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契丹史
  • 武玉環
  • 2659字
  • 2021-01-05 16:07:37

第三章 太宗南征與后晉的滅亡

一 太宗之立與東丹王讓位奔唐

太宗耶律德光(902—947),是遼太祖的次子,遼朝開國后的第二個皇帝。他驍勇善戰,太祖任命他為天下兵馬大元帥,是手握重兵的實權派。耶律德光曾南攻中原,西取吐渾、黨項、阻卜,攻取山西諸鎮,跨越流沙,奪取西部邊疆各部,東平渤海。《遼史》說他“東西萬里,所向皆有功”。

太祖耶律阿保機死于征伐渤海國回師的途中,其皇位的繼承者,本應由皇太子耶律倍來繼承,但其母述律太后偏愛二子耶律德光,德光手握兵權,又得到太后的支持。述律太后首先對支持皇太子耶律倍繼承皇位的大臣進行清理,為耶律德光即皇帝位掃清障礙。當時的南院夷離堇耶律迭里說:“帝位,應當先嫡長子;今東丹王在朝,當立。”耶律迭里因此被指為東丹王黨羽,下獄。郎君耶律匹魯等人,因為支持耶律倍,都被指為耶律倍黨羽而被殺。其他大臣只能緘默不語,耶律倍只好讓位。之后,耶律倍棄家出走,投奔后唐。耶律德光繼承皇位,做了皇帝,是為太宗。

太宗耶律德光時期,是契丹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獲得空前發展的時期。太宗即位后、勵精圖治,獎勵生產,教民播種紡織,設置典章制度,治理民政。遼朝的疆域在這一時期經過迅速的擴張后,基本穩定下來。國家規模更加擴大、管理更加制度化。契丹正式改稱為大遼,與北宋王朝(960—1127)南北對峙,形成了我國歷史上又一次南北朝并立的局面。

二 太宗援晉與占領燕云十六州

太宗耶律德光即位時,正值五代十國時期(907—960)。從公元907年朱溫滅唐到960年北宋建立,短短的五十四年間,中原相繼出現了梁、唐、晉、漢、周五個朝代。同時,在這五朝之外,還相繼出現了前蜀、后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即荊南)和北漢這十個割據政權。五代的開國之君,都是前朝的藩鎮,靠軍事割據發展起來的,故這一時期的歷史特點是戰爭頻仍,政權屢有更迭。

太宗耶律德光當政時期,先后發動了幾次大規模入侵中原的戰爭。太宗天顯九年(934),后唐潞王李從珂廢黜后唐的第三位皇帝李從厚,自立為帝。此前后唐的皇帝明宗李嗣源,是個出身貧苦、缺少文化的“蕃人”。他沒有培養出有能力的繼位者和一批有才德的臣下。明宗在幽州有親家趙德鈞(德鈞兒子趙延壽是明宗的女婿),在河東(今山西省)有女婿石敬瑭,自己手上還有避難的東丹王耶律倍。可是,他萬萬沒有想到內部發生了政變。在他死后,他的幾個女婿,掌握兵權的石敬瑭、趙延壽、杜重威,先后一個個向契丹投降,與后唐為敵。繼位的兒子、年輕的李從厚(閔帝),很快就被養父李從珂(末帝)殺掉。趙德鈞、石敬瑭當然不會同意李從珂為帝。但是石敬瑭和趙德鈞之間也有矛盾。李從珂是個粗魯的、不會駕馭臣下的人,即位不久,就把石敬瑭從太原調到邢州(今山東東平)去,石敬瑭不肯,于是他發兵討伐石敬瑭,并且殺掉石敬瑭在洛陽的子弟四十口。

石敬瑭起兵反唐,并向契丹求救。與此同時,趙德鈞也派人到契丹勾結。趙德鈞的代價是滅掉李從珂,趙德鈞做皇帝,和契丹結為兄弟之國。而石敬瑭特派桑維翰入契丹,請求援兵,他出的代價是:滅掉李從珂,由石敬瑭做皇帝,和契丹結為父子之國,割讓燕云十六州,每年貢帛三十萬匹。[1]遼太宗同意了石敬瑭的要求。

遼天顯十一年(936),太宗親自率領十萬大軍,直入太原,打敗了后唐大將張敬達的軍隊。李從珂舉族自焚而死,后唐滅亡。太宗立石敬瑭為大晉皇帝。石敬瑭雖然當上了契丹扶植下的后晉兒皇帝,但勢如累卵,隨時都有倒臺的危險。石敬瑭深知這一點,因此對遼朝百依百順,畢恭畢敬,采取各種手段討好遼朝,極盡卑躬屈膝之能事,為當時的人及后人所不齒。他的政權終究未能長久。

