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地區宋代墓葬研究
- 吳敬
- 2845字
- 2020-11-29 16:56:21
第二節 南方宋墓的研究概況
(一)考古學研究概況
南方宋墓雖然在新中國成立前就有零星發現,但是對于它的研究則主要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后。根據新中國成立以來廣大學者研究問題的不同,可以將這些論文和專著分為以下五類。
第一類:發現簡述型研究。這類研究是指對某一地區已發現宋代墓葬的總體特征進行的總結和描述,根據論文形成的不同時期以及材料積累程度的差異,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I階段,新中國成立后至1966年。學者們分別對本省或本地區已見的宋代墓葬特征進行了概括性研究,如四川地區[18]、江蘇地區[19]、湖北地區[20]、湖南地區[21]、上海地區[22]等。這些認識既有針對某一地區宋代墓葬的總結,也有將宋代墓葬作為某個歷史時期的一個階段進行的總結。此外,這一時期還有一些研究和討論的焦點集中在廣州小北和廣西貴縣發現的宋代墓葬上,其討論焦點主要是這些墓葬是否為宋代墓葬,這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學術界對宋代墓葬的認識[23]。
這一時期的總結和概括是在當時發現材料積累較少的條件下所得到的認識,但是,它們對當時的田野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其中一些認識也在后來得到了印證。受材料所限,這些認識還停留在較為簡單的“說物”階段,與歷史背景相結合者較少。徐蘋芳先生在當時材料十分有限的條件下,對宋元火葬[24]和唐宋墓葬出土明器[25]的研究,將考古材料與史料很好地結合在一起,是當時“以物論史”的代表,其多數觀點至今仍被考古學者和歷史學者所引用。
第II階段,1966年至20世紀70年代末。這一時期由于前期考古材料少有報道,因此也導致了相關研究的缺乏。
第III階段,1979年至今。1979年出版了《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1949~1979)》,這是對新中國成立以后至1979年各地主要考古發現的介紹,同時也有一些簡單的總結性認識,它的出版翻開了對宋代墓葬研究的新篇章。此后,《文物考古工作十年(1979~1989)》和《新中國考古五十年》,都有一些關于宋代墓葬的總結性認識。此外,還有一些學者對不同區域的宋代墓葬進行了總結性概述,如安徽地區[26]、廈門地區[27]、武漢地區[28]、長江下游地區[29]等,這些新的認識在深度和廣度上都比第I階段有了很大提高,而且融入了一些歷史背景的考察,為我們全面認識這些地區宋代墓葬的特點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
第二類:器物考察型研究。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材料不斷增多,對各種隨葬品造型和工藝的研究也成了南方宋墓的研究熱點之一。這些研究主要涉及對瓷器[30]、銅鏡[31]、金銀器[32]、絲織品[33]、漆器[34]等器物的考察。此外,墓葬中出土明器俑的造型也受到一些學者的關注[35]。這些研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宋遼金紀年瓷器》[36],它以紀年墓出土的瓷器為主要研究對象,對宋代主要窯場瓷器的時代特征、造型、工藝等問題進行了探討,其中對南方地區窯場瓷器的探討引用了大量南方宋代紀年墓。
第三類:葬俗考察型研究。對于宋代墓葬葬俗的考察,始于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這一研究一直受到廣大學者的關注。根據考察對象的不同,可以將這些研究劃分為兩型。
