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契丹史
  • 武玉環
  • 7654字
  • 2021-01-05 16:07:37

第二章 契丹建國與滅亡渤海國

公元10世紀初,遙輦氏部落聯盟長痕德堇可汗立,任命涅里的后裔耶律阿保機為夷離堇,統領兵馬,專管對外征討。耶律阿保機率軍接連大破室韋、于厥、奚,俘獲大量的戰俘與牲畜,使得阿保機的實力大增。

唐天復二年(902),阿保機率兵四十萬,征伐河東、代北,攻下九郡。獲生口九萬五千,駝、馬、牛、羊不可勝紀。[1]

阿保機又把德祖時期俘獲的奚七千戶,設立為奚迭剌部,分為十三縣。公元903年,痕德堇可汗拜阿保機為于越(契丹尊官,非大功德者不授),總知軍國事。阿保機由此掌握了部落聯盟的軍政大權。

公元904年,阿保機大敗唐盧龍軍節度使劉仁恭軍將趙霸,乘勝大破室韋。明年,進兵擊劉仁恭,攻下數州,盡徙其民以歸。之后,又遣偏師討奚、諸部及東北女真之未附者,全部降服。

公元907年,“八部之人以為遙輦不任事,選于其眾,以阿保機代之”。[2]耶律阿保機成為契丹部落聯盟的首領——可汗。阿保機擔任部落聯盟長后,集軍、政大權于一身,開始了建立國家政權的一系列準備工作。

一 諸弟之亂與耶律阿保機統一契丹八部

耶律阿保機擔任契丹遙輦氏部落聯盟的首領可汗之后,變三年一選部落聯盟可汗制為連任制。阿保機任聯盟首領后,漢人謀士對阿保機說:“中國之王無代立者”。阿保機益以威制諸部而不肯代。按契丹的慣例,阿保機的弟兄們也都有三年一選為聯盟首領的資格,他們覬覦其位已久。

在阿保機連任部落聯盟長后,由于違背了三年一選可汗的契丹族舊傳統,引起了阿保機諸弟的不滿和反對。阿保機之弟剌葛糾集了反對派勢力寅底石、安端、迭剌等人,發動了叛亂,稱為“諸弟叛亂”。第一次是在阿保機取代遙輦氏的第五年(911),“五月,皇弟剌葛、迭剌、寅底石、安端謀反。安端妻粘睦姑知之,以告,得實。上不忍加誅,乃與諸弟登山刑牲,告天地為誓而赦其罪。出剌葛為迭剌部夷離堇,封粘睦姑為晉國夫人。”[3]阿保機平定了這場叛亂,并且對諸弟“赦其罪”。

第二年(912)諸弟又進行了第二次叛亂。“冬十月戊寅,剌葛破平州,還,復與迭剌、寅底石、安端等反。甲申,遣人使梁致祭。壬辰,還次北阿魯山,聞諸弟以兵阻道,引軍南趨十七濼。是日燔柴。翼日,次七渡河,諸弟各遣人謝罪。上猶矜憐,許以自新。”[4]這次叛亂,是打著維護契丹三年一選可汗的舊傳統的旗號,因此,阿保機登山燔柴告天,舉行了選汗儀式燔柴禮,搶先把維護舊傳統的旗幟奪回到自己的手中,使得諸弟叛亂失去了理由。但是,諸弟并沒有就此善罷甘休。

