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篇 學科建設探索

在經濟學園地里拓荒

——初識西方《比較經濟學》

一 簡要的歷史回顧

比較經濟體制學發展至今,走過了漫長的道路。自19世紀末起到20世紀30年代的福利經濟學中關于“社會主義”的辯論,可以被看成是此學科的先聲之一。這一場爭論的焦點集中在: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制度”的社會,能否使資源配置達到最優狀態,進而使福利水平達到最大。持否定觀點的著名代表是奧地利學派的經濟學家米塞斯和哈耶克。持肯定態度的主要是波蘭經濟學家蘭格。他們所釀成的這場大論戰涉及了許多問題,其中心是圍繞著計劃和市場、集權和分權及其結果——資源是否最優配置問題。可以說,這一切構成了今天比較經濟體制學的基本框架。

眾所周知,產生于19世紀中期的德國歷史學派及其在美國的變種制度學派的經濟理論,是以將政治、法律、文明史、精神、道德、社會習慣和自然環境等因素兼收并蓄于其經濟理論之中而著稱于世的。當我們翻開現代比較經濟體制學的著作時,會強烈地感受到歷史學派和制度學派的影響之深。因此,當追根溯源時,我們應把時間的日歷再向前翻100多年。

順便提一下,嚴格地說“比較經濟體制”(Comparative Economic Systems)與“比較經濟學”(Comparative Economics)是有些差異的。西方學者認為,前者是以整個經濟體制為研究對象,強調經濟體制各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后者則是以某個部門或專題為研究對象,對某一專門領域的經濟現象作比較,如對不同國別的勞動力市場、企業管理、經濟增長等進行專項的比較研究。鑒于“比較經濟體制”和“比較經濟學”的共性和互補性,一些西方經濟學家主張將兩者統一在“比較經濟研究”名下進行研究。

美國W.N.洛克和J.W.霍特早在20世紀30年代末發表的《比較經濟體制》可視為本學科的奠基著作之一。不過本文的評述重點是放在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現代”研究之上的。這一點在“研究方法”一節中將作稍為詳細的敘述。

二 什么是“經濟體制”

多數比較經濟體制學專著都是以對“經濟體制”定義的討論為開端的。由于每位著作者又大多以自己的理解為起點,因此形形色色的定義的出現就不足為怪了。在此,筆者只打算談談具有一般意義的定義。

美國經濟學家V.霍爾紹夫斯基認為,“經濟體制”是由構成組織經濟行為的原則和機構的最一般的四要素所組成,即:資源,參與者,程序要素,機構(institution)。

“資源”包括自然稟賦、人體能力(包括企業家才能)和加工后形成的物品。

“參與者”的含義是指在經濟生活中,每人都在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參與者”可分為居民戶、公司(或企業)、政府,三者都各有自己的偏好和目標函數。其間存在著等級差別,它導因于決策權限在各“參與者”中的分配差異。

“程序要素”是從動態角度研究經濟體制諸要素及其相互關系。需要特別指出,這一過程還包括對價格變化、收入分配、積累和專業水平、新的發明和發現、社會福利和環境變動的計算。

“機構”是指維系一個各“參與者”間互相聯系的穩定模型。它是動態的“程序要素”的特殊形式。“機構”并非指通常意義上的機關,而是作為經濟體制的一個要素發揮職能作用的。市場就是某種經濟“機構”,因為它是穩定的買賣形式。此外,稅收、借貸、所有權形式、各種獲取信息的方式以及在資源配置中的信息協調等都在“機構”之列。

值得一提的是西方有些經濟學家以下面的方式給“經濟體制”下定義:

ES=f(A1,A2,A3,…,An

這里,“ES”為Economic System(經濟體制)的英文縮寫,“A”為Attribute(屬性)的縮寫。這一函數式旨在表明“經濟體制”是多種經濟的或非經濟的屬性的函數,換言之,“經濟體制”是受多種因素影響的。美國的埃·紐伯格和威·達菲教授把眾多的屬性集中概括為三個:決策結構、信息結構和動力結構。這就是著名的“DIM”結構。

三 影響經濟體制結構和功能的因素

西方學者普遍認為,對經濟體制施加影響的因素很多,極為復雜。美國的阿蘭·格魯奇教授將這些因素歸結為兩類:第一類是影響經濟體制結構和職能的所謂“內生因素”——經濟體制內固有的、同生產技術水平、市場類型、企業規模等密切相關的因素。第二類則為“外生因素”——新技術進步、思想和政治的發展以及自然環境等。

西方比較經濟學者認為,傳統經濟學家關心的是“內生因素”,而把對“外生因素”的研究推給經濟學家以外的社會學家去完成。然而,比較經濟體制學擴大了經濟學的范圍。這一新學科中包括了對某些特定經濟體制發揮其職能作用的自然和文化背景的分析。

在此有必要強調一點,對影響經濟體制結構和職能的因素分析是相當困難的。這困難集中表現在如何把眾多的施加影響的因素分離出來,因為只有將其分離、獨立,才有可能對經濟體制進行綜合的、精確的和科學的比較,才能度量各因素對經濟體制的影響程度。

