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 《三國志》中的曹操評價問題

從上可知,曹操重視《周禮》且并沒有否定儒教的世界觀。那么,為什么陳壽還要在《三國志》中將曹操刻畫成一個法家主義者呢。曹操作為儒教否定者的形象是怎樣形成的?關于這個問題,有必要從西晉司馬氏和曹魏的關聯來分析。

《三國志》是西晉時期陳壽撰著的史書。清代趙翼在《二十二史劄記》中指出《三國志》與《后漢書》的敘述差異,說“《三國志》多回護”。陳壽原本是蜀漢人,但身處晉朝為確保自身安全,不得不在著作中的某些內容中對晉加以回護。晉通過禪讓從魏接受天命,為了將魏定位為正統,有必要對魏晉換代的原因進行說明。因此在《三國志》中,陳壽以用儒教行德治的西晉交替法家的代表曹魏來進行了解釋,其中所效仿的正是源于秦漢對立的這樣一種王朝交替理論,即德治戰勝法家。

《三國志》卷六一《陸凱傳》中記載了陸凱對孫皓的上疏,其中有陸凱對秦漢、魏晉的論述[65]

昔秦所以亡天下者,但坐賞輕而罰重,政刑錯亂,……漢所以強者,躬行誠信,聽諫納賢,……以成其謀。此往事之明證也。近者漢之衰末,三家鼎立,曹失綱紀,晉有其政。

此外,《三國志》卷四八《三嗣主傳》裴松之注所引《襄陽記》中張悌說[66]

曹操雖功蓋中夏,威震四海,崇詐杖術,征伐無已,民畏其威,而不懷其德也。丕,睿承之,系以慘虐,內興宮室,外懼雄豪,東西馳驅,無歲獲安,彼之失民,為日久矣,司馬懿父子,自握其柄,累有大功,除其煩苛而布其平惠,為之謀主而救其疾,民心歸之,亦已久矣。

他們將西晉與漢朝、曹魏與秦分別歸于一類。《史記》所引賈誼的“過秦論”也有如下記載[67]

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立私權。禁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后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夫并兼者高詐力,安定者貴順權,此言取與守不同術也。秦離戰國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無異也。孤獨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

將嚴酷的法的嚴罰主義與不改革詐道認為是秦滅亡的原因。曹魏也因殘虐而被看作與暴秦相同的王朝,因此必須將曹魏的創始人曹操定位成持嚴罰主義的法家主義者。但是事實上,曹操和曹丕、曹叡都遵照了儒教,并不一定嚴格實施法。而且如劉振東所指摘的,曹魏重視儒教的萌芽在曹操時期就已有之,這一點需要引起重視。而作為曹魏重視儒教的原點的曹操,之所以會在《三國志》中被陳壽篡改為法家主義者,則應該是為了表明其與遵守儒教的司馬氏的晉之間的差異。所以在本文一開始提到的《晉書》卷四七《傅玄傳》便有“魏武好法術,而天下貴刑名”的記載[68]。亦即:

亡秦蕩滅先王之制,以法術相御,而義心亡矣。近者魏武好法術,而天下貴刑名。

作為西晉人,他們希望西晉才必須是初次采取《周禮》的王朝,而非曹操,最初確立周代五等爵制的也是西晉[69]。但應該重視的是,早在曹魏時期,曹操已經注意到了五等爵制。雖然在以往的研究中認為曹操時期并沒有完成五等爵制,但也有可能已經實施,只是沒有保留相關的記載和其他記錄而已。或許在《三國志》中將五等爵制的全面實施定為西晉也是該書作者的故意所為。不應忘記西晉的《周禮》、周的制度,以及重視儒教的統治基因在曹操時期便已有開端。

東漢的寬容的德治轉變為嚴罰的曹魏法治,此后再轉為實施德治與依據《周禮》進行儒教統治的西晉,作為儒教否定者的曹操論、曹魏論就是在當時這種形勢下形成的。但是我們卻墜入了陳壽和司馬氏在《三國志》中精心設計的這一陷阱之中,有必要對《三國志》的編纂情況重新做一次認真探討。對于曹操和儒教的種種,也應該從本部分所談及的各方面來重新進行考量。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靖江市| 清新县| 宜春市| 海原县| 江川县| 兰西县| 宁陵县| 万荣县| 林州市| 安福县| 江门市| 永仁县| 定兴县| 肥东县| 益阳市| 乌苏市| 乌恰县| 加查县| 乾安县| 孝昌县| 雅江县| 苍山县| 锡林浩特市| 台中市| 天津市| 岳普湖县| 易门县| 瑞安市| 航空| 安顺市| 庆云县| 栾城县| 石嘴山市| 吉安市| 汾阳市| 万宁市| 赤峰市| 拉萨市| 琼海市| 任丘市| 白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