甲型,對墓葬與社會歷史背景關系的考察。例如,對四川地區宋代畫像石墓石刻題材與社會習俗的關系問題[37]、夫婦合葬墓問題[38]、小型墓問題[39]以及宋代川陜四路墓葬區域特征的探討[40],對閩贛地區宋代墓葬及葬俗的考察[41],對貴州宋墓分區及形成原因的探討[42],對宋代墓葬防腐技術的考察[43],對南北方過渡區域宋墓文化因素來源的考察[44],對湖北宋墓分布差異的考察[45],對長江下游地區宋墓與時代發展關系的考察[46]等,都屬于此類研究。
乙型,葬俗與道教關系的考察。一者是研究道教對喪葬習俗的影響,如對宋代墓志所見喪期與道教關系的考察[47]以及道教對宋代墓葬所見葬俗的直接影響[48]等。再者是對隨葬品道教含義的考證,如對成都平原出土道教鎮墓券[49]和俑[50]的研究、對湖南地區出土瓶壇類隨葬品的研究[51]、對江西地區出土堆塑瓶的研究[52]、對福建地區出土谷倉類明器和俑的研究[53]以及對整個南方地區出土盤口瓶和多角壇的分區研究[54]等。在各類研究中,以《中國道教考古》[55]為集大成者,該書分門別類地對道教產生以來各時期墓葬所反映的道教因素進行了詳細考證,其中包括了大量對宋代墓葬所見道教因素的考察。此外,對買地券[56]、錢幣[57]以及鎮墓鐵牛、鐵豬[58]的宗教含義也有學者進行了研究,尤其以高鵬先生對宋代買地券的功能及其所反映社會心理的研究較為全面和詳細[59]。
第四類:區域分期型研究。這方面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主要是對不同區域宋代墓葬的形制和隨葬品進行分期,有的是以現在的行政區劃為界進行分區,如對湖北地區[60]、四川地區[61]以及福建和江西地區[62]的分期研究,也有的以地理為界進行分區,如長江下游地區[63]、華南地區[64]、峽江地區[65]等。這些研究在分期的基礎上對歷史背景也進行一定的考察,其分期成果為當地宋代墓葬的斷代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五類:其他綜合型研究。關于綜合性的區域研究,較有代表性的是徐蘋芳、秦大樹和董新林三位先生。徐蘋芳先生將南方地區宋代墓葬劃分為長江中下游地區、湖廣地區、閩贛地區以及川貴地區,但對各區分期的論述較少,多以南北宋分界為分期標準[66]。秦大樹先生將南方地區的宋代墓葬劃分為長江下游地區、長江中游地區、長江上游地區以及閩廣地區,對于各主要地區,秦大樹先生闡述了分期,并列舉了各期的一些主要特征[67]。董新林先生也在中國古代墓葬的總體研究中對南方宋墓的特點進行了考察[68]。關于綜合性的專題研究,主要以筆者近年來所做的研究為主,例如對南方宋墓所反映的區域共性問題[69]、厚喪薄葬及喪期問題[70]、等級差異問題[71]、年代學研究問題[72]等,但相對較為零散。
根據上文對南方宋墓各類型研究的梳理,可以將這些研究及其發展歷程歸納為表1-1:
(二)歷史學研究概況
與考古學研究相并行,歷史學者對宋代喪葬習俗和喪葬文化也進行了大量研究,主要有:
表1-1 南方宋墓考古研究歷程表
(1)對宋代喪葬習俗的研究[73]。這些研究涵蓋的內容較廣,主要討論的焦點是宋代燒紙錢、做明器、喪葬佛道消費等習俗的成因,以及這些習俗對后世的影響。
(2)對宋代火葬的研究[74]。多數學者認為,佛教盛行、土地兼并、窮困潦倒以及政府監管不力是宋代火葬盛行的主要原因。
(3)對宋代少數民族葬俗的研究[75]。這類研究主要是針對貴州、湖南等宋代設立羈縻州地區考古發現的歷史考證。
(4)將宋代喪葬文化作為文化史或喪葬史組成部分的研究[76]。這類研究的載體都是文化史或喪葬史等專著,宋代的喪葬文化在其中占據了一定的篇幅,其論述的概括性較高,但是就單個問題的研究而言,此類著作引證的史料卻沒有前三類歷史學研究詳細。在這些著作中較為翔實的是徐吉軍先生所著的《中國喪葬史》,該書對于宋代喪葬習俗的研究包含了宋代佛釋道三教合一對葬俗的影響、宋代厚葬之風、宋代火葬之風以及宋代喪葬中的風水堪輿等問題,書中引用史料豐富,同時也有一些考古材料佐證[77]。
上述歷史學的研究,有許多內容涉及南方地區宋代墓葬的葬俗,但是其中能做到史料與考古材料并舉的不多。但是,我們也應注意到,歷史學者引證的史料廣泛而翔實,這些史料可以為考古學者的研究提供參考,或是以考古材料來印證其可信性,或是以考古研究來彌補史料記載的不充分或不真實。