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治與社會
- 樓勁主編
- 952字
- 2021-01-06 19:15:41
一 前言
陳壽在其所著《三國志》中將曹操比作法家的申不害與商鞅。在《晉書》所引傅玄的上疏中也評價曹操為“魏武好法術,而天下貴刑名”。這些記載塑造了曹操作為法家主義者與儒教否定者的歷史形象。楊鶴皋對曹操的“術兼名法”思想進行了論述,并列舉了曹操貫徹信賞必罰,通過法抑制豪強,并推行嚴酷軍法和唯才主義政策[1]。渡邊義浩則論述了曹操試圖與儒教進行切割。渡邊認為曹操為了將在此之前作為名士價值標準根基的儒教加以相對化,而試圖在文學中發掘出新的價值標準[2]。這些先行研究所依據的是習鑿齒的《漢晉春秋》和太宗《貞觀政要》等對曹操的評價,是西晉以后將曹操作為權謀術數的代名詞而進行的評價。同時也是《三國演義》中刻畫的曹操形象。我們太過于受到“劉備的蜀漢是有德的儒教國家,曹魏則是長于才智的法家主義”這一觀點的刻板影響。
曹操的確坦率地拋棄了因循守舊的儒教。在他的《求賢令》中“唯才是舉”等政策就是這一舉動的體現。但另一方面,曹操在發令之際,也引用了“孔子猶以為,求仁得仁”以及儒教的話語。“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及樂府詩中也不乏對儒教圣王的詠唱。而且,在《修學令》《禮讓令》等曹操的政治思想和統治背后,其實有著與當時知識分子同樣濃厚的儒教色彩。如果只是將其看作曹操假借儒教來彰顯其大義則未免站不住腳。筆者認為,在曹操的統治理想中有來自儒教的影響。
事實上近年來在中國有不少人開始傾向于認為曹操的統治在相當程度上受到了儒教思想的影響。在劉振東和洪衛中等學者的研究中即對曹操和儒教的關系進行了論述。劉振東認為,曹魏政權從重視法家到轉為尊重儒家,就是從曹操開始的[3]。洪衛中則認為,曹操在重視法及其他思想的同時,對儒家也很重視[4]。但是,對當時政治和社會所必要的統治政策更傾向于法家,從而造成曹操與儒家思想發生沖突這一矛盾[5]。洪衛中還指出,曹操在修建自己墓地時所參考的對象就是《周禮》[6]。對《周禮》的重視,從曹魏到西晉一直存在,不過,我們應該對作為先驅者的曹操給予更多關注。關于《周禮》和曹操的關系,日本學者山田勝芳進行過論述[7]。可是,關于曹操所具有的儒家的一面至今描述甚少,可以說曹操作為法家的印象依然是主流。
本文將以曹操的儒家思想作為參考,從曹操與儒教的關聯著手對一直以來被認為肯定法家而否定儒教的曹操進行重新評價,從而建立新的曹操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