第三年(913)三月,諸弟發動了更大規模的叛亂。“弟迭剌哥圖為奚王,與安端擁千余騎而至,紿稱入覲。上怒曰:‘爾曹始謀逆亂,朕特恕之,使改過自新,尚爾反覆,將不利于朕!’遂拘之。”[5]剌葛與安端率軍千余騎,另引其眾在乙室堇淀行天子旗鼓,陰謀自立為可汗。阿保機拘捕了迭剌、安端之后,率領大軍追捕剌葛。剌葛所派的另一支大軍,由寅底石率領,奔赴行宮,焚燒其輜重、廬帳,縱兵大殺,奪去了象征可汗權力的旗鼓和神帳,駐守在行宮的阿保機之妻述律后急派蜀古魯救援,僅得天子旗鼓。其黨神速姑又率軍搶劫西樓,焚明王樓。阿保機追至土河,秣馬休兵,不以為意。諸將請急追之,阿保機說:“俟其遠遁,人各懷土。懷土既切,其心必離,我軍乘之,破之必矣!”[6]把先前所獲資畜分賜將士,又選輕騎追到培只河,盡獲逆黨輜重、生口。阿保機事先派遣室韋及吐渾酋長撥剌、迪里姑等五人分兵伏其前面的路旁,命北宰相迪里古為先鋒追擊。剌葛率兵迎戰,迪里古以輕兵還擊。其弟遏古只臨陣射箭,數十人斃命。剌葛失敗而逃,追至柴河,剌葛自焚燒其車乘廬帳而逃。遇到撥剌、迪里姑等伏兵,奮擊,大敗剌葛之軍。剌葛奔潰,所奪神帳丟棄在路上。所獲生口盡縱歸本土。其黨庫古只、磨朵皆面縛請罪。五月癸丑,在榆河,北宰相迪輦率驍騎活捉剌葛、涅里袞阿缽。這次叛亂,給契丹部族造成巨大損失,“時大軍久出,輜重不相屬,士卒煮馬駒、采野菜以為食,孳畜道斃者十七八,物價十倍,器服資貨委棄于楚里河,狼藉數百里。”[7]

阿保機諸弟剌葛、迭剌、寅底石、安端等連續舉行三次武裝叛亂,并且一次比一次規模大,其目的是要奪取部落聯盟的領導權。耶律阿保機經過近兩年的時間,才平定了這三次武裝叛亂,穩定和鞏固了他在部落聯盟內的統治地位。

叛亂平定后,部落聯盟內仍存在著反對阿保機的勢力,“諸部以其久不代,共責誚之。阿保機不得已,傳其旗鼓,而謂諸部曰:‘吾立九年,所得漢人多矣,吾欲自為一部以治漢城,可乎?’諸部許之。漢城在炭山東南灤河上,有鹽鐵之利,乃后魏滑鹽縣也。其地可植五谷,阿保機率漢人耕種,為治城郭邑屋廛市如幽州制度,漢人安之,不復思歸。阿保機知眾可用,用其妻述律策,使人告諸部大人曰:‘我有鹽池,諸部所食。然諸部知食鹽之利,而不知鹽有主人,可乎?當來犒我’。諸部以為然,共以牛酒會鹽池。阿保機伏兵其旁。酒酣伏發,盡殺諸部大人,遂立,不復代。”[8]耶律阿保機一舉統一了契丹八部,為其建國登基鏟除了最后的障礙。

二 契丹建國

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機在龍化州即皇帝位,國號契丹,建元神冊,群臣上尊號為“大圣大明天皇帝”,其妻述律氏為“應天大明地皇后”。立長子耶律倍為皇太子,確立了世襲皇權的統治,建立了中央集權制的國家。[9]

在政治制度方面,設置了中央與地方各級管理機構,從事對國家和民眾的管理。遼初官制是按因俗而治的方針設立,分為契丹本族官制和漢官制。

契丹北面官制:設立南北宰相府,掌佐理軍國大政,南、北宰相由皇帝親自任命。南宰相,多由皇族四帳世預其選;北宰相,多由后族世預其選。設立南、北大王院;分掌部族、軍民之政。契丹十八部族,分別由南、北王府所統領。設立大惕隱司,掌皇族之政教;夷離畢院,掌刑獄;敵烈麻都司,掌禮儀;侍衛司,掌御帳親衛之事。

