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本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及創新之處

一 研究的基本思路

本課題是關于西部民族地區意識形態建設的研究,內容涉及哲學、政治學、民族學、宗教學、社會學等學科,研究的基本思路主要有兩方面。

其一,從意識形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文獻搜集、梳理出發,對意識形態一般原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的主要內容進行探析,同時從西部民族地區實際入手,歸納民族地區意識形態建設的相關內容,并從中概括出民族地區意識形態建設的特殊性、制約因素及解決之策。

其二,由于意識形態建設既具有理論性,又具有實踐性,許多問題僅靠理論分析是不夠的,所以本課題圍繞“對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國家認同”“民族認同”“經濟生活”提出了指標,設計了問卷并在處級領導干部、大學生、城市社區居民、農民中進行了調查。通過這些研究把握民族地區意識形態的普遍性,凸顯其特殊性,從而有針對性地提出加強西部民族地區意識形態建設的舉措。

反映西部民族地區意識形態現狀的四個方面指標及重點內容如下。

(一)關于主流意識形態認同

問卷設計中的“主流意識形態”[27]就是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而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被概括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但在設計問卷過程中為了突出簡潔性,我們將“主流意識形態”有時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有時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來表述。所以關于主流意識形態認同在問卷中有四個方面的內容,分別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的了解程度”“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認同度”“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前景所持的態度”“您覺得我們國家要以什么為指導思想,才能更有凝聚力”。

(二)關于國家認同

問卷設計中關于“國家認同”的指標主要包括:“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哪個是第一位”“提到我國,會想到什么”“用0—10的數字代表愛國的程度”“是否經常關注與國家名譽相關的國際、國內事件”。

(三)關于民族認同

問卷關于“民族認同”的指標主要有:對“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觀點的贊同度;對本地區民族的風俗習慣的了解情況;對其他民族的生活習慣和方式的看法;對我國現行的少數民族政策的看法;對自己所屬的民族是否感到自豪;是否認為自己是本民族的一員,更是中華民族的一員;對我國現行的民族政策執行情況的評價。

(四)關于經濟生活情況

關于“經濟生活”情況包括:對近年來西部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社會發展情況的評價;對西部大開發戰略對西部民族地區作用的評價;近幾年來受訪者家庭生活水平發生的變化。

二 研究的主要內容

緒論:主要圍繞選題研究的價值和意義、國內外研究綜述、研究思路與主要內容、研究方法、本課題的創新之處進行了分析論述,以凸顯本課題研究的必要性。

第一章:西部民族地區意識形態建設理論概述。通過對“意識形態”的來源、馬克思恩格斯意識形態理論、列寧的意識形態理論、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理論的梳理、分析、歸納、總結,既為西部民族地區意識形態建設提供學理上的支撐,同時也明確西部民族地區意識形態建設所要注重的內容和要求,進而增強課題研究的針對性。

第二章:西部民族地區意識形態建設的特殊性。這一章的內容:一是西部民族地區概述。通過這一內容既反映西部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現狀,又明確本課題研究的對象和范圍;二是西部民族地區意識形態建設的特殊性。通過分析、歸納呈現出西部民族地區及其意識形態建設的獨特屬性;三是西部民族地區意識形態建設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這既是西部民族地區意識形態建設的要求,更是西部民族地區意識形態建設正確開展的保證。

第三章:西部民族地區意識形態建設現狀。通過對問卷中關于“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國家認同”“民族認同”“經濟生活”四個方面的調查結果,分別以“群體”“年齡”“政治面貌”為視角進行描述、分析,歸納、梳理西部民族地區意識形態建設的成績及主要問題,從而使西部民族地區意識形態建設具有針對性。

