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摩擦與中國經濟波動:基于金融經濟周期視角的研究
- 高然
- 2056字
- 2021-01-05 16:08:55
第一節 引言
作為中國地方政府用來緩解財政收入不足和籌集建設發展資金的獨特且重要的手段,土地財政備受學界的關注。對于中國土地財政存在的原因,學界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了解釋。一方面,分稅制改革導致的地方政府財權與事權的不匹配,成為土地財政出現的直接誘因。“財權上移”和“事權留置”造成地方財政收入和支出間的巨大缺口,促使各地方政府通過擴大預算外收入來緩解財政壓力,土地財政已成為地方政府的“第二財政”(周飛舟,2006;吳群和李永樂,2010;辛波和于淑俐,2010;羅必良,2010)。另一方面,中國地方官員的考核與晉升(周黎安,2007),為土地財政的存在提供了內在激勵。李郇等(2013)、劉佳等(2012)均表明,至少從數據上,不能說明分稅制改革直接導致土地財政大幅度增長,土地財政背后應存在更為根本的激勵制度;蔣震和邢軍(2011)認為,在當前分稅制條件下,中國地方政府以經濟內容為主的政績考核機制及其引發的地方政府競爭,使得土地財政成為地方政府的必然選擇;劉佳等(2012)基于晉升錦標賽理論,采用中國2003—2008年257個地級市政府的非平衡面板數據,分析了官員晉升競爭對土地財政的影響,研究發現地方政府官員晉升競爭是引發土地財政的根本原因,且這一發現具有較好的穩健性;李勇剛等(2013)利用中國1999—2010年31個省市區的面板數據,通過構建面板聯立方程模型,驗證了晉升激勵與土地財政存在顯著的正向互動關系。
正是基于土地財政與晉升激勵的上述關系,現有文獻對土地財政經濟效應的探討,大多集中于土地財政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杜雪君等(2009)基于省際面板數據的研究表明,土地財政對經濟增長存在顯著的正影響,其影響機理是土地財政提高了地方政府的積極性、增加地方政府的收入和支出,并增加固定資產投資;辛波和于淑俐(2010)通過實證分析表明,土地財政是導致地方經濟增長的重要原因,地方經濟增長對于土地財政具有較強的依賴性;李勇剛等(2013)研究表明,晉升激勵和土地財政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顯著為正,地方政府的晉升激勵和土地財政是中國經濟長期保持較快增速的重要原因。
然而,基于以下原因,土地財政對經濟波動的影響同樣應得到重視。第一,已有研究表明,中國地方政府行為會對經濟波動產生重要影響。周業安和章泉(2008)利用1986—2004年中國省級面板數據,發現財政分權是導致經濟波動的重要原因;郭慶旺和賈俊雪(2006)通過對一個三階段序貫博弈模型的分析表明,在財政利益和政治晉升的雙重激勵下,地方政府行為會對宏觀經濟穩定產生巨大沖擊;李猛和沈坤榮(2010)對中國經濟波動沖擊源進行了完整的分解,研究表明,中國經濟波動有大約30%的部分來源于地方政府沖擊。第二,土地財政直接將地方政府與房地產市場的波動聯系起來。況偉大(2012)構建了一個包含購房者、開發商和政府的三部門一般均衡模型,并假設地方政府追求財政收入最大化,從而將地方政府的財政行為與地價和房價聯系起來;況偉大和李濤(2012)還進一步考察了土地出讓方式對地價和房價的影響;張雙長和李稻葵(2010)從地方政府的土地財政與當地房地產價格變動之間的關系出發,通過對歷史數據進行回歸分析,發現在控制了其他房地產價格影響因素之后,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的依賴程度越高,城市的房地產價格上漲越快;呂煒和劉晨暉(2012)基于省際面板數據的測算與實證研究表明,在房地產市場上,中國絕大多數省份從2003年起開始出現明顯的投機泡沫,且各地的泡沫均從2005年開始出現劇增的情形,而土地財政已成為中國房地產投機泡沫積累起來的重要原因。第三,地方政府以土地為杠桿借債融資的模式,促使我們關注其產生的經濟波動特征。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后,伴隨著地方融資平臺的迅猛發展,地方政府債務規模已逐漸引發關注。201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預算法》(以下簡稱《預算法》)的實施[1],更將使地方政府債務在地方經濟發展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對地方政府債務融資風險的研究表明,中國地方政府高度依賴土地出讓收入償債使得土地財政的風險與地方債務的風險交織在一起(何楊和滿燕云,2012;梅建明,2011)。
本章在 Iacoviello(2005)、Iacoviello和Neri(2010),以及 Liu等(2013)的模型基礎上,將地方政府的土地財政行為納入到一個動態隨機一般均衡框架中,刻畫和分析其在經濟波動的傳導中所扮演的角色。本章運用中國宏觀數據對模型進行了估計,并對模型受到來自房地產市場的沖擊后的反應進行了數值模擬。研究發現,地方政府土地財政行為的存在,一方面會顯著地放大房地產市場的波動,另一方面會將房地產市場的波動傳導到實體經濟,放大消費、投資和產出波動。同時,模型產生的脈沖反應與來自VAR的實證證據實現了較好的匹配。在此基礎上,本章進一步探討了模型的福利含義。福利分析表明,土地財政帶來了顯著的社會福利損失,且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的依賴程度越強,福利損失越大。而政府通過土地供給政策的運用,可以一定程度上緩解這一過程。
本章接下來的結構安排如下:第二節通過一個VAR模型給出房地產市場與實體經濟主要變量間關系的實證證據;第三節構建一個包含家庭、企業和地方政府的DSGE模型;第四節對模型進行貝葉斯估計;第五節對模型的動態特征進行數值分析;最后一節進行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