漢官制:設立漢兒司:掌管遼地漢人事宜。

中書省:太祖置官,設中書令,為遼初漢人宰相之職。

尚書省:太祖置左、右尚書,掌管漢地漢人事宜,為總理遼代行政事務的機關。

改編契丹部族為十八部,由北、南宰相府按地區進行統治。太祖以遙輦部族分置者凡十部,增者八。分迭剌部為五院部、六院部、此外還有品部、烏隗部、涅剌部、突呂不部、奚王府六部五帳、突呂不室韋部、涅剌拿古部、烏古涅剌部、圖魯部,以上十一部隸北府。乙室部、楮特部、突舉部、迭剌迭達部、乙室奧隗部、楮特奧隗部、品達魯虢部,以上七部隸南府。以上十八部族,有原來遙輦氏時期的舊契丹部族八部,太祖析為十部;有被征服、擄掠的北方、西北方的漁獵、游牧部落居民,太祖耶律阿保機把他們分編為八部,分別隸屬北、南府管轄,各部都有“分地”,按地區進行統治。北、南府宰相由皇帝任命,而各部的“大王”,也由皇帝派遣,成為北南府統轄下的國家官吏。十八部的部民成為隸屬國家的屬民,承擔國家的賦役。

對漢人俘戶,以頭下軍州的辦法進行管理。把俘獲的漢人編入頭下軍州,頭下軍州由朝廷任命節度使進行管轄,其戶數的多少則由朝廷賜額,頭下軍州多由契丹貴戚、諸王、公主創立,頭下戶輸租為官,且納課給其主。這是采用中原州縣制的辦法,結合契丹的頭目制來管轄漢人。

軍隊的改編。契丹國家建立后,太祖耶律阿保機設置“宮衛騎軍”,入則居守,出則扈從,葬則以守陵,成為皇帝的御用警衛隊。地方有州縣部族軍、五京鄉丁、屬國軍等,成為捍衛皇權、維護統治的重要工具。

制定法律。耶律阿保機即位后,命突呂不撰“決獄法”,又命大臣“定治契丹及諸夷之法”,遼境內的漢人則依漢法律。同時,在中央設置了決獄訟的法官“夷離畢”。法律的制定,對維護社會秩序穩定、鞏固契丹的統治起到重要作用。

建都城。公元918年,耶律阿保機在契丹故地建造皇都,天顯十三年,更名為上京臨潢府。其地在今內蒙古昭烏達盟巴林左旗南波羅城。由漢人康默記負責上京的修建。“神冊三年,始建都,默記董役,人咸勸趨,百日而訖事。五年,為皇都夷離畢。”[10]在此基礎上,天顯元年(926),“乃展郛郭,建宮室。”[11]天顯十三年,又再次擴建。經過幾次擴建,上京城已經是幅員達二十七里的大城了。

造文字。契丹無文字,刻木為契。公元920年正月,阿保機從侄魯不古和突呂不受命仿漢字偏旁,制契丹大字。之后,阿保機弟迭剌又制契丹小字,同在遼地頒行、使用。

三 南下中原,設立州縣制

阿保機建國后,正值中原地區處于五代十國的混亂時期,阿保機趁機南下中原,侵掠中原的周邊地區。神冊元年(916)八月,攻下朔州,擒節度使李嗣本,并于青冢南刻石紀功。同年十一月,攻蔚、新、武、媯、儒五州,斬首一萬四千七百余級。自代北至河曲跨陰山,盡有其地。遂改武州為歸化州,媯州為可汗州,置西南面招討司,選有功者擔任此職位。[12]

神冊二年三月,攻幽州,節度使周德威率領幽、并、鎮、定、魏五州之兵拒于居庸關之西,兩軍戰于新州東,契丹軍大破周德威軍,斬首三萬余級,殺李嗣恩之子武八。神冊六年,晉新州防御使王郁率所部山北兵馬降遼。阿保機率大軍入居庸關,下古北口,分兵攻略檀、順、安遠、三河、良鄉、望都、潞、滿城、遂城等十余城,俘其民遷徙到遼內地。同時進圍涿州,破其城,刺史李嗣弼以城降。阿保機遷徙檀、順之民,安置于東平、沈州。[13]

天贊元年(922)夏四月,阿保機率軍攻薊州,攻下城池,擒刺史胡瓊,以盧國用、涅魯古掌管軍民之事。第二年春正月,大元帥堯骨克平州,獲刺史趙思溫、裨將張崇。遼軍接連攻下曲陽、北平。天贊三年春正月,遣兵略地燕南,遷徙薊州民實遼內地。

