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國家與行政管理(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探索叢書)作者名: (法)帕特里克·熱拉爾本章字數: 2549字更新時間: 2020-11-30 16:01:41
第三節 第五共和國時期政府部門的創立
§1. 創立自由
44. 《憲法》第8條第2款。 共和國總統根據總理的提議,任命和罷免部長。總統是唯一有權創立、撤銷政府部門,以及更改部門名稱的人。每位部長都是所在部門的最高領導(除非例外,由政府中的“不管部長”代表,例如負責處理法國政府與議會關系的國務秘書)。唯一須由總統任命的部長為司法部部長,《憲法》第65條兩次提到該職位。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第五共和國總理可以同時被任命為部長:雷蒙·巴爾是唯一一個兼任經濟與財政部部長(1976—1978)的總理(1976—1981)。
45. 三權分立。 根據三權分立原則,一項法律似乎并不能限制總統的決策自由:實際上,憲法委員會認為,“三權分立原則適用于共和國總統和政府成員”(22)。因此,一些對共和國總統及政府成員待遇進行規定的法律條款是違憲的(23);三權分立原則同樣應該被應用于部門數量和部長頭銜的確定上(24):為避免行政權力過于單一,法國政府在行政組織上,要以規定政府組成的行政法令為依據。各位新任部長負責任命其部門成員。
國家總統和總理決定各部長的任命順序,這取決于他們希望將誰置于政府班子的首要位置,或是希望凸顯哪個部門領域的政治優先權。在規定政府組成的法令中,首先被任命的部長將成為政府二把手(僅次于總理),第二個被任命的即為三把手,以此類推。這一順序不僅決定了部長在部級會議中的禮賓次序,也同樣決定了其共事者的地位。
由掌璽大臣擔任政府二把手的傳統已經被廢除了。
§2. 部門數量
本節將介紹第五共和國時期,每位總統執政的首屆政府組成情況(25)。
46. 德布雷。 戴高樂將軍首次執政期間,政府自1959年1月8日起由米歇爾·德布雷領導,除(不管)國務部長外(26),還包括其他15位部長。除去5個王室部門(司法部,外交部,內政部,國防部,財政與經濟事務部),政府還增加了農業部、教育部、工業與外貿部、公共工程與交通部、公共衛生與人口部、勞動部、建設部、郵政部、通信部、退伍軍人事務與信息部。
一位總理的委派部長負責撒哈拉、海外省份、海外領地及原子能等相關事務。
納菲薩·錫德·卡拉被任命為國務秘書,她是第五共和國時期首位女性政府成員,主要負責阿爾及利亞的社會問題及穆斯林人權演變的問題。
47. 沙邦-戴爾馬。 1969年6月20日,喬治·蓬皮杜出任總統,首屆政府由雅克·沙邦-戴爾馬領導,包括17個部門。在本屆政府管理下,環保首次被列入政府職權范圍:1971年,總理任命一名部長專門負責自然與環境保護。
48. 希拉克。 1974年5月27日,瓦萊里·吉斯卡爾·德斯坦出任總統,首屆政府由雅克·希拉克領導,包括15個部門(其中有兩個是從外貿與工業部中分離出來的,還有一個是曇花一現的“改革部”)。第五共和國首次出現女部長(西蒙娜·韋伊),并成立了直接依附于總理的女性地位國務秘書處。該政府因創建了7個“自主管理”國務秘書處而著稱。與其他國務秘書處不同的是,這7個國務秘書處并不隸屬于總理或部長,各自有自己的行政機關,這7個秘書處分別是:退伍軍人事務處、郵電處、交通處、文化處、外貿處、大學處、海外省份及海外領地管理處(27)。1978年1月,法國成立了外貿部。
49. 莫魯瓦。 1981年政權更迭后,弗朗索瓦·密特朗出任法國總統,其首屆政府由皮埃爾·莫魯瓦領導,共有24位部長。本屆政府除了象征性地改變了部門名稱(內政與權力下放部、對外關系部、國家團結部、休閑部、通信部)外,還新增了多個部門,值得一提的是:女性權利部、消費部及海洋部。
50. 朱佩。 1995年5月19日,雅克·希拉克上臺執政,其首屆政府由阿蘭·朱佩領導,共有26位部長。在一些領域,幾個部門被合并到了一起:如國民教育與高等教育部合并為一個部,設備、交通部與領土整治部合并為一個部。同時也出現了新的部門:國家改革部、旅游部、團結與反對社會排斥部,以及信息技術部。
51. 菲永。 2007年5月19日尼古拉·薩科齊上臺執政,其首屆政府由弗朗索瓦·菲永領導,共有15位部長。該政府的顯著之處在于:創建了生態、可持續發展與整治部,此舉將長期對立的設備部和環境部歸并到了一起;將經濟與財政部、就業部合并為一體;成立了移民、融合、國家認同與合作發展部;將青年及體育事務并入衛生部。除此之外,還出現了新的政府組織——反貧困團結行動高等委員會。
52. 艾羅。 2012年5月16日,弗朗索瓦·奧朗德上臺執政,其首屆政府由讓-馬克·艾羅領導,共有18位部長——第五共和國時期首次出現男女部長各占一半的情況。該政府的特點是:取消了移民、融合、國家認同與合作發展部(該部被并入內政部),創建了海外部(獨立于內政部的部門)、女性權利部(28)。在貝爾西(29),工業部與經濟部相互分離,與此同時一個新的部門產生了,被命名為“生產振興部”。能源問題歸環保部管轄,預算事務歸經濟部管轄。
53. 部長太多了嗎? 除了多位部長,還要加上委派部長或/和國務秘書(30)(參見下文第79條目),法國大多數總理因此要領導眾多政府成員。事實上,對于國家的行政組織來說,部門的數量至關重要;第五共和國時期,部門數量平均為20個左右,多于今天歐洲大部分國家。從這一點來看,法國左右共治時期和一翼執政時期并沒有太大差別:巴拉迪爾政府(1993)時期有23位部長,若斯潘政府(1997)時期有15位部長。
1995年,讓·皮克在報告里已經發出警告,國家要進行必要的改革:“精簡部長數量有助于將政府重心集中到國家重要任務上(……),減少公共開支將變得容易。正是因為行政部門希望捍衛自身的“商業資本”,才造成許多崗位重疊的現象(31)。他補充道:“政府在自我組建的過程中沒有充分考慮到其行政影響。(……)然而這些影響是至關重要的。沒有哪個機構可以問心無愧地說自己的組織是不存在問題的(32)。”
2008年,與憲法修改委員會(巴拉迪爾委員會)提出的第五共和國機構現代化與再平衡的主張相反,在政府的倡議下,《第五共和國機構現代化憲法性法案》規定在《憲法》第8條中加入一項條款,以說明通過《組織法》規定部門數量和政府成員的最高數量。但是這一草案遭到國民議會的反對,因此沒有被寫入2008年7月23日《憲法》中。
2014年4月2日,瓦爾斯政府成立,通過重組部門(經濟、手工業與生產振興部,國民教育與高等教育部,女性權利部,城市、青年與體育部),該政府部門數量達到16個,趨向合理;15位國務秘書被指派到各部門。
聚焦
瓦爾斯政府結構

來源:關于總理任命的2014年3月31日法令。關于組建政府的2014年4月2日、2014年4月9日和2014年6月3日法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