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戰略設計
- 戚聿東等
- 1058字
- 2021-01-06 19:05:04
第一章 國有企業總體規模與結構的演變與現狀
加強對未來我國國有經濟布局結構的遠景與變動方向的理論研究,有助于統領國有企業功能定位、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建立以管資本為主的國有資本管理體制和完善國有企業現代企業制度等各項重要的改革任務[1]。1995年9月28日,黨的十四屆中央委員會五次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首次提出“要著眼于搞好整個國有經濟,通過存量資產的流動和重組,對國有企業實施戰略性改組”的目標。1995年以來,針對國有經濟布局的調整,中央、國務院陸續發布了多個改革指導文件。
表1-1 黨的十五大以來有關國有經濟布局優化調整的指導文件
·續表·
·續表·
·續表·
經過多年改革,我國國有企業的活動領域已大幅縮小,但分布仍然較為廣泛[2],進而限制了國有經濟的整體優勢。長期以來,在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下,國有經濟占據主導的地位。國有經濟的過度擴張不可避免地影響到非國有經濟的正常發展,使非國有經濟自身的優勢難以得到充分的發揮。盡管在黨的十五大以來國家對國有經濟產業分布不斷進行優化調整,但是我國國有經濟對國民經濟的整體影響能力和控制能力并未顯著下降,甚至在一些行業內,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反而有所提升[3]。受到全球經濟低迷、國內經濟結構性矛盾、產業結構失衡等因素的影響,2013年以來,GDP增速下滑,部分行業產能過剩,陷入持續虧損。隨著“三去一降一補”政策的全面落實,2018年1—10月,鋼鐵、石油石化、有色金屬等行業利潤同比降幅均明顯高于收入增長幅度[4]。受益于政策引導,2018年三季度工業產能的利用率為76.5%,比上年同期下降0.3個百分點,前三季度全國工業產能利用率為76.7%,與上年同期持平[5]。然而,中國經濟的結構性矛盾仍然沒有在根本上化解。隨著市場化進程的推進,國有經濟分布過于廣泛的問題仍然沒有解決。同時,國有經濟對于關鍵性資源的過度占有在限制非國有經濟發展的同時,也抑制了整個國民經濟發展。對國有經濟布局進行戰略性調整,通過政策引導國有經濟退出競爭性領域,釋放非國有經濟活力,發揮非國有經濟優勢,在關乎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建設和國計民生的關鍵領域提高國有經濟比重,有效發揮國有經濟整體功能作用。2017年10月18日,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完善各類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優化、結構調整、戰略性重組,促進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推動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有效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的改革方向。推動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實現質量更高、效益更好、結構更優的發展,成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