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在攻城略地之后,把俘獲的漢人安置在遼內地,采取中原州縣制的辦法,建置州縣,有的按照原來俘戶所屬州縣的名字來命名,有的建新的州縣來安置俘戶。按照原來俘戶所屬州縣的名字命名的,如南京道的行唐縣,俘戶本屬定州行唐縣。太祖掠定州,破行唐,盡驅其民,北至檀州,擇曠土居之,凡置十寨,仍名行唐縣,隸彰愍宮,戶三千。安喜縣,本漢令支縣地,久廢。太祖以定州安喜縣俘戶置。在州東北六十里,戶五千。望都縣,本漢海陽縣,久廢。太祖以定州望都縣俘戶置。縣在州南三十里,戶三千。[14]潞縣,本幽州潞縣民,天贊元年,太祖破薊州,掠潞縣民,布于京東,與渤海人雜處,隸崇德宮,戶三千。[15]

遼朝新建的州縣如永州,承天皇太后所建,太祖于此置南樓。儀坤州,本契丹右大部地,應天皇后建州。龍化州,本漢北安平縣地,契丹始祖奇首可汗居此,稱龍庭,太祖于此建東樓。唐天復二年,太祖為迭烈部夷離堇,破代北,遷其民,建城居之。明年,伐女真,俘數百戶實焉。[16]

阿保機對于俘獲的中原漢人采取中原州縣制進行統治,仍舊保留中原漢人的生產、生活習俗,讓他們從事農業生產。當時的漢人宰相韓延徽,建議阿保機用漢法統治漢人:“乃請樹城郭,分市里,以居漢人之降者。又為定配偶,教墾藝,以生養之。以故逃亡者少。”[17]遷徙到遼朝內地的中原漢人,把農業生產技術帶到草原地區,中原農業文明在契丹內地開始傳播,農業經濟逐漸在遼朝社會經濟中占據主要的地位。

四 滅亡渤海國與設立東丹國

渤海國(698—926)是一個以靺鞨族為主體建立的北方民族政權。其范圍相當于今中國東北地區、朝鮮半島東北及俄羅斯遠東地區的一部分。公元698年,粟末靺鞨首領大祚榮在東牟山(今吉林敦化)自稱“震國王”,建立政權。公元713年,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并加授忽汗州都督,始以“渤海”為號。渤海都城初在舊國(今吉林敦化),公元742年遷至中京顯德府(今吉林和龍),755年遷至上京龍泉府(今黑龍江寧安)。渤海按唐制建立政治、經濟制度,全盛時轄境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其文化深受唐朝文化影響,被稱為“海東盛國”。《新唐書·渤海傳》記載了渤海建國的過程。“渤海,本粟末靺鞨附高麗者,姓大氏。高麗滅,率眾保挹婁之東牟山。地直營州東二千里”。“萬歲通天中,契丹盡忠殺營州都督趙文翙反,有舍利乞乞仲象者與靺鞨乞四比羽及其余種東走,渡遼水,保太白山之東北,阻奧婁河,樹壁自固。武后封乞四比羽為許國公,乞乞仲象為震國公……是時,仲象已死,其子祚榮引殘夷遁去……即并乞四比羽之眾,恃荒遠,乃建國,自號震國王。”[18]根據以上記載可知:舍利乞乞仲象死后,其子大祚榮聯合乞四比羽,建立渤海國。也有部分亡國后的高句麗遺民進入渤海國中,但其主體民族與統治民族為粟末靺鞨。渤海始祖大祚榮是粟末靺鞨人。

渤海國的生產方式以農業為主,此外還有家畜飼養業、漁業、狩獵業。

農業:渤海族早在建國前,其先世勿吉人已從事農業種植。《魏書·勿吉傳》:“(勿吉)有粟及麥穄、菜則有葵,水氣咸凝,生樹上,亦有鹽池。多豬無羊,嚼米釀酒,飲能至醉。”唐時粟末靺鞨人,“有車馬,牛以耕,車則步推,有粟、麥”。渤海國時期的盧城之稻,享有盛名。[19]在渤海上京等地,發現很多鐵犁、鐵鐮等農業生產工具,說明渤海農業生產已有相當程度的發展。