第四章:西部民族地區意識形態建設的制約因素。這些制約因素主要有:普遍的貧困存在,弱化了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度;民族分裂主義的存在,影響著對主流意識形態的接受;社會事業發展的不平衡,限制了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認知程度;民族文化多樣性、差異性的存在,淡化了主流意識形態的影響力;宗教信仰的普遍性、復雜性,使主流意識形態處于“邊緣”;西部民族地區意識形態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制約了主流意識形態建設。通過這樣的分析,為有效加強西部民族地區意識形態建設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

第五章:加強西部民族地區意識形態建設。這些舉措包括:西部民族地區意識形態建設的原則;全面推進精準扶貧,實現“一個民族都不能少”;切實加強以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為意識形態建設創造社會條件;認真執行民族、宗教政策,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拓寬民族地區意識形態建設的群眾基礎;以領導干部和大學生為重點,力促少數民族干部隊伍建設,為西部民族地區意識形態建設提供保障;實現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有機統一,鞏固主流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創新意識形態工作,增強主流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影響力。

三 研究的主要方法

本課題研究以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為基礎,具體運用以下研究方法。

第一,文獻研究方法。從搜集文獻資料入手,梳理、歸納關于意識形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以及民族地區意識形態建設的相關文獻、研究資料,在對文獻進行歸納總結、分析判斷的基礎上,更加清晰本課題研究的視角。

第二,多學科交叉運用研究法。本課題涉及哲學、政治學、社會學、民族學、宗教學、經濟學等眾多學科,所以研究中注重將這些學科的理論和方法加以交叉、綜合運用,既使本課題的研究獲得新的思想方法,更使本課題在這些新方法的指導下,為民族地區意識形態建設研究找到科學的理論依據、學理支撐。

第三,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在厘清意識形態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理論,為研究提供理論基石的同時,需要對民族地區的特殊性、民族地區意識形態的特殊性等進行詳細分析,以得出切實可行的實踐路徑。

第四,問卷調查、實證分析法。問卷調查是搜集原始資料最常用的方法,“它適合較大規模的抽樣調查,能夠收集到其他調查方法難以收集的大量、及時、真實的資料”[28]。通過問卷調查,對西部民族地區意識形態建設的情況有一個大致的了解、認識。課題開展之初,共發放問卷6523份,回收6013份,回收率為92.2%。在對問卷進行分析的基礎上,一方面掌握西部民族地區意識形態建設的現狀,驗證民族地區意識形態建設的重要性、緊迫性;另一方面在對民族地區意識形態的相關內容作出科學歸納的同時,分析探討西部民族地區意識形態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而提出具有操作性的思路和對策。

四 本課題的創新之處

首先,本課題選取的是我國西部民族地區這個特殊區域作為研究對象。如上文所述,目前就西部民族地區意識形態建設的專門研究幾近沒有,所以本課題緊密結合西部民族地區的實際,嘗試對西部民族地區意識形態建設作專門研究。這樣一個比較新的研究視角拓寬了我國意識形態研究的領域,是有利于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研究的深入拓展。

其次,本課題以西部民族地區“領導干部”“大學生”“城市社區居民”“農村居民”四大群體為調研的對象,以“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國家認同”“民族認同”“經濟生活”四方面內容的調查結果為立足點,進行描述、分析,歸納、梳理西部民族地區意識形態建設的主要問題以及西部民族地區意識形態建設的制約因素,提出加強民族地區意識形態建設的思路和對策。這樣的切入點、立足點使本課題研究具有一定的新穎性。

再次,本課題采用文獻研究法、多學科交叉運用研究法、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研究法和問卷調查實證分析研究法,尤其是問卷調查實證分析方法的運用,使對西部民族地區意識形態建設的研究在獲得科學的學理支撐、理論指導的基礎上,更能夠做到數據的真實與準確,描述分析的客觀與詳盡。

