,即德治戰勝法家。
[1] 楊鶴皋:《魏晉隋唐法律思想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18—32頁。
[2] 渡邊義浩:《三國政權の構造と“名士”》,汲古書院2004年版,第329—382頁;渡邊義浩:《“古典中國”における文學と儒教》,汲古書院2015年版,第3—14頁,第59—92頁。
[3] 劉振東:《中國儒學史》,廣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4—45頁。
[4] 洪衛中:《魏晉南北朝時期士人思想演變研究》,鄭州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49頁。
[5] 洪衛中:《魏晉南北朝時期士人思想演變研究》,鄭州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49頁。
[6] 洪衛中:《魏晉南北朝時期士人思想演變研究》,鄭州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49頁。
[7] 山田勝芳:《中國のユートピアと“均の理念”》,汲古書院2001年版,第101—155頁。
[8] 《三國志》卷一《武帝紀》,中華書局2013年標點本,第32頁。
[9] 《三國志》卷一《武帝紀》,中華書局2013年標點本,第44頁。
[10] 楊鶴皋:《魏晉隋唐法律思想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29頁。
[11] 楊鶴皋:《魏晉隋唐法律思想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27頁。
[12] 楊鶴皋:《魏晉隋唐法律思想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23—25頁。
[13] 《藝文類聚》卷四《寒食》,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62頁;《曹操集》,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35頁。
[14] 楊鶴皋:《魏晉隋唐法律思想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29頁。
[15] 洪衛中:《魏晉南北朝時期士人思想演變研究》,鄭州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129—130頁。
[16] 洪衛中:《魏晉南北朝時期士人思想演變研究》,鄭州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129—130頁。
[17] 《三國志》卷一《武帝紀》裴松之注引《魏書》,中華書局2013年標點本,第47頁。
[18] 《三國志》卷一《武帝紀》裴松之注引《魏武故事》,中華書局2013年標點本,第32—33頁。
[19] 《修學令》。《三國志》卷一《武帝紀》,中華書局2013年標點本,第24頁。
[20] 《求言令》?!度龂尽肪硪弧段涞奂o》裴松之注引《魏書》,中華書局2013年標點本,第28頁。
[21] 《太平御覽》卷四二四《人事部六五讓下》,中華書局影印本2013年版,第1957頁。
[22] 《三國志》卷二二《盧毓傳》裴松之注引《續漢書》,中華書局2013年標點本,第650—651頁。
[23] 《三國志》卷一六《杜畿傳》裴松之注引《杜氏新書》,中華書局2013年標點本,第497頁。
[24] 《三國志》卷一《武帝紀》,中華書局2013年標點本,第51頁。
[25] 《初學紀》卷二〇《政理部奉使第五》,中華書局排印校點本1962年版,第479頁。
[26] 《三國志》卷九《夏侯淵傳》,中華書局2013年標點本,第271—272頁。
[27] 《三國志》卷一〇《荀攸傳》裴松之注引《魏書》,中華書局2013年標點本,第325頁。
[28] 《三國志》卷一二《徐奕傳》,中華書局2013年標點本,第378頁。
[29] 《三國志》卷一四《蔣濟傳》,中華書局2013年標點本,第450頁。
[30] 《三國志》卷一六《杜畿傳》,中華書局2013年標點本,第496頁。
[31] 《三國志》卷一一《田疇傳》裴松之注引《魏略》,中華書局2013年標點本,第344頁。
[32] 《三國志》卷一《武帝紀》裴松之注,中華書局2013年標點本,第23頁。
[33] 《三國志》卷一《武帝紀》裴松之注引《魏書》,中華書局2013年標點本,第26頁。
[34] 洪衛中:《魏晉南北朝時期士人思想演變研究》,鄭州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49、131頁;劉振東:《中國儒學史》,廣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7頁。
[35] 冨谷至:《漢唐法制史研究》,創文社2016年版,第471—508頁。