家畜飼養業:渤海人有飼養豬的習俗。《唐會要·靺鞨》:“黑水靺鞨,其畜宜豬,食其肉而衣其皮。”“田耦以耕,車則步推,有粟麥。”[20]考古工作者于1991年秋在黑龍江省同仁遺址中的房屋堆積坑中發現許多豬下頜骨、肩胛骨等,應為當時的人們食豬肉而剩下的骨骼,說明了豬在渤海人生活中所占的重要地位以及家畜飼養業的發達。

漁獵業:漁業是渤海國主要的經濟類型之一。《契丹國志》記載:“渤海螃蟹紅色,大如碗,鰲巨而厚,其跪如中國蟹螯。”[21]渤海人善于射獵。渤海國太白山之兔,扶余之鹿,率賓之馬最為著名,它們是渤海人的主要獵物。

渤海國仿照唐朝制度,中央設置三省六部。地方建制為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其轄境包含今綏芬河流域及烏蘇里江、興凱湖以東至海濱之地。到大仁秀、大諲譔時期,國勢逐漸衰弱。

耶律阿保機欲南下中原,為了解除來自側翼及后方的威脅,決定東攻渤海國。《契丹國志》記載:“時東北諸夷皆服屬,惟渤海未服。太祖謀南征,恐渤海掎其后,乃先舉兵擊渤海之遼東。”此時的渤海國,也深深畏懼契丹的崛起,暗中與新羅等國勾結。先是,渤海國王大諲譔本與奚、契丹為唇齒國。太祖初興,并吞八部,繼而用師,并吞奚國。大諲譔深憚之,陰與新羅諸國結援,太祖知之,集議未決。后因游獵,彌旬不止,有黃龍在其氈屋上,連發二矢,殪之,龍墜其前。后太子德光于其地建州,黃龍府即其地也。太祖曰:“吾欲伐渤海國,眾計未定而龍見吾前,吾能殺之,是滅渤海之勝兆也。”[22]

天贊四年(925)十二月,太祖耶律阿保機詔曰:“所謂兩事,一事已畢,惟渤海世仇未雪,豈宜安駐!”乃舉兵親征渤海大諲譔。皇后、皇太子、大元帥堯骨皆從。閏月丁巳,次商嶺,夜圍扶余府(今吉林省農安縣)。

天顯元年(926)春正月庚申,遼軍攻下扶余城,誅其守將。丙寅,太祖命惕隱安端、前北府宰相蕭阿古只等將萬騎為先鋒,遇大諲譔老相兵,大敗渤海老相兵。皇太子、大元帥堯骨、南府宰相蘇、北院夷離堇斜涅赤,南院夷離堇迭里于當天夜晚,圍忽汗城(今黑龍江省寧安市渤海鎮)。大諲譔請降。阿保機優禮而釋之。不久,大諲譔復叛,遼軍攻其城,破之。阿保機駕幸城中,大諲譔請罪馬前,渤海國滅亡。

遼滅亡渤海國后,設立東丹國,改忽汗城為天福城。冊立皇太子耶律倍為人皇王,主持東丹國。任命皇弟迭剌為左大相,渤海老相為右大相,渤海司徒大素賢為左次相,耶律羽之為右次相。赦免國內殊死罪以下。[23]在東丹國所設四相之中,渤海人、契丹人各占二位,渤海人與契丹人共同參政,管理東丹國。東丹國仍舊沿襲原來渤海國時期的政治制度。設立政堂省、中臺省、六部、大理寺、翰林院等機構。例如烏濟顯,任東丹國政堂省工部卿;高模翰,任東丹國中臺者右相;[24]高保義,任東丹國大理評事;王繼遠,任東丹國翰林學士,其孫擔任宮中使;列周道,任東丹國南海府都督。

關于東丹國的廢止時間,過去一直認為是在圣宗乾亨四年(982)“省置中臺省官”。“大東丹國中臺省。太祖天顯元年置,乾亨四年圣宗省。”[25]但是,在《遼史·圣宗紀》中記載,圣宗統和十六年(998)二月,“以監門衛上將軍耶律喜羅為中臺省左相。”可知,中臺省在統和十六年仍存在,其廢止的時間可能還要靠后。