后晉派趙營來遼,并將幽、薊十六州和地圖獻給契丹;又派使者向遼進貢歲幣,后晉遂成為遼朝卵翼下的傀儡政權。

三 太宗南征與后晉滅亡

晉帝石敬瑭死,他的兒子石重貴即皇帝位。后晉派使者向遼告哀。太宗派人去晉吊祭。后晉派金吾衛大將軍梁言、判四方館事朱崇節來遼致謝。晉帝信中對太宗稱孫不稱臣,太宗命客省使喬榮去后晉追問此事。太宗開始有了南伐后晉的想法。

會同六年(943)冬十月,遼太宗命令趙延壽、趙延昭、安端、解里等人率兵分道由滄(今河北滄縣東南)、恒(今河北正定)、易(今河北易縣)、定(今河北定縣)等州進軍伐晉。

會同七年春正月,趙延壽、趙延昭率五萬騎兵到達任丘(今河北任丘市)。安端進入雁門關,包圍忻州(今山西忻縣)、代州(今山西代縣)。己卯日,趙延壽包圍貝州(今河北南宮東南)。遼太宗到達元城(今河北大名),派兵進攻黎陽(今河南浚縣西)。后晉將領張彥澤率兵前來抵抗。后晉派使者來求和。遼軍把晉將包圍在戚城(今河南淮陽北),晉帝親率軍隊前來援救,遼軍撤退。太宗于是命令趙延壽、趙延昭率數萬騎兵攻擊后晉援軍高行周軍的右翼。太宗親率精兵進攻高行周軍的左翼。晉軍奔潰而逃,遼軍縱兵追殺,于是大敗晉軍。

會同八年(945)春正月,遼分兵攻取邢州(今河北邢臺)、洺州(今河北永年縣廣府鎮)、磁州(今河北磁縣),燒殺搶掠殆盡,進入鄴都(今河北大名縣東北)境內。八月,太宗親自率軍伐晉。[2]

遼軍進而包圍鎮州。后晉將領杜重威、李守貞、張彥澤等率領所屬二十萬人向遼軍投降。遼太宗在數萬騎兵的簇擁下,立馬在山丘之上,接受投降。太宗封杜重威為守太傅、鄴都留守,封李守貞為天平軍節度使,其余晉將各維持原來的職務。太宗把投降晉兵的一半分給杜重威,另一半分給趙延壽。太宗又命令御史大夫解里、監軍傅桂和張彥澤拿著詔書進入汴京,宣諭晉帝的母親李氏,表示安撫之意。太宗留騎兵千人守衛魏州,自己親自率領大軍向南前進。

之后,遼太宗到達赤岡,命令百官仍然官復原職。車駕進入汴京,到達崇元殿,接受百官的祝賀。太宗降封晉帝為崇祿大夫,又封他為負義侯。太宗封張礪為平章事,李崧為樞密使、馮道為太傅,和凝為翰林學士,其余的人都授官不等。太宗派趙瑩、馮玉、李彥韜率領幾百騎兵,送負義侯(即晉帝石重貴)和他的母親李氏、太妃安氏、妻子馮氏、弟弟石重睿、兒子石延煦、石延寶等到黃龍府(今吉林省農安縣)居住。并派宦官、宮女百余人隨行。

太宗把后晉各府的官吏,侍妾和宮女、宦官、方技、百工、圖畫書籍、歷象、石經、銅人、明堂刻漏、太常樂譜、諸宮懸、鹵簿、法物及鎧仗,全部送到上京(今內蒙古巴林左旗林東鎮東南二里波羅城)。遼得晉地七十六處,得民戶一百零九萬一百一十八戶。[3]


[1] (元)脫脫等:《遼史》卷3《太宗紀》,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41頁。《遼史》卷4《太宗紀》,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45頁。

[2] (元)脫脫等:《遼史》卷4《太宗紀》,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55頁。

[3] (元)脫脫等:《遼史》卷4《太宗紀》,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60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蒙自县| 郓城县| 蒲江县| 班玛县| 广灵县| 樟树市| 兴文县| 津南区| 桃源县| 察雅县| 甘孜县| 永年县| 富民县| 隆安县| 历史| 龙山县| 铜鼓县| 旌德县| 蓝山县| 康保县| 若羌县| 凭祥市| 青阳县| 望谟县| 遂宁市| 浠水县| 龙南县| 会宁县| 定边县| 博罗县| 张家界市| 湖口县| 阿巴嘎旗| 萨嘎县| 桃源县| 万盛区| 疏勒县| 五常市| 福安市| 平果县| 资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