四 研究方法

比較經濟體制,顧名思義,其基本研究方法是類比法。經濟學作為社會科學之一,與自然科學研究方法大相徑庭。一般說來,科學實驗在自然科學的發展中起主導作用。不斷地、科學地、反復地實驗,能夠最終使其接近真理。然而在經濟學中進行實驗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更有甚者,由于自然環境和文化背景的差距,個別經濟實驗結果的一般性是值得懷疑的。此外,當今世界各類經濟體制如此復雜,以至只有將其按一定原則進行分門別類的比較和對照,才能從理論上加以理解。正因為如此,類比法在經濟研究中的地位突出了。

西方學者把20世紀70年代以前所使用的具體的方法稱為“傳統法”,70年代后所使用的方法為“現代法”。“傳統法”又被稱為“主義法”,它以建立幾類諸如“封建主義”“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法西斯主義”模型為比較框架。“現代法”使用者認為,各種“主義”原型的內部結構今天都已發生了深刻變化,其結果是使人們難以再根據幾個“主義”原型進行簡單的分類、比較,而應代之以對經濟機能和組織安排的比較研究。

“現代法”具體表現形式在美國M.博恩斯坦教授的《比較經濟體制——模式與案例》一書中得到了充分體現,即所謂的“模式法”和“案例法”。在考慮“內生因素”與“外生因素”的前提下,通過建立純粹的經濟體制模式而對經濟體制現實過程進行抽象研究,分析在一定模式下的經濟行為規律,并由抽象模式演繹出較為現實的經濟體制。這構成了“模式法”的基本內容。“案例法”是對不同社會制度或國別的現實經濟體制進行比較研究。一般而言,每一案例都具有純理論模式的各種性質。它是經濟發展、社會文化力量和環境因素影響的結果,是社會偏好函數、體制和政策工具、資源配置和收入分配方式的統一。就發展來看,“模式法”與“案例法”的結合似乎是大勢所趨。

五 經濟體制模式的劃分原則或標準

從方法論意義上講,無論是“傳統法”還是“現代法”,都是以建立理論模式(型)進行比較為特征的。在此,我們首先遇到的是經濟體制模式的劃分原則問題。M.博恩斯坦在來華講學時曾概括指出,西方學者對世界各經濟體制的分類一般以下列五項原則為基準。

1.生產資料的所有制形式。是私人占有、全民占有,還是混合并存?他認為這是馬克思的經典研究方法,且極有意義。因為它直接影響到計劃的制定(資源配置)、決策權限的劃分和收入分配等問題。與此同時他又補充到,僅以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作為分析的焦點是有局限性的。由于財產所有權和經營權在各國的普遍分離,因此,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只能構成眾多劃分經濟體制模式的標準之一。

2.經濟活動的協調機制,即經濟活動的協調是通過所謂“傳統機制”(由社會習俗決定的生產、分配、消費),或是“市場機制”(通過買賣的交換獲得商品和勞務并在交換過程中實現各自的物質利益),或是“計劃機制”(其特征是有一個綜合計劃、一個執行決策的機構和對計劃執行情況進行檢查)還是通過三者的綜合作用。

3.決策權限的劃分,即由誰來作出決策、決策者可能擁有什么樣的信息以及根據何種信息作出決策(這里涉及信息結構、包括信息的來源、收集、傳遞、整理、反饋等)、如何實施決策(是通過下達指令還是通過指數控制)。

4.經濟政策的實施手段如何,是以財政、貨幣、匯率、直接控制或是以其他政策手段作為實現經濟目標的工具。

5.以一些經濟活動成果指標作為區分經濟體制類型的標準,如按人均國民收入量、效率(投入與產出之比)高低、國民總產值多少來分類。

除了從博恩斯坦所歸納的上述五項外,西方學者談論較多的是動力問題,即用物質手段還是精神手段達到經濟的和諧發展。我們姑且將其視為第六項標準。

以上各項原則(或標準)實際上同時也回答了在經濟體制分析中的關鍵問題之一,即“比什么?”

六 經濟體制模式的比較

西方學者一般認為,構成經濟體制原型模式的是“完全競爭市場”模式和“純粹的中央計劃”模式。前者的基本特征如下:資源配置受消費者主權引導;信息(僅限于價格和數量)的傳遞是水平型(在生產者和消費者間傳遞)的且一切決策都以此信息為依據;決策的協調是事后發生的;當事人決策行為的動力來自物質刺激;交換是自愿的;決策權散于眾多的生產者手中,同時伴有信息的分散;消費者和生產者在謀取各自最大效用或利益的過程中彼此進行競爭。

該模式的基本功能表現在如下兩個方面:首先,它能有效地分配資源;其次,每個當事人在經濟領域內有高度的選擇自由。因此,它能使經濟最終達到“帕累托最佳狀態”,即生產商品的要素組合和產品在消費單位間的分配采取以下方式:它已不可能在不使任何人的處境變壞的情況下使任何人的處境變得更好。