遼朝把渤海王族遷徙到上京,在朝廷中設渤海帳司。遼太祖天顯元年(926)三月班師,“以大諲譔舉族行”。“天顯元年(926)七月,衛送大諲譔于皇都西,筑城以居之。賜諲譔名曰烏魯古,妻曰阿里只。”[26]同時,在朝廷設渤海帳司。下設渤海宰相、渤海太保、渤海撻馬。設渤海近侍詳穩司管理。遼取消東丹國中臺省后,繼續任用渤海人擔任遼中央或地方的官員。例如,大仁靖,在圣宗統和初年任東京宰相府右平章事。高清明,任渤海詳穩,大康義,任南府宰相。羅漢,任渤海帳司宰相,權東京統軍使。

太宗天顯三年(928)十二月,把東丹國民遷徙到遼東。升東平郡為南京,即遼的東京遼陽府。設東京安撫使司,下設安撫使。設渤海大都督府。東京道下設府、州、縣制,管理原渤海民眾。


[1] (元)脫脫等:《遼史》卷1《太祖紀》,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2頁。

[2] (宋)歐陽修:《新五代史》卷72《四夷附錄》,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886頁。

[3] (元)脫脫等:《遼史》卷1《太祖紀》,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5頁。

[4] (元)脫脫等:《遼史》卷1《太祖紀》,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6頁。

[5] (元)脫脫等:《遼史》卷1《太祖紀》,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6頁。

[6] (元)脫脫等:《遼史》卷1《太祖紀》,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7頁。

[7] (元)脫脫等:《遼史》卷2《太祖紀》,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7頁。

[8] (宋)歐陽修:《新五代史》卷72《四夷附錄》,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886頁。

[9] 關于契丹建國的時間,有兩種看法。第一種為:公元907年為契丹建國時間,參見舒焚《遼史稿》,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33頁。第二種看法為:公元916年為契丹建國的時間,參見蔡美彪等《中國通史》第6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8頁;張正明《契丹史略》,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29頁。楊樹森:《遼史簡編》,遼寧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7頁。

[10] (元)脫脫等:《遼史》卷74《康默記傳》,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1230頁。

[11] (元)脫脫等:《遼史》卷37《地理志》,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440頁。

[12] (元)脫脫等:《遼史》卷1《太祖紀》,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11頁。

[13] (元)脫脫等:《遼史》卷1《太祖紀》,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17頁。

[14] (元)脫脫等:《遼史》卷40《地理志》,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494頁。

[15] (元)脫脫等:《遼史》卷37《地理志》,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439頁。

[16] (元)脫脫等:《遼史》卷37《地理志》,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447頁。

[17] (元)脫脫等:《遼史》卷74《韓延徽傳》,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1231頁。

[18] (宋)歐陽修:《新唐書》卷219《渤海傳》,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665頁。

[19] (宋)歐陽修:《新唐書》卷219《渤海傳》,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665頁。

[20] (宋)歐陽修:《新唐書》卷219《黑水靺鞨傳》,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665頁。

[21] (宋)葉隆禮:《契丹國志》卷27《歲時雜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257頁。

[22] (宋)葉隆禮:《契丹國志》卷1《太祖大圣皇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7頁。

[23] (元)脫脫等:《遼史》卷2《太祖紀下》,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22頁。

[24] (元)脫脫等:《遼史》卷76《高模翰傳》,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1249頁。

[25] (元)脫脫等:《遼史》卷45《百官志》,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710頁。

[26] (元)脫脫等:《遼史》卷2《太祖紀下》,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22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康定县| 安远县| 淮滨县| 苏尼特左旗| 青海省| 砀山县| 昌图县| 唐海县| 东乡| 吉木萨尔县| 景宁| 九龙城区| 芒康县| 聂拉木县| 崇信县| 台南县| 连平县| 丹东市| 金昌市| 龙川县| 浑源县| 同德县| 彰化市| 连江县| 宣化县| 江油市| 潜江市| 莎车县| 红安县| 富裕县| 益阳市| 都匀市| 商都县| 江口县| 广灵县| 宁国市| 那曲县| 罗平县| 沾益县| 大姚县| 阿克陶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