[36] 冨谷至:《漢唐法制史研究》,創文社2016年版,第471—508頁。
[37] 洪衛中:《魏晉南北朝時期士人思想演變研究》,鄭州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130頁;劉振東:《中國儒學史》,廣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7頁。
[38] 《三國志》卷一《武帝紀》,中華書局2013年標點本,第16頁。
[39] 《三國志》卷七《呂布傳》裴松之注引魚豢《典略》,中華書局2013年標點本,第229頁。
[40] 洪衛中:《魏晉南北朝時期士人思想演變研究》,鄭州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131頁;劉振東《中國儒學史》,廣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7頁。
[41] 《后漢書》卷五二《崔骃傳》,中華書局2001年標點本,第1728—1729頁。
[42] 《三國志》卷二二《陳群傳》,中華書局2013年標點本,第634頁。
[43] 《三國志》卷一三《鐘繇傳》,中華書局2013年標點本,第397頁。
[44] 《晉書》卷三〇《刑法志》,中華書局2010年標點本,第940頁。
[45] 《晉書》卷三〇《刑法志》,中華書局2010年標點本,第941頁。
[46] 《晉書》卷三〇《刑法志》,中華書局2010年標點本,第942頁。
[47] 《三國志》卷一三《鐘繇傳》裴松之注,中華書局2013年標點本,第398頁。
[48] 落合悠紀:《曹魏時代における肉刑復活論に關する一考察》,《白山史學》2010年第46號,第45—72頁。
[49] 《晉書》卷三〇《刑法志》,中華書局2010年標點本,第922頁。
[50] 《三國志》卷二三《裴潛傳》裴松之注,中華書局2013年標點本,第675頁。
[51] 《三國志》卷二四《高柔傳》,中華書局2013年標點本,第687頁。
[52] 洪衛中:《魏晉南北朝時期士人思想演變研究》,鄭州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49頁。
[53] 洪衛中:《魏晉南北朝時期士人思想演變研究》,鄭州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49頁。
[54] 《曹操集》,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65頁;《太平御覽》卷二七〇《兵部一·敘兵上》中華書局影印本2013年版,第1263頁。
[55] 《三國志》卷一二《何夔傳》,中華書局2013年標點本,第380頁。
[56] 渡邊義浩:《三國政權の構造と“名士”》,汲古書院2004年版,第329—382頁;渡邊義浩:《“古典中國”における文學と儒教》,汲古書院2015年版,第3—14、59—92頁。
[57] 渡邊義浩:《三國政權の構造と“名士”》,汲古書院2004年版,第329—382頁;渡邊義浩:《“古典中國”における文學と儒教》,汲古書院2015年版,第3—14、59—92頁。
[58] 渡邊義浩:《三國政權の構造と“名士”》,汲古書院2004年版,第329—382頁。
[59] 山田勝芳:《中國のユートピアと“均の理念”》,汲古書院2001年版,第101—155頁;竹田晃:《曹操三國志の奸雄》,講談社1996年版,第199—214頁。
[60] 山田勝芳:《中國のユートピアと“均の理念”》,汲古書院2001年版,第101—155頁。
[61] 山田勝芳:《中國のユートピアと“均の理念”》,汲古書院2001年版,第101—155頁。
[62] 重澤俊郎:《漢魏に於ける肉刑論》,京都大學支那哲學史研究室:《東洋の文化と社會》第二輯,1952年版,第103—119頁。
[63] 西田太一郎:《中國刑法史研究》,巖波書店1974年版,第227—242頁。
[64] 福原啟郎:《魏晉時代の肉刑復活論の意義,再論―廷議における贊成派と反對派の論據と分析を中心に―》,《京都外國語大學研究論叢》,1996年第48號,第1—23頁。
[65] 《三國志》卷六一《陸凱傳》陸凱上疏文,中華書局2010年標點本,第1401頁。
[66] 《三國志》卷四八《三嗣主傳》裴松之注引《襄陽記》,中華書局2010年標點本,第1175頁。
[67] 《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中華書局2014年標點本,第356頁。
[68] 《晉書》卷四七《傅玄傳》,中華書局2010年標點本,第1317頁。
[69] 守屋美都雄:《曹魏爵制に關する二三の考察》,《東洋史研究》1962年第20卷第4號,第30—59頁;渡邊義浩:《西晉における五等爵制と貴族制の成立》,《史學雜志》2007年第116輯第3號,第1—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