“純粹中央計劃”模式的基本特征是存在一個全能的計劃者或集團,他或他們能作出一切必要的和最優的計劃來分配資源并能事先協調決策;信息是縱向傳遞的,但名目繁多,可能是價格,也可能是價格指令;決策權集中于中央且動力源泉也在中央(如個人的主要目標之一是晉級,而提升權力掌握在上層);競爭可以存在,但絕非必須存在;交易可以是自愿的,同時也可以是非自愿的。

該模式的有效運轉可以達到計劃者本人所期望的消費最佳狀態和避免同競爭有關的浪費,從而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

然而,首先,全能的計劃者是不存在的,由于他(們)不可能掌握所有信息,因此以最優計劃分配資源僅是幻想;其次,“純粹計劃”模式中的動力問題很難解決,因為現實中的人們的利益和目標并非完全一致。此外,較接近純粹模式的經濟體制的運行本身也有問題。由此可見,有必要在這兩種極端模式間尋找某種接近現實的指導和協調經濟活動的機制。

紐伯格和達菲教授對經濟體制模式的“色譜”進行了詳細的描述:

1.“傳統體制”模式,它是一種較原始的特例;

2.市場體制,分為“完全競爭市場”模式(色譜的一端)和“不完全競爭體制”模式(今天的美國較接近這種模式);

3.“計劃市場體制”模式(其特征是把市場的職能和計劃的職能結合起來),它又細分為“看得見的手”(與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手”相對應)的體制模式(南斯拉夫較為接近)和“指示性計劃”模式(法國與之較接近);

4.“計劃體制”模式,它又可分為“中央團結型”“行政分權計劃型”和“控制分權計劃型”三類;

5.“中央命令型”,即純粹計劃模式(又被稱為“電子計算機烏托邦”),它是體制模式色譜的另一端。

七 經濟體制模式的評價標準——困難和意義

一旦人們企圖回答哪種體制模式誰優誰劣并打算作出選擇時,他們就已經進入了比較經濟體制學中最易引起爭論的領域了——對評價標準的討論。西方學者對此較為普遍的看法是存在著八項評價經濟體制優劣的指標。它們是:1.經濟發展水平;2.經濟增長速度;3.經濟是否具有穩定性;4.經濟安全性(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的高低);5.經濟效率、靜態效率和動態效率;6.收入和財富分配是否公平;7.是否存在經濟自由(包括家庭消費選擇自由、個人職業選擇自由和企業活動自由);8.消費者主權還是計劃者主權(或者生產者主權)。

西方學者認為,僅僅經濟衡量標準是不夠的,同時還必須考慮諸如道德、哲學和政治方面的標準。

在對經濟體制進行比較研究時,人們所面臨的困難主要來自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是統計資料的收集整理上的困難。因此,該學科所進行的研究只能是一般意義的分析,其推出的結論可能會有偏差。

其次,經濟活動是動態的、非靜止的,因此,經濟體制的內在的組織及職能等也總是處在不斷形成和修正、發展之中。不僅如此,各國的現實經濟體制多是幾種體制模式的混合體,因此,明確的分界線是不存在的。

最后,在對各種體制模式進行評價時,一些無法度量的因素和所使用語言的欠精確,都在一定程度上對其邏輯過程和一般性施加不良影響。這一切使得對經濟體制的比較困難重重(但一些樂觀的經濟學家指出,也許正是這些困難才使其具有如此魅力)。

盡管如此,上述困難并不妨礙人們對經濟體制進行比較研究。我們認為,這種研究的意義主要在于:

1.它提供了一個探討當今世界經濟結構的基本框架,擴大了人們的視野,并使人們加深了對自己所處的經濟體制的理解;

2.各國所面臨的基本經濟問題類似,但各自解決這些問題的途徑大相徑庭,因此它帶給人們的選擇機會和借鑒意義是不可低估的;

3.聯系到當前的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對各類經濟體制模式進行深入的比較分析,總結其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以及其常常成功或失敗的自然和社會背景,為我所用是極其有意義的。

我們希望并相信,在對西方比較經濟體制學進行科學的分析和研究之后,它將會有益于、服務于我國今天的經濟體制改革實踐。

(本文系與張宇燕合寫的,原載《社會科學評論》1986年)

注:原文發表時的標題是《比較經濟體制學概述》,因為與下面一篇文章《比較經濟體制學概覽》有些類似,但內容并不重復,是由淺入深的研究過程,故將此篇標題作了改動。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巴彦淖尔市| 夏河县| 通道| 安塞县| 万盛区| 长海县| 株洲县| 卢湾区| 秭归县| 富蕴县| 高邮市| 福泉市| 武功县| 东丽区| 洛阳市| 米泉市| 仙游县| 河源市| 汉中市| 读书| 安丘市| 昭通市| 徐闻县| 达州市| 阜城县| 沛县| 禄丰县| 淄博市| 元谋县| 榕江县| 凤山县| 扎囊县| 夏河县| 页游| 满洲里市| 图木舒克市| 上栗县| 乃东县| 乌拉特后旗| 琼中| 武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