另外,課題的內容上有一定的創新性。一方面,課題對西部民族地區這一最先源于地緣的“區域”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戰略”地位有新的概括。其一,西部獨特的“地緣環境”使其凸顯出了“地緣政治”的特征,成為我國國家安全的重點區域,因而也是我國對外關系的重點區域;其二,西部的特殊的自然稟賦使其成為我國的“生態屏障”。這樣的概括和分析凸顯了西部民族地區意識形態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另一方面,本課題之所以在西部民族地區“領導干部”“大學生”“城市社區居民”“農村居民”四大群體中進行“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國家認同”“民族認同”“經濟生活”四方面內容的問卷調查,是因為這四個方面的內容也是西部民族地區意識形態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西部民族地區意識形態建設堅持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結合的原則的具體體現。


[1] [德]卡爾·曼海姆:《意識形態與烏托邦》,姚仁權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52頁。

[2] [德]卡爾·曼海姆:《意識形態與烏托邦》,姚仁權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53—54頁。

[3] [德]卡爾·曼海姆:《意識形態與烏托邦》,姚仁權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54頁。

[4] [德]卡爾·曼海姆:《意識形態與烏托邦》,姚仁權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55頁。

[5] [德]卡爾·曼海姆:《意識形態與烏托邦》,姚仁權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66頁。

[6] [德]卡爾·曼海姆:《意識形態與烏托邦》,姚仁權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73頁。

[7] [德]卡爾·曼海姆:《意識形態與烏托邦》,姚仁權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74頁。

[8] [德]卡爾·曼海姆:《意識形態與烏托邦》,姚仁權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251頁。

[9] [德]卡爾·曼海姆:《意識形態與烏托邦》,姚仁權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76頁。

[10] [德]卡爾·曼海姆:《意識形態與烏托邦》,姚仁權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77頁。

[11] [德]卡爾·曼海姆:《意識形態與烏托邦》,姚仁權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252頁。

[12] [德]卡爾·曼海姆:《意識形態與烏托邦》,姚仁權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74頁。

[13] 弗雷德里克·詹姆遜在我國有不同的中譯名,如杰姆遜、詹姆遜、詹明信等,這里采用詹姆遜。

[14] 楊生平:《意識形態及其諸形式——詹明信意識形態理論述評》,《哲學動態》2011年第2期。

[15] 袁小云、許麗平:《齊澤克的意識形態理論述評》,《求索》2012年第3期。

[16] 張志丹:《齊澤克意識形態思想的創新及評析》,《馬克思主義研究》2011年第1期。

[17] 張志丹:《齊澤克意識形態思想的創新及評析》,《馬克思主義研究》2011年第1期。

[18] 俞吾金:《意識形態論》,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6頁。

[19] 俞吾金:《意識形態論》,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8頁。

[20] 劉放桐等編:《現代西方哲學》,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2頁。

[21] 劉放桐等編:《現代西方哲學》,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2頁。

[22] 劉放桐等編:《現代西方哲學》,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3頁。

[23] 孫淑橋:《透過弗洛伊德潛意識來探索人的本質》,《隴東學院學報》2009年第4期。

[24] 李慶霞:《西方馬克思主義大眾文化理論的辯證維度》,《河北學刊》2012年第2期。

[25] 俞吾金:《意識形態論》(修訂版),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0頁。

[26]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年版,第648頁。

[27] 問卷中“主流意識形態”只界定為“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而沒有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納入其中,是因為問卷設計及調研時間是2013年,此時十九大還未召開。

[28] 李潔明、何寶昌主編:《社會經濟調查研究與寫作》,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102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安县| 上栗县| 霍山县| 黄平县| 禹州市| 阳原县| 崇左市| 望谟县| 海盐县| 新竹县| 乐平市| 出国| 嫩江县| 中阳县| 敦煌市| 获嘉县| 甘洛县| 酒泉市| 曲靖市| 昭觉县| 原阳县| 高邮市| 景宁| 余庆县| 隆昌县| 溆浦县| 营口市| 昌江| 宽甸| 晋江市| 营口市| 武定县| 凤阳县| 靖远县| 彰化市| 宁晋县| 宁化县| 聊城市| 隆回县